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桩基
复合桩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50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607936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2013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等;复合桩基的相关文献由980位作者贡献,包括宰金珉、王旭东、周峰等。
复合桩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7936篇
占比:99.94%
总计:608316篇
复合桩基
-研究学者
- 宰金珉
- 王旭东
- 周峰
- 蒋刚
- 林树枝
- 王月香
- 龚晓南
- 梅国雄
- 裴捷
- 廖河山
- 戚科骏
- 张云军
- 张伟
- 朱向荣
- 杨嵘昌
- 汤斌
- 陈国兴
- 黄广龙
- 何波
- 刘高
- 叶至峰
- 吴继光
- 尤迪
- 尹祚武
- 屈伟
- 崔学栋
- 崔腾跃
- 张永涛
- 张鸿
- 李来宾
- 梁勇然
- 王伟
- 白晓红
- 茜平一
- 葛忻声
- 郭天祥
- 郭红军
- 高大钊
- 黄上进
- 黄绍铭
- 丁红岩
- 乐丛欢
- 乔志炜
- 何良德
- 佘跃心
- 余闯
- 吴宏
- 周兆弟
- 张传海
- 张微
-
-
陈方明;
尹续峰;
王铁龙
-
-
摘要:
结合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某特种厂房设计实例,系统介绍了主体结构优化与湿陷性地基处理选型设计过程。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排架结构体系的分析比较,对主体结构抗侧力体系和屋面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进行了DDC素土桩、强夯法—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和素土挤密桩—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复合型桩基处理方案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些适用于同类工程设计的建议。
-
-
李俊龙;
何良德;
郝文宇;
胡定宽;
王航
-
-
摘要:
为研究船闸分离式闸首复合桩基的受力特性,以尖子山船闸为依托,建立软岩上边墩复合桩基有限元模型,分析边墩位移、 变形特征,提出桩顶力简化算法,研究软岩竖向力分担比 ξV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边墩以刚体位移为主,检修期横向转动、 竖轴扭转最大,桩基布置宜外密内疏;由于存在破碎带,ξV仅有11.5%;ξV近似与置换率呈双曲线关系、与软岩模量呈幂函数关系,桩间距越小,置换率越大,软岩模量越大,桩岩系数比越小,ξV越大.破碎带固结灌浆处理后,提高了桩基承载力,还使 ξV有效提高到26.8%.
-
-
佟建兴;
周圣斌;
贾宁;
孙训海;
王亚辉;
李钊
-
-
摘要: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往往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及倾斜超标等问题,采用新增桩基补强方案对既有建筑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是较为常见和稳妥的加固方案.复合桩基方案由于桩数较少,对基础底板破坏较小,成为既有建筑桩基加固的首选方案.若复合桩基加固时采用均匀布桩形式,会很难调节基础各部位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影响加固效果.因此,采用不均匀布桩的变刚度调平设计成为地基基础加固中减小差异变形、优化反力分布的适宜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论证了变刚度调平设计在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减沉、纠倾方面的应用.
-
-
龚晓南;
陈张鹏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地基基础工程领域发展了许多新技术、新理论,就复合地基形成条件的重要性,复合地基在基础工程中的地位,复合地基理论对基础工程理论发展的贡献,复合桩基,复合桩基与复合地基的关系,一种新的在地基中设置桩的技术即桩植入技术,以及岩土工程按变形控制的设计理论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
-
-
周峰;
朱锐;
林树枝;
王旭东
-
-
摘要:
地基土参与分担上部结构荷载的方式可分为浅层土体直接参与和深层土体间接参与两种,现有的桩土共同作用理论体系主要基于前者,对于深层土体的参与发挥,目前工程界虽有涉及,但远未形成完整体系.笔者对现有基于浅层土体直接参与的桩土共同作用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融合可充分发挥深层土体的承载潜力且与桩基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的多元复合地基、劲性复合桩等新型基础形式,综合提出广义桩土共同作用理论体系,该体系涵盖地基土发挥自身承载潜力的全部可能方式,是对现有桩土共同作用理论的重要补充与发展.
-
-
-
-
曹光荣;
江韩
-
-
摘要:
该小区位于扬州市广陵区,项目总建筑面积12.97万m2,地上由多栋9 F~18 F住宅楼组成,地下1层,采用剪力墙结构.本区城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 9),设计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Ⅲ类,特征用期为0.62 s.5#、17#楼分别为一、二期设计,地上结构完全相同,基础分别采用了预应力管桩基础和管桩复合地基,文章对这2种不同的基础形式从承载力设计、沉降验算、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2种基础形式均能满足规范设计要求,但经济性差别较大.文章对刚性桩复合地基与复合桩基承载力计算也进行了探讨分析.
