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880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论坛、当代世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2017新形势下的两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术研讨会 等;外交决策的相关文献由22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勇、张清敏、倪世雄等。

外交决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2.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880 占比:97.89%

总计:11114篇

外交决策—发文趋势图

外交决策

-研究学者

  • 张勇
  • 张清敏
  • 倪世雄
  • 刘文祥
  • 卞庆祖
  • 李荟芹
  • 秦亚青
  • 丁英胜
  • 俞少栋
  • 冯玉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俊宜
    • 摘要: 美国学界根据出现时间和观点差异,将研究外交决策的学者分为"第一浪潮派"和"第二浪潮派"。两个学派先后提出黑匣子模式、官僚政治模式和政治过程模式。"第一浪潮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要从传统的黑匣子模式研究国家间行为,认为外交政策是国家为了在无序国际社会中生存的产物;在七十年代提出政治过程模式,强调内部的政治因素,认为制定外交政策就是各个观点博弈的过程。"第二浪潮派"对前者的理论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官僚机构在政治过程中的较量,提出官僚政治模式。文章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运用三大模式解读美苏两国政策,分析苏联部署导弹原因和美国最终决定选择封锁的过程,认为三大模式的不同思路,决定了它们在视角上、逻辑上和结果上存在区别。
    • 方一琴
    • 摘要: 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近年又出现冲突加剧的趋势,两国经贸合作和人员来往遭受负面影响。中印边界问题为何长期存在并严重干扰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呢?国内外学者从中印边界的历史情况、地缘政治、权力斗争、外交决策、国内政治、国际环境等角度进行过一些分析。邓红英的新著《中印边界与印度对华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立足印度的国家战略和对华认知.
    • 苏若林
    • 摘要: 不确定性状态下的决策一直占据着外交政策分析的核心位置,而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则是影响其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风险偏好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应用长期以来存在着概念和理论上的混乱,限制了我们对于风险决策过程的理解.因此,本文在厘清关键概念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个理解决策者风险偏好的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将现有研究所发现的影响风险偏好的因素整合起来,并详细讨论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机制.具体来说,本文将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基准偏好形成阶段、风险认知阶段和最终决策阶段.尽管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在每个阶段受到不同的因素组合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风险偏好是决策者个体特征、决策情境和情绪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每个阶段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机制,对于我们还原外交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来说至关重要.
    • 潘亚玲; 莫婉婷
    • 摘要: 种族主义逻辑是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将多个有着类似种族背景的族裔团体加以泛种族化操作,或者将这些团体孤立出来加以族裔种族化操作,从而框定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设定针对特定种族/族裔的政策边界,实现战略简化;第二,利用美国社会的恐外心理识别美国的战略威胁、潜在对手或"敌人",并寻找美国内部的"特洛伊木马",实现战略聚焦;第三,通过在国际难民移民政策领域采取人道主义举措,抢占道义高地,以实现战略掩饰.经过长期实践,种族主义逻辑的各要素已实现高度整合:泛种族化操作可有效模糊外交决策的种族主义色彩,而人道主义举措更是为其添加道德外衣;对族裔种族化和恐外心理的利用则可成功地将种族主义关切转移到"敌人"身上.至此,种族主义逻辑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得以被成功掩藏.
    • 尹继武
    • 摘要: 经典的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聚焦领导人的人格与认知等传统心理学变量,以外交决策作为核心命题,契合美国外交及美苏核威慑等冷战时期的战略环境,探讨领导人政治心理的国际政治影响。随着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巨大变化,以及政治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当前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已出现了系列的理论进展,体现为经典命题的深化、研究议题的扩散、微观战略心理命题的拓展以及研究方法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经验的重视等。
    • 王新同
    • 摘要: 提起欧洲小国圣马力诺,相信不少人会感到很陌生。好玩的是,它却是二战中唯一对中国宣战的国家。难道它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要不怎么敢和相距几千公里的亚洲大国开战?说起这事,其实非常荒唐。其实,圣马力诺不光只向中国宣战,也向当时的所有同盟国和轴心国宣战。如此“豪横”,这还真能把人吓一跳!
    • 王晶
    • 摘要: 前景理论为不确定及危机环境中外交决策者的行为选择提供了重要解释。作为一种动态理论,时间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时间压力框定危机外交的行为背景,时机决定编辑与评估的有效性,时序影响参考点的价值。决策者需要时刻保持对时间及环境变迁的洞察力,以免造成过早的认知闭合。
    • 薛鹏程
    • 摘要: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国内外学界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整体进程、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因素和正常化的决策过程、决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路径,在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及其外交决策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部分研究还存在着"档案材料的使用相对单一、研究成果带有学科偏向性和较少涉及影响政府决策的历史性因素"等不足。因此,若能以"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决策"为切入点,进而结合美方新近解密档案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来重构20世纪70-80年代的中美关系史,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及其外交决策相关问题的研究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 杨鲁慧; 李丹岑
    • 摘要: 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对朝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历届政府主要实施以威慑为主的极限施压政策,转变为以对话为主的接触与极限施压并重的政策.本文根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外交政策变化输入—干预—输出的理论逻辑,以体系、认知和决策三个变量因素作为切入点,对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调整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从体系层面看,政治格局转变带来的机遇为特朗普政府政策调整提供了外部环境;从认知干预层面看,决策者认知的变化是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调整的内在动力;从决策干预的视角看,美国立法机构的监督和促进作用,立法机构推动美对朝政策向外交谈判方向推进.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复杂过程,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调整的成因主要是国际环境、决策者认知、集团干预决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