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吡非尼酮

吡非尼酮

吡非尼酮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86917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大会、第六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等;吡非尼酮的相关文献由987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婷婷、杨子耀、黎勇等。

吡非尼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6917 占比:99.87%

总计:187157篇

吡非尼酮—发文趋势图

吡非尼酮

-研究学者

  • 曹婷婷
  • 杨子耀
  • 黎勇
  • 尹述凡
  • 杨若一
  • 胡冰霜
  • 叶俏
  • 肖敏
  • 马臻
  • 余敏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养爱晶
    • 摘要: 目的:研究用吡非尼酮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效果。方法:选择北京燕化医院收治的48例IPF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单药组和双药组。用乙酰半胱氨酸对单药组患者进行治疗,用吡非尼酮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双药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双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清干扰素-γ(INF-γ)的水平低于单药组患者,其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高于单药组患者,P<0.05。治疗后,双药组患者血清Ⅳ型胶原蛋白(Ⅳ-C)、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和透明质酸(HA)的水平均低于单药组患者,P<0.05。治疗后,双药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的水平低于单药组患者,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水平均高于单药组患者,P<0.05。治疗后,双药组患者的最大呼气流量(FVE)、用力肺活量(FVC)和呼气峰值流速(PEF)均高于单药组患者,P<0.05。结论:用吡非尼酮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IPF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状态,延缓其肺纤维化的进程,改善其肺功能。
    • 张帅; 朱晓青; 王艳丽; 程枝梅; 李勇军; 陆苑
    • 摘要: 目的观察吡非尼酮(PFD)联合阿霉素(DOX)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H22移植瘤模型小鼠40只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0.25 mL/d)、PFD+DOX末次组[PFD 200 mg/(kg·d),最后一天给DOX]、DOX组(DOX 2.5 mg/kg)、PFD+多次DOX组[PFD 200 mg/(kg·d),隔日在PFD 200 mg/kg给药1 h后给予DOX 2.5 mg/kg],连续15 d;给药周期内隔天称量体重,测量瘤体体积并绘制肿瘤的生长曲线;试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组织并称重,计算抑瘤率和PFD+DOX联用相互作用指数Q值,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H22实体瘤细胞形态,UPLC-MS/MS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浆、肿瘤、心、肝、肾组织中的DOX和阿霉素醇(DOXol)的浓度。结果PFD+DOX联用Q值为1.47,提示PFD与DOX联用对抑制肿瘤的生长有协同作用;PFD+多次DOX组与DOX组比较,脾脏指数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PFD+多次DOX组的肿瘤组织出现大面积空隙,呈现片状坏死或消融现象比DOX组更加明显;与PFD+末次DOX组相比,DOX组血清及各组织中DOX的累积含量显著升高(P<0.01),肿瘤、心、肝、肾及肺组织中DOXol的累积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在血清中未测到DOXol;与DOX组相比,PFD+多次DOX组肿瘤中DOX和DOXol的浓度增加(P<0.05),可降低心脏组织中DOXol的浓度(P<0.05)。结论PFD与DOX联合应用,对H22移植瘤小鼠有抗肿瘤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FD增加肿瘤组织中DOX及DOXol浓度有关。
    • 牛晓; 王燕青; 逄舒婷; 宋润琪; 赵晓婷
    •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层粘连蛋白(LN)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水平,初步探讨十枣汤抗肺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吡啡尼酮组、十枣汤低剂量组、十枣汤中剂量组、十枣汤高剂量组,每组16只。采用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的方法建立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第2天,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每日灌胃生理盐水2 mL,吡非尼酮组每日灌胃吡非尼酮溶液2 mL,十枣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低、中、高浓度的十枣汤2 mL,每周3次,其余时间每日灌胃生理盐水2 mL。于第14天各组随机处死8只大鼠(模型组、十枣汤低剂量组7只),第28天处死其余大鼠,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LN和PDGF的浓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出现典型肺纤维化改变,肺组织中LN和PD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十枣汤能够改善博来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肺组织中LN和PDGF的表达有关。
    • 李中; 黄旭; 陈守峰; 张智健; 梁心; 李海慧; 秦雷; 郭园园
    • 摘要: 目的 探讨吡非尼酮对大鼠尿道损伤后狭窄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10只/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吡非尼酮组。吡非尼酮组:切开后尿道海绵体建立大鼠尿道损伤模型,按100 mg·kg^(-1)·d^(-1)腹腔注射吡非尼酮;模型组:同对照组构建大鼠尿道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等量溶剂;假手术组:不予尿道损伤处理,但腹腔注射等量溶剂。术后2周逆行尿道造影观察尿道狭窄,留取尿道损伤组织,行HE染色观察尿道组织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检测胶原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a-SMA和TGF-β1的蛋白表达,q RT-PCR检测大鼠尿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mRNA的表达。结果 吡非尼酮组大鼠较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组体质量下降,逆行尿道造影显示阳性对照组大鼠尿道显著变窄,吡非尼酮组大鼠尿道较阳性对照组大鼠明显好转(P<0.05)。HE染色显示阳性对照组尿道上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炎性细胞增多;吡非尼酮组病理学表现与阴性对照组相似。Masson染色显示吡非尼酮组较阳性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有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尿道a-SMA和TGF-β1表达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0.01),而吡非尼酮能够抑制TGF-β1和α-SMA的表达。qRT-PCR结果显示吡非尼酮能够抑制损伤组织中TNF-α、IL-6、IL-1β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P<0.05,P<0.01)。结论 吡非尼酮可预防尿道损伤后纤维化及狭窄,并可能与抑制TGF-β1通路和炎症反应相关。
