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5799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圣雨、田丽华、不公告发明人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5799篇
占比:99.97%
总计:335886篇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研究学者
- 丁圣雨
- 田丽华
- 不公告发明人
- 吴俊华
- 杨明山
- 王鹏
- 丁忠仁
- 张思
- A·伯纳特
- M·佩蒂托
- R·范阿姆斯特达姆
- 万雯
- 于昕
- 傅风华
- 冯亦璞
- 冯炜菁
- 刘娅妮
- 卞慧敏
- 叶雨佳
- 孙贵虎
- 孟兰贞
- 孟照辉
- 张启春
- 张广
- 张晓凡
- 张迎新
- 彭国平
- 施桦
- 李媛
- 杜洪光
- 杨洪军
- 杨理宏
- 杨靖华
- 王博
- 王慧
- 聂红
- 胡亮
- 薛亚平
- 赵巧英
- 赵越
- 郑裕国
- 郭宇飞
- 陈昆仑
- 黄雪松
- J·-M·赫尔伯特
- J·M·赫尔伯特
- 付春毅
- 任利辉
- 任洁
- 何奔
-
-
李趣红
-
-
摘要:
目的探索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单双号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TC(4.26±0.85)mmol/L、TG(1.22±0.40)mmol/L及LDL-C(1.58±0.55)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5.05±1.05)、(1.50±0.63)、(2.22±0.75)mmol/L,HDL-C(1.88±0.65)mmol/L高于对照组的(1.60±0.48)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的治疗效果显著。
-
-
高丽;
杨小旺;
杨永新;
褚小朋;
孙昌勇;
滕兆平
-
-
摘要:
目的:分析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规划为总体研究时段,并于该时段内抽取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95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模组和讨论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常模组47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讨论组4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及血脂水平。结果:讨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讨论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讨论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均低于常模组患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高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ICVD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其疗效,改善其血压和血脂水平。
-
-
郭艳丰
-
-
摘要: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0.7±7.6)分、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41.7±3.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0.2±7.8)、(32.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为3.6%(2/55),低于对照组的14.5%(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可以调节血脂水平,还能够降低缺血性脑梗阻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徐战
-
-
摘要:
目的探究他汀类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IC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综合疗效及预后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缺血性脑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ICD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提升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李强;
马琴;
杜艳妮
-
-
摘要:
目的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
-
徐红新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肌梗死的治疗越来越规范化。但有些患者不能遵医嘱坚持服药,导致病情加重。各大指南推荐,急性心梗后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胆固醇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类药物。下面,笔者就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相关事宜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引起患者对药物治疗的重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改善预后。
-
-
史岩;
唐勇;
李翔;
樊友武;
吴鹤鸣;
钱春发
-
-
摘要:
目的总结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在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TEG检查结果,根据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高低,分为抑制组及非抑制组。比较抑制组和非抑制组入院的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影像血肿扩大征(HE征)、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手术例数、手术时间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具备TEG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7例,其中服用阿司匹林32例,服用氯吡格雷25例,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0例。TEG检查结果显示,AA抑制组39例,未抑制组28例。其中,抑制组HE征13例,未抑制组HE征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1);抑制组手术35例,未抑制组手术19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6)。抑制组术后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5例,非抑制组未出现血肿扩大或术后再出血,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7)。抑制组手术时长平均(3.3±0.43)h;未抑制组平均(3.9±0.40)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非抑制组患者入院GCS评分及3个月后随访ADL评分量表均优于抑制组。结论对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EG检查AA抑制率与血肿扩大、手术时间正相关,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结果负相关,可以作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判断因素。
-
-
范彩芹;
秦润祥;
许海宁;
何文杰;
王星南
-
-
摘要:
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发病机制较多,有低灌注、血栓持续加重、再灌注损伤以及梗死后出血转化等[1]。其中血栓持续加重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血栓持续加重的PCI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求更有效的脑梗死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PCI患者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报告如下。
-
-
祁占宁;
刘文;
来海欧;
殷成龙;
姬利
-
-
摘要:
目的 探讨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n=30,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赣龙抗栓胶囊组(n=30,赣龙抗栓胶囊治疗)、联合组(n=30,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组及赣龙抗栓胶囊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赣龙抗栓胶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且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全方位推广.
