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秩序
空间秩序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7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规划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空间秩序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少波、吴良镛、周书文等。
空间秩序
-研究学者
- 任少波
- 吴良镛
- 周书文
- 姜旬恂
- 师静
- 张一然
- 张新建
- 张莉
- 徐建春
- 时绍轩
- 杨猛
- 王伯伟
- 王炳棋
- 钱金霞
- 陈雅男
- Crox阔合国际有限公司(文字提供)
- 于晓楠
- 于萌
- 付冬楠
- 付强
- 付彦东
- 付晶
- 付梓涵
- 任启明
- 伍国正
- 何兴华
- 何如涛
- 何常清
- 何明俊
- 何琪
- 侯玮
- 冯思豫
- 冯治宇
- 冯艳
- 凌志远
- 刘传影
- 刘刚
- 刘加平
- 刘培善
- 刘天韵
- 刘建军
- 刘文祥
- 刘明虎
- 刘松茯
- 刘桂英
- 刘畅
- 刘立钧
- 刘荣禄
- 刘镕墨1
- 刘雁
-
-
孔黎明;
姚启帆
- 《南方建筑》
| 2020年
-
摘要:
网格体系是对规整框架结构体系的适应,同时也是建立空间秩序的有效操作方法.当前随着非欧几何学和结构工程的快速发展,网格体系创新性演变激发了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建构有序与复杂兼容的空间秩序.研究了网格体系演变与空间秩序的关系,通过对网格体系演变的相关建筑实例进行梳理、分类和解析,归纳出"形态","层级","拓扑"三种主要的网格体系演变逻辑,总结三种网格体系所建构空间秩序的主要特点为连续性、层次性和适应性.以期在参数化建筑理论和工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拓展建筑空间秩序建构的策略与方法.
-
-
郑久良;
汤书昆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文化旅游空间秩序作为一种结构化社会状态,与美好生活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对美好精神文化品质、良善的空间生产秩序、有序的文化旅游发展方式、和谐的空间主体社会关系的期待.基于美好生活的愿景期待,对安徽黄山屯溪老街进行田野调查,探讨文化旅游空间秩序的内涵、失范表现及成因,提出文化旅游空间秩序建构策略.研究表明:文化旅游空间秩序"失范"突出表现为四类矛盾,传统伦理规范缺失、公平正义保障机制缺位和人本精神缺失是导致空间秩序紊乱的深层次原因.构建美好生活追求的文化旅游空间秩序,需要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动力机制、社会关系转型多个方面共同发力.
-
-
孙俊桥;
古希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从政府、市场与空间生产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城市空间秩序的演化可分为1949-1977年、1978-1993年、1994-2002年、2003-2011年、2012年至今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府主导进行必要的基本环境卫生改善、城市交通发展、市政设施整修等.第二阶段,空间生产的主要任务转移至解决住房紧张、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以及偿还基础设施欠账问题.第三阶段,随着土地政策的变化,主要由市场所推动的造城运动在较好地改善民生的同时,在功能结构调整和旧居住区改造过程中,对城市历史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第四阶段,政府对市场“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属性强化,同时以“城乡统筹”为内涵的重大政策转向,一定程度上在城乡空间生产中实现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第五阶段,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框架下,城市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宏观生态文明背景下实施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成为新时期的常态,城市空间生产从理论到实践产生了质的跃升.
-
-
谷宇
- 《思想战线》
| 2020年
-
摘要:
家屋不仅是黎族社会文化象征的物质载体,它还在人与物的关系互动中被赋予生命.家屋建造过程中的立柱仪式、灶的设立及烹饪、女性生育及其对花婆的供奉等,将人的生命与家屋联系起来并展现家屋的生命力.食物作为家屋与外部环境、人与鬼灵之间的一道屏障,将外围象征男人和女人的两个圈层与内部人与家屋生命的核心区域隔离开来.这样的圈层,投射出家屋中以家族长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特征和黎族人的宇宙空间分类与秩序.
-
-
-
麻玉琦;
任少波
- 《城市发展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交易,是空间集聚的起点.交易成本节约的需要和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经济推动了各类生产要素在特定空间上的集聚,一个全新的制度系统与之相伴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载体型产业空间,既是以节省交易成本和实现报酬递增经济为微观基础的自发自生秩序,又是形成和保障交易集聚化的制度集合体.根据以上理论框架,剖析作为全新载体型产业空间的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微观形成机制,并深入探讨其制度约束或制度创新,以此探究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载体型产业空间的形成与演进机理.
-
-
-
陈洪杰
-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 2020年
-
摘要:
犯罪事件的演化是在一个无数种可能性不断开放与闭合的双重偶在性中完成它的"现实化"的.在事件现场那个无数种可能性同时开放出来的瞬间,并不能简单地从事后基于那个"已经获得了现实化的可能性"来倒推"侵害行为或者其导致的危险状态已经不能通过防卫行为予以制止或者排除".通过深度对比"旋某琦抗暴杀人案"与"昆山反杀案",可以发现一个防卫事件究竟该如何定性实际上往往取决于有权机关愿意朝着哪个方向去做出解释.在法教义学阐释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更为深层的权力逻辑.而无论是"控制犯罪"的国家主义逻辑,还是"维稳优先"的官僚主义逻辑,其之所以会导致正当防卫制度"以正对不正"的内在价值关怀发生"好人受罚"的功能异化,在根本上是因为当前的司法决策机制中缺乏一种承认"社会自我关怀"的权力构造.
