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刚度

变刚度

变刚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06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6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83576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复合材料学报、机械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12年LMS中国用户大会、第十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等;变刚度的相关文献由4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冯万盛、赵杰、孙海燕等。

变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6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3576 占比:99.55%

总计:83951篇

变刚度—发文趋势图

变刚度

-研究学者

  • 冯万盛
  • 赵杰
  • 孙海燕
  • 姜洪洲
  • 罗俊
  • 訾斌
  • 谭方
  • 赵延治
  • 刘玉旺
  • 单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洪昊; 王孝鹏; 刘建军
    • 摘要: 设计出一种副车架与横置板簧集成式变刚度推杆悬架,通过ADMAS/Car建立刚柔耦合悬架模型;悬架刚度测试低、高刚度分别为294.52N/mm,952.62N/mm;集成式变刚度悬架性能计算表明:C特性下低刚度模式参数变化范围小,高刚度模式下俯仰角加速度最大值性能改善29.09%:有效值性能改善31.20%:侧倾角加速度最大值性能改善17.50%:有效值性能改善22.47%:横摆角加速度最大值性能改善-0.96%:有效值性能改善-1.63%,性能略微变差:针对俯仰角与侧倾角振动幅值过大问题,通过对避震系统优化设计,俯仰角加速度最大值与有效值性能进一步提升30.24%、34.02%;侧倾角加速度最大值与有效值性能进一步提升22.67%、10.87%;计算安全系数为5.23,符合安全设计要求。
    • 都智勇; 赵文博; 孙龙飞
    •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永磁弹簧的变刚度机器人关节驱动器,采用蜗轮、蜗杆驱动绳索调整永磁弹簧气隙间距,实现驱动器变刚度控制;分析基于绳索-永磁弹簧组的关节驱动器变刚度原理并进行结构设计,对变刚度收线蜗轮、蜗杆结构参数进行设计计算。
    • 李强; 王化明
    • 摘要: 设计一种新型结构的连续型机器人。该机器人以螺旋弹簧为主干,采用线驱动的方式,可实现平面内单自由度弯曲。通过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得到驱动线位移-柔性关节弯曲角度的对应关系。提出一种通过改变驱动线张力实现连续型机器人变刚度的方案,对柔性关节分别建立力学模型和Adams模型,进行理论和仿真分析,通过实验对所提出的运动学模型与变刚度方案进行了验证。
    • 王涵
    • 摘要: 相比于刚性机械臂,软体机械臂具有高柔顺性、安全性和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在狭小空间作业、易碎物品抓取和人机交互场景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进行软体机械臂的开发时,需用利用外部设备进行运动数据测量,光学动作捕捉系统作为一种高精度测量设备,广泛应用于软体机器人相关研究中。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软体机器人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以及这其中动作捕捉系统的具体应用。
    • 刘一扬; 郑香金; 王良文
    • 摘要: 为了抑制变刚度电液串联弹性机械臂振动幅度,设计反演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并对机械臂输出效果进行仿真。创建新型变刚度电液串联弹性机械臂,给出阀内流体流动分布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式。针对传统滑模控制器进行改进,将输入整形技术与模糊逻辑系统相结合,设计反演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引用李雅普诺夫函数对控制器的稳定性进行证明,保证系统的状态变量到达并保持在滑动面上。采用MATLAB软件对机械臂角位移、角速度和转矩变化进行仿真,与滑模控制器输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无干扰环境中,采用滑模控制器和反演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机械臂运动轨迹与期望轨迹的误差较小,振动幅度较小;在有波形干扰环境中,反演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控制效果明显优于滑模控制器,机械臂运动轨迹与期望轨迹的误差较小,振动幅度较小,自适应调节时间较短,无超调量发生。采用反演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能够抑制变刚度电液串联弹性机械臂振动幅度,减小其输出误差。
