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
他汀类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5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0078篇;相关期刊336种,包括心血管病学进展、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海峡药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等;他汀类的相关文献由1602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水平、于多、徐希平等。
他汀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078篇
占比:99.23%
总计:100851篇
他汀类
-研究学者
- 赵水平
- 于多
- 徐希平
- 伊恩·奥斯特洛
- 梅哈·曼科库
- 王丽燕
- 皮埃尔·威克
- 胡大一
- 陈光亮
- 雷涅·布赖克曼
- 叶平
- 帕雷·什索尼
- 王文艳
- 吴陈璐
- 尹晓龙
- 张莉
- 徐春涛
- 田敏卿
- 余国膺
- 刘涛
- 周丽华
- 周洋
- 喻明丽
- 张立
- 彭江丽
- 朱军
- 朱海兵
- 杨涛
- 林乾(校)
- 王东
- 王伟
- 秦献辉
- 罗季
- 胡晓华
- 贺志伟
- 邱山虎
- 陈丹
- 陈永刚
- 陈洁
- 黄震华
- A·谢泼德
- B·斯泰尔特-路德维希
- D·L·弗里诺尔
- D·施特克
- G·拜施
- H-G·莱尔臣
- J.
- J·舒马赫
- M·R·赫尔伯格
- M·施图德尔
-
-
胡晓惠;
牛梦瑶;
张静
-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包含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既往心肌梗死、心绞痛、行冠状动脉(冠脉)血运重建、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总称,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1],血脂管理是其关键预防及治疗方案。2010年胆固醇治疗试验合作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下降1 mmol/L,可使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5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下降22%,其中基线LDL-C<2.0 mmol/L的患者可下降29%[2]。当前主要降脂方案为他汀类或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但血脂达标率并不令人满意。
-
-
蒋惠波
-
-
摘要:
目的观察冠心病治疗中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常规组采用心血管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常规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冠心病患者在心血管药物基础上合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较高,疗效更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
祝海
-
-
摘要:
很多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病友,在血脂控制不达标时,医生会建议与依折麦布联用,以增加对胆固醇的控制。但很多人不了解依折麦布,经常会问这是什么药?一定要与他汀类药物做搭档吗?如果单独使用行不行?人体胆固醇有两个来源人体中的胆固醇有两个来源,其中70%由人体自身合成,剩下的30%从食物中获取。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病人会说“我已经吃得很少了,胆固醇还是很高”的原因。
-
-
梁化菊
-
-
摘要:
目的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其临床效果实施具体的观察,以此为参考依据.方法 将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就医的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法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实施的方法 分别为,对照组选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将试验数据进行比对与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对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选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的治疗措施效果更好,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相对较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临床上更适宜被推广与应用.
-
-
钱鹏;
王心慧;
曹选超;
徐先静;
黄改荣;
段明勤
-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他汀类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360例老年冠心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进行不同他汀类治疗,向A组(n=120)提供普伐他汀,B组(n=120)提供瑞舒伐他汀,C组(n=120)提供阿托伐他汀,比较三组不同他汀类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在血脂水平比较上,三组在治疗后的各项血脂指标上均表现好于治疗前;B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上的表现较A、C两组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老年冠心病上都能够取得较好疗效,安全性有保障,但相对来说,瑞舒伐他汀的疗效更佳,在临床应用更广.
-
-
刘舒扬;
张建刚;
苏钰;
朱曼
-
-
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及其治疗强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36例)为入院前已接受他汀类药物并继续应用他汀类治疗者,对照组(24例)为3个月内从未接受过任何他汀类药物者.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观察他汀类治疗强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将观察组按照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强度分为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两个亚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MAR)分别为21.56±12.02和29.43±2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11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MAR)分别为25.31±12.38和34.50±1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7,P=0.009).应用他汀类药物与ADP-MAR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6).未发现他汀治疗强度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论: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ADP-MAR,未观察到他汀对AA-ADP的影响,以及他汀治疗强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
-
吴跃辉;
余昕宇;
赵洪洋
-
-
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以颅内动脉局部瘤状突起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学涉及到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当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限,除外科干预外,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未达手术指征的微小动脉瘤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药物减轻局部动脉瘤炎性反应过程,可能延缓颅内动脉瘤的扩张,减少动脉瘤破裂风险.阿司匹林、他汀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药物可能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潜在治疗药物.笔者对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进行了回顾总结,系统分析了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药物相关研究.
