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4-10-16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

会议文集: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66条结果
  • 摘要: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行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养殖是解决水产养殖业效率低下、环境恶化、病害频发等难题的根本途径.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把信息、养殖和装备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的养殖工程系统,为我国高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黄蓝"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技术和装备支撑.主要发明和创新如下:1)探明了水产养殖水质信息感知机理,发明了系列低成本智能传感器。攻克了Ag-Fe做原电池氧电极和特氟龙FEP+硅氧烷新型的溶氧膜复合新技术;建立了温度、电导率、大气压力对溶解氧等的关系模型,研制了自校准、自补偿的溶解氧、电导率、pH等8类巧种型号原位在线智能传感器,为水产传感器规模化应用和水产养殖信息化创造了前提条件。2)构建了水产养殖全程信息处理模型,开发了智能决策系统。研制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水环境精准预测预警控制模型、多传感器信息与水产动物视觉信息的变量饲喂模型、多智能算法融合的水产动物疾病诊断、预警与防控模型,整合养殖全程开发了智能化决策系统(智能手机WAP和电脑WEB系统),为养殖管理、智能化决策提供了软件支撑。3)发明了水产养殖无线监控方法,研制了远程测控系统与装备。发明了基于闭环控制的兼容WiFi/Zigbee/GSM/GPRS多模式通讯功能的水产养殖无线采集器与控制器;融合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络,建立了全封闭循环水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成套装备;精准测控装备,。发明了集视频监控、投饵、洗网、研制了陆基工厂循环水养殖水质监测于一体的智能网箱为水产养殖作业自动化提供了硬件手段。
  • 摘要:2004年6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挪威AKVAFORSK合作开展水产养殖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研究。以此为基础,经过不断的消化和吸收,就多个水产动物的育种技术、种质资源、设施及养殖工艺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建立了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包括AMBT模式的构建、多性状复合选择指数的计算、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的建立等;其次对多个水产养殖种进行了种质资源评估,包括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大菱虾、罗氏沼虾、口本对虾、斑点叉尾蛔、红罗非鱼以及鳄鱼等。评估过程涉及到育种目标的制定、基础群体的构建、家系的生产、标记后性能测试及遗传参数评估等,在此基础上培育出具有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斑点叉尾蛔“江丰1号”、大菱虾“丹法虾”、中国对虾“黄海2号”和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等4个新品种,生长速度、存活率和抗病性得到了显著改良。在育种设施和工艺方面,建立了涵盖了育苗场、良种场以及遗传育种中心的金字塔式良种生产保障系统,初步构建“育、繁、推”三位一体的现代水产种业体系。依据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需求,未来现代育种技术及与种业相关的工程与技术研究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2013年及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水产饲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水产饲料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1.行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异常波动;3.饲料企业运行成本持续加大;4.利润大幅压缩,整体未达预期;5.行业整合加剧,大企业扩张势头明显.同时指出了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受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和政策调控的影响;2.受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3.受主要消费人群结构变化的影响;4.受产业发展周期的影响;5.受极端天气状况的影响。最后对接下来水产饲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 摘要:高端海水养鱼模式下的疾病防控,需要从单一对“病”本身的关注拓展为病原、宿主和环境三位一体的方略。对于病原,需要阐明它们的致病机制、流行规律、抗原特征;对于鱼类本身,需要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免疫抗病机制,建立健康指标,培育抗病品种;对于水环境,需要建立科学的生物和化学指标,发展经济可靠的水质管理技术,构建利于鱼类健康生长的“乐园”。从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出发,大力发展经济实用的病原快速检测、疾病预警预报、疫苗免疫预防、益生和免疫增强剂应用、SPF管理等海水鱼类疾病预防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高效的物理清除法、化学杀菌法、生物拮抗法、信息控制法(QS)等病害处理关键技术。
  • 摘要:本专题报告介绍了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的成就,深入分析了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资源、病害和质量安全等重要问题.重点阐明了水环境因子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对鱼类的胁迫作用.研究发现氨是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非离子氨对生物有直接毒性.氨氮的毒性与池水的pH及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温度和pH愈高,其毒性愈强。水体氨氮可导致血氮水平上升。本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水体亚硝酸盐对鱼体毒性作用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亚硝酸盐刺激鱼体大量释放活性氧分子,进而对肝脏组织产生毒性作用;第二,亚硝酸盐可将鱼体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球不能和氧结合,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进而对肝脏组织产生胁迫作用。本课题组系统地研究了亚硝酸盐对团头妨幼鱼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活性氧自由基和抗氧化系统的不平衡是导致亚硝酸盐毒性胁迫机制的主要原因,氧化胁迫标志物的显著增加和肝脏组织损坏证实亚硝酸盐对团头妨幼鱼的毒性作用。一方面,氨氮和亚硝酸盐胁迫能够导致水生动物摄食降低,生长减慢;更为严重的是损害鳃的离子交换,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导致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另一方面,氨氮和亚硝酸盐胁迫能够导致水生动物免疫机能和抗病力下降,易造成大规模死亡现象发生。