    • 刘思远; 张京涛; 王杰; 邓亦杰; 辛闯庭
    • 摘要: 在兼顾软体抓持装置顺应性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提升其承载能力,提出一种采用磁流变液变刚度控制的流体驱动式模块化软体仿生象鼻机构。建立了仿生象鼻关节变形量和刚度理论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基于Yeoh模型对不同结构参数的仿生象鼻关节进行了变形仿真分析,在相同压力下优选出了变形量最大的模型结构和确定了最佳输入气体压力值;对关节变形后两端电磁铁的叠加磁场分布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通过分析磁场分布均匀性初步确定了两端电磁铁形成磁场的最佳距离即关节长度;最后对不同长度关节进行了变形仿真分析,综合考虑磁场分布均匀性和变形量,通过两者的最优组合确定最终关节长度,验证了仿生象鼻的多自由度变形和可变刚度特性。
    • 田楠; 李勇; 王凯; 申亚琳
    • 摘要: 基于有阻尼受迫振动微分方程,建立高吸能变刚度缓冲装置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以航炮后坐力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缓冲装置结构参数值为约束条件,通过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设计,获得最优后坐力控制参数,对高吸能变刚度缓冲装置和原单刚度普通弹簧液压缓冲装置对航炮减后坐力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高吸能变刚度缓冲装置动力学仿真模型能够对动力学特性进行准确预测,尤其是在后坐位移和前冲位移小的条件下,高吸能变刚度缓冲装置比原单刚度普通弹簧液压缓冲装置后坐力平均值减小12.9%,前冲力平均值减小72.3%,提高了航炮射击稳定性和射击精度。
    • 江新阳; 许勇; 刘佳莉; 施浩然; 贾云博; 杜静恩
    • 摘要: 基于折纸折叠原理启发的新构型的开发与应用日益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平面折痕的设计、三维形体的折叠、构型的运动特点、自由度及与之相配合的驱动设计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在经典的Water-Bomb折纸基本单元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单自由度的非汇交折叠单元的平面折痕,将基础折痕进行组合设计以及三维折叠设计,得到两种具有一定刚度且可实现折叠运动的立体单元:可折叠式移动副、可折叠式转动副。同时,由可折叠式转动副启发设计出一种可与基础非汇交单元相配合的软体驱动,并与两种立体单元进行组合,实现了对立体单元的稳定控制;在实验中发现,软体驱动对立体单元输入角的控制可同时控制立体单元的刚度。将两种立体单元进行串联,设计出能够实现完整跨步行走动作的折纸腿及步行机器人,并实现了机器人的行走仿真实验及跨越阶梯实验,得到折纸腿在跨越阶梯时的最大裕度,验证了两种变刚度单元在行走、跨步过程中的特殊性能。
    • 贺拥军; 程雅; 周绪红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变刚度滑移支座(NonlinearSpring-FrictionBearing,NFB),该支座由非线性圆锥弹簧和平面滑移支座组成;结合支座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该支座的理论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支座的实体模型,研究其滞回性能和应力分布状态,并分析圆锥弹簧关键参数对滞回特性的影响;将NFB和常见定刚度滑移支座应用于单层球面网壳进行三向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考察其隔震性能,并引入隔震系数对结构整体隔震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NFB可有效降低多维地震下网壳结构的地震响应,且相对定刚度滑移支座有更好的节点相对位移、支座位移控制能力和支座自复位能力.
    • 温宗意; 肖林; 张永琦; 卫星; 任万敏
    • 摘要: 为研究变刚度组合连续梁的有效宽度,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APDL建立3跨变刚度组合连续梁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组合梁关键截面混凝土板的有效宽度和纵向应力分布,进行4种常用中外规范的适用性评估,以及变刚度区域底板混凝土构造和钢与混凝土界面的抗剪刚度对混凝土顶板有效宽度和纵向应力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边跨跨中截面和中跨支座截面,用英国规范和日本规范计算出的混凝土顶板有效宽度与有限元的计算结果较为吻合,差距在15%以内;在中跨支座附近的变刚度段内,底板的栓钉抗剪刚度变化只对中跨截面顶板的有效宽度有影响;全桥栓钉的抗剪刚度退化至0.1倍初始刚度之前,对顶板的有效宽度和纵向应力分布影响较小,变化在5%以内;当各关键截面栓钉抗剪刚度分别降低时,仅相应截面处的有效宽度和顶板纵向应力分布受影响,相同退化条件下,支座截面受影响最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