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周T细胞淋巴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89621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CGOS)2014年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第八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钟山国际MDS学术研讨会、南京2012血液学年会、第四届安徽肿瘤内科大会暨第二届苏皖肿瘤内科治疗进展学术会议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文献由7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勇、张会来、徐卫等。

外周T细胞淋巴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9621 占比:99.90%

总计:189819篇

外周T细胞淋巴瘤—发文趋势图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研究学者

  • 李建勇
  • 张会来
  • 徐卫
  • 本刊编辑部
  • 朱军
  • 刘卫平
  • 王华庆
  • 范磊
  • 刘勇
  • 宋玉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汪星城; 蔡佳佳; 湛陵丽; 陈巧玲
    • 摘要: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一些罕见疾病的报道日益增多,这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延长生存时间.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但骨髓未见浸润,临床上罕见,易误诊、漏诊,并且对于此类复杂病理类型的患者,发病机制未明确,缺乏足够的治疗经验.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20年收治的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 左轶朗; 欧阳周; 周辉
    • 摘要: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与常用化疗药物阿霉素联合应用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株的抑制作用以及相关分子作用机制,为开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Hut78细胞分为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阿帕替尼单药(10、20、40、6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4μmol·L^(-1))、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60+1)μmol·L^(-1)、(60+2)μmol·L^(-1)],分别作用72 h,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 h后对Hut78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阿帕替尼(10、20、40μmol·L^(-1))作用24 h后对Hut78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 h后,Hut78细胞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Akt、p-Akt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epase-3、Bax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10、20、40、60μmol·L^(-1))的阿帕替尼作用72 h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3.42±2.19)%、(19.52±4.16)%、(31.49±3.16)%、(52.88±3.37)%,72 h的IC_(50)值为(59.34±0.31)μmol·L^(-1),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6,P=0.018);不同浓度(1、2、4μmol·L^(-1))的阿霉素分别作用72 h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5.82±3.23)%、(31.70±4.79)%、(42.34±5.23)%,72 h的IC_(50)值为(5.52±0.18)μmol·L^(-1),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2,P=0.015);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60+1)μmol·L^(-1)、(60+2)μmol·L^(-1)]作用72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1.70±2.09)%、(56.62±4.83)%、(61.35±1.79)%、(65.13±3.88)%。两药的联合指数(CI)<1,说明二者具有药物协同作用。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作用24 h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65±0.75)%、(13.85±2.15)%、(23.60±1.30)%,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h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00±1.90)%、(33.20±2.30)%,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6.10±0.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1,P=0.006)。不同浓度(10、20、40μmol·L^(-1))的阿帕替尼作用24 h后,G_(0)/G_(1)期细胞比例随浓度升高而升高[(49.27±0.45)%、(50.34±1.24)%、(59.16±1.23)%],S期细胞比例随浓度升高而降低[(42.81±2.22)%、(39.19±2.71)%、(34.08±1.01)%],各药物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G_(0)/G_(1)期(39.26±0.65)%,S期(49.40±2.5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以及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 h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p-Akt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促凋亡蛋白Case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各药物处理组p-PI3K/PI3K、p-Akt/Akt、Bcl-2、Case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可抑制外周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具有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实现的。阿帕替尼联合阿霉素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细胞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 孙永康; 丁峰; 陈三送; 狄广福; 程礼敏; 江晓春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多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多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有10年抑郁症病史,误诊为脑炎,头颅MR检查示,左侧额顶颞枕岛叶、左侧基底节区多发斑片状信号影,后通过手术活检进行病理学及分子学诊断后确诊,术后患者及家属放弃接受放化疗方案,随访6个月后死亡。结论颅内多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容易误诊,诊断主要靠手术活检并进行病理学和分子学检查的方法确诊,诊断明确后进行放疗和化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方法。
    • 缪祎; 徐卫(综述); 李建勇(审校)
    • 摘要: 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BV)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最早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的治疗,2018年11月美国FDA批准BV联合化疗方案用于初治的CD30+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患者。PTCL是一类具有异质性、侵袭性强及恶性程度高和疗效差特点的淋巴系统肿瘤。CD30在PTCL亚型中有不同的表达,检测CD30可以为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指导。BV在新诊断和复发难治性PTCL患者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在sALCL患者中的疗效显著并且持续。BV临床应用的总体耐受良好,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周围神经病变。本文旨在综述BV治疗PT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包毓函; 杨理; 杨漾; 徐皓; 陈丽婷; 汪智琼; 刘娴; 王滢; 郑邈
    • 摘要: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是成熟胸腺后T细胞肿瘤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12%。临床表现多为结外疾病与淋巴结疾病共存,可影响任何部位,胃肠道、皮肤和骨髓更多见。常见渐进性乏力,低热盗汗,食欲减退等B症状,也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
    • 贾冉; 周航; 黄金
    • 摘要: 目的研究西达本胺维持治疗预防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HSCT)术后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PTCL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AHSCT治疗,术后西达本胺维持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余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治疗效果,随访半年,比较2组复发率、生存率、生存期限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后有效率(95.0%、88.5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复发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均为Ⅰ~Ⅱ级不良反应。结论PTCL患者AHSCT术后予以西达本胺维持治疗,能降低复发率,延长近期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安全事件可控,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符樊; 廖智明; 蔡姣迪; 陈国群
    • 摘要: 患者男性,39岁,2020年6月17日以突发左侧面部及左上肢抽搐4次,伴舌咬伤入院。头部CT检查示右侧额叶深部病灶,性质待定。MRI检查示右侧额叶可见大片状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影,范围约45 mm×35 mm。PET-CT检查示该患者其他部位无明显异常。术中B超示右额叶病灶,大小约50 mm×40 mm,显微镜下行保全功能区脑组织完整切除肿瘤。
    • 高铭佑; 解晓静; 张礼萌; 赵阔; 赵宁; 刘贤明
    • 摘要: cqvip: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它并非单一的一种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恶性淋巴瘤是由70多种不同亚型组成的“恶性淋巴瘤家族”。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确诊两种不同亚型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过程报告如下,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 于颖; 易树华; 邱录贵
    • 摘要: 维布妥昔单抗(BV)是新型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最早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H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治疗.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T细胞淋巴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具有异质性、侵袭性强及恶性程度高和疗效差的特点,其表面通常表达CD30.本文将对BV在PTCL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刘越
    • 摘要: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CHOP方案治疗,实验组接受CHO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因子水平、治疗效果、骨髓抑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血清中精氨酸酶1(Arg-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水平分别为(12.68±1.62)ng/ml、(15.94±3.26)pg/ml、(15.08±1.22)U/ml,均低于对照组的(14.95±1.43)ng/ml、(20.46±2.49)pg/ml、(17.02±0.96)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7.50%(7/40),低于对照组的55.0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时能稳定其不良反应发生并控制VEGF、iNOS等指数趋于正常,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方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