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配伍

配伍

配伍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72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48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818篇;相关期刊1153种,包括吉林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等;配伍的相关文献由13075位作者贡献,包括邬金飞、邸莎、朱向东等。

配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48 占比:87.81%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1.22%

专利文献>

论文:818 占比:10.97%

总计:7457篇

配伍—发文趋势图

配伍

-研究学者

  • 邬金飞
  • 邸莎
  • 朱向东
  • 赵林华
  • 李鹏
  • 陈富超
  • 于同月
  • 方宝霞
  • 郑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高鹏飞; 方向明; 孙朗
    • 摘要: 宋代时期,药膳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对宋代与药膳相关代表文献中的药膳方进行研究整理,可发现载录内容具有若干特色。在食材方面,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宋人以食素为“高尚”,以素食为主,辅以肉食;在药膳食疗的配伍方面也有很大进步,有着具有时代特色的组方原则;在食疗形式方面,出现了丰富多样的种类,或为主食,或为菜肴、饮品等形式,其涵括了宋人日常生活饮食当中的各种需求,以粥羹最为多见;食疗的治疗病种丰富,涵盖了内、外、妇、儿及日常养生保健,尤重内科疾病;因时食养、因证施膳也是宋代药膳食疗的一大特色,注重四时变化而改变药物,通过辨证择善治之。宋代药膳方在中国药膳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的位置,值得深入研究,以期为现代药膳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陈科宇; 吉红玉; 顾成娟
    • 摘要: 综合历代经典方剂及现代名家经验,总结出鹿茸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18.75 g,常用剂量为3~15 g;丸散剂临床用量为0.3~11.54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补肾壮阳、起痿振颓治疗早泄、难治性肾病等,常用量为3~18.75 g,丸散每服用0.5~11.54 g;益精填髓治疗中风后遗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等,常用量为1~15 g,丸散每服用0.3~3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肾壮阳、起痿振颓常配伍人参、巴戟天、韭菜子、淫羊藿、仙茅等;益精填髓常配伍红参、牛脊髓粉、熟地黄等;补肾壮骨常配伍续断、骨碎补、杜仲、熟地黄。
    • 曾方兴; 韦宇; 于同月; 郑仲华
    • 摘要: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紫苏子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6~200 g,常用量为9~2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及配伍,如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疗肺系疾病、慢性胃炎、慢性咽炎等,为1.6~20 g;行气化痰治疗妇科肿瘤、高脂血症、糖尿病胃轻瘫等,为10~30 g;降气通便治疗功能性便秘,浅表性胃炎等,为9~50 g;润肠通便治疗蛔虫病,为40~200 g(空腹生食,分2~3次服用,未见毒副作用)。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常配伍浙贝母、葶苈子等;行气化痰,常配伍王不留行、莱菔子等;降气通便,常配伍枇杷叶、半夏等;润肠通便常单用。
    • 万浩宇; 杜成昊; 何昱; 杨洁红; 丁志山; 周惠芬
    • 摘要: 目的 研究黄芪与川芎有效成分(黄芪甲苷、藁本内酯、川芎嗪、阿魏酸)配伍对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以免疫组化染色法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建立缺氧缺糖损伤模型,MTT法确定药物安全浓度。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配伍组,比色法检测细胞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水平,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早期凋亡率。结果 不同剂量黄芪与川芎配伍能有效减轻乳鼠海马神经元缺氧缺糖损伤,增强SOD、GSH-Px活性,降低NO水平、LDH活性、caspase-3活性、早期凋亡率。最优组合为川芎嗪200μg/mL,黄芪甲苷5μg/mL,阿魏酸20μg/mL,藁本内酯5μg/mL。结论 黄芪与川芎有效成分配伍能有效保护缺氧缺糖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为相关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蒋威; 柳红芳; 陈海敏; 宿家铭; 宋家殷
    • 摘要: 夏枯草为临床常用药物,具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等功效,然临床对于不同的疾病与证型,夏枯草的最佳用量与配伍各异,通过分析经典名方、名老中医和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运用夏枯草的经验,探讨夏枯草的量效与配伍关系,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夏枯草提供参考。
    • 王灿; 梁枫; 刘文
    • 摘要: 中药材黄药子可普遍应用于各类肿瘤、炎症,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制约其医疗应用。鉴于黄药子的显著抗肿瘤活性与毒性并存的现状,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对其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配伍减毒研究等进行综述,以期明确其毒性反应的相关作用机制与活性物质成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挖掘可减毒的相关中药,合理配伍、有效炮制,为临床安全用药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袁颢宸; 朱浩楠; 刁娟娟
    • 摘要: 《伤寒论》113方中,生姜共应用于36首方剂中。通过分析生姜在《伤寒论》的配伍及用量,结合药理成分和功效,探究生姜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应用规律。结论:《伤寒论》中生姜功效的发挥与其药物配伍关系密切。针对六经不同病位、病性的病症,配伍麻黄、桂枝、柴胡等药走三阳经可疏风宣肺、散寒祛湿、化痰止咳,用于外感风寒湿诸证,配伍附子、人参等药走三阴经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温运脾胃,通调中上二焦可有助于恢复肺脾肾津液代谢通路治疗水肿病,剂量以3~9克为宜,煎煮时间长短功效有别。
    • 赵玉涵; 肖光旭; 范斯文; 王晓英; 朱彦
    • 摘要: 药物配伍是中药复方的关键指导思想,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丹参与川芎在中医临床中广泛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近期研究发现,丹参-川芎药对为活血化淤类复方中药中最常见的组合,能够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抗炎症反应、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栓等药理作用。本文从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丹参-川芎药对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为基于丹参-川芎药对组合现代中药的合理应用与有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 夏佳; 杨雨; 张世洋; 万彦; 吴姣姣; 许金凤; 唐飞; 敖慧
    • 摘要: 为探究参术药对配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增效机制,本文就白术配伍人参前后挥发油成分物质基础变化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 3)、水通道蛋白4(AQP 4)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白术配伍前后挥发油,以GC-MS法表征挥发油化学特征,并随机将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白术挥发油组及配伍挥发油组,使用MNNG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给药后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显微、超微结构变化以及AQP 3、AQP 4的表达。结果显示,白术配伍人参后挥发油的提取量升高,经GC-MS测定,配伍后苍术酮相对含量降低,新增少量人参挥发油成分。显微及超微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胃组织黏膜折叠皱起,黏膜层和固有层腺体萎缩严重,胃小凹形态改变,上皮细胞破损,炎症细胞大面积浸润,且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均缓解或改善上述病理结果,且配伍挥发油组表现更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AQP 3、AQP 4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相较模型组,各药物组对胃黏膜AQP 3、AQP 4蛋白的表达有增加趋势或明显增加,且配伍挥发油组优于白术挥发油组。上述结果表明,白术配伍人参前后挥发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均具有治疗作用,且配伍后效果更佳。其增效机制可能与苍术酮比例的减少、人参挥发油成分的少量加入及AQP 3、AQP 4表达的上调相关。
    • 郑文华; 吴玉坤; 张佳宁; 袭雷鸣; 刁娟娟; 潘月丽
    • 摘要: 潘月丽教授治疗小儿疾病注重脾胃后天之本,擅用消食药。根据消食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辨证配伍其他方药治疗小儿诸病,一则助运药力;二则调节脾胃升降纳化功能;三则对证治疗。本文总结其辨证配伍鸡内金治疗小儿水肿、尿频,麦芽治疗小儿乳蛾、紫癜,莱菔子治疗小儿哮喘、鼻渊等六则病例,以飨读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