因此,良好的水环境是大宗淡水鱼健康养殖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在大宗淡水鱼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池塘三级净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人工湿地一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及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将水生植物、固定化微生物、生物浮床等技术以及复合湿地技术应用于池塘养殖水质净化和底质改良,以改善养殖环境、提升水产品品质和增加养殖效益。同时,本专题报告还介绍了大宗淡水鱼体系正在开展的“鱼一稻”和“鱼一藕”互惠种养复合系统、“上粮下鱼”复合养殖、池塘青鱼环境友好型养殖等国内先进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产品冷藏链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化加工技术的应用,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一个包括渔业制冷、冷冻品、鱼糜、罐头、熟食品、干制品、腌熏品、鱼粉、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专业门类齐全的现代化水产加工体系已经形成.海水鱼类加工朝着品种多样化、小型化、方便化发展;综合利用则更向充分利用低值鱼类、加工副产物,分离和开发新的功能成分倾斜.研发水产品机械化、半机械化、机电一体化加工装备,重点研发成品率高、适用品种多、节能减排显著的操作设备与系统,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产品品质、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水产品加工产业的整体工业化水平。海洋鱼类质量安全聚焦在,1.原料的质量鉴别和控制技术,包括鱼种、真伪鉴别技术;原料鱼品质保持技术;原料鱼危害成分快速检测与控制技术。2.鱼类加工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脱除技术,包括生物危害、农兽药残留、鱼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危害物等的控制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及装置。3.鱼类加工后贮运过程中品质控制与危害消减技术,包括油脂氧化、蛋白分解变性、品质改良与控制、微生物控制等技术。4鱼类产业链全信息溯源技术,包括原料鱼的标识、鱼原产地溯源、质量安全鉴定等技术。
  • 摘要:采用同源性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获得全长为1222bp的条石鲷膜孕激素受体α(mPRα)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060bp,编码了含353个氨基酸的蛋白,N端前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存在7个跨膜区域.其预测的蛋白质三级结构中存在着多个蛋白结合位点。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明mPRα与妒形目鱼类mPRα聚为一支,进化关系较近,相似度达到95%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PRα mRNA表达情况:发现mPRα mRNA在性成熟雌性条石明各组织均有表达,并在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较丰富。在条石明繁殖周期的脑和垂体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在繁殖周期的卵巢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Ⅲ期到V期持续升高并且在Ⅴ期达到最大值(P<0.05)。条石明雌鱼血清中雌二醇激素的含量变化在整个繁殖周期中差异显著(P<0.05),在性腺发育Ⅲ期含量迅速升高并在Ⅳ期达到峰值。本研究为条石明生殖调控机制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摘要:采用同源性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从条石鲷垂体中获得了全长为897bp的GtHα cDNA序列,该基因编码由132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蛋白,其中前3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肽链中包括10个保守Cys残基和2个N-糖基化位点,在第122和124Cys中间间隔了一个组氨酸,形成CXC型趋化因子的特征结构.氨基酸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GtHα与鲈形目鱼类的进化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GtHa mRNA在垂体、脑、性腺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心、肝脏、胃、肠、肌肉、幽门自囊微量表达,在脾脏、头肾、鳃、肾脏中不表达,其中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周期表达表明:垂体中GtHa mRNA在卵巢发育的V期达到最大值,卵巢中GtHa mRNA在卵巢发育的IV期达到最大值,而脑组织中GtHa mRNA在卵巢发育的V期达到最低值,表明GtHa对卵母细胞发育的调控可能同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途径进行。本论文为条石明生殖调控机制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摘要:本研究根据鲽形目和妒形目鱼类的IGF-Ⅱ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编码星突江鲽IGF-Ⅱ成熟肤的全长cDNA序列(210bp),同源性分析显示IGF-Ⅱ成熟肤在B、A和D区高度保守。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IGF-Ⅱ/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37℃条件下用1.0mmol/L的IPTG诱导6h,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2.7%。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SDS-PAGE电泳检测,IGF-Ⅱ重组蛋白大小为11.4kD,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呈阳性。包涵体经6mol/L盐酸肌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获得了纯化IGF-Ⅱ蛋白。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显著促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表明获得的IGF-Ⅱ重组蛋白具有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星突江鲽IGF-Ⅱ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 摘要:随着工业化水产养殖发展,代表节水、节能、高度集约化、周年生产的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得以快速发展.2013-2014年,辽宁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舌鳎示范与推广,对现有系统进行完善,已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其养殖的技术路线.在生产管理方面,安装了自动监控系统,方便技术人员管理与监测。辽宁综合试验站把高效、全封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发展,作为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全区养殖渔业从数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最终实现鲆鲽类产业的“四化”——设施工程化、技术现代化、水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的目标。从而使辽宁鲆鲽产业发展向更高目标迈进。