-
-
张文帅
-
-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联用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治疗效用.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是我院近一年收治的98例ICVD患者,均分为两个采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组别(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研究组: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比两组产生的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在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显著,研究组患者明显更优(P<0.05).结论:临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对ICVD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有保障,临床疗效也更加显著.
-
-
蔡军;
杨建秋
- 《2015年全国临床药师高峰论坛暨江西省医院药事管理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巴曲酶(又名东菱迪芙)是一种单组分的蛇毒降纤酶制剂,可分解纤维蛋白原,诱导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纤溶酶原,具有抗栓和溶栓的双重作用.该药自上市以来,在国内外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溶栓治疗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临床发现,在部分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中,将巴曲酶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使用,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且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由于药品说明书中将其列为禁忌,使得医师在使用中顾虑重重.本人就此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几点建议:1、联合用药不建议在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中使用;2、对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先评估临床症状与风险,慎重联合用药;3、当纤维蛋白原>4g/L、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指标正常的脑梗塞患者,可以与其签订知情同意书,联合用药进行临床安全性观察,并做好预防出血及应对处理措施;4、在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或进展性卒中患者中,也可参照安振东报道的方法,先使用巴曲酶三次以后,紧跟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
杨明山;
张晓凡
- 《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认识的加深,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rn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包括血栓烷A抑制剂(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吡啶、氯吡格雷),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
-
周植星;
谭初兵;
时丽丽;
潘婷婷;
张洁;
赵桂龙;
徐为人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筛选PAR-1拮抗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栓形成。方法:应用Schrodinger 2008软件进行PAR-1受体同源模建,对新设计的喜巴辛类衍生物进行分子对接以预测和评价其亲和力和选择性,同时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t8-SNAP-PAR1的CHO-K1细胞,采用Cisbio公司生产的IP-One HTRF技术方案筛选出具有拮抗PAR-1活性的化合物,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外豚鼠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其量效关系。结果:对本实验设计和合成的36个喜巴辛类衍生物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其中6个化合物对PAR-1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中编号为12,31和35的化合物在1μM浓度下能够明显降低凝血酶激活肽刺激表达PAR1的CHO-K 1细胞产生IP-1浓度。体外豚鼠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实验表明,编号为12,31和35的化合物对20μM的TRAP-1刺激豚鼠血小板聚集抑制IC50分别为0.36,0.38和0.62μM。结论:编号为12,31和35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PAR-1拮抗作用。
-
-
钱晶;
薛亚平;
郑裕国
-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邻氯扁桃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药物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产品,在医药生产、不对称合成、光学拆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R)-邻氯扁桃酸可以合成新型安全高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目前,在几种氯吡格雷的合成工艺路线中以先拆分后合成法效果最佳,所用起始原料为(R)-邻氯扁桃酸,后续的步骤都比较成熟,操作简便且收率较高,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最终产物的收率.由于邻氯扁桃酸的光学纯度直接影响氯吡格雷的产率,因此对手性邻氯扁桃酸合成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使用一株粪产碱杆菌突变株Alcaligenes faecalis ZJUTB10,以邻氯扁桃腈为底物,催化转化得到手性邻氯扁桃酸.建立了邻氯扁桃酸的分析方法及其手性分析方法,其最佳转化缓冲液体系为pH8.0的磷酸缓冲液,温度35°C采用静息细胞5mg/ml,由于底物微溶于水相,因此采用0.2%底物量,转化6 小时,转化率可达到90%,R 型对映体e.e.值达60%.
-
-
-
-
-
-
-
-
-
-
-
- 南京盖斯夫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2-23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13‑羟基‑8,9‑去氢石竹醇用于制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的用途。实验发现,不同浓度13‑羟基‑8,9‑去氢石竹醇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ADP为诱导剂的IC50值为2.6mM,以AA为诱导剂的IC50值为0.42mM,优于阿司匹林以ADP为诱导剂的IC50值11.8mM和以AA为诱导剂的IC50值4.1mM。由此可见,13‑羟基‑8,9‑去氢石竹醇具有较为优异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具有开发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