巴曲酶
巴曲酶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85883篇;相关期刊427种,包括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暨吉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学术研讨会等;巴曲酶的相关文献由2755位作者贡献,包括匡培根、饶明俐、丁新生等。
巴曲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5883篇
占比:98.50%
总计:87193篇
巴曲酶
-研究学者
- 匡培根
- 饶明俐
- 丁新生
- 赵钢
- 印卫兵
- 吴卫平
- 徐梅
- 王宇石
- 王宏英
- 薛雁
- 龚洁
- 冯美江
- 薛百忠
- 魏立平
- 于文慧
- 曹之舫
- 曾因明
- 李娟
- 李文波
- 潘学工
- 程门雪
- 苏珊
- 陈佩新
- 黄秀东
- 付玉伟
- 任向阳
- 刘晶
- 吕勃川
- 周东
- 李又佳
- 杨勇
- 王晓敏
- 肖玲
- 许晓辉
- 赵艳
- 黄燕
- 万永玲
- 冯加纯
- 刘亢丁
- 刘军
- 刘冰
- 千贺博文
- 司全伟
- 吕安林
- 吴军
- 周春奎
- 姜大威
- 孙英德
- 曹茂红
- 杨宇
-
-
张冀琳;
汪艳
-
-
摘要:
目的 探讨巴曲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巴曲酶联合地塞米松)与对照组(地塞米松).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23/25),高于对照组68.00%(17/25)(P<0.05).两组治疗后听力阈值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 地塞米松与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听力,调节机体的凝血状态.
-
-
张艺丹;
马琪林;
徐初川;
于子雯;
刘林
-
-
摘要:
目的比较巴曲酶不同应用时机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3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入院12 h后给予巴曲酶,观察组入院后即刻给予巴曲酶,之后隔日用药1次,连续治疗14d。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凝血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CI患者入院后即刻采用巴曲酶治疗效果更佳,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改善凝血功能,利于症状快速缓解,应用价值较高。
-
-
程伟;
陈长祥
-
-
摘要: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舒血通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听力和血清内皮素(ET)、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及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加用巴曲酶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因子,血清ET、sVCAM-1水平及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3%(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调节血清ET和sVCAM-1水平。
-
-
高文勇;
艾艳萍;
李姣;
吴琼莹
-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进展性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联合组采用基础治疗+丁苯酞+巴曲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丁苯酞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缺血低灌注区面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S100B蛋白、胱抑素C的变化。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缺血低灌注区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缺血低灌注区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Fib、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S100B蛋白、Cys-C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有利于快速改善脑缺血灌注水平、改善纤溶及血浆粘度水平,有助于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
段丹丹;
张雅君
-
-
摘要: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纤溶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巴曲酶组(46例)与纤溶酶组(46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巴曲酶治疗,纤溶酶组则联合纤溶酶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经济学成本,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巴曲酶组总体治疗有效率、NIHSS、ADL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纤溶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巴曲酶组经济学成本显著高于纤溶酶组(P<0.05)。结论:巴曲酶与纤溶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相似,但注射用纤溶酶经济学价值可能更高。
-
-
韩鹏飞
-
-
摘要: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突发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巴曲酶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血清NO水平,降低血清ET水平,加快临床症状缓解,效果优于单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
-
杨云;
郎永耀;
刘晴;
石建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胞磷胆碱钠治疗老年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突发性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钠治疗,联合组采用巴曲酶联合胞磷胆碱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微循环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眩晕消失时间、耳鸣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耳闷消失时间、听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胞磷胆碱钠用于治疗老年突发性聋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效果确切,同时可以改善凝血功能和微循环指标,且安全可靠。
-
-
刘锦;
慈军;
楚士东;
王海英;
王昌阳
-
-
摘要:
中医治疗突发性聋历史悠久,已成为突发性聋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全聋型突发性聋一般多考虑与内耳血管栓塞、血栓形成有关,其疗效及预后较差。笔者采用疏肝通窍活血法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聋,效果良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耳鼻喉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入院的76例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
-
-
王秀萍
-
-
摘要:
目的:比较巴曲酶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巴曲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症状持续时间(耳鸣、眩晕、听力下降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的75.00%(3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鸣、眩晕和听力下降等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纯音听阈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2/48),低于对照组的20.83%(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缩短症状持续时间,以及降低纯音听阈值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效果优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
-
-
李高尚
-
-
摘要: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2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联合用药组51例和单一用药组51例。单一用药组予以巴曲酶治疗,在单一用药组基础上联合用药组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脑神经缺损状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NIHSS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缓解脑损伤缺损程度,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
-
赵钢;
张百亮;
于文慧;
贾振;
王卓君
-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九届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巴曲酶(Batroxobin)又称东菱迪芙、东菱克栓酶,是世界卫生组织(WTO)对毒蛇Bothrops蛇毒中所含的纤维蛋白促凝蛋白酶(fibrinogen coagulant proteinase)所命名的通用名.巴曲酶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分解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即选择性的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A,释放纤维蛋白肽A,此时所生成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容易被分解,形成的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PD)、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均不能形成凝固血栓的桥梁而在血中迅速消失,从而起到降纤、溶栓、抗凝的作用,并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此外,它还有改善末梢血液循环的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血液粘度、抑制红细胞的聚集等机制而实现的.巴曲酶治疗由血栓性、闭塞性、缺血性等因素引起的周围血管常见疾病有着较明确的理论依据及良好的临床疗效.十余年来,将巴曲酶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开始,目前应用到动脉硬化闭塞症、淋巴水肿、大动脉炎等多数周围血管疾病均大幅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
-
-
李合华;
宋志秀;
闫海清
- 《“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对比巴曲酶与常规药物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巴曲酶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之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作用较快、不良反应少,有效地提高好转率,安全性高,在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
-
蔡军;
杨建秋
- 《2015年全国临床药师高峰论坛暨江西省医院药事管理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巴曲酶(又名东菱迪芙)是一种单组分的蛇毒降纤酶制剂,可分解纤维蛋白原,诱导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纤溶酶原,具有抗栓和溶栓的双重作用.该药自上市以来,在国内外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溶栓治疗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临床发现,在部分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将巴曲酶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使用,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由于药品说明书中将其列为禁忌,使得医师在使用中顾虑重重.本人就此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几点建议:1、联合用药不建议在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中使用;2、对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先评估临床症状与风险,慎重联合用药;3、当纤维蛋白原>4g/L、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指标正常的脑梗塞患者,可以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联合用药进行临床安全性观察,并做好预防出血及应对处理措施;4、在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或进展性卒中患者中,也可参照安振东报道的方法,先使用巴曲酶三次以后,紧跟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
赵钢;
吕勃川;
高杰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慷舒灵联合巴曲酶和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将62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2)在局部常规换药基础上加用慷舒灵,同时静点巴曲酶和前列地尔注射液后比较.对照组(n=30)给予常规换药,静点舒血宁注射液改善循环等.结果:治疗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慷舒灵联合巴曲酶和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促进伤口愈合,局部循环改善明显,减少了糖尿病足致残率、截肢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缓患者生命.
-
-
-
王锦海;
陆竹;
李艳;
陈蕊;
尤东
-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对心电图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22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用巴曲酶联合丹红注射液,巴曲酶应用6天,第7天开始口服阿司匹林,入院后前2周不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其它治疗同对照组。观察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和Fib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Fib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7.3%,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一种新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