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桩筏基础

桩筏基础

桩筏基础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67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8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126965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十一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等;桩筏基础的相关文献由123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峰、杨敏、王旭东等。

桩筏基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8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89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26965 占比:99.51%

总计:127592篇

桩筏基础—发文趋势图

桩筏基础

-研究学者

  • 周峰
  • 杨敏
  • 王旭东
  • 宰金珉
  • 朱锐
  • 张建辉
  • 陈云敏
  • 黄上进
  • 刘金砺
  • 孙宏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战场; 陈文华; 丘创宝; 温子贤; 龚伟
    • 摘要: 桩端有深厚可压缩土层时可能会产生较大沉降,根据规范计算的沉降量与实测值往往相差较大,文中以某桩筏基础为例,首先用Mindlin方法计算基础沉降,并用岩土通用限元软件PLAXIS对沉降进行校核;然后用现场静载试验的沉降值和软件计算的单桩沉降值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校核土层参数及群桩的沉降值,并由此预测更接近实际的桩基沉降,得出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陈斌
    • 摘要: 为提高路基桩筏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分析的准确性,研究铁路路基桩筏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的分析方法。采用现场试验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试验使用了单点监测仪、液位监测仪及压力箱,同时设置远距离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基本假定,计算出桩筏的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建立桩筏解析结构分析模型,分析不同荷载下桩筏基础的承载性能与沉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此次研究方法分析出的桩筏基础承载力与实际测量结果相差较小,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00 kN以内,分析出的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相差仅为4 mm,提高了路基桩筏基础承载力与沉降特性分析的准确性。
    • 张弛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常规矩形截面下主体结构采用内核心筒外钢框架的400 m级超高层建筑的关键建造技术。首先分析了这类超高层建筑主体的结构形式,包括外框钢柱的截面形式、尺寸和板厚,外立面幕墙系统的分段施工,标准层上内嵌H型钢的PC核心筒结构,以及与之相连的外框钢柱与楼层钢板,并且介绍了该超高层建筑的桩筏基础与围护的做法。
    • 吴海亮; 邢琳; 张戊晨; 张海清
    • 摘要: 为了研究非均匀地基不同区域桩长变化对桩筏基础沉降特性的影响,以某变电站桩筏基础工程为背景,采用PLAXIS 3D软件建立上部荷载-桩筏基础-非均匀地基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4种非等桩长设计方案下的筏板与地基沉降变形特性。结果表明:筏板沉降分布形态、最大沉降量及其出现的位置均随筏板下不同区域桩长的变化而变化。方案1和方案2的桩长随持力层顶面埋深变化而变化,桩端进入较硬的持力层,但筏板下不同区域的桩长差异较大,筏板沉降非对称分布,最大差异沉降13.70~15.13mm;方案4为等桩长,但由于土层分布不均匀,不同区域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各异,筏板沉降亦为非对称分布,最大差异沉降仍达12.57mm;方案3各区桩长变化较小,筏板沉降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其最大沉降量和差异沉降相比方案1分别降低22.8%和37.5%,说明此时桩长与土层分布相协调,沉降控制效果较好。
    • 刘立飞; 徐志闵
    • 摘要: 桩筏基础的差异沉降控制是工程设计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当上部荷载是非均布荷载时,差异性沉降问题更为突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桩–桩、桩–筏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公式,使之可以适用于非均布竖向荷载和非均匀布桩的情形。并以此为基础,二次开发并利用SAP 2000有限元软件探究了荷载分布和桩的布置形式对基础差异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的差异沉降会随着荷载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增大而增大;桩的布置形式对于减小差异沉降的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增加桩长和增加桩径,增加筏板厚度对于减小差异沉降则效果甚微。
