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948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亚洲合作与发展会议等;官僚政治的相关文献由28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凤云、刘海峰、吴观文等。

官僚政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6 占比:9.1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948 占比:90.82%

总计:3246篇

官僚政治—发文趋势图

官僚政治

-研究学者

  • 刘凤云
  • 刘海峰
  • 吴观文
  • 许家祥
  • 阎步克
  • 冀宝光
  • 叶剑锋
  • 张邦炜
  • 张雪英
  • 晁岳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乾友
    • 摘要: 政治的理想形态是信念政治,而在现实中,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则属于官僚政治,表现为它依赖于作为官僚体系的政府。官僚政治是不信任的产物,官僚体系则试图通过对自身的透明化来赢得公众的信任。但是,透明并不能够带来信任,官僚政治对透明性的推崇其实是一种迷思。从这种迷思出发,公众越是不信任政府,官僚政治就越是试图对自身进行透明化;反过来,这种透明化的程度越高,公众与政府工作人员间就越是不能达成互信。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对西方政治更深入的认识。
    • 刘俊宜
    • 摘要: 美国学界根据出现时间和观点差异,将研究外交决策的学者分为"第一浪潮派"和"第二浪潮派"。两个学派先后提出黑匣子模式、官僚政治模式和政治过程模式。"第一浪潮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要从传统的黑匣子模式研究国家间行为,认为外交政策是国家为了在无序国际社会中生存的产物;在七十年代提出政治过程模式,强调内部的政治因素,认为制定外交政策就是各个观点博弈的过程。"第二浪潮派"对前者的理论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官僚机构在政治过程中的较量,提出官僚政治模式。文章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运用三大模式解读美苏两国政策,分析苏联部署导弹原因和美国最终决定选择封锁的过程,认为三大模式的不同思路,决定了它们在视角上、逻辑上和结果上存在区别。
    • 杨腊清
    • 摘要: 阎步克先生曾经在其著作《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中把古代官僚政治运行的轨迹比作波浪,他认为秦汉是一个波峰时期,因为无论是帝国规模还是制度的进步抑或是有条不紊的管理水平在同时期的古代社会都位居世界前列。与秦汉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微,门阀士族力量强大,国家分裂动荡,民族交融带来的部族因素,也使政治的“变态”雪上加霜,故阎先生认为这一时期为官僚政治的“波谷”时期。
    • 杨继国
    • 摘要: 大多数学者围绕"中国的官僚政治制度"来破解所谓"李约瑟难题",但会导致逻辑"悖论".李约瑟本人与王亚南都认识到"李约瑟难题"实质是个"韦伯命题",但他们都没有对这个"韦伯命题"给出最终答案.其实,"韦伯命题"和"李约瑟难题"的解就在《资本论》之中.由于中国的"地主经济"封建制不同于西欧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劳动力难以变成商品,从而货币难以变成资本,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制度难产;资本主义难产又导致了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从而沦为后发展国家.不过,在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世界的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也只能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基于"李约瑟难题"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破解这类所谓"难题".
    • 鲁克俭
    • 摘要: 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本质是普遍,《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也持这种国家观。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国家的本质是私人。由此,马克思从国家崇拜转向国家批判,主张国家消亡论和真正的民主制。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建立在保存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为此黑格尔设计了复杂的政治国家结构,特别是官僚政治。在马克思这里,铲除官僚政治是他批判黑格尔国家哲学的起点。对待官僚政治的态度,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根本分歧所在。而铲除官僚政治就必须从根本上消灭市民社会本身,也就是废除私有财产。
    • 袁亚
    • 摘要: 宗室出任宰相的现象是唐代政治史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宋代以降,唐代宗室宰相人数问题一直为史家所关注.这一发端于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宗室宰相传》的问题,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概而言之,关于唐代宗室宰相的人数问题,目前存在"九人说""十一人说""十二人说""十三人说""十四人说"五种说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认定唐代宗室宰相的标准不尽相同.通过比较五种说法的差异,具体分析唐代"宗室""宰相"二者的内涵,可以得出唐代宗室宰相应该共有十人的结论.厘清唐代宗室宰相的人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唐代官僚政治和宗室制度.
    • 摘要: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很多男主穿越到古代,一路逆袭,最后迎娶“白富美”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些小说中的套路到底能否实现呢?答案是几乎不可能。隋唐以前的婚姻受当时门阀制度的影响大,非常崇尚门第,形成了所谓的“门间婚姻”,士庶通婚和良贱通婚一样都被严格禁止。至唐末五代,尚讲究“男女婚嫁,不杂他姓”。至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门闻制度的衰落和消亡,官僚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意识发生了重要转变。
    • 张帆
    • 摘要: 蒋子龙的写作代表了新时期文学对改革历史与前景的最完整叙述,投射了新时期的文化政治。《机电局长的一天》产生于"文革"末期的整顿阶段,回应的是1975年前后的理论论争,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文本,在革命叙述模式下对前三十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作了微妙的改写,塑造了霍大道这一两面讨好的管理者形象,并在话语上连接了整顿和改革。《乔厂长上任记》紧承其后,在改革初期进一步坐实了这一变化:管理模式由"鞍钢宪法"向"马钢宪法"乃至科学管理的转换,以及管理者由政治官僚向技术官僚的回归。但是,这一对官僚政治的叙述和实践,难以回应改革时期的未来面向及其对新人的期待。青年政治的出场,必然要求改变"上层路线"的叙述模式。
    • 祝修婷
    • 摘要: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虽历经各式各样的朝代,但政治权力的结构、组织和运行一直处在相似的模式之中,政治系统具备 极强的稳定性。本文从影响传统社会稳定的一系列政治文化因素出发,发现影响政治稳定的三种机制:以凝聚机制和吸纳机制形 成的政治系统整合机制、以教育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为主的政治社会化机制和以约束皇权和约束官僚为主体的官僚政治权力制约 机制。本文认为,凭借这些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稳定的机制,传统社会形成了稳定的政治秩序、一元化的思想控制、道德层次 高的官僚和稳定的权力分配机制等,是传统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