  • 摘要:应用生态学方法,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的生长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美洲鲥仔、稚鱼阶段,感觉、摄食及运动相关器官均表现出了异速生长现象.在身体发育中,头长、头高、体高均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长则为负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口宽、吻长分别在24 日龄和23日龄出现拐点,拐点前为正异速生长,拐点后均变为等速生长,眼径则整体表现为正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尾鳍在24日龄出现拐点,拐点后变为等速生长,胸鳍则一直保持正异速生长.通过对美洲鲥鱼生长特性研究,发现有关感觉、摄食和运动等功能器官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因此,在美洲鲥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特性,优化生长环境和投喂营养丰富的食物,确保其重要器官的优先发育,从而提高成活率。
  • 摘要:为选育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饲料利用率高的鳢,实验以乌鳢、斑鳢和杂交鳢(乌鳢♂×斑鳢♀)各自进行自交、反交及回交繁殖出的九种鳢为实验对象,养殖90天后,比较了九种鳢的生长、免疫及消化指标.结果显示:在生长方面,斑鱧的自交组合(MM)存活率(SR)为82.33%,显著优于其他组合;杂交组合MA(斑鳢♀×乌鳢♂)和MM总增重(TWG)分别为8908g和8732g,显著高于其他组合;MA的特定生长率(SGR)为0.84%,显著高于其他组合;乌鳢的自交组合(AA)、MM和杂交组合AM(乌鳢♀×斑鳢♂)的饵料系数(FCR)分别为1.22、1.22和1.31,显著低于其他组合.在免疫方面,MA和AM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别为163.72U/100mL和161.38U/100mL,高于其他组合;AA, AM和MA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为163.10U/mL,159.09U/mL和155.03U/mL,高于其他组合;AA和MA的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7.47nmol/mL和7.48nmol/mL,低于其他组合;MA和MM的谷肌甘肤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分别为443.99U/L和410.45U/L,高于其他组合;而对于溶菌酶(LZM)和轻自由基(hydroxyradicl)的含量,各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消化方面,综合来看,AA、MM和MA的消化酶活性要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综合考虑九种组合鳄的生长性能、免疫和消化指标,发现乌鳢与斑鳢杂交组优于其自交组,自交组优于杂交艘的回交组和自交组。其中,最符合选育目标的是MA,适宜大面积推广。
  • 摘要:全球鲆鲽类产品市场动态影响到我国鲆鲽类养殖、来料加工出口贸易及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消费,适时把握情况十分必要.本文梳理了2013 年度欧洲、北美和亚洲等世界主要市场中鲆鲽类产品的市场动态情况,分析了鲆鲽类产品的市场特征、市场指标变化规律及出现的新情况,为相关业界提供参考.
  • 摘要:为了促进鲆鲽类养殖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从苗种生产、良种养殖、养殖模式、疾病防控、饲料、产品质量控制、科研投入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辽宁省鲆鲽类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 摘要:根据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成熟肽片段,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成功构建了重组星突江鲽IGF-Ⅰ/pET28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可产生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IGF-Ⅰ重组蛋白大小为12.1KD,37℃下用0.5mmol/L的IPTG诱导3h时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39.8%,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表明IGF-Ⅰ重组蛋白均可被6×His抗体特异性识别.包涵体经6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可获得高纯度的IGF-Ⅰ重组蛋白.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0.6μg/mL的IGF-Ⅰ重组蛋白能显著促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而大于1.8μg/mL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星突江鲽IGF-Ⅰ体外高效表达系统,并获得具有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的星突江鲽IGF-Ⅰ重组蛋白,结果可为深入探究IGF-Ⅰ在星突江鲽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及研制高效绿色的促生长制剂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采用同源性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了条石鲷GtHβ cDNA序列,并分析了GtHβ mRNA在条石鲷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和在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垂体、卵巢、脑中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条石鲷FSH cDNA全长554bp,ORF长363bp,编码了120个氨基酸,前1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条石鲷LH cDNA全长857bp,ORF长450bp,编码了149个氨基酸,前24个氨基酸为信号肽.FSH和LH包含了1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ys)和一个N-糖基化位点,在LH的第4和第5个Cys之间存在着硬骨鱼类特异性的Cys-Ser-Gly-His(CSGH)区域.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FSH和LH与鲈形目鱼类的进化关系较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发现:FSH和LH mRNA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性腺;FSH mRNA在头肾和肾脏中不表达,LH mRNA在头肾中不表达.周期表达分析表明:垂体中的FSH mRNA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LH mRNA在Ⅴ期达到最大值;卵巢中的FSH mRNA在Ⅴ期达到最低值,而LH mRNA在Ⅴ期达到最大值;脑中的FSH和LH mRNA在Ⅴ期达到最低值.激素分析表明,血清中FSH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而LH在Ⅴ期达到最大值.血清中FSH和LH水平与垂体中FSH mRNA和LHmRNA表达呈现趋势一致的变化.
