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1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1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53479篇;相关期刊431种,包括房地产导刊、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建筑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六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山水城市的相关文献由1082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孟潮、鲍世行、王铎等。
山水城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3479篇
占比:98.31%
总计:54396篇
山水城市
-研究学者
- 顾孟潮
- 鲍世行
- 王铎
- 胡洁
- 叶苹
- 孙发政
- 孟兆祯
- 宋秋
- 徐湘平
- 李先逵
- 钱学森
- 关杰灵
- 姚亦锋
- 张治钧
- 本刊记者
- 朱大明
- 朱畅中
- 李昊
- 李雄
- 杨春宇
- 毛华松
- 游涛
- 马岩松
- 龙彬
- Jie Hu
- 付喜娥
- 傅礼铭
- 刘一光
- 刘冰
- 刘垚
- 刘松茯
- 刘洋
- 卞婷
- 吴人韦
- 吴宇江
- 周翔
- 和红星
- 唐秀萍
- 孙倩
- 孙威
- 孙燕
- 孙诗萌
- 宋启林
- 尚邦成
- 张世俊
- 张于
- 张勇
- 张卫良
- 张志云
- 张成龙
-
-
田梦瑶;
郑文俊;
艾烨;
李桂芳
-
-
摘要: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
-
朱京海;
战明松;
刘矜;
戴巍
-
-
摘要:
基于对“山水城市”理念的认知与理解,探究了该理念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中的作用。从延续地域文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赋予空间多样化内涵、协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间的关系等“山水城市”理念的应用原则出发,提出了继承与延续、更新与保护、协调与创新的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策略。最后,从文化内涵、生态技术与项目策划等方面将“山水城市”理念及规划策略应用于葫芦岛市打渔山滨海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
陈志刚;
王宇飞
-
-
摘要:
“山水城市”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城市发展理论,其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山水城市规划建设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发展相统一、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等。新时代的山水城市建设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系统保护修复和利用模式的创新。本文以东北某市为例,分析了通过“山水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路径: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在规划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并挖掘城市特色的生态优势;以此为基础,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借助制度创新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统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建议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推动“山水城市”从理论走向实践,探索在自然资源利用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
-
袁銮
-
-
摘要:
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对山水的崇拜和向往。春秋时期,伍子胥便提出选址的时候,要考察土地和水文情况,这其中包含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初雏形,这个观念也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洪武五年(1372年),沿着前朝留下的断壁残垣,刚立国不久的明朝,在贵阳新修了一圈围城。围城一周九里,开了五个门,名字分别叫武胜、朝京、圣泉、柔远和德化。对应今天的贵阳地名,就是老东门、大南门、西门、喷水池和次南门。
-
-
王思源
-
-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总结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时代总体城市设计景观生态化、风貌亮点化、要素融合化和空间场景化的新特点。以吉安市为例,对新时代总体城市设计的"多元要素"新内容、"多规融合"新技术方法加以实践,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提升吉安市城市品质、强化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文化精神。规划实践的内容、技术方法对于正在广泛开展的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尤其是山水文化特色城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
周影;
谢紫东(图);
姚瑶(图);
阿诚的白日梦(图);
张力(图);
杨宇涵(图);
Adam(图)
-
-
摘要:
在中国,你难以找出第二座杭州这样的城市:城与湖、人与湖,关系如此紧密。千百年来,杭州与西湖唇齿相依,相辅相成,为世界营造出理想人文城市、山水城市的中国范本。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申遗,得益于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也与先贤的智慧、历代的营造、文人的墨宝有关,其中,“西湖十景”有着最直接的贡献。
-
-
毛华松;
汤思琦;
傅俊杰
-
-
摘要: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
-
邢润杰;
唐礼勇;
李欣烨
-
-
摘要:
将建设“山水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是“两山”理念在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中的生动诠释。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腾飞带来的工业化污染日益加剧,其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关注。公共自行车作为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对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有助于“山水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生活的落实。如何在“山水城市”理念下促进公共自行车长效发展,是文章着眼的重点。
-
-
黄伟林
-
-
摘要:
作为战争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桂林文化城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抗日战争中,许多著名文化人都有其桂林时期。一方面,桂林文化城帮助这些文化人度过了他们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使他们的生命在民族危难之际仍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另一方面,这些文化人造就了桂林文化历史的空前辉煌,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注入了人文的风骨和神韵,成为后世桂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
-
-
储昭华;
李文希
-
-
摘要:
诗意栖居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有体现形式就是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既是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实践的特征,也是人类生存的未来发展方向。它理当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涵,即注重并着力追求灵与肉(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人、小家与“大家”的和谐统一。对于当今社会的人居建设来说,尤其应力求破除单纯追求个体和小家之诗意的局限性,到人与整个自然生态、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求、创造更深远的生存的诗意。
-
-
张海楠;
徐创新;
石书涵;
赵赟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寻求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路径已成为必然,目的是构建人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理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网络作为追求两者平衡的空间发展模式,正替代绿地系统广泛应用于规划中,但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南京市仙林片区为例,通过分析自然生态空间和城市绿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衔山沟通、显水渗透及均衡布绿等手段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实现山水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在功能上、空间上以及活力上的多元目标,并最终实现生态化与城镇化的和谐统一.
