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1篇、会议论文151篇、专利文献3712274篇;相关期刊440种,包括广东园林、现代园艺、风景园林等;
相关会议82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2015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绿地系统的相关文献由2052位作者贡献,包括金云峰、张浪、傅涵杰等。
绿地系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12274篇
占比:99.97%
总计:3713526篇
绿地系统
-研究学者
- 金云峰
- 张浪
- 傅涵杰
- 姜广萌
- 孙攸莉
- 徐孟孟
- 戴菲
- 梁勇
- 汪伟
- 王浩
- 张帆
- 张颖
- 李晨
- 李涛
- 林徐吉
- 王胜男
- 田国行
- 邹澄昊
- 郭竹梅
- 刘骏
- 吕静
- 周聪惠
- 巨天珍
- 张俊华
- 徐波
- 李寒娥
- 李悦
- 李真真
- 沈守云
- 王志云
- 索安宁
- 胡羡聪
- 许建刚
- 谭家得
- 谷康
- 任正武
- 佟艳
- 俞孔坚
- 偶春
- 刘玉虎
- 刘蕾
- 吴岩
- 周昕
- 哈思杰
- 姚侠妹
- 孟飞琴
- 宋钰红
- 廖秋林
- 张军
- 张建林
-
-
李良慧
-
-
摘要:
公园城市是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新的发展方向。以金寨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分析其绿地系统建设现状与公园城市指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城绿生态格局融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彰显、全域生态网络构建、全景游憩系统营造等规划策略,以期为其他需要创建公园城市的同类型地区绿地布局规划和长远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
-
刘骏;
向泠霓
-
-
摘要:
厘清山地特征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影响,有助于城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的发挥,强化其在城市特色塑造方面的特殊作用。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时70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件进行解读,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山地特征呈现脉络;对比规划实施与建设效果,讨论规划指导下山地特征在建设中实现的方式及路径;进而提出从规划管控、空间管理、评价反馈体系3方面形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山地特征响应机制,健全城市体检评估体系,探索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规划到建设落实的有效途径。
-
-
邸桃元
-
-
摘要:
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来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园林绿化,园林绿化程度已经影响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效果。城市生态系统本质上是绿地系统,其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人为主观创造出来的,同时受到人为活动的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园林绿化为城市居民创造了和谐的生存环境,现阶段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速度较快,显著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特点是稳定性较低、植物极易出现病虫害等。
-
-
黎佳君;
廖秋林;
沈守云;
刘小儒;
廖菁芃
-
-
摘要:
为了验证绿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运用2008、2013、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当量因子法、格网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变差贡献率分析等,研究绿心地区ESV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绿心地区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明显增加;ESV在早期呈下降趋势,但2013年后转为上升趋势;生态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气候调节功能增长明显;土地利用变化与ESV的相关性排序为:林地>耕地>水体>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变差贡献率中,林地、水体和耕地的贡献率较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贡献率较小。研究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绿心地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ESV呈明显增长趋势,说明合理开发和严格控制生态底线的保护模式可以提高其ESV,采用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保护策略是可行的。
-
-
柏灵芝;
马建武;
曹光树;
张亚君
-
-
摘要:
城市文化是由人类通过长期的聚集性活动创造出来的,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的形态总和,深刻影响城市人群生产生活状态和城市物质空间生产方式。城市文化空间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撑,许多城市片面地将城市文化理解为非物质层面的成果,忽略了城市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物质载体的深刻作用。绿地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剖析城市绿地空间的特质,阐述城市文化绿地空间生产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当今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文化定位、城市格局、历史文脉、空间文化传导4个方面,提出城市文化绿地空间的构建策略。结合苏州市具体情况,提出以四角山水的空间格局展现独特地域特色、以世遗保护的文化践行彰显城市气质、以微型空间的营造体现文化整体价值等为特色的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案,为未来城市文化绿地空间建设提供有益探索。
-
-
沈滢
-
-
摘要:
城市化问题日益加剧,发展模式亟需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城镇化是必然方向,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是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践行理念、引领生活、发挥效益、激发活力等方面阐明了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大意义,在不同空间层面规划建设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城市绿地,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以漳州城区“五湖四海”的建设为例,总结出亮点特色,推广经验做法,是构建多元化绿地系统,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