  • 摘要:在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中出现数量较多的不育个体,利用组织切片观察比较不育牙鲆的组织学特点,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筛选不育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结果表明:不育牙鲆的性腺指数为3.77%~4.17%,显著小于可育牙鲆(P<0.05).不育牙鲆的卵巢微血管较少,卵巢膜呈现白色,卵巢较硬,没有游离卵粒;切片结果显示,其卵巢处于Ⅲ期.通过对209个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共找到11个在可育和不育群体间有差异的标记;利用同一家系可育和不育的个体进行验证后发现位于15号连锁群的4个标记与牙鲆的育性紧密相关.
  •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养殖鱼加工技术研究进展,开发了淡水鱼糜生物发酵技术与鱼糜凝胶增强技术,建立了基于质构口感的淡水鱼制品最小加工强度杀菌技术,研发了淡水鱼快速腌制糟醉与风味增香技术。
  • 摘要:本研究全面系统总结了当前我国渔业支持保护政策构建的基本情况,指出我国渔业投入、补贴明显增加,渔业政策框架逐渐清晰,渔业基础设施和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步伐加快,渔业权物权化进程逐步推进,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力度加大,妥善解决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支持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研究对我国渔业支持保护政策进行了全面评价,指出当前渔业支持保护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总量偏少、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新型渔业补贴政策架构尚未建立,对比其他农业政策补贴种类少、特别是养殖业得到的支持较少,金融保险支持不足等问题。针对我国现代渔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应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未来渔业发展的全球视角,充分认识渔业在食物安全、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产业政策方面应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并提出了完整的渔业支持保护政策框架建议。
  • 摘要: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正处于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为了促进海水养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发展道路,从而构建我国高端养鱼模式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通过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条路径,实施"四化养殖"技术,系统集成"六大板块",形成高效养殖模式.对路基生态型生产模式中的高效池塘养殖模式进行探索;针对传统鱼类养殖池塘特点,构建了一种工程化海水池塘养殖系统,系统主要由养殖池、进排水系统和设施设备等组成。并利用此系统进行虾蝶鱼类养殖试验,取得高质量、高效率养殖生产效果。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该高效养殖模式有明显的节水、减排效果。相关探索为鱼类池塘养殖模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说明了走高端养鱼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摘要:构建了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等7个样品的16s rRNA 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了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采用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比较了池塘和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及其与饵料、水环境、底质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牙鲆肠道(B1)中以厚壁菌门(30.49 %)、变形菌门(19.16 %)和梭杆菌门(11.11 %)为主,其中芽孢杆菌属(27.66 %)占绝对优势,弧菌属(0.16 %)丰度最小;工厂化养殖牙鲆肠道(B5)中以变形菌门(44.31 %)、厚壁菌门(11.57 %)和放线菌门(4.79 %)为主,其中不动杆菌属(10.37 %)丰度最大,弧菌属(4.05 %)相对B1 中丰度较高.牙鲆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与营养代谢调节相关,同时益生菌和致病菌也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差异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两种养殖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饵料中菌群关系密切,此外受养殖水环境中菌群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牙虾养殖专用高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养殖环境微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试验在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新洲973项目实验基地的9个陆基鱼池中进行了三种不同混养模式对鱼类生长影响和放养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Ⅱ中草鱼的最终平均体重、相对生长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净增重都显著高于模式Ⅰ和模式Ⅲ(P<0.05).采用合理的混养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草鱼的生长效果,并且能有效地促进配养滤食性鱼类的生长.这对我国广大池塘鱼类放养的品种结构调整中,以匙吻鳄部分替代缩是完全可行的,不仅可提高池塘养鱼产品质量,而且还提高和改善了池塘养鱼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 摘要:本文基于家系选育技术开展了大菱虾抗鳗弧菌病选育研究,从2010年所构建的37个选育二代家系中选择成活率高的30个家系进行鳗弧菌感染实验,开展对鳗弧菌的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的抗鳗弧菌感染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30个家系中,鳗弧菌感染后,12个家系的存活率达到65%以上,其余家系的存活率则低于65%;通过bCOX回归分析,计算各家系的优势比,优势比最高的5个家系的存活率达到65%以上;对各家系的成活率、优势比和死亡历时差4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优势比最高且存活率达到65%以上的5个家系聚为一类。综合感染家系的高成活率、高优势比以及聚类分析的结果,选育出5个抗病力较强的优良家系。选育出的抗病力较强的家系可做为抗鳗弧菌选育的核心育种群体,为抗鳗弧菌病的传代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 摘要:天津市循环水养殖发展较早,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循环水养殖系统得到了改善和升级,循环水规模得到了扩大.