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刚度退化

刚度退化

刚度退化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4290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合材料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全国砌体结构领域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暨国际砌体结构学术会议、第三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学术论坛等;刚度退化的相关文献由920位作者贡献,包括姚谦峰、周德源、柳炳康等。

刚度退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 占比:2.01%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4290 占比:97.80%

总计:14611篇

刚度退化—发文趋势图

刚度退化

-研究学者

  • 姚谦峰
  • 周德源
  • 柳炳康
  • 刘远东
  • 安东亚
  • 薛伟辰
  • 付素娟
  • 余志武
  • 余波
  • 卢俊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堃
    • 摘要: 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对工程抗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室内展开了不同混凝土等级、未加固和BFRP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振动试验,深入研究了BFRP材料对钢筋混凝土柱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普通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振动荷载下B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强的塑性变形能力,其滞回曲线的滞回环更加饱满,能够较好地吸收地震荷载产生的能量;BFRP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柱的刚度衰减更慢,变形能力更好。(2)振动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结构构件的相对刚度随着粘性系数的增大而不断降低但降低速度逐渐变慢。(3)受混凝土强度等级影响,振动荷载下未加固和BFRP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柱构件的承载能力逐渐增强,但塑性变形能力降低。相较于C15级构件,C50级未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相对提高45.69%,变形能力降低40.47%;BFRP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提高43.48%,变形能力降低31.37%。(4)BFRP材料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均增强。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下构件的承载能力分别相对提升22.64%、24.11%、23.23%和20.78%,最大变形则分别达到未加固构件的2.61、2.68、2.85和3.01倍。
    • 殷占忠; 刘军; 杨博; 冯大哲
    • 摘要: 为了解决带部分外包混凝土柱钢板剪力墙的边缘框架与钢板剪力墙之间的刚度匹配问题,本文对边缘框架和钢板剪力墙抗侧刚度进行理论计算,采用叠加的方法给出了带部分外包混凝土柱钢板剪力墙结构在单向荷载作用下各阶段的抗侧刚度。通过Abaqus软件建立8组不同钢板厚度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钢板厚度对整个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并设计了一榀1/3缩尺的带部分外包混凝土柱钢板剪力墙试件,对其进行单向加载试验,将试验结果、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得到的抗侧刚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对结构抗侧刚度理论计算值、有限元模拟值和试验值的对比,3个值的误差均在10%以内,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公式的正确性;得出内嵌钢板的高厚比在350~560内,带部分外包混凝土柱框架的约束可以充分发挥钢板剪力墙的抗侧性能。
    • 张铁纯; 杨晨晨; 王轩; 周春苹
    • 摘要: 采用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开展玻璃纤维平纹编织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静态压缩和压-压疲劳性能实验。应力比为R=10,拟合出S-N曲线,基于疲劳实验过程中的刚度退化、能量耗散、循环蠕变与循环软化来表征疲劳损伤演化,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断口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试件的条件疲劳极限为静态压缩强度的66.3%;通过双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的S-N曲线具有较高可信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刚度逐渐下降,各峰值载荷下的能量耗散逐渐增加;在循环加载初期,试件表现出强烈循环蠕变现象,高峰值载荷作用下的试件表现出强烈循环软化行为;试件经过循环加载抵抗变形能力得到增强;断口观察到了基体开裂、纤维/基体界面脱粘、纤维断裂和分层四种失效模式;与疲劳断口相比,静态压缩断口表现出较大的分层损伤。
    • 吴俊俊; 王占良; 童科挺; 吴时旭; 何佳伟; 李玉顺
