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亚洲合作与发展会议
亚洲合作与发展会议

亚洲合作与发展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5-28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社

会议文集:亚洲合作与发展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核战略具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中国国家安全和人道主义。中国核战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同时又根据内外情况的变化有所调整,经历了一个从反核讹诈战略逐步演变到最低核成慑战略的进程。与其他核武器国家的核战略相似,中国的核战略也实际上是由5个具体政策构成:声明政策、发展政策、部署政策、使用政策、核裁军政策。由于中国具体情况和战略文化的不同,中国的核战略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 摘要:基于共同的战略需要和战略共识,中美在朝核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战略合作基础,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时期,最关键的是并不能按照是否符合本国利益的标准来评价别国政策的好坏,更应以是否符合两国共同利益或能否实现互利为标准。同时发掘和促进共同安全利益的增长。中美战略合作应该具有包容性,能够有利于地区安全与稳定。中美之间如何消除误解与分歧,不打牌,不制造新的战略隔阂,进一步增强互信仍是两国战略合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 摘要:冷战结束以后核危机之所以在朝鲜半岛反复发生、僵持不决,主要与半岛安全结构的失衡有关。冷战时的半岛安全结构基本上处于一种的均衡、稳定的状态,但冷战的结束使其迅速失衡。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鲜希望借助核武器恢复安全结构的均衡,而处于强势地位的美国则希望保持既有优势,甚至一度希望改变朝鲜体制,完全颠覆现有安全结构。中、韩作为朝核问题中的两个重要当事国,并不希望看到朝鲜拥有核武器,但也不愿看到朝鲜的崩溃,是安全结构问题上的维持现状者。正是这种安全结构上的利益分歧与博弈,使得朝核问题成为地区安全局势中的一个持久热点,未来的发展态势更加复杂。
  • 摘要:由美国次级贷款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根源就在于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金融的全球化。人们往往忽略了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则、承诺以及制度的保障,各个国家市场才能得到整合,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才能确保全球化的顺利进展。市场整合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超越国境不断扩大的经济交流。就促进市场整合的要素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东亚市场整合构成要素的各国单独市场的相关规制的制度化;第二,有必要定期召开保障管理、规制和监察有效性的区域内政策协调的会议;第三,为了抵御美元地位下降的长期趋势。构筑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尽早培育亚洲债券市场,以减少亚洲区域内的美元结算、提高各国货币在本区域内的地位、实现结算手段的多样化。形成全球化社会所必需的各个国家间的共存,以及为协作实现的制度化所必需的规则和组织培育相互理解的共同的价值现,形成一种“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将为“经济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2009年以后,由于铜选矿和黄金价格不断减低,对外贸易和预算赤字快速增加,蒙币既然贬值,外币储存量减少50%,以便开始面临危机之势。由于蒙古国的经济范围小,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属于矿产业的产量,随着少数种类出口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摇动,直接影响外贸平衡和顶算平量以及外币牌价。
  • 摘要:中国能源消费在21世纪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外交涵义。鉴于能源消费正在改变世界,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的能源消费既关系全球能源安全也颇具地缘政治涵义。就世界经济涵义而言,中国的能源瓶颈不仅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就外交策略而言,能源政策已成为21世纪中国外交的重点,并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密切相关。文章最后分析了中美能源合作的国际政治经济意义,指出中美在能源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能源合作是今后中美外交的核心议题。
  • 摘要:当“稳定霸权”的缺失导致多级格局产生的时候,应对气候变化的哥本哈根进程面临困境,与此同时,在稳定发展的亚洲区域合作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的亚洲协作也在顺利进行。低碳共同体建设将为亚洲一体化提供能源安全保障功能,也将为亚洲一体化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功能,当务之急是为亚洲低碳共同体建设确定国际法的原则规则框架。不论是中日等大国主导下的模式,还是多边共进下的发展模式,以“低碳”为主线的亚洲共同体建设将推动亚洲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合作的具有“合并型安全共同体”特性的“亚洲联盟”的方向发展。