本文集成国内外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最新研究成果,优化设计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天津地区水质特点和满足主要养殖品种需求的建设成本低、运行能耗低、运行平稳高效的循环水养殖水处理工艺.同时又对天津地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提出了建议,力求对今后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摘要: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金融支持必不可少.然而现有的一些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水产养殖业往往难以获得正规贷款.本文以在我国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鲆鲽类养殖业为例,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养殖生产者的视角研究了我国水产养殖生产者的贷款途径、难以获得贷款的原因和贷款的来源机构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养殖生产者是否通过个人或企业信用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养殖生产者是否认为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琐、放贷利率过高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养殖生产者的文化程度使得其是否了解贷款相关金融政策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贷款是否来自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所存在的显著差异是养殖生产者的养殖规模不同造成的.同时研究表明,金融产品单一、担保缺乏与抵押品价值不足、金融机构放贷手续繁琐、利率过高、养殖生产者文化程度偏低、部分金融机构对该产业存在规模歧视是制约水产养殖生产者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因素.由此为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其服务体系并改善现有贷款模式,进一步支持养殖业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强化金融机构在渔业领域的协调发展,并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 摘要:本文以“建树国际视野、突出国家观念、集成系统工程、构筑高端产业”的指导思想,论述了鱼类养殖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现代高新技术集成、高端养殖系统配套组装、养殖模式全面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提出了紧密依靠政、产、学、研的通力合作和龙头企业的引领、集成和示范带动作用,建成全新概念的、符合国情的、工业化形态的主导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推进我国的鱼类养殖由一产向二产、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高端产业模式方向转变、由跟跑型向领跑型方向迅速转变,以此不断加速国人的工业化养殖理念、应用基础、关键技术和产业文化水平的提升,使之屹立于世界工业化养殖之林。
  • 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世界和我国水产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指出世界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与饲料工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近分析20年国内外鱼粉的消费资料表明:鱼粉、鱼油的供需矛盾将是驱动水产动物营养创新研究的主要动力.水产动物营养急需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1)完善水产动物营养素需要参数,特别是水产动物营养需要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2)鱼粉、鱼油替代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3)饲料原料(尤其是非传统原料)的前处理与饲料加工工艺研究;(4)营养与抗应激、免疫、健康及产品品质和安全的关系研究;(5)作为创新研究重要工具的分子营养学——营养基因组学研究。
  • 摘要:发展工业化养殖需要对应我国水产养殖池塘产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制约性问题,以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更友好的环境状态,来构建更为安全、高效的新型生产方式,需要以主要品种养殖产业工业化为建设目标,不断引入现代工业发展理念,有效提升生产工艺和设施装备水平,全面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关键问题一:促进传统池塘养殖方式聚集更多高效管控要素,实现生态化、精准化转变。主要以池塘养殖环境精准调控为核心,集合高效养殖设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养殖生态调控装备、养殖生产机械化设备以及养殖排水生态净化体系,形成健康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关键问题二:推进工厂化养殖方式融入更多工业化操控手段,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升级。主要围绕工厂化养殖系统装备与生产工艺提升,以循环水养殖工艺与装备为核心,集合环境精准控制、生产自动操控、过程信息化管理、排放生态化处理等系统技术与装备,形成现代养殖工厂技术体系,推进现代养鱼工厂建设。关键问题三:开拓外海养殖水域资源,构建安全、高效、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重点开展大型海上养殖工船研发,构建游一弋式海洋渔业生产与流通平台。以现代船舶工业技术为支撑,应用设施养殖技术,研发具有游一弋功能,能获取优质、适宜海水,可躲避恶劣海况与水域环境污染的养殖工船,并以南海海域资源开发为重点,在养鱼工船的基础上,形成兼有捕捞渔船渔获中转、物资补给、海上初加工等功能的游一弋式海洋渔业生产平台。
  • 摘要:本实验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开展。2007年,以真明精子作为异源精子,经紫外线照射火活,激活一尾雌性野生牙虾所产卵子,并在激活后3min,施以40℃,45min的冷体克处理进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获得第一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Meio-G1)。2009年,利用Meio-G1内发育成熟的一尾个体再度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获得连续第二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Meio-G2)。2014年,以Meio-G2家系内三尾性成熟个体进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首次获得三个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家系(Meio-G3-1,Meio-G3-2,M eio-G3-3)。选用重组率高、中、低的30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该三个家系的遗传构成。30个微卫星位点在三个家系中扩增到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5、38、37,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7、1.27、1.23,平均观测杂合度(H。)