-
-
陈超男;
李翅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如火如荼,虽然没有对山水城市绿道进行具体的划分和定义,但一些拥有良好自然资源的城市已经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对山水城市绿道影响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山水绿道的合理分级和科学分类.根据岳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实例,总结出山水城市绿道网构建的模式和方法:一是山水绿道的分级规划,区域级绿道以整个城市的山水骨架为支撑,城市级绿道将城市内湖泊水系、山林、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等进行整合联通.二是山水绿道的分类规划,根据绿道的构成要素和串联景观,划分为滨江沿河型绿道、环湖型绿道、山地型绿道和综合型绿道.三是山水绿道网络的构建,打通山、水之间的步行联系,连线成网、综合布局,以山为岛、水为链,逐步形成"沿江沿河、衔山联湖、串景连城"的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城市绿道网体系.
-
-
牟毫;
张志超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城市特色根植于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及文化积累,同时也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不断衍生嬗变,因此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如何认知隐含在城市生长变化中最本源的个性特征并通过有效途径予以表达彰显,是应对城市性格缺失、特色不明等问题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具有多元文化特质的传统山水城市宜宾为例,以城市生长演变轨迹为脉络,从多维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特色的认知方法,以城市山水景观风貌提升为手段探讨城市特色的表达途径,以期对同类型城市空间特色营建做出有益探索.
-
-
王建菊
- 《2017年北京园林学会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中国城市建设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以往快速的城市建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千城一面的文化危机和灾害频发的生态危机两大方面.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针对解决当前城市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所提出来的理念,其目的是营造自然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四十年来,引起了社会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针对山水城市的探索日渐成熟.本文以山、水、城作为研究因子,通过研究分析中外规划理念中山、水、城的关系,结合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关系特征以作探讨.
-
-
胥明明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城乡规划工作做出了多次指示,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重要论述更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人们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战略方向,对于城市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城市多依山傍水而建,长久以来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山水城市景观.福建省漳州市地处九龙江平原,九龙江入海口.一江穿城,水系纵横,群山环绕,“山、海、江、川”兼备,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一座山水环境优美的闽南城市.但在近些年的快速城镇化浪潮下不免产生了诸多破坏自然山水、景观秩序失控、风貌品质下降、沿江岸线私有化等突出问题.本文以漳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从整体城市结构、空间秩序控制、山水特色系统重塑等方面入手,探讨基于共享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策略和方法.
-
-
LU Ming;
陆明;
BAI Lan;
白兰;
XIAO Yifu;
肖一夫
- 《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近些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中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快速增长.过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对城市最际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提出了城市高度控制应遵循“山水格局——景观资源——文化遗产”的理念,引入景观视线模型,阐述了以景观视线模型为基础对山水城市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的方法,用于山水脉络作用下城市设计初期的建筑高度控制.本文以哈尔滨市依兰县老城区为例,将保护城市山水格局、景观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建筑高度控制目标,提出了落实建筑高度控制的技术.科学地选择多个眺望点,分别进行分析,并综合各个眺望点的分析结果,得到建筑高度控制范围,以期达到保护山水城市山水格局、自然及人文视景,塑造层次丰富的城市建筑高度体系的目的.
-
-
ZHANG Xuchen;
张栩晨
- 《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都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重庆都市区美丽的山水城市特色,对其山水城市的特征和交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交通发展的问题,并对重庆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主要表现为:出行需求总量增长、出行距离增加、出行质量要求提高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庆都市区交通应对的现实策略,包括坚持公交优先理念、构建都市区“双快”网络、打造山城特色的步行交通系统、引入智能交通等,实现城市交通的绿色持续发展.
-
-
庞海燕;
李咏华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生境质量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掌握生境质量变化的时空响应机制有助于理性认识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规律.本文以2000—2015年杭州市为例,基于RS、GIS平台处理多源数据,通过InVEST模型评估了生境变化情况,并利用扇形分析、片区分析对其生境质量变化情况深入分析,探讨了生境质量变化情况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15年间杭州市生境总面积减少891.36km2,占2000年生境总面积的31.47%;(2)平均生境质量从0.5766退化到0.4027,下降30.16%;(3)2015年杭州市生态带生境质量相较于2000年下降25.66%;(4)城市用地的飞地式扩展,乡镇用地的低密度蔓延和局部地区侵占生态带是导致杭州城市生境质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
-
王海天;
盛逵
- 《第26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倡导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绿色环保的交通模式.本文以河北省易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例,论述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山水资源、历史文脉,在交通规划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撑体系.其主要内容为打通经开区对外交通通道,使经开区纳入区域发展的战略格局;倡导公交出行,以公共交通(有轨电车)作为主要客流走廊,联系各主要交通集散点;满足人们休憩、游览的需求,规划景观步行路和旅游路等.
-
-
徐刚
- 《第十一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水城市是所有设计师一直推崇和向往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如何满足建设强度需求的同时适应山地生态环境特点,实现低影响开发,一直是山地城市规划的热点问题.山地城市低影响开发规划目前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法,二是缺乏精细化方案设计.针对类似山地这种复杂地形地貌条件下的体系化、精细化、定量化的城市规划研究势在必行。徐刚主任以重庆科学城综合规划为例,分析数字技术在山地型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