    • 夏泽海; 吕群
    • 摘要: 目的评估吡非尼酮早期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IP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吡非尼酮治疗的20例IPF患者为吡非尼酮组,未接受吡非尼酮治疗的20例IPF患者为对照组。随访观察治疗6、12个月后吡非尼酮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观察吡非尼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12个月后,两组FVC、D_(L)CO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吡非尼酮组的FVC、D_(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及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吡非尼酮组的FVC、D_(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及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非尼酮组患者在12个月治疗期间共有9例(45.00%)患者出现1种及以上轻中度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未停药。结论随访12个月,口服吡非尼酮能够减缓IPF患者肺功能下降以及6 min步行距离的减少速度,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许银姬; 金蕊; 苗姝
    • 摘要: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3月大连市某医院收治的66例IP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醋酸泼尼松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吡非尼酮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气流量峰值(PEF)。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比较2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EV_(1)、MVV及P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EV_(1)、MVV及P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NF-α、IL-6及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非尼酮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IPF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TNF-α、IL-6及IgE水平,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鞠伟威; 江涛
    • 摘要: 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种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病变累及呼吸系统时多表现为肺间质改变,而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对CTD-ILD的治疗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南或共识,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CTD-ILD的一线用药,而适时启动抗纤维化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呲非尼酮(PFD)和尼达尼布是2种新型抗纤维化药物,均被批准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上述药物在CTD-ILD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因此本文就PFD和尼达尼布治疗CTD-ILD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王佳琦; 舒强
    • 摘要: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常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多种CTD如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等易累及肺脏,表现为不同病理及影像学亚型,进展速度和预后有显著差异的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且某些亚型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多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其使用时长、维持和减停标准未见明确指南,且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欠佳。另一方面,靶向抗纤维化及抗炎药物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在我国开始尝试应用于多种CTD-ILD患者,但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桥接时机、使用时长值得探讨。本文将结合近年临床指南和学科进展,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述评,总结PFD联合免疫抑制剂在常见CTD-ILD使用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刘丽云; 赵娜; 王琳琳; 刘铭宇; 杨晓东
    • 摘要: 吡非尼酮药物是一类小分子化合物,尼达尼布药物是一种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两种药物具有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的作用。两种药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方面的治疗前景非常广阔。主要介绍了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药物的概况、作用机制和功效,对两种药物在化学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也进行了简要阐述,以便为两种药物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张佳林; 陈少英
    • 摘要: 目的 观察吡非尼酮在皮肌炎并肺间质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皮肌炎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2)。治疗组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吡非尼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的血清KL-6水平、胸部高分辨CT和肺功能。结果 治疗后3、6、12个月,对照组K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K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胸部高分辨CT和肺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照组胸部高分辨CT和肺功能无明显改善。结论 吡非尼酮吡能阻止皮肌炎的肺间质纤维化的发展,并改善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