-
-
-
-
缪杨兵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城市边缘区位置边缘,功能并不边缘.建设无序、形态混乱是目前众多城市边缘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将发展动力最为活跃的城市边缘区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如何通过有效的规划,改变城市边缘区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建立既满足城市整体利益又符合城市边缘区内在形成机制的空间秩序,是各地规划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三亚市荔枝沟片区为例,从理论途径、实践操作等方面,探讨了入口门户类型的城市边缘区空间秩序构建的方式.
-
-
郭冷秀;
陈晗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特色消失、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等问题凸显,城市规划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并在历史文化特色与城市设计的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本文以鳌山卫城片区为例,通过挖掘鳌山卫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梳理总结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建立空间秩序、保护古城格局、保护利用民居、引入创新产业和建设宜居生活五个方面提出基于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设计策略,将城市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城市设计中,实现鳌山卫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延续,同时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
-
张熙;
张运思;
陈旭娟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岳阳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与长江交汇处,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山水相依、道法自然的人居建设典范.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控制要素更多的受经济平衡因素影响,岳阳的山水意境与历史古韵等城市特色变得模糊难辨.本次实践从中国传统人居文化为出发点,在大遗产观的视角下,提出修复历史生态格局、建立特色城市空间秩序、彰显城市文脉的规划策略,并结合管控指标量化落实到管控措施中,从城市整体角度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保护、重塑与展示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
-
张亚婷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古村落关注度与日俱增、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苏南水乡地区古村落的保护更新与特色维育面临空前挑战.本文立足旅游开发大背景,首先通过对苏南水乡地区古村落特色的认知,明确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简远清秀的建筑景观、开放灵活的地域文化是构成苏南古村落水乡特色的三大要素.其次,研析了苏南古村落水乡特色维育面临的三大现实问题:消费文化驱动下空间秩序的转变;现代旅游开发下生活景观的退化;谋生手段变革下社会结构的变异.最后,从区域、生产、生活、生态这四个角度切入,提出苏南古村落水乡特色维育的四种路径:坚持区域统筹,古村保护纳入镇村规划;正视古村旅游,借力提升古村价值;尊重历史遗产,延续地方原真生活;维育生态环境,坚守原乡自然风貌.研究以期为苏南水乡地区古村落保护以及水乡特色维育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
-
李林晴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城市发展历程中,同一城市的老城和新区往往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成长路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城市发展历程造就了地区不同的特色发展基础,从而对城市特色塑造路径提出不同要求.通过对比分析青岛老城和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城市建成空间的特色基础差异,基于问题导向,提出青岛老城存量空间特色“从有到好”的管控思路,关注空间特色的文化根植性和时间序列性,是城市双修思想下城市活力氛围的维续与再生.基于问题和目标双导向,提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增量空间特色“从无到有”的营建思路,关注重建整体空间秩序,营造地方文化的空间展示载体.城市特色管控和营建的两种思路为城市存量地区和增量地区的特色塑造提供了路径上的不同选择.
-
-
张瑶;
刘华康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国古代在城市规划营建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和智慧,结合大尺度自然山水进行城市建设,并将山林之乐,意境之美融入城市,营造出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便是其中尤为突出重要的特点.运城市传统城市的选址营建以及主要建筑的建设均与山水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表现为:传统城市的选址营建、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主导空间序列与山水关系、城市标志建筑与山水关系这四个方面.然而,1949年后在追求经济发展和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忽视了对传统城市空间秩序的保护和延续,在处理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空间关系上不够妥善,其主要表现为:“迎山接水”“显山露水”“望山看水”空间关系消解、城市主导空间序列无序发展、城市标志建筑的消失等.未来运城城市建设应注重挖掘山水胜景,将自然形胜延引入城内,形成山、池、城、水、林交融共生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
-
陈雨露
- 《第6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如何通过规划来管控城市高度是任何一个总体城市设计都需要解答的课题.按传统的建筑高度分区方法进行城市高度的管控显然不具备技术和方法上的合理性.上海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研究从城市三维空间的数据分析方法入手,解读了上海中心城区城市高度的层次格局和主从关系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基于城市高度组合类型分析,对城市三维空间秩序进行整体优化的管控思路与对策.
-
-
-
刘先杰;
易君;
姚远;
衡姝;
熊胜伟;
李易繁;
魏芝格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中国传统的城市营建方法一直是作为国内城乡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古代的营建传统受到当时的天文学、地理学、人体科学等影响,天道营城方法作为王权体系下的一种营城手段,与《周礼·考工记》和《管子》的营城理想有所关联又有所区别.本文研究分析了阆中古城在唐宋时期形成的天道营城格局以及自古以来的得天独厚的巨型天然罗盘地理环境,其充分表达了古人的天道与象形信仰,追溯了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传统与中外城市设计历史,其象形映射与文化秩序不断推动着现代城乡发展.
-
-
刘先杰;
易君;
姚远;
衡姝;
熊胜伟;
李易繁;
魏芝格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中国传统的城市营建方法一直是作为国内城乡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古代的营建传统受到当时的天文学、地理学、人体科学等影响,天道营城方法作为王权体系下的一种营城手段,与《周礼·考工记》和《管子》的营城理想有所关联又有所区别.本文研究分析了阆中古城在唐宋时期形成的天道营城格局以及自古以来的得天独厚的巨型天然罗盘地理环境,其充分表达了古人的天道与象形信仰,追溯了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传统与中外城市设计历史,其象形映射与文化秩序不断推动着现代城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