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榆

地榆

地榆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5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48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等;地榆的相关文献由11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杨世林、邹文俊等。

地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 占比:52.4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3.38%

专利文献>

论文:248 占比:44.13%

总计:562篇

地榆—发文趋势图

地榆

-研究学者

  • 李华
  • 杨世林
  • 邹文俊
  • 熊永爱
  • 谭双庆
  • 苏柘僮
  • 姜贵全
  • 刘忠荣
  • 吴建明
  • 姬建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学杰; 张俊生; 杜丽君; 马静华
    • 摘要: 目的建立对仙芪扶正颗粒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对黄芪、陈皮、枸杞子、地榆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处方中陈皮所含指标性成分橙皮苷进行定量分析,C_(18)色谱柱;乙腈-0.01%磷酸(20∶80);检测波长为283 nm,恒温箱温度:30°C;流速1.0 mL·min^(-1)。结果薄层色谱法可以准确地对黄芪、陈皮、枸杞子、地榆进行鉴别,且专属性较好;橙皮苷进样量在0.1145~2.29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回收率试验中橙皮苷的回收率为99.1%(RSD=0.5%,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仙芪扶正颗粒的质量控制。
    • 吴龙龙; 徐昊阳; 张刘强; 李医明
    • 摘要: 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为我国传统中药,是一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的中药资源。迄今为止,已从地榆中分离鉴定出18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鞣质、三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鞣质类成分可作为地榆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体外研究表明,地榆具有止血、抗菌、抗肿瘤、神经保护和降血糖等多种药理活性。在丰富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地榆对于外伤出血、烧烫伤以及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地榆发挥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40多年来国内外地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分析综述,为其进一步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田吉麒; 张倩; 王丹霞; 曹佳敏; 周子君; 万国福
    • 摘要: 对地榆槐米蜜饮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槐米提取液添加量,地榆提取液添加量,冬瓜皮、槐角、山楂肉、何首乌、乌龙茶混合提取液添加量及蜂蜜添加量等工艺参数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确定了生产地榆槐米蜜饮基本的加工工艺。通过设计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得出地榆槐米蜜饮的最佳配比为槐米提取液添加量16%,地榆提取液添加量13%,混合提取液添加量7%,蜂蜜添加量2.0%。
    • 席永宽; 丁小凡; 张贺廷
    • 摘要: 目的:建立祛湿止痒洗剂的薄层色谱鉴别(TLC)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祛湿止痒洗液中马齿苋、苦参、和地榆进行定性鉴别。结果:马齿苋、苦参和地榆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不同型号色谱板均能较好地鉴别出几种药材。结论:本试验所用方法简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祛湿止痒洗剂的薄层鉴别质量控制。
    • 张凤; 裴志斐; 钟叶
    • 摘要: 目的:分析含地榆文献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该味中药提供研究思路和借鉴。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含地榆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和可视化分析。结果: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分别获得文献590篇,作者群中文献以作者蓝海发文量最多,主要作者间未见合作关系;研究机构中“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发文量最多,各机构合作较少;高频关键词为地榆、化疗、没食子酸等;时区图展示2006年-2015年为研究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治疗方案及药物提取方面。结论:地榆研究中作者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分散,关键词显示近年主要研究热点及趋势在升高白细胞、抑制癌细胞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后续研究可重点关注癌症放化疗的辅助治疗。
    • 段丽云; 连凤梅
    • 摘要: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地榆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汤剂剂量范围为:2.9~74 g,临床常用剂量9~30 g;丸、散剂常用剂量范围为:3~30 g;外用常用剂量范围为:3~60 g.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凉血止血、化瘀解毒治疗崩漏、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时,常用10~30 g;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治疗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时,常用3~30 g,丸、散剂常用3~20 g;清热解毒、敛疮治疗银屑病、带状疱疹、烧烫伤等皮肤病时,常用10~30 g,外用常用10~60 g;凉血止血治疗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血等泌尿系统疾病时,可用12~60 g;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疗肺结核、哮喘咳血、咯血等呼吸系统疾病时,常用9~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地榆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清热凉血止血时常配伍槐角、槐花、黄芩、白茅根、白及等;凉血解毒、利尿通淋时常配伍生槐角、白花蛇舌草等;化瘀止血时常配伍三七、蒲黄等;收敛止血时常配伍黄芪、党参、升麻等.
    • 王迪; 刘路路; 史学文
    •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苦参-地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数据库检索苦参-地榆药对的化学成分和靶基因,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条件筛选药对的潜在有效成分,并通过TCMSP预测药对的潜在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寻找到潜在靶点相对应的人类基因名称,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靶点,与药对的潜在靶点相映射,绘制韦恩图,将映射找到的有效成分的靶基因导入Cytoscape3.7.2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选出核心靶标,最后将苦参-地榆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苦参-地榆药对27个有效成分和74个有效靶点.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90个生物过程,主要与DNA结合和蛋白质或辅助因子结合等相关;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115条通路,主要包括PI3 K-AKT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结论:苦参-地榆药对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多途径、多通路协同发挥治疗UC.
    • 李丽; 冯壮壮; 王慧; 高晶淼; 赵汗林; 王艳炜; 张睦清
    • 摘要: 本实验旨在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地榆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地榆低、高剂量组.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UC模型,并予以灌胃给药.记录大鼠DAI疾病评分,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含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 显示,地榆可显著降低UC大鼠DAI疾病评分(P<0.05),修复其结肠粘膜损伤,降低血清及结肠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P<0.05);改善UC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菌群平衡.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可通过调节UC大鼠肠道菌群,修复结肠粘膜屏障,进而发挥治疗急性UC的作用.
    • 杜天北; 权茹君; 聂承冬; 邓斌; 温静
    • 摘要: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槐花丸治疗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TCMSP和ETCM数据库找到槐花丸的主要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对成分靶点进行预测;使用OMIM、GeneCards、TTD Database和MalaCards数据库以"coliti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结肠炎相关的疾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主要成分靶点进行交集得出药物作用成分;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出药物的主要作用成分-靶点相互关系网络图;使用STRING平台导出药物的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应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相关通路分析,并对KEGG信号通路进行可视化.得到槐花丸共有54个主要作用成分,其中26个成分活性较好,可能作用于STAT3、TP53、MAPK3、AKT1、TNF、VEGFA等关键靶点,参与91条信号通路.通过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药物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等多条途径,对槐花丸治疗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探和研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其后续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筛选提供了研究方向.
    • 张凯睿; 宋晓平; 刘增援; 王利利; 梁悦; 贺涛涛; 范云鹏; 刘迎秋; 麻武仁; 张为民
    • 摘要: 为探讨地榆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MDR E.coli)体外抑菌效果及抑菌机制,通过系统溶剂提取法萃取制备地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提取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各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活性,筛选最佳抑菌活性部位提取物,并通过对MDR E.coli的细胞壁、细胞膜、菌体总蛋白合成的影响探讨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125 mg/mL,在浓度为MIC和0.5×MIC时作用菌体12 h,MDR E.coli菌量分别为(2.37±0.59)×106CFU/mL和(2.05±0.57)×108 CFU/mL;培养基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为(1.498±0.023)U/L和(0.768±0.088)U/L;在260 nm处培养基上清液OD值分别为0.363±0.003和0.168±0.009,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菌体总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缺失.地榆正丁醇部位提取物对MDR E.coli的抑菌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增大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总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