分别为0.1467、0.2556、0.2056,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8533、0.7444、0.7944。三个家系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9913、0.9918、0.9838,母本与子代之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9946、0.9968、0.9923,三个家系间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717(Meio-G3-1和Meio-G3-2)、0.9810(Meio-G3-1和Meio-G3-3)、0.9714(Meio-G3-2和Meio-G3-3)。结果表明,连续三代诱导雌核发育能进一步提高个体的纯合度、个体间以及家系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是快速建立鱼类近交系的良好方法,也是进行牙虾良种选育、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及其他遗传学研究的有力手段。
  • 摘要:本研究基于大菱虾雌雄转录组测序数据,选择其中45个SNP位点,设计引物63组,其中21(46.7%)个位点应用小片段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分型成功。对其进行多态性检测,21个位点均具有二个单倍型。观测杂合度H。的分布范围为0.256到1.000,期望杂合度H。的范围从为0.276到0.518,19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14个SNP位点位于基因编码区,其中3个属于非同义突变。含有这些SNP位点的基因大多与信号转导和转录翻译相关。本研究表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小片段HRM适合大规模SNP标记开发,为大菱虾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了候选标记资源。
  • 摘要:利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其皮肤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等3种色素细胞的形态特征:黑色素细胞核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有树突状分枝不明显和延伸成放射状两种形态;黄色素细胞核较小,含黄色素颗粒;虹彩细胞核最小,含鸟粪素颗粒.比较了3种色素细胞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和黑化皮肤中的数量分布模式.为进一步揭示无眼侧黑化的分子机制,克隆了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DNA序列,长910bp,包括一个114bp的5’非翻译区和一个154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2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包含ACTH,α-MSH,β-MSH,γ-LPH,β-内啡肤等5个多肤序列,但缺失了γ-MSH和大部分连接区。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30%-64%。定量PCR分析表明POMC mRNA主要在垂体中表达,其次是脑、性腺和无眼侧黑化皮肤。正常与黑化皮肤中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无眼侧黑化皮肤中POMC mRNA表达量最高并与有眼侧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POMC mRNA表达量差异显著,揭示了POMC的表达与无眼侧黑化性状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为研究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脑肠肽(Ghrelin)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对罗非鱼生长和免疫能力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差异,将不同剂量的SS(0.1μg/g 饲料,1μg/g 饲料,2μg/g 饲料)、Ghrelin(0.5μg/g 饲料,1μg/g 饲料,2μg/g 饲料)和NPY(0.2μg/g 饲料,0.4μg/g饲料,0.8μg/g 饲料)喷洒至罗非鱼基础饲料表面,进行为期8周的投喂实验,比较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特定生长速率、肝体比、脏体比、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力、血清溶菌酶活力和血清补体C3含量的差别.实验结果显示,在对生长能力的影响方面,饲料中添加0.4μg/g饲料和0.8μg/g饲料的NPY均可以显著性提高罗非鱼的特定生长速率(p<0.05),添加SS和Ghrelin都不影响罗非鱼的特定生长速率,饲料中添加3种多肽对罗非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都没有影响。在对免疫能力的影响方面,添加0.1μg/g饲料的SS,2μg/g饲料的Ghrelin,0.2μg/g饲料的NPY和0.4μg/g饲料的NPY均可以显著性提高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活力(p<0.05),添加0.1μg/g饲料的SS,1μg/g饲料的Ghrelin和0.4 μg/g饲料的NPY均可以显著性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p<0.05)。另外,添加这3种多肽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血清中补体C3的含量,其中0.1μg SS/g饲料组、0.5μg Ghrelin/g饲料组和2μg Ghrelin/g饲料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浓度的SS、Ghrelin和NPY均可以提高罗非鱼的基础免疫能力,同时NPY还可以提高罗非鱼的生长性能。
  • 摘要:本文从螺旋藻的生理学、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等方向综述了近年来螺旋藻用于降解抗生素的研究,为科学使用螺旋藻提供了理论指导。利用螺旋藻来降解养殖水体中的抗生素毒性,是基于低剂量抗生素能增强螺旋藻细胞的通透性使其富集,并通过体内的反应使抗生素降解。随着螺旋藻在养殖水体的暴露时间的延长,降解作用大于富集作用,这样保证了养殖系统中抗生素含量的绝对减少。同时,螺旋藻本身是一种优质的饵料,富含蛋白质,能提高水产动物生长和繁殖性能、增强免疫等作用。利用螺旋藻作为养殖水体抗生素的解毒生物,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保证了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是符合安全生产的举措。
  • 摘要:为研究黄河鲤与松浦镜鲤不同部位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两种鲤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尾部肌肉、脑、眼和鳔中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鲤中均检测到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有4 种,以棕榈酸(C18:0)含量为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3 种,主要为油酸(C18:n-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5 种,主要是亚油酸(C18:2n-6).两种鲤均是ΣMUFA>ΣPUFA>ΣSFA,但各脂肪酸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有所差异(P<0.05).