  • 摘要:国际气候谈判目前已陷入困局。哥本哈根会议所出台的《哥本哈根协议》除了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之外,在共同愿景、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问题上也同《巴厘行动计划》授权目标有较大落差。国际气候谈判当前迫切需要待解的问题是:尽快使《哥本哈根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并细化其内容。在未来国际气候合作中,东亚国家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可以有所作为。机制建设是东亚地区气候合作的基础,探索不同类型的机制并使之常态化是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 摘要:2009年,“气候变化”真正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l5)”没有得到预期目标,极为不理想,只是达成了政治共识,没有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对气候谈判来说,20lO年是个关键,12月将在墨西哥城举行的“COPl6”会议上,各国之间能否携手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后京都”条款,拭目以待。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家,即使是在“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分配下,也有责任以“官民一体”推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绿色革命”。政府一旦制订合理的政策目标,中国社会和公民适合推进绿色经济。如果环保能带来金钱,商人从中赚钱,人民从中获得幸福,“绿色中国”的前途无量。对日本来说,环保节能则是“立国战略”,政府把它视为外交政策的重点。虽然民主党成立以来,其政策始终没有得到国内社会的共鸣,尤其来自企业家和产业界的压力巨大。但是,“环境立国”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日本应该采取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导气候谈判,从中提高国际发言权和影响力。“环保”也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略合作基石。
  • 摘要:APEC诞生的1989年以来,亚太区域建立了众多多边合作机制。随着地区形势的改变,APEC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东亚和亚洲其他地区合作机制的兴起,双边和地区自由贸易协定(FTAs)的日益增多,以及东盟领导、中日推动下东亚各国不断加强在贸易、货币、金融等领域的合作,都使APEC合作框架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亚太区域诞生美国主导下的新生合作机制,或出现其他新的地区安排,APEC可能会面临着被重塑甚至取代的挑战。作为亚太区域的主要大国,中国、美国、日本及其在区域内的互动是决定该区域多边机制走向的关键因素。在对待亚太机制和东亚机制关系问题上,不应制造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而需要突出二者的一致与协调。
  • 摘要:作者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气候变化与贸易政策的研究成果,借助国际-国内双层分析框架探究了美国气候变化议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动因,认为国际力量上的国际机制与相互学习。国内力量上的公众与官僚机构利益诉求一致之处,共同演绎了气候变化上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对2000-2008年美国产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诉中国产业的不公平贸易案例分析,亦从实证的视角说明了气候因素日益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薪火。
  • 摘要:本文以博弈论的视角,把握“最优战略”这一关键,从东北亚的格局出发,探讨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在未来东北亚局势的演变中,中国将一如继往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 摘要:本文试图在勾勒韩国基督教不同历史时期变迁轮廓的基础上,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审视日益增多的韩国基督教渗透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借此透视基督教在华非常规扩张的国际背景,揭示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在维护本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问题上可能的因应之道。
  • 摘要:“九一一”事件后,东南亚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对区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从而坚定了地区各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区反恐合作受到极大地限制,这直接影响了反恐的效果。本文认为,加强反恐制度建设,构建一个以东盟为主体、整合地区各种资源的总体反恐制度框架是克服地区反恐合作中出现的集体行动困境,推进反恐合作实现的有效途径。
  • 摘要:在日本,《公司法》和《金融商品交易法》都有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更倾向于公司整体层面,而《金融商品交易法》的相关规定更倾向于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虽然两部法律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各种差异,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要求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为了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正常运行,在法律上需要规定董事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勤勉义务。
  • 摘要:碳边界调节措施是涉及气候变化和国际贸易两个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为高排放国家以及出口大国,中国无疑是美国、欧盟碳边界调节措施提议的最主要的潜在目标国。文章探讨了碳边界调节措施提出的政策背景,相关概念和含义。通过对碳边界调节措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指出此类调节措施体现了在国际分工体系造成的生产和消费分离状态下,各国在碳排放归属和责任承担方面的利益矛盾,贸易政策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应准确理解碳边界调节措施的性质,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坚持构建公平的减排责任标准,重视“可比性”问题。