    • 摘要: 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钢-竹组合梁柱节点的三维模型,并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建立了胶层单元,与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组合节点胶层界面的应力变化和刚度退化.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很好地模拟钢-竹组合梁柱节点的加载过程,验证了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胶层的有效性,加载过程中胶层应力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特点,胶层从两端开始失效,逐渐向中部延伸,胶层的失效是极少数的、局部的,与试验所得的现象吻合良好.在胶层完全失效前,设置胶层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与整体建模的荷载—位移曲线基本一致,两者极限承载力相差仅为0.63%.因此,对模型进行了简化,胶层失效前钢材和竹胶板可视为一个整体,将钢材与竹胶板绑定,采用整体建模的方式,对钢-竹组合构件进行分析,为后续进行钢-竹组合结构的模拟提供了参考.
    • 路倩倩; 赵澄; 李云峰
    • 摘要: 提出一种斜向蜂窝加劲肋T形钢管混凝土柱,通过改变蜂窝加劲肋截面布置方式、加载方向、钢材强度和混凝土强度,研究变量对于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不同变量下的抗震性能研究,并与试验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斜向蜂窝加劲肋T形钢管混凝土柱在初始循环阶段,应力由混凝土承担,刚度退化明显;荷载持续循环,试件进入塑性变形,刚度退化放缓。在不对称截面方向加载时,试件抗震能力降低,蜂窝加劲肋斜向放置可以改善试件的抗震性能。
    • 涂家祥; 周立超; 陶忠; 包圩正
    • 摘要: 为了解决钢结构建筑在构件的运输以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全部连接均采用螺栓的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柱梁连接节点。针对此类节点进行了低周循环加载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总结及构件破坏特性的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后建立了新型外环板式节点的骨架曲线模型和恢复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装配式方钢管柱-H型钢梁的三折线恢复力模型,可以作为此种类型的钢结构装配式柱梁连接节点的地震响应分析以及设计计算提供理论及实际应用的参考。
    • 王顺国; 丁祖德; 汪伟伟; 张万平; 沈万虎
    • 摘要: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发泡聚苯乙烯(EPS)颗粒来预制目标孔隙率以模拟混凝土的不同孔洞缺陷,制备了不同孔隙率的C25和C30两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开展单调及往复荷载下含孔洞缺陷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混凝土试件破坏形态、强度、应变、弹性模量等随孔隙率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孔洞缺陷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调及往复荷载下,无预制孔洞缺陷的混凝土试件均表现为脆性破坏特征。但随着孔隙率的增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明显降低,应力-应变曲线逐渐趋于鱼肚状分布,试件由脆性向延性破坏转变,逐渐呈现多裂缝扩展特征,特别是对于往复加载情况。两种加载方式和两种强度等级条件下,试件主要力学参数随着预制孔隙率的增加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随孔隙率的上升呈指数下降,而峰值应变和应变极值呈线性增大。往复荷载下试件力学性能受孔隙率的影响程度均大于单调加载情况,而且,这种影响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而减小。在往复加载过程中,孔隙率越大,峰值应力前试件的刚度比值越大,而峰后的刚度退化也愈严重。对于相同的孔隙率,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峰值应力前的刚度增长率及峰后的刚度退化程度越小。
    • 王璐; 菅凤侠
    • 摘要: 该文建立有限元模型以分析钢框架肋板的节点滞回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使用A-2型钢框架肋板节点连接方式,可减弱钢柱对钢梁的局部变形限制,增大梁段转动,提高钢框架肋板延性与耗能效果,能获得更好的钢框架肋板承载能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强钢框架肋板后的刚度退化曲线始终高于增强前,且退化速率缓慢,增强后钢框架肋板的变形性能及抗侧移性能较为优异;运用0/90度或90/90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铺层角度,能提升钢框架肋板整体性能。
    • 范文涛; 陈燕; 陈逸佳; 谢松峰
    • 摘要: 采用磨削和铣削(顺铣、逆铣)加工工艺获得不同表面粗糙度S_(a)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CFRP)复合材料试样并进行拉-拉疲劳试验,基于刚度退化模型分析了加工表面粗糙度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磨削、顺铣和逆铣试样的S_(a)分别为1.2,3.2,5.9μm;磨削试样0°纤维铺层表面纤维缺失,存在空隙,铣削试样在45°纤维铺层表面存在较多凹坑,其中顺铣试样凹坑更多且更深;磨削试样的疲劳寿命最高,逆铣试样次之,顺铣试样最低;随着S_(a)的增大,CFRP复合材料试样表面裂纹迅速萌生扩展,刚度退化初始阶段的退化速率升高,刚度退化I阶段更快结束,试样的疲劳寿命降低。
    • 马兰; 王俊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的新型装配式钢结构外挂墙板连接节点。为研究运用了新型节点的装配式钢结构外挂墙板的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设计了3个1/2缩尺试件GT-1、W-1和W-2,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节点相比,运用了新型节点的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且角钢都达到了屈服,新型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底部嵌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较底部放松约束试件有明显提高,刚度退化较为缓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