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5799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圣雨、田丽华、不公告发明人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5799 占比:99.97%

总计:335886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发文趋势图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研究学者

  • 丁圣雨
  • 田丽华
  • 不公告发明人
  • 吴俊华
  • 杨明山
  • 王鹏
  • 丁忠仁
  • 张思
  • A·伯纳特
  • M·佩蒂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趣红
    • 摘要: 目的探索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单双号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TC(4.26±0.85)mmol/L、TG(1.22±0.40)mmol/L及LDL-C(1.58±0.55)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5.05±1.05)、(1.50±0.63)、(2.22±0.75)mmol/L,HDL-C(1.88±0.65)mmol/L高于对照组的(1.60±0.48)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的治疗效果显著。
    • 高丽; 杨小旺; 杨永新; 褚小朋; 孙昌勇; 滕兆平
    • 摘要: 目的:分析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规划为总体研究时段,并于该时段内抽取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95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模组和讨论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常模组47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讨论组4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及血脂水平。结果:讨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讨论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讨论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均低于常模组患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高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ICVD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其疗效,改善其血压和血脂水平。
    • 郭艳丰
    • 摘要: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0.7±7.6)分、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41.7±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0.2±7.8)、(32.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为3.6%(2/55),低于对照组的14.5%(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可以调节血脂水平,还能够降低缺血性脑梗阻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徐战
    • 摘要: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IC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综合疗效及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ICD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提升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强; 马琴; 杜艳妮
    • 摘要: 目的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 徐红新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肌梗死的治疗越来越规范化。但有些患者不能遵医嘱坚持服药,导致病情加重。各大指南推荐,急性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胆固醇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下面,笔者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相关事宜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引起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重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预后。
    • 史岩; 唐勇; 李翔; 樊友武; 吴鹤鸣; 钱春发
    • 摘要: 目的总结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在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TEG检查结果,根据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高低,分为抑制组及非抑制组。比较抑制组和非抑制组入院的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影像血肿扩大征(HE征)、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手术例数、手术时间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具备TEG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7例,其中服用阿司匹林32例,服用氯吡格雷25例,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0例。TEG检查结果显示,AA抑制组39例,未抑制组28例。其中,抑制组HE征13例,未抑制组HE征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1);抑制组手术35例,未抑制组手术1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6)。抑制组术后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5例,非抑制组未出现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7)。抑制组手术时长平均(3.3±0.43)h;未抑制组平均(3.9±0.40)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非抑制组患者入院GCS评分及3个月后随访ADL评分量表均优于抑制组。结论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EG检查AA抑制率与血肿扩大、手术时间正相关,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结果负相关,可以作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判断因素。
    • 范彩芹; 秦润祥; 许海宁; 何文杰; 王星南
    • 摘要: 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发病机制较多,有低灌注、血栓持续加重、再灌注损伤以及梗死后出血转化等[1]。其中血栓持续加重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血栓持续加重的PCI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更有效的脑梗死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PCI患者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报告如下。
    • 祁占宁; 刘文; 来海欧; 殷成龙; 姬利
    • 摘要: 目的 探讨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n=30,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赣龙抗栓胶囊组(n=30,赣龙抗栓胶囊治疗)、联合组(n=30,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及赣龙抗栓胶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且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全方位推广.
    • 张文帅
    •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联用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治疗效用.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是我院近一年收治的98例ICVD患者,均分为两个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组别(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研究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比两组产生的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在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显著,研究组患者明显更优(P<0.05).结论:临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对ICVD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有保障,临床疗效也更加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