  • 摘要: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获得了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生长激素(GH)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GH mRNA在雌雄成鱼组织和早期生长不同阶段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星突江鲽GH cDNA序列全长957bp,开放阅读框(ORF)长615bp,编码20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与牙鲆同源性最高达到73.0%,系统进化显示星突江鲽GH与其他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聚为一个分支.GH mRNA主要在雌雄成鱼垂体中表达,同时在脑、性腺、肝脏、胃和肌肉中均检测到表达,雌鱼胃和肌肉中GH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鱼(P<0.05),表明星突江蝶GH可能主要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参与性别二态性生长调节。星突江蝶GH mRNA在胚胎发育阶段均未检测到表达,而在1日龄仔鱼中首先检测到微量表达,后随仔鱼发育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这种表达模式说明GH可能主要参与星突江蝶胚后生长发育调节。研究结果可为解析星突江蝶的生长调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 摘要:我国塘鳢鱼产业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模式单一、人工配合饲料缺乏和养殖投入成本过高、病害防治环节薄弱等方面,从而直接影响到塘鳢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塘鳢鱼养殖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应从以下5个方面加强攻关和布局:1,做好笋壳鱼、沙塘鳢等塘鳢鱼种业规划。2、集中国内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塘鳢鱼人工配合饲料。3、开拓和发展塘鳢鱼养殖高端模式。4、加强国内原先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笋壳鱼的种质检测,防止种质混杂和退化。5、结合病害防控和生态养殖,确保食用塘鳢鱼安全。
  •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浒苔对刺参生长、免疫以及消化的影响,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4.09±0.26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以俄罗斯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用浒苔部分替代鼠尾藻,配制浒苔浓度分别为0%(D1,对照组)、3%(D2)、6%(D3)、9%(D4)和12%(D5)的五种等氮等能饲料(总蛋白含量约为19.6%,脂肪含量约为4.7%).在试验开始后的第7、14、28和42d测定刺参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两种生长指标和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四种免疫酶活性以及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及褐藻酸酶四种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显示,第7d,各实验组的生长、免疫酶以及消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WGR持续升高,SGR在28d后趋于稳定,LSZ活性在第14d时达到最大值,AKP、ACP和SOD三种免疫酶活性在28d时达到最大值;在第28、42d时,只有D3和D4组的各项免疫指标以及消化酶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D3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D4组,并且部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6%的浒苔可以增强刺参的生长性能,提高免疫酶活性,对消化酶活性也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添加9%的浒苔虽然也有上述作用,但其作用效果不如添加6%的浒苔效果显著。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刺参饲料中浒苔添加量以6%效果最好。
  • 摘要:我国鲆鲽类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困扰.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SCP分析范式,对我国鲆鲽类养殖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鲆鲽类养殖业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不明显,缺乏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同时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均较低.近年来,随着大中型养殖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整个行业市场绩效有所改善,在利润率、养殖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为促进产业长期良性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加快科技创新以及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建议.
  •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获得全长为2002bp的半滑舌鳎新型膜孕激素受体(mPR-like)的cDNA序列;二级结构分析表明其氨基酸序列编码的蛋白存在7个跨膜区域;三级结构分析表明该蛋白有多个结合位点.使用MEGA4.0临位相联法和Clustal X方法对mPR-like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和序列相似度分析,发现半滑舌鳎mPR-like与青鳉和三刺鱼的mPR-like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较高,分别为68%和72%.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了mPR-like mRNA表达情况:发现mPR-like mRNA在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不同组织表达具有广泛性,但表达量存在差异,在脑、卵巢、心、鳃、脾和胃等组织表达丰富;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母细胞中,mPR-Like mRNA表达水平从Ⅱ时相卵母细胞到Ⅴ时相卵母细胞持续升高,而在Ⅵ时相卵母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在半滑舌鳎繁殖周期的脑和卵巢组织中,mPR-Like mRNA的表达水平从性腺发育Ⅱ期到Ⅴ期持续升高并且在Ⅴ期达到最高峰(P<0.05),Ⅵ期表达量开始下降;在半滑舌鳎繁殖周期的垂体组织中,不同繁殖期mPR-Like mRNA表达水平变化幅度不大,但在性腺发育Ⅴ期时垂体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繁殖期(P<0.05).放射免疫测定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雌鱼血清中孕酮激素的含量变化在整个繁殖周期中差异显著(P<0.05),在性腺发育Ⅳ期含量迅速升高并在Ⅴ期达到峰值.
  • 摘要: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及其杂交种(大菱鲆♀×星斑川鲽♂)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可数性状中,除腹鳍鳍条数外,杂交种与母本大菱鲆都为差异不显著,而与父本星斑川鲽都为差异极显著.(2)可量性状中,杂交种和大菱鲆差异不显著的性状占可量性状的45%,而与星斑川鲽都为显著差异.可量性状的杂种指数平均值为15.56,显示杂交种可量性状总体属于偏母本.(3)聚类分析表明,杂交种与大菱鲆形态较为接近,先聚为一支,再与星斑川鲽聚为一支.(4)主成分分析表明,共获得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总变异的贡献率为73.49%.主成分散点图表明杂交种在形态差异上独立于大菱鲆和星斑川鲽.(5)判别分析表明,利用10个对结果影响贡献率较大的参数分别构建了其判别函数,对大菱鲆、星斑川鲽和杂交种的综合判别准确率达到98.9%,判别效果非常显著.研究认为,杂交种的形态与母本比较相似,但可以通过形态判别分析将三者进行区分判别.
  • 摘要:专业化、集约化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而水质监控则是实现水产养殖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当前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的现状,本文设计并安装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系统将传感及传感网技术、ZigBee/GPRS/3G技术和信息融合与数据挖掘等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目前系统运行平稳,预测预警准确性较高,已应用于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无锡育种和保种基地,提高了基地水产品品质、大大减少了各类灾害事故发生,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可在水产养殖水质监控领域推广应用.
