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桩
载体桩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36197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城市建设、地球、河南科技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6年湖北地质科技论坛、第三届中国国际桩与深基础峰会、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载体桩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继忠、邵良荣、张连喜等。
载体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6197篇
占比:99.85%
总计:136406篇
载体桩
-研究学者
- 王继忠
- 邵良荣
- 张连喜
- 李龙
- 杨启安
- 张聪辰
- 王光亮
- 安迪
- 徐原威
- 徐彤
- 徐莉
- 杨华明
- 林悦慈
- 沈保汉
- 熊进刚
- 王宇超
- 白大泉
- 白洁
- 胡伟
- 雷斌
- 饶春华
- 何维康
- 张学元
- 李湘明
- 王军华
- 王惠昌
- 胡海滨
- 邱兴云
- 陈旭
- 丁荣华
- 丁选明
- 丘兴凯
- 乔祥云
- 任允山
- 刘思凡
- 刘汉龙
- 单丽娟
- 吉进
- 吴彩萍
- 周航
- 周顺平
- 孙玉文
- 寇希田
- 崔维孝
- 张兴增
- 张国记
- 张培成
- 张巍
- 张年胜
- 张殿树
-
-
齐旭辉;
唐永成;
蔡文江
-
-
摘要:
为了研究载体桩在膨胀土地基中的承载变形特性,并考虑含水率对地基土弹性模量的折减影响,利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下压荷载下载体桩的承载特性随土体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膨胀土含水率的增加,载体桩的极限抗压承载力下降的较为明显。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桩身轴力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抗压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沿桩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越高其最大值越靠近桩中部。
-
-
袁运涛;
李苏春;
韩霜;
鲁瑞武
-
-
摘要:
以周边环境要求高、地质条件复杂、非常规施工的某工程为例,详细分析其工程特点。采用正交分析法对桩基及基坑进行统筹设计,以实测结果分析桩基及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对下部有较好持力层的深厚新填土场地选用载体桩是合理的,填土厚度、均匀性对载体桩单桩承载力影响不大;先行施工的永久性挡墙锚杆、灌注桩可明显提高基坑的整体稳定性;深厚新填土中采用桩侧压密注浆对提高载体桩抗压效果不明显,但可显著提高水平承载力;基坑开挖前施工的锚杆最大位移及塑性位移均明显大于基坑开挖后施工的锚杆;深层水平位移沿填土深度逐步减小,并在下部黏土顶面附近趋近于零。
-
-
刘俊卿;
王博;
王保实
-
-
摘要:
为研究载体桩在膨胀土地基中的承载变形性状,基于极限平衡原理,推导出了载体桩的抗拔承载力公式.考虑含水率对地基土弹性模量的折减影响,应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下压和上拔荷载下载体桩的承载特性随土体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膨胀土含水率的增加,载体桩的极限抗压和抗拔承载力下降均较明显,含水率相同的抗压桩承载力大于抗拔桩.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桩身轴力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抗拔桩在桩端处有轴力急剧减小的现象,且含水率越高减小的幅度越小;抗压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沿桩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含水率越高其最大值越靠近桩中部,抗拔桩的极限摩阻力沿桩长逐渐增大,在桩端处有突增的现象,含水率越高突增的幅度越小.
-
-
刘刚;
庞拓;
祁小强;
张田庆;
施锋
-
-
摘要:
载体桩属于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桩基类型,其会在钢筋混凝土沉管桩扩底的基础之上,对扩底实施填料及夯扩挤密,从而保障桩基的承载力得到提升.主要对载体桩在软土地基基础处理中的施工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可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
-
-
王邦
-
-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载体桩增强机理,然后以洛阳某高中项目为例,结合地质情况,对比分析载体桩、预应力管桩、灌注桩三种桩型技术方案,确定相应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同时,在相同条件下,测算出三种桩型对应的桩数和承台大小,并对其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
-
-
杨璐;
李音;
于永彬
-
-
摘要:
为了研究载体桩受周围桩的扰动情况并确定最优桩距,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载体桩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载体桩在受周围桩扰动的情况下,夯扩体向上向外移动,扰动范围为3 m以内,最优桩距为2.4 m;在黏土持力层中,当夯扩体直径为1~1.2 m时,载体桩最优桩距为夯扩体直径的2倍;当夯扩体直径大于等于0.8 m且小于1 m时,载体桩最优桩距略大于夯扩体直径的2倍.
