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22097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现代医院、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2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高峰论坛、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9届换届选举会议、2016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外科分会炎性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学术年会、第5届“现代技术在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血管外科手术及介入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学术会议等;外周动脉疾病的相关文献由90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一、李觉、余金明等。

外周动脉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2097 占比:99.74%

总计:122420篇

外周动脉疾病—发文趋势图

外周动脉疾病

-研究学者

  • 胡大一
  • 李觉
  • 余金明
  • 杨进刚
  • 郑黎强
  • 山下惠子
  • 崔焱
  • 庄金满
  • 张健
  • 张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万冰; 李朋; 孙龙宇; 刘润禹; 张铖; 刘勇; 何延政; 孙晓磊
    •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术后患者死亡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自建库至2021年9月1日关于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ISR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351例股腘动脉ISR患者;其中试验组(n=183)均接受紫杉醇涂层药物球囊、对照组(n=168)均接受普通球囊干预;术后随访0.5~26.0个月,平均(18.5±7.6)个月。异质性分析显示文献间无明显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试验组总死亡率为4.92%(9/183),对照组为4.76%(8/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RR)为1.02[95%CI(0.41,2.52),P=0.96]。术后6个月内、6~12个月及12~24个月,试验组死亡率分别为2.90%(4/138)、2.33%(3/129)及2.70%(2/74),对照组分别为3.28%(4/122)、3.39%(4/118)及0(0/69),组间各时间段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分别为0.88[95%CI(0.27,2.94),P=0.84]、0.71[95%CI(0.16,3.06),P=0.64]及4.73[95%CI(0.24,95.09),P=0.31]。结论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ISR与术后患者死亡未见明显关联。
    • 李佳; 鄢华; 苏晞
    • 摘要: 糖尿病(DM)是导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VD)、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很高,死亡率也增加。同时,血脂异常会加剧DM患者CVD的风险,控制血脂异常有助于改善其远期预后。目前几种用于降脂的新疗法已获批准或在后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令人欣喜的结果,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已纳入最新指南。
    • 姚辉; 马煜盛; 吕萍; 薛雅芝; 蔡文怡; 黄雪敏; 杨翠绮; 郭志刚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与下肢动脉疾病(LEA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1日~2021年8月4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行踝肱指数(ABI)检测的老年糖尿病患者266例,根据诊断分为LEAD组81例,非LEAD组185例。又根据ABI水平分为低ABI组81例(ABI≤0.9),中ABI组30例(0.9
    • 胡晓惠; 牛梦瑶; 张静
    •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包含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既往心肌梗死、心绞痛、行冠状动脉(冠脉)血运重建、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总称,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1],血脂管理是其关键预防及治疗方案。2010年胆固醇治疗试验合作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下降1 mmol/L,可使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5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下降22%,其中基线LDL-C<2.0 mmol/L的患者可下降29%[2]。当前主要降脂方案为他汀类或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但血脂达标率并不令人满意。
    • 雷雨; 王晓东; 李毕华; 蔡云燕
    • 摘要: 外周动脉疾病(PAD)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其与血管功能、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减弱有关[1]。病初没有明显临床表现,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下,常表现出下肢行走困难、跛行、疼痛甚至不能行走,常被认为是下肢动脉疾病。60岁以上的人群中,PAD的发病率已高达10%,在65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高达20%[2]。
    • 卢新妍(综述); 林萱; 崔静(审校)
    • 摘要: 内脏型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可能发生外周动脉疾病(PAD)等并发症。PAD起病隐匿,诊断缺乏灵敏性,确诊时或已出现不可逆血管损伤,继而使患者致残、致死。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障碍等是T2DM并发PAD的关键危险因素;内脏型肥胖通过持续加剧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氧化应激等机制,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或加重PAD。利用多靶点早期预防及干预内脏型肥胖T2DM患者PAD的发生、发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病亡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丁艳; 潘玮; 王锋; 张焕基; 郭攸胜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就诊的连续性病例311例,根据下肢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1)对照组(n=65):下肢动脉正常;(2)轻度病变组(n=77):30%≤下肢动脉狭窄75%或闭塞。计算MHR。收集并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及MHR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4组之间年龄、MHR、高敏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肌酐(SCr)、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MHR、高SCr和糖尿病病史是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所得预测概率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53;当预测概率取0.86时,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5.8%,特异度为92.3%。结论高MHR是下肢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文所建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下肢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刘林波; 冯松林; 余皓; 施森
    • 摘要: 目的比较血管闭合装置(vascular closure device,VCD)与人工压迫(manual compression,MC)止血方法在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性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5月发表的比较VCD和MC止血在经皮血管腔内治疗PAD应用的中英文RCT文献,对结局事件包括止血时间、并发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共1271例患者,其中MC组587例,VCD组6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VCD的止血时间比与MC明显缩短(均数差-10.80,95%CI=-14.03~-7.56,P<0.001),且有更低的严重并发症(相对危险度0.57,95%CI=0.32~0.99,P=0.049)和轻微并发症(相对危险度0.36,95%CI=0.26~0.50,P<0.001)发生率。结论PAD患者行经皮血管腔内治疗使用VCD止血与MC相比,可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薛新月; 畅智慧; 刘兆玉
    •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患者下肢动脉钙化的影响,并分析糖尿病及下肢动脉钙化程度与PAD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介入病房就诊的存在下肢缺血症状的PAD患者。利用半自动软件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下肢动脉钙化积分(Lower limb arterial calcification score,LLACS),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PAD患者下肢各节段动脉钙化积分差异。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钙化程度对PAD患者OS的影响。应用ROC曲线评估年龄及下肢动脉钙化积分预测PAD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能力。结果:共纳入172例患者(糖尿病91例,非糖尿病81例)。糖尿病组的总LLACS(P=0.036)、股腘动脉钙化积分(P=0.003)及膝下动脉钙化积分(P=0.037)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将动脉硬化的常见危险因素进行PSM后得到54例糖尿病患者和54例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的股腘动脉钙化积分(P=0.013)及膝下动脉钙化积分(P=0.029)仍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及股腘动脉钙化积分(P=0.020)是PAD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糖尿病与PAD患者的OS无关(P=0.51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与股腘动脉钙化积分联合对PAD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735,95%CI 0.633~0.837,P<0.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PAD患者的股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钙化更严重。股腘动脉钙化积分与PAD患者的OS具有相关性。
    • 王环君; 李琳; 高海花; 陈娟; 陈少波; 皮银珍
    • 摘要: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动脉疾病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225例,根据踝臂指数(ABI)分为PAD组和非PAD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血生化等指标,分析腰椎、股骨颈、全髋等各骨骼部位BMD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非PAD组相比,PAD组年龄、病程、合并冠心病例数、合并高血压例数、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尿酸(UA)、骨质疏松(OP)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肾小球滤过率(GFR)、股骨颈BMD、全髋BMD、大转子BMD、转子间BMD均显著降低(P<0.05)。腰椎BMD与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OC)、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呈负相关(P<0.05);股骨颈BMD与BMI、25羟维生素D、踝臂指数(ABI)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碱性磷酸酶、sCTX呈负相关(P<0.05);全髋BMD与体重指数(BMI)、25羟维生素D、UA、ABI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OC、sCTX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股骨颈BMD负相关影响因素(P<0.05),ABI、BMI是股骨颈BMD正相关影响因素(P<0.05);ABI、BMI是全髋BMD的正相关影响因素(P<0.05),年龄是全髋BMD负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PAD的患病率较高,ABI与股骨颈BMD、全髋BMD明显相关,合并PAD者更容易发生髋部BMD下降,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可能更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