  • 摘要: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是我国海洋农业的重要战略,大力推广深水网箱养殖是一项国策。要使深水网箱成为高效安全的生产模式,需要硬件和软件方面配合并熟练运用并非易事。深水网箱看似简单,但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深水网箱发展到今天,结构安全仍然是制约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通过建立深水网箱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研发平台由三个子平台组成。一是网箱装备系统技术研发平台。二是网箱养殖工程技术野外测试平台。三是深水网箱养殖产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重点解决深水网箱结构安全问题,养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关键配套装备,支撑和保障深水网箱养殖产业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rn 深水网箱是一项庞大复杂的技术体系,产业链长产业环节多。技术的积累,经验的总结,教训的吸取,都有助于深水网箱的向前发展。未来十年,深水网箱将是海洋农业最具活力的产业。将走得更远更深,成为划时代的深蓝产业。
  • 摘要:随着现代测序技术的逐渐成熟,人类和动植物的许多物种正在相继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并产生了遗传群体的SNP和转录组的海量基因型数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不需要构建连锁图,可直接分析遗传群体基因型和表现型变异的关联,从而检测候选基因,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和动植物的基因定位。但是目前的方法尚不能有效地解析复杂性状的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及基因与环境/处理的互作效应。发展了新的GWAS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动植物任意群体的全基因组SNP:和转录组变异与复杂性状表现型的关联,从而检测控制表现型变异的数量性状SNP(Quantitative丁raft SNP,QTS)和数量性状转录座(Qua ntitativeTrait Transcript, QTS),估算基因上位性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在对动植物遗传群体基因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可提出直接对关键SNPs和基因转录水平进行选择的分子育种策略。
  • 摘要:本文以罗非鱼为例,从产业发展历程、育种研究发展、种业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就我国淡水鱼种业体系构建作一综述。
  • 摘要:现代淡水集约化养殖对饲料的依赖越来越高,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也在提高.水产饲料不仅影响鱼类的生长,还影响到养殖环境、水产动物健康、水产品品质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水产养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是淡水养殖大国,未来饲料和投喂技术如何发展关系到淡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根本是必须满足鱼类对营养素的需求,这就需要考虑到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研制适合鱼类需要的条件需求量;同时,开发新的饲料原料、明确饲料可利用率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合理研制各种原料的配方;在结合养殖动物的动态需求基础上,建立精确的投喂体系,最大程度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了解鱼类品质生成机制,调控工业化养殖产品品质,提高市场接受度。此外,为了提高工业化养殖的可控性,需要建立一定养殖模式下养殖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的预测评估模型,提高养殖工业化水平,降低养殖风险。在淡水鱼类营养学、饲料学等方面必须完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的整个产业创新链,同时,还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与交叉,综合解决淡水水产饲料与养殖的问题。
  •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陆)海水鱼营养与饲料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初步构建了代表种类营养参数和饲料原料消化率数据库;2)研究了鱼粉替代技术并开发了一系列新蛋白源;3)开发了包括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在内的一系列新型饲料添加剂并推广应用;4)研究了饲料中潜在有毒有害物质对鱼类的影响机制及残留,并提出了饲料中的安全限量;5)开展了降低饲料中N、P及重金属排泄的研究,大幅度减轻环境污染;6)针对不同鱼类的摄食习性,创新了饲料工艺,改进了投饲策略.这些成果为促进海水鱼饲料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配合饲料质量不高以及传统观念意识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水鱼饲料普及率仍然非常低,严重影响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生产力低下、资源短缺、产品品质与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已成了制约海水鱼饲料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今后将重点关注:1)为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深入开展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参数及其差异的酶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2)为解决全球性饲料资源紧缺,应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开发利用多种饲料资源,特别是蛋白质资源;3)为减轻水体环境污染,深入开展营养与环境、饲料工艺、投饲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并考虑天然生产力对养殖容量及饲料效率的贡献;4)为改善产品品质和保证产品安全,深入探讨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影响,同时开展饲料安全性和毒素、药物残留的研究。
  • 摘要:免疫防控是鱼类工业化养殖病害防控的主流发展方向.为了提高工业化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控能力,我们应着力于以疫苗为主的免疫制剂研发、鱼类免疫系统及应答规律、免疫制剂的高效应用及效果评价技术等方面工作,以构建科学、高效的鱼类疾病免疫防控体系.鱼类已具有较为完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但同时又具有区别于高等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特殊性。通过深入解析鱼类系统免疫与勃膜免疫的组成与功能特点,掌握鱼类在不同环境及生理条件下对免疫制剂的应答特点,为科学实施鱼类疫病免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建立鱼类各类免疫细胞、抗体及免疫因子的检测技术,监测鱼体在接种疫苗等免疫制剂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动态规律,以构建新的鱼类疫苗效果评价体系,为高效免疫制剂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在比较研究不同疫苗接种方式的免疫效果基础上,重点针对浸泡免疫方式探究其最优接种参数,为疫苗的高效接种提供最佳策略。
  • 摘要:本文针对东海区特有的鱼类养殖优势以及近海年内温差大、多为洄游性鱼类以及风大、浪高、流急、水混等劣势,系统分析了东海区鱼类特别是大黄鱼的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以近岸浅海、外海岛礁、深水外