  • 摘要: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授权总统从2020年起可以对不实施减排限额的国家所出口的能源密集型产品采取包括碳税在内的边境调节措施,碳关税因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碳关税是美国对政治与经济等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也是后危机时代其国内外政策的综合体现。美国希望借助碳关税,抢占新能源产业的话语权,迅速摆脱危机困境;建立碳美元机制,捍卫美国的最高核心利益;制衡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确保美国的领袖地位。对此,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气候问题,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预防碳关税成为中美间新的贸易壁垒;同时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健全国内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碳金融。
  • 摘要:本文全面梳理朝核问题产生和演变的主要过程,分析中国应对朝核问题的过程,探讨“朝核问题与中国的外交安全”问题。
  • 摘要:在国际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进程中,亚太国家的立场与其政策行为一直是备受关注。特别是东北亚、南亚和中东这些仍存在着严重扩散危险的地区,各国对国际反扩散机制的认可和配合,将是决定国际反扩散事务成功的关键。本文探讨了为填补现有反扩散机制空子而出台的联合国安理会第1540(2004)决议以及由美国倡导的《不扩散安全倡议》,在亚太地区的执行情况及过程中所面临的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强区域合作,为推进国际裁军做出积极的贡献。
  • 摘要:随着两极结构的解体,冷战后的东亚地区面临着权力结构转型导致的安全困局。根据结构现实主义的假设,冷战后的东亚地区因权力结构的转型,地区必将处于冲突和不安全的状态。但东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却是,东亚地区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和稳定。本文结合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从权力和规范相结合视角对东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做出解读,认为东亚地区安全是在权力和规范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东亚地区安全的未来也将随着地区权力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地区规范的发展完善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 摘要:为了解韩国公众如何看待中国崛起,“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课题组委托相关调查机构进行了1000份电话问卷调查和5组焦点集团访谈(FGI)。研究结果表明,韩国受访者对中国崛起的可能性予以认可,但是对中国崛起,韩国公众的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有约36.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崛起对韩国而言弊大于利,主要原因是担心中国崛起后与韩国在经济领域内形成竞争,或者是担心中国成为霸权国、韩国再度沦为中国的属国;18.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崛起对韩国利大于弊,韩国可以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分享繁荣;44.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崛起对韩国利弊各半。对于未来,在受访者看来,韩国的基本策略应该是利用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实现韩国利益的最大化。
  • 摘要:东盟规范在维持地区稳定与推动地区合作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冷战后,东盟规范在地区稳定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一些困境。在东盟次地区层次,困境一方面表现为维持次地区总体稳定与解决成员国国内稳定问题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维持次地区稳定与推动次地区一体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在东亚地区层次,困境一方面表现为整合权力结构与整合观念结构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维持地区稳定与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之间的矛盾。从层次互动的角度分析,困境一方面表现为推动一体化与维护东盟主导地位之问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开放包容原则与地区一体化的排外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困境,在价值判断上都可归结为世界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纷争。困境并非绝境,东盟规范仍会在与地区权力和观念的互动中,维护地区稳定,推动一体化的向前发展。
  • 摘要:美国凭借战后在东亚建立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成为地区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国。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环境和地区权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主导国的美国为本地区提供安全公共物品的能力和意愿都有所下降,导致东亚安全物品供给的不足和明显的负外部性;而美国在地区多边机制中的参与行为也未能有效避免负外部性,影响了东亚区域安全治理的成效。本文从公共物品外部性视角进行分析后认为,美国“管制”型的安全模式已经无法单独承担东亚安全公共物品的供应,东亚地区应当培育一种区域“治理”型的安全模式,弥补现有模式的缺陷,满足不断增长的地区安全公共物品需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