    • 朱小军; 何新魏
    • 摘要: 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桩基础与桩筏基础模型,通过控制桩长、桩数、竖向荷载及桩间距,对其施加水平荷载进行全过程模拟,分析受荷过程中桩体水平位移变化、桩身弯矩和剪力变化及土体变形规律。模拟结果表明:相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桩体水平位移随荷载增大而增大,以桩底为旋转中心发生破坏;桩筏基础由于筏板的作用,倾斜非常小,群桩较单桩有更好的稳定性。桩基础的桩周土塑性区域明显大于桩筏基础,二者在荷载作用下土体均会出现土拱效应,但桩基础的土拱效应更明显;桩基础的桩底会出现塑性区域,桩筏基础几乎不会出现,桩数的增加会减小塑性区域范围。桩基础的最大弯矩均出现于0.8倍桩身处,桩筏基础的最大弯矩出现在0.2倍桩身处。桩基础和桩筏基础最大正剪力出现在桩顶和桩底附近,最大负剪力出现在桩身中部。桩筏基础弯矩值和剪力值都小于桩基础,因此桩筏基础具有更好的抗弯、抗剪能力。
    • 杨涛; 陈洋; 孔纲强
    • 摘要: 针对温度荷载与力学荷载共同作用下砂土地基中的悬浮能量桩-筏基础,建立热-力学响应分析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能量群桩效应、桩间土的温度变化以及能量桩数量和布设方式对桩身附加轴向应力和桩头差异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荷载作用下,能量群桩内部任意一个桩的桩身附加轴向压应力比单桩作为能量桩时要小得多;在部分能量桩-筏基础中,能量桩的附加压应力沿桩长呈抛物线分布,数值随能量桩数量的增加而减小;非能量桩的附加轴向应力沿桩长呈S形分布,非能量角桩和边桩的上部出现附加拉应力,数值随能量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能量桩的布设方式对能量桩附加轴向应力有较大影响,但对非能量桩附加轴向应力的影响较小;能量桩非对称布设时桩头间的差异沉降较大,桩周围土的温度取决于其周围能量桩的数量.
    • 侯国华
    • 摘要: 就桩基质量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桩筏基础在该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加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工程案例进行细节上的论述,从而来提高桩基质量问题的精准性与可靠性。对于施工单位来讲,合理的桩筏基础能够有效降低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帮助施工单位缓解施工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对桩基础进行质量上的管控,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整个结构的施工效率,同时还能够对工程质量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以此来满足施工单位自身的经济建设需求。
    • 李伟; 林智勇; 张浩; 戴自航
    • 摘要: 探讨采用不同土体本构模型对高层建筑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受力与变形产生的影响。以一桩筏基础高层建筑为例,采用DIA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整体三维模型,地基土分别采用传统的Mohr-Coulomb模型及硬化土HS和硬化土小应变刚度HSS两种土的高等本构模型进行了基础及上部结构在自重荷载下的共同作用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HS或HSS模型相较Mohr-Coulomb模型,筏板差异沉降较小,致使上部框架柱底轴力出现“中柱卸荷,边柱加荷”的效应不如后者明显;三种模型下框架梁的弯矩在每跨相交处均发生突变,反映了考虑共同作用后,基础的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梁和柱的内力分布的影响;筏板和地表的沉降均呈现中间大外面小的碟形分布;Mohr-Coulomb模型因难以准确描述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其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际会存在较大偏差,而HSS和HS模型具有较高的定量计算精度,在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土共同作用的数值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王宁; 张同亿; 肖自强; 张松; 付仰强; 张特
    • 摘要: 海口双子塔-南塔超高层建筑采用桩-筏基础,其上部结构传力复杂、水平及竖向荷载大、内筒与外框地基差异变形及群桩效应明显,基础设计难度大。分析研究了桩-筏基础设计中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取值、超高层塔楼核心筒与巨柱间的差异沉降控制、水平荷载影响等关键问题,总结了巨型外框-核心筒超高层结构桩-筏基础的设计要点。基于承载力及变形控制要求比选了3种不同的基础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有效地减少了不同区域的差异沉降,桩身承载力满足要求,经济指标更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