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267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汉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5篇、相关期刊556种,包括考试与招生、语文考试研究、考试周刊等;
高考语文的相关文献由2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有荣、余闻、本刊编辑部等。
高考语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5篇
占比:100.00%
总计:2675篇
高考语文
-研究学者
- 姜有荣
- 余闻
- 本刊编辑部
- 唐惠忠
- 赵静宇
- 黄永光
- 王广清
- 陈新国
- 韦秉文
- 焦文林
- 韩延明
- 唐建新
- 张开
- 张志先
- 王学华
- 王道信
- 张宇
- 张文海
- 张斌
- 杨顺仪
- 桑哲
- 桑进林
- 王大绩
- 王朝辉
- 王淦生
- 邱文华
- 鄢文龙
- 周晓云
- 崔国明
- 左兵
- 曹保顺
- 李都明
- 胡向东
- 董晓平
- 钟武
- 高志华
- 鲍亚民
- 任宝剑
- 俞发亮
- 刘忠华
- 周京昱
- 幸兴
- 张坤
- 张志平
- 张悦群
- 张玉金
- 教育部考试中心
- 方家驹
- 朱焕
- 李弗不
-
-
侍园贻
- 《文学少年》
| 2021年
-
摘要: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被师生普遍认为是复习中最头疼的板块之一,很多学生在复习中也经常抱现代 文阅读根本就很难稳定发挥,一旦进入就像一个高耗低效的黑洞,且得分率非常不稳定,甚至有些学生想直接放弃复习。尤其在 现代文小说阅读中学生对此类高考题型还未掌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注意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 备考质量。本文从高考文学类大阅读的考点切入,提出相关大阅读解题技巧,一次明晰题干要求,培养学生规范科学答题,为提 升解题能力,使学生阅读文学类文大阅读能力得以提升提供研究意义。
-
-
林江泽;
王思方;
钱荃
- 《教育科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基于情境认知视角,构建语文情境化试题分析框架,以2014-2019年高考试题为对象,分析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设计的发展.统计历年情境化试题的数量,分别从情境材料来源、情境任务关系和试题特征三个层面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情境化试题占比逐渐上升;情境材料来源经历了“学科取向”向“社会取向”的转变;情境任务关系始终是组合型占主导;试题特征在情境方面凸显出“双重功能的文本”“高度关联的情境”的特征,在任务方面体现出“社会实践性”“主体参与性”的特征.情境化试题设计的发展需要在情境认知的视角下深化情境化试题的研究,充分认识情境化试题与学生语文学习的关系,准确把握四种试题特征在试题中的具体表现.
-
-
-
胡向东;
闫鼎
- 《教育与考试》
| 2020年
-
摘要: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框架,分析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得出语文高考内容改革对高中教学的启示.在剖析考试内容和阅卷结果的基础上认为,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选择导向明确、贴近学生实际,发挥了涵育核心价值、考查关键能力的作用;考查载体设计情境化程度高,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有效地发挥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发展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善于构建真实、生动、具体的教学和评价情境,在问题探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尽快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高考内容改革.
-
-
鲁小冬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0年
-
摘要:
2018年始,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出现了"一拖三"的设题形式,到2020年,这种设题形式已经连续使用了三年。"一拖三"的考查方式,让考查的落脚点从句子变为更大的篇章,更加突出了对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变化,看起来只是形式的变化,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学理动因,对引导教师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
-
孙元菁;
陈智峰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0年
-
摘要: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在选材、题量、题型、考点、赋分上基本沿袭了2019年的命题方式,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了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肩负起了时代的多元使命,诠释了“古为今用,以文化人”的真谛。虽然试题亮点纷呈,但与2017年版课标倡导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理念仍有不小的距离,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推进文言文阅读测评命题和考查的变革。
-
-
张挥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0年
-
摘要:
守与变是高考命题永恒的主题,也是洞察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两个观照角度。2020年北京卷既坚守了自己认定的传统和风格,又实质性地回应了新高考、新旧教材衔接、高考评价体系等的变化要求,传递了丰富的命题信息。文章借助“守”和“变”的视角,分析了北京卷里的北京元素、命题特色,探究了其变化背后的学理考量。
-
-
方红梅
- 《好日子》
| 2020年
-
摘要:
“核心素养”近些年一直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自提出素质教育以后就一直备受关注,由此也引发了教育界的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和检测人才的方式,其命题的确立对语文教育的改革有着不容小觑的导向作用。如何更好的使核心素养与高考相融合,实现更好的培育人才,本文作出了以下分析和探讨。
-
-
张祥
- 《新世纪智能》
| 2020年
-
摘要:
战国苏秦舌灿莲花兼佩六国相印,蜀汉孔明慧心妙舌折服江东君臣。铁齿铜牙尽显千古风流,辩论高才的风采让我们钦佩不已。如何才能养成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口才?怎样才能写出满纸风流的佳作呢?高考语文对辩论稿又有着怎样的考查要求呢?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辩论佳作。人性本善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愚拙、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
-
-
王素燕
- 《新世纪智能》
| 2020年
-
摘要:
近年来,高考命题顺应国家层面的文化自信,更注重立德树人。从2014年开始,全国卷新增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并一直延续至今。从大趋势看,高考由对考生识记、背诵能力的考查转向对考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这一变化符合新课标的原则和理念,也指向了新课标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