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蒲黄

蒲黄

蒲黄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4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江苏中医药、中成药、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年“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神蜂杯”2009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等;蒲黄的相关文献由9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斌、丁安伟、黄振华等。

蒲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79.7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3.29%

专利文献>

论文:72 占比:16.94%

总计:425篇

蒲黄—发文趋势图

蒲黄

-研究学者

  • 刘斌
  • 丁安伟
  • 黄振华
  • 严辉
  • 石任兵
  • 陈佩东
  • 杨永华
  • 张丽
  • 王伟
  • 饶伟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辉; 王玉芳
    • 摘要: 单方是指由单味药或简单的药味组成,具有药简效专、简便廉验特点的方剂。迟华基教授沿袭经典,精研本草,真知药性,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切中病机,善于灵活使用单方,直达病所。撷选案例四则,分别以单味药蒲黄、马齿苋、黄连、白术治疗舌肿、淋巴瘤、小儿湿疹和小儿便秘,疗效显著。
    • 付国辉; 黄丽杰; 岳磊; 刘娜娜; 闫懿高
    • 摘要: 目的分析从不同来源处收集的蒲黄药材中两种化学成分香蒲新苷与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的差异,为临床安全、有效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蒲黄药材质量标准为主要依据,结合参考文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蒲黄中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两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外标法计算可知,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且总含量也各不相同。结论从不同来源处收集的蒲黄中两种化学成分含量不同,质量存在差异,可结合性状、鉴别和检查等项目进行综合的质量分析,评价蒲黄的整体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谭廉清; 周美琴; 曾剑澜
    • 摘要: 中国地大物博,中药材资源丰富,临床上使用的中药饮片品种繁多,有很多中药饮片品种名字相近或性状相似,但功效却相差甚远,加上一些地方习用品种,调配时若不加以区分,容易发生混淆,造成用药错误,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易混淆的中药饮片进行鉴别.本文对知母与玉竹,海金沙与蒲黄,鸡血藤与大血藤的性状鉴别要点、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比较,以便中药调剂验收人员快速准确区分,易混淆中药饮片,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给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药学服务.
    • 黄晓霞; 叶栩萌; 张荣存; 罗兰
    • 摘要: 通过测定蒲黄蒲黄炭中总多糖的含量,分析蒲黄炒炭前后总多糖的含量变化.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以无水葡萄糖为对照品,在487.5 nm下测定蒲黄蒲黄炭中总多糖的含量.葡萄糖对照品溶液在0.02~0.10 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55%,RSD为1.83%.蒲黄中总多糖的含量为7.33%,蒲黄炭中总多糖的含量为3.41%.蒲黄炒炭后总多糖含量明显降低.
    • 黄晓霞; 张舒; 叶栩萌; 梁生旺; 罗兰
    • 摘要: 通过测定蒲黄生品与炭品中总黄酮的含量,分析蒲黄炒炭前后总黄酮的含量变化.采用三氯化铝-醋酸钠比色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于272 nm波长处测定总黄酮含量.芦丁对照品溶液在0.005~0.025 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9%,RSD为2.49%.蒲黄生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为15.117 mg/g,炭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为4.994 mg/g.蒲黄炒炭后总黄酮含量明显降低.
    • 张嘉芮; 徐京育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三七-蒲黄药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挖掘三七、蒲黄的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和NCBI基因数据库得到冠心病的相关靶点,并与三七-蒲黄药对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其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靶点,将上述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通过MCODE分析进行关键基因的筛选,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三七-蒲黄药对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信号通路.结果 三七-蒲黄药对中有15个活性成分,对应211个药物靶点,与冠心病6812个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181个作用靶点.根据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示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GASP3)等连接度(degree)值较高,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作用靶点.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结论 三七-蒲黄可能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IL6、VEGFA、GASP3等关键靶点,来发挥其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治疗冠心病.
    • 杜天北; 权茹君; 聂承冬; 邓斌; 温静
    • 摘要: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槐花丸治疗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TCMSP和ETCM数据库找到槐花丸的主要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对成分靶点进行预测;使用OMIM、GeneCards、TTD Database和MalaCards数据库以"coliti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结肠炎相关的疾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主要成分靶点进行交集得出药物作用成分;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出药物的主要作用成分-靶点相互关系网络图;使用STRING平台导出药物的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应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相关通路分析,并对KEGG信号通路进行可视化.得到槐花丸共有54个主要作用成分,其中26个成分活性较好,可能作用于STAT3、TP53、MAPK3、AKT1、TNF、VEGFA等关键靶点,参与91条信号通路.通过绘制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药物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等多条途径,对槐花丸治疗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探和研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其后续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筛选提供了研究方向.
    • 张嘉芮; 徐京育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三七-蒲黄药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挖掘三七、蒲黄的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和NCBI基因数据库得到冠心病的相关靶点,并与三七-蒲黄药对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其治疗冠心病的有效靶点,将上述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通过MCODE分析进行关键基因的筛选,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三七-蒲黄药对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信号通路.结果 三七-蒲黄药对中有15个活性成分,对应211个药物靶点,与冠心病6812个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181个作用靶点.根据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示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GASP3)等连接度(degree)值较高,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作用靶点.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结论 三七-蒲黄可能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IL6、VEGFA、GASP3等关键靶点,来发挥其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治疗冠心病.
    • 唐倩男; 谢云秀; 王晋思; 胡圳春; 吴昭全
    •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蒲黄镇痛提取物中香蒲新苷的含量,为蒲黄镇痛成分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奠定基础.方法:色谱柱采用Amethyst C18-H(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15:85),UVD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25°C,进样量为20μL.结果:蒲黄镇痛成分中香蒲新苷在20~1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2);加样回收率为103.42%,RSD值(n=6)为1.16%.结论:建立HPLC法测定蒲黄镇痛提取物中香蒲新苷的含量,有效可靠,蒲黄镇痛提取物中香蒲新苷的含量为0.64%.研究为蒲黄镇痛成分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奠定了基础.
    • 黄晓霞; 赵唯君; 吴相亲; 王凯洋; 曾露; 王红刚; 梁生旺; 罗兰
    • 摘要: 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蒲黄(Pollen typhae)治疗血瘀证的作用靶点与代谢通路。研究首先通过PharmGKB、TTD和CTD数据库筛选出与血瘀证相关的靶点;接着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挖掘PPI网络中潜在的蛋白质功能模块,通过Metascape平台分析蒲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所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然后采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疾病-靶点网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将蒲黄活性成分、阳性药阿司匹林(Aspirin)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比较各自之间的对接强度。结果表明,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等在参与的成分-靶点网络、疾病-靶点网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联系密切,其与人体相互作用强,可能是治疗血瘀证的活性成分;核心作用靶点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蛋白激酶(AKT1)、雌激素受体(ESR1)、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录因子(JUN)、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14 (MAPK14)等。蒲黄治疗血瘀证的生物学通路主要涉及VEGF信号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IL-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NF-κB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等,其治疗方面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等。分子对接验证显示,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结合能小于-5的占85.88%,即大部分靶点与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的结合活性较好;而Aspirin与靶点的结合强度较蒲黄活性成分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2R)-5,7-二羟基-2-(4-羟基苯基)苯并吡喃-4-酮、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差。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蒲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预测了蒲黄治疗血瘀证的可能作用靶点和代谢通路;且从分子对接结果来看,蒲黄活性成分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2R)-5,7-二羟基-2-(4-羟基苯基)苯并吡喃-4-酮、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等与核心靶点的对接效果均优于阳性药Aspiri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