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6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专利文献36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月刊等;
句式杂糅的相关文献由6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绍忠、于光辉、任倩等。
句式杂糅
-研究学者
- 杨绍忠
- 于光辉
- 任倩
- 本刊编辑部
- 翟琳
- 黄松海
- 于晓明
- 冯雁
- 刘允林
- 初凤平
- 华学明
- 吴锋
- 周益丰
- 周谨驯
- 唐丽勤
- 唐启义
- 喻培
- 姜志成
- 岁语
- 崔益林
- 廖嘉亮
- 张坤
- 张文明1
- 张来虎
- 张玉明
- 张绍梅
- 徐美红
- 戒永学
- 文希
- 文质
- 曹明坤
- 朱生华
- 李忠
- 李颖
- 杨元高
- 杨林战
- 杨红霞
- 林素娥
- 梁肇栋
- 汤青武
- 王学华1
- 盛书刚
- 窦银强
- 罗觉秋
- 胡任耀
- 胡家曙
- 董显逵
- 董秋成1
- 许东阳
- 谭健文
-
-
唐丽勤
-
-
摘要:
审度小学高段古文衔接教学的问题古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古文阅读中,实词虚词还有多种句式杂糅使得语言风格和原来的现代文大相径庭,教师需要开创多种阅读方法带来小古文阅读衔接的深化。小学文言积累——仅限浅表经调查,班里40名学生,12位学生对小古文兴趣很浓厚,16位较浓厚,8位一般,4位没有兴趣。学生空有热情,却少积累,运用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
-
-
-
摘要:
学好汉语不仅要求我们发音标准,还要求我们能辨析句子的正俣,并在不改变句子原有意思的前提下准确地修正错误。近年来,全国各个省份的中考题都涉及病句题,出现频率高的语病主要有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还有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不合逻辑中的一面对两面等。总体上没有超出“考试说明”中的题型范围。考生必须掌握常见的病句辨析方法,逐渐提高解题能力。
-
-
黄小娟
-
-
摘要:
一、试题概述2020年我省中考语文卷以新颖大气的形象示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核心考点,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基本题型保持一致,文学作品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名著阅读和写作题型逐渐向高考题型靠拢,与高考模式逐渐接轨。积累与运用板块难度不大。默写以出上句对下句为主要题型,难度降低,修改病句考句式杂糅、两面对一面、成分残缺等基础题型,字音字形字义仍然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常用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常用词义的辨析,新增的3分题句子排序,考查的是递进语序的常规考点。
-
-
-
-
董秋成1
-
-
摘要:
《语文月刊》2018年第11期刊了宋桂奇先生的《''至少''导致的常见病句》一文(以下简称《宋文》),《宋文》认为:''在‘至少+动词+数量’这种格式中,‘至少’后面的‘数量’必须是确数;如果是概数,就会因误用‘至少’而导致‘句式杂糅’之病。''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至少’,《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为:‘(副)表示最小的限度。’(第7版1688页)再看‘限度’,则是:‘(名)范围的极限;最高或最低的数量或程度。
-
-
张文明1
-
-
摘要:
国家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指出:高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在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加强对能力和素养考查的研究探索中,借鉴国内外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着意加强情境化的命题设计,在近年的名篇名句默写题、语用题和作文题等题目中使用,有力地推进了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
-
-
喻培
-
-
摘要:
一、病句的概念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二、病句的类型(一)语序不当例如:(1)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2)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
-
于光辉
-
-
摘要:
平日里阅读一些文章,不免发现一些“文不通,字不顺”的句子,颇有想法。要做到不说带语病的话、不写带语病的文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本篇选取一些有语病的句子,分类列举,指出病因,并加以分析修改,以便举一反三。
-
-
于光辉
-
-
摘要:
平日里阅读一些文章,不免发现一些"文不通,字不顺"的句子,颇有想法.要做到不说带语病的话、不写带语病的文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本篇选取一些有语病的句子,分类列举,指出病因,并加以分析修改,以便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