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9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78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献由30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振明、周琳、吴苑华等。

新马克思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8.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078 占比:91.15%

总计:3377篇

新马克思主义—发文趋势图

新马克思主义

-研究学者

  • 陈振明
  • 周琳
  • 吴苑华
  • 周穗明
  • 舒建华
  • 梁云彤
  • 俞可平
  • 姜安
  • 张凤超
  • 阎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扬
    • 摘要: 以列斐伏尔、詹姆逊为代表的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空间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给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鄂西土家乡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礼俗文化嬗变成为乡村秩序流变的表征,其乡村价值空间“可靠性”交织着“缺失、异化、重构”的过程,社会群体关系也呈现集体分化、身份转换和关系变迁的多重样态,土家乡村“熟人社会”结构逐步瓦解,其生活政治空间也变得杂糅混乱。综合来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依靠党和国家强大组织动员能力,构造土家人对国家发展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意象,并在乡村价值空间中重塑新的“礼俗”秩序,土家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
    • 陈跃文; 王金玉
    • 摘要: 1960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分析劳工和资本家的关系,还扩大了传统视野,将生产活动之外的各种激进运动纳入考量。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面对普遍出现的城市危机,新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了城市问题,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城市方面的沉默,其中,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特尔、戴维·哈维等掀起了空间问题的研究热潮。他们分析了城市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空间中的政治和经济矛盾,并重新阐释了城市的功能与性质,将一个无剥削的社会愿景从工业生产转向了城市空间关系上。这些思想为认识中国当前的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界,为规避资本逻辑隐性的影响提供了智力支持。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潜藏的空间维度,也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 姚肖雅; 马彦琪
    • 摘要: 随着城市空间生产的高速进行,空间规划问题日益显露并引起新马克思主义空间学者的自觉关注。空间规划作为城市空间生产的一个方面,是城市物理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组织与社会价值观塑造的统一。为了满足无限扩张的资本增殖需要以及稳固政治性统治,资本力量与政治权力共谋规划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由此导致城市空间区隔、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无产阶级贫困化等问题。资本–权力共谋下的城市空间规划彻底沦为资产阶级精英实现“财富增长”的工具、资本强权统治的政治性手段和延缓资本主义危机的方式,无法掩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 廖一桥; 周懿员
    • 摘要: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批判地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城市理论,以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生产、集体消费以及空间剥夺等多角度审视资本逻辑下城市空间的特征和规律。在分析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选择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兰州市城市空间演进历程,把握当前发展特征,揭示当前存在的如人文关怀不足、城市拥堵和空间隔离等城市空间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获取启发,从城市规划、人本城市、城市权利以及智慧城市等方面提出治理方案。这些方案对于我国城市空间治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张翠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都从城市发展的资本逻辑探讨了城市空间问题.城市空间问题在内涵上是指一个城市内部的空间非正义,从外延看则包括城乡之间的空间非正义与城市之间的空间非正义.其中,马克思主义主要从城市空间中物的生产考察城市空间问题,新马克思主义则实现了城市问题研究的空间转向,从城市空间本身的生产来考察城市空间问题.这些都体现出理论家们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辩证思维方法来考察城市空间问题的致思理路.从资本逻辑考察城市空间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克服资本逻辑对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空间剥削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郭彩霞
    • 摘要: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强调,资产阶级城市规划打着科学化的名号隐蔽性地把政治性、社会性、工具性嵌入城市空间之中。表面上,资产阶级城市规划实现了城市的繁荣,但繁荣的背后却是资本逻辑的主导。城市规划成了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它缓解了危机,暂时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以隐蔽的方式巩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控制;它使城市街道、商场的繁荣降低为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它使民众受消费意识形态控制。
    • 张欣然
    • 摘要: 在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空间转向"背景下,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列斐伏尔、哈维与苏贾等人虽然认同并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解释范式,却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空间维度.实际上,空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内源且内在的,空间不仅植根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并且在列宁、卢森堡与布哈林等人针对帝国主义空间扩张现象展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彰显,为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从资本逻辑向空间逻辑的转换.
    • 张翠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都从城市发展的资本逻辑探讨了城市空间问题。城市空间问题在内涵上是指一个城市内部的空间非正义,从外延看则包括城乡之间的空间非正义与城市之间的空间非正义。其中,马克思主义主要从城市空间中物的生产考察城市空间问题,新马克思主义则实现了城市问题研究的空间转向,从城市空间本身的生产来考察城市空间问题。这些都体现出理论家们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辩证思维方法来考察城市空间问题的致思理路。从资本逻辑考察城市空间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克服资本逻辑对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空间剥削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李武装
    • 摘要: "空间转向"的发生有其明显的现实社会背景和时代境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转向"实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既有空间思想的再发挥和精进,从而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之说.其真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助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开辟了资本主义危机化解的思想视角;锻造了"空间"武器并使其成为颉颃资本主义的新生力量.尽管如此,亦不能效颦新马克思主义将空间从特定社会形态中剥离出来,用"空间逻辑"置换"生产逻辑",最终一厢情愿地扛起"空间本体论"大旗.这样做势必消解而不是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有鉴于此,无论是考察"空间转向"还是审视历史唯物主义,都应当"回到马克思",在传承马克思原初话语基质——资本逻辑、生产逻辑、历史逻辑和解放逻辑基础上,更多捕捉到融当代地理景观、城市建筑、身份认同、权利涂层、生态环境、虚拟渊薮、民族复兴、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等为一体的空间叙事新质素和新样态,也即葆有空间逻辑的永续在场并合宜发酵智慧.唯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才可能彰显出全部理论和现实意义,其当代重光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陈晓明; 罗龙祥
    • 摘要: 从对空间的重新认识,到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和空间修复的重释,再到空间革命,构成了新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范式的基本理路.新马克思主义基于新的空间视角,深刻地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并借助空间革命力图实现所谓的社会主义空间,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然而,由于新马克思主义仅指望通过对新空间的认识、管理、选择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 ,因而在本质上并没有跳出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观意识革命的框架,其人类解放的目标不过是一种理想的蓝图而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