-
-
刘舒扬;
张建刚;
苏钰;
朱曼
-
-
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及其治疗强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36例)为入院前已接受他汀类药物并继续应用他汀类治疗者,对照组(24例)为3个月内从未接受过任何他汀类药物者。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他汀类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观察他汀类治疗强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将观察组按照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强度分为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两个亚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MAR)分别为21.56±12.02和29.43±2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11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MAR)分别为25.31±12.38和34.50±13.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7,P=0.009)。应用他汀类药物与ADP-MAR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6)。未发现他汀治疗强度与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结论: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ADP-MAR,未观察到他汀对AA-ADP的影响,以及他汀治疗强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
-
王娟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心血管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情况,值得被应用.
-
-
张依宁;
顾洪柱;
颜秉菊
-
-
摘要:
目的:分析匹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及与脂联素的关系.方法:2019年8月-2020年7月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0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口服匹伐他汀治疗;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血脂及血清脂联素等指标水平.结果:A组治疗1、3、6个月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脂联素指标水平变化较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C、TG、LDL、FBG水平变化较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TG、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6个月时TG、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3、6个月时FBG、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匹伐他汀不会引起血糖水平的变化,且A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考虑A组血糖水平的稳定与血清脂联素有关.
-
-
刘立;
宋红萍
- 《2013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评价武汉地区医院他汀类调脂药的使用状况及发展趋势.方法:对武汉地区32家医院2010~2012年他汀类调脂药的品种,购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他汀类调脂药的DDDs逐年快速增加,年均增长幅度为35.24%;阿托伐他汀以绝对优势占据他汀类调脂药市场的首位,瑞舒伐他汀年均增幅最快;阿托伐他汀的DDDc值最高,洛伐他汀的DDDc最低,其次为辛伐他汀;2010~2011年DDDs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2012年则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且各年度排名前3位的DDDs之和占总DDDs的比例均超过81.00%.结论:他汀类调脂药将长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开发肝脏高选择性及缓释型他汀类药物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
-
蔡慎;
郑英丽;
方丽
- 《“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了解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其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国内医药期刊中有关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个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年间符合标准的65篇文献中报告他汀类药物所致ADR 79例,其中辛伐他汀最多占48例.他汀类约物所致ADR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主要表现为肌病,严重者可致肝、肾衰竭甚至死亡.肌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肌炎(23例)、横纹肌溶解症(23例),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7例,肝胆系统损害6例等.结论:应加强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应用监测,以减少或避免他汀类药物严重ADR的发生.
-
-
刘香丽
- 《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概况,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胆酸螯合剂、烟酸类、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中药来源的降血脂药物.并且对正在研发中降血脂药物胆固醇酯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和固醇断裂活化蛋白(SCAP)配体也予以介绍.
-
-
刘香丽
- 《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概况,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胆酸螯合剂、烟酸类、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中药来源的降血脂药物.并且对正在研发中降血脂药物胆固醇酯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和固醇断裂活化蛋白(SCAP)配体也予以介绍.
-
-
刘香丽
- 《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概况,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胆酸螯合剂、烟酸类、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中药来源的降血脂药物.并且对正在研发中降血脂药物胆固醇酯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和固醇断裂活化蛋白(SCAP)配体也予以介绍.
-
-
刘香丽
- 《2016年北京药学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降血脂药物的研究概况,按药物不同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即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胆酸螯合剂、烟酸类、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及中药来源的降血脂药物.并且对正在研发中降血脂药物胆固醇酯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和固醇断裂活化蛋白(SCAP)配体也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