-
-
宋晨曦
-
-
摘要:
“城市双修”理念是新时代下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筛选10个绿地适宜性因子、3个绿地建设限制性因子,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明智比较法共同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在对各单因子进行分析后,进一步对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以确定合肥市中心城区的绿地适宜性布局。在单因子的选择、各因子权重的确定和合肥市中心城区绿地适宜性布局等方面结合“城市双修”的理念。结果表明,在合肥市中心城区绿地建设用地方面:最适宜用地占8.05%,适宜用地占18.36%,基本适宜用地占26.50%,不适宜用地占35.14%,不可用用地占11.95%。最后提出设置城市风道、强化城市水网绿地景观系统、建设工业区绿地、优化城市公园体系、建立滨湖生态廊道等可行性建议。
-
-
彭军
-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我国绿地面积逐步扩大,城乡绿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室外休憩、游玩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天然氧吧”成为人们普遍需要。以鉴于此,绿地系统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受到高度重视。基于新经济背景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要求下,绿地功能逐渐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不仅包含生态安全、休憩,还承担着景观展示、文化欣赏等功能。在实现国土绿化空间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局限于发挥绿化空间分配优势,更注重发挥绿地功能性作用,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目标。加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我国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
刘雅琦;
谭又铭;
刘一丁;
龚固堂;
李羽洁;
谢川;
赵银兵;
陈俊华
-
-
摘要:
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城市居住环境的创造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利用高清卫星遥感影像(Pléiades)解译获得各类绿地面积及占比,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对四川省德昌县城区绿地植物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乔木37科68属88种,灌木29科42属70种,草本24科33属41种;乔木使用频度最高的是黄葛树,其次是小叶榕。2)各类绿地物种丰富度按大小排列为公共附属绿地>居住区附属绿地>公园绿地>街道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各类绿地物种多样性以公共附属绿地最高,其次是居住区附属绿地,防护绿地最低。3)街道附属绿地中乔、灌、草Simpson生态优势度均最高,公共附属绿地最低;各类绿地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相近,但乔木层差别较大,其中公共附属绿地的Pielou均匀度最大,其次是居住区附属绿地,防护绿地最小。由此可见,德昌县绿地植物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较高,城市绿化比较注重市民生活、工作、学习环境的改善。因此,德昌县在今后的绿地系统或城市森林建设中,应注重增加地带性植被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以增加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同时应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凸显地域文化。
-
-
刘骏;
唐芝玉
-
-
摘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新思考。
-
-
陈福妹;
沈揆;
侯佳;
徐小燕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涡阳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高速推进时期,城市建设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快速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也使得涡阳县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更应充分重视满足人居环境建设的需求.本文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绿地品质和服务城市居民,以构建涡阳县滨水生态福地、宜居城市典范为目标,探索问题导向下的涡阳县绿地系统规划如何从合理确定绿地总量、构筑空间结构、优化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分区建设引导、绿地建设弹性管控方面,构建问题导向下的绿地提升实践探索规划框架,以期为同类型绿地系统专项规划项目提供参考.
-
-
朱秋敏;
张晓佳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简称CNKI)中以“绿地系统”为主题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m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归纳,绘制出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从海量数据中全面审视近二十年国内绿地系统研究领域的总体发展特征,深人探索和挖掘研究热点、高影响文献、研究前沿,并掌握其演变规律,分析和把握绿地系统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讨论当前研究面临的困境与不足,以期为提高中国绿地系统的研究水平提供重要的分析结论,并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
-
ZUO Jin;
左进;
LI Chen;
李晨;
DONG Jing;
董菁
- 《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进步走向增存并行,城市高密度地区因建设用地紧缺和高强度开发的影响,面临绿地空间缺乏、布局支离破碎的困境.究其症结,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因缺乏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大量真实存在的复杂利益的协调,而导致绿地建设“交易成本”巨大、实施困难.本文提出基于城市再生理念,充分挖掘城市高密度地区存量空间资源,“变废为宝”,降低交易成本,建立新的绿地空间供给途径;进而以“分层级、成网络、多路径”为规划原则,创新提出“重塑骨架、寻绿成网、立体增绿”的行动规划策略,通过“天津环城铁路绿道公园规划”、“天津河东区绿园道网络计划”等系列规划实践,建设集“生态涵养、公共服务、社区活力”于一体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促进城市空间翻转“变背为正”、价值提升,探索城市高密度地压绿地系统网络化,立体化、多层次建构的规划新方法,践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城市再生发展之路.