-
-
-
蔡世泽
- 《第二十五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2018年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在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中,当基底以下土层不能满足对上部结构的直接承载要求时,经常采用桩基础的形式.但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无非密实新填土、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时,桩与承台共同分担荷载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如能采取措施避免外界条件的变化出现土与承台脱空的现象,使桩间土能够始终保持同承台协同工作,按复合桩基进行设计将能够充分发挥地基的承载能力,节约资源、降低造价.但在实际工程中如不经过不认真分析,在土与桩各自承载时容易较高的估计承台底土的荷载分担比例.部分地基基础设计软件中也有此类荷载分担比例系数的输入,应认真分析后再取用,否则主观人为的成分较大,缺乏取用的依据.本文通过对某高层剪力墙住宅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桩基设计过程的梳理,总结了按规范进行复合桩基设计的经验及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可反推出按复合桩基进行设计时,土与桩各自承载的荷载分担比例.
-
-
-
曲永玲;
赵伟
- 《第二届大型建筑钢与组合结构国际会议》
| 2014年
-
摘要:
作为介于天然地基浅基础和常规桩基础之间的一种地基基础形式,复合桩基一直受到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由于土的变异性以及桩与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变形和承载力均受到相互作用的影响,故本文主要探讨复合桩基的的承载力问题.研究证实其整体极限承载力一般均接近或大于各单桩极限承载力之和与全部面积的承台下地基土极限承载力的总和这一事实。因此,在估算复合桩基的承载力时,应考虑桩与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载作用,这样,为确保整个基础体系有足够安全度,应视承台面积和桩数而定,承台大小不同,其取值应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譬如桩筏基础,安全系数的取值应较小。
-
-
-
LIU Chuan-ping;
刘传平
- 《第十一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宁波市商会·国贸中心由A、B两幢塔楼和裙房组成,两塔楼的结构高度和竖向荷载相差均达一倍以上,属于大底盘、多塔楼的高层建筑.介绍了针对多塔楼高层建筑基础采用变刚度调平概念的设计方法:为协调各塔楼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对竖向荷载较小的塔楼B基础采用了复合桩基的设计方案,并在基础结构设计中应考虑上部荷载和刚度差异引起的沉降耦合控制.沉降监测结果表明,实测沉降远小于理论计算和规范限制,工程实施效果良好.
-
-
-
-
Tong Jie;
佟杰
- 《第五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
| 2016年
-
摘要:
大面积的整体地下室上方,通常布置有高度、层数相差较多的不同建筑物.对应不同的建筑物,如果其下方的基底压力相差较多,就要求采用不同的地基方案,以满足不同的承载力和差异沉降要求.本文的工程实例中,大面积地下车库上方布置有近百米的高层塔楼和50m高的板式小高层,在地下室对应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了天然地基、灌注桩基和复合桩基(CFG桩).对于灌注桩和CFG桩,根据相关的规范方法进行了沉降量估算;同时给出了程序的协同变形计算结果.提出沉降分析时要重视相邻区域沉降观测数据的参考作用.
-
-
刘俊龙
- 《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福州太平洋广场位于福州市五四路,为25层框剪结构的酒店式公寓建筑.基础采用桩基础.本次勘察方法采取钻探结合现场多种原位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的方法进行,并采取相关土层土样(原状样和扰动样)和地下水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和水的腐蚀性分析。土工试验项目中,为提供基坑开挖设计及地基变形计算所需的相关参数,除常规测试项目外,对软土地层增加静三轴试验,渗透试验,对可能选用的桩端持力层下卧层进行高压固结试验。为评价场地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含水层渗透性,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含水层进行分层抽水试验;为划分建筑场地类别,为抗震设计提供相关地震动参数,对场地进行波速及地脉动测试。勘察中提出以接近桩身极限允许压桩力的压力进行压桩,以压桩力作为终止沉桩的主要标准,采用⑦层及⑨碎卵石层为联合持力层的静压预制桩桩基方案。对基底位于厚层软土③淤泥的基础工程建议采用复合桩基技术。另外建议在位于深厚软土层中进行深基坑开挖施工,应严格控制基坑边的堆载在设计允许的荷载范围之内。
-
-
NI Ke-chuang;
倪克闯;
GAO Wen-sheng;
高文生
-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4年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阵列式位移计(SAA)是一种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测试原理的测试加速度和位移的传感器,该方法具有精度高、可重复利用、自动实时采集等特点.介绍了SAA测试技术首次在成层土中桩基与复合桩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了桩基、复合地基及模型地基土体系的地震位移响应.试验结果表明:SAA可全面、直观地测试桩体及土体在地震动荷载下的加速度以及变形反应规律;测试数据发现小震作用下,地基土与桩身位移协调;随地震作用加大,地基土与桩身位移差异增大;地基土中软土夹层的存在对地基土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