-
-
赵建粮;
王刚;
郭媛;
王烁
-
-
摘要:
载体桩因造价低、施工方便、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在应用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本文以郑州西部某载体桩应用为例,根据岩土工程条件和经济性对比进行桩基选型,论述载体桩施工与复压处理后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载体桩的作用原理、场地地质条件、测桩结果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系统性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处理措施的观点和认识,为类似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
张学元;
郭国梁;
郭建;
单丽娟;
马科萌
-
-
摘要:
载体桩作为一种中国首创的新型桩基础,由混凝土桩身和载体构成.载体是桩身以下经夯实的影响土体、挤密土体和水泥砂拌合物而形成的具有扩大端的承载体.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由桩身传递给载体,实现了荷载的层层传递.通过分析载体桩的承载机理,介绍了载体桩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其目前在载体等效计算面积取值、载体与桩身连接强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其工程应用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
-
张学元;
单丽娟;
郭国梁;
郭建;
马科萌
-
-
摘要:
载体桩作为一种新型桩基础和地基处理技术,具有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土质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广泛.竖向荷载作用下,载体桩以混凝土桩身为传力杆件,以载体为扩展基础,可实现荷载的层层传递.回归分析表明:三击贯入度,被加固土层土性和桩径是影响载体等效计算面积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桩长对载体等效面积的取值影响不显著,建议载体等效面积取值时考虑桩径的影响.
-
-
张学元;
肖成志;
王子寒
-
-
摘要:
载体桩作为一种由混凝土桩身和载体构成的新型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造价低等优点,合理确定载体等效尺寸对于载体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载体桩施工工艺演进及承载机理的基础之上,介绍了载体桩单桩竖向受压承载性能、抗拔承载性能及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载体等效计算面积取值、抗拔承载力计算时载体影响区段几何参数确定以及载体桩沉降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角度综合确定载体等效尺寸、强化桩身与载体界面连接、开展动荷载作用下载体桩承载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建议。
-
-
-
-
李辉
- 《第五届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会议》
| 2016年
-
摘要:
载体桩作为地基处理的一种方式,较多的以复合地基的形式出现,继2007年载体桩设计规程修订后,载体桩不再局限于复合地基的形式.本文介绍的为济南地区百米高层项目,采用的载体桩桩筏基础,缩短了桩长、减少了地基的变形,与其他桩基础设计相比,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
-
尹伟超
- 《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以载体桩在长春市某工程的应用为实例,介绍了载体桩理论、设计原理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实践证明,载体桩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方法,在工程实践中证明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同等地质条件下,与其他桩型相比,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如与钻孔灌注桩相比,载体桩费用约为钻孔灌注桩的50%-60%。且因其桩长较短,成桩质量相对容易保证,故其在长春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某些特定的地质条件及工程条件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土的孔隙比与内摩擦角均有差别,在相同约束和夯击能量下,土体的挤密效果也不同,为达到设计要求的三击贯人度所需的填料量也不相同。考虑到施工的相互影响,填料量并非越多越好,填料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到邻近载体的施工质量。施工时必须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周围的环境条件,综合考虑施工方法。为减小施工对已建建筑物的影响,可以采用无振感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或者采取适当的减振、隔振措施。开挖基槽时应注意不要用挖掘机或推土机等重力机械强行推平,以免造成桩身断裂,开挖易在成桩15d后进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