-
-
LI Yunge;
粟云阁
- 《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国苏南水网地区的城镇因水而生,依水而盛,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契合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水陆格局特色.但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今天,不少水网地区城镇面临着雨季内涝严重、城市绿地规划利用不合理、城市开发建设对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随着海绵城市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各省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导则的成功践行,人们逐渐意识到提升城市绿地空间的调蓄能力,综合运用适应地方生态环境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是解决一系列城市雨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多年来国内外在海绵城市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苏南水网地区域镇海绵绿地建设的设施类型及布局要求,为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建设.
-
-
TONG yajuan;
童雅娟;
SONG han;
宋晗
- 《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公共健康引起了城市规划学界的关注,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在健康城市指标的落实,以及一系列广泛维度的措施.而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空间保障,也是健康城市与健康生活最重要的空间载体.本文结合南京市青龙片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运用风热水文模型模拟,样本空间分析以及社会调查等方法,从健康的物理环境、健康的公园系统以及健康的绿道网络三个方面,提出了以健康城市为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优化建议.
-
-
孙羽婷;
黄明华;
赵冰婧;
胡仕婷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本文在我国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强城市设计工作的背景下,以东山县双东湖片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片区突出的山水资源和显著的城市特色,提出在城市设计影响下,控规容积率指标制定的技术方法.首先在双东湖片区控规指导下确定容积率分区,继而引入城市设计影响因素,梳理出城市服务条件、开敞空间、视线通廊以及绿地系统等四个城市设计影响因子并进行权重赋值,然后利用Arcgis平台建立开发强度控制模型,对各因子进行权重量化并进行叠加分析,综合得出以城市设计为主导的开发强度分区,与控规指导下的分区进行关联分析,最终确定各地块的容积率指标数值,获得既满足双东湖片区经济发展需求,又顺应周边山形地势的开发强度指标.
-
-
刘东蔚;
陈素花;
田利颖
- 《河北省第二届(秦皇岛)园林博览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以石家庄市城市园林绿地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各类绿地的绿量,吸收CO2、释放O2,吸收SO2、蒸腾作用、滞尘能力各方面进行估算,将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进行定量估算、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石家庄市6种绿地类型中,公园绿地绿量最大、固碳释氧能力、吸收SO2及蒸腾效益最强,说明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主体,生态效益最强,其中乔木表现最为突出.在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应根据现有绿地布局合理规划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方面要选择以乔木为主的多种植物复层配置,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让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科学、合理.
-
-
彭慧蕴;
谭少华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了公园绿地在缓解人群精神压力、促进体力活动、改善人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然而,由于二者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对于二者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因此不能有效的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本文从缓解精神压力、鼓励体力活动、促进社会交往3个影响机制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公园绿地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整合当前的理论依据与科学证据,并借鉴社会生态模型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该框架通过引入变量关系反映了公园绿地通过行为模式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个人与生活环境特征对这个因果关系产生强度和方向的影响.建构起一个明确而基础的影响机制概念框架,涵盖了所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
彭慧蕴;
谭少华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了公园绿地在缓解人群精神压力、促进体力活动、改善人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然而,由于二者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对于二者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因此不能有效的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本文从缓解精神压力、鼓励体力活动、促进社会交往3个影响机制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公园绿地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整合当前的理论依据与科学证据,并借鉴社会生态模型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该框架通过引入变量关系反映了公园绿地通过行为模式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个人与生活环境特征对这个因果关系产生强度和方向的影响.建构起一个明确而基础的影响机制概念框架,涵盖了所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
彭慧蕴;
谭少华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了公园绿地在缓解人群精神压力、促进体力活动、改善人群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然而,由于二者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研究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对于二者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因此不能有效的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本文从缓解精神压力、鼓励体力活动、促进社会交往3个影响机制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公园绿地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整合当前的理论依据与科学证据,并借鉴社会生态模型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该框架通过引入变量关系反映了公园绿地通过行为模式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个人与生活环境特征对这个因果关系产生强度和方向的影响.建构起一个明确而基础的影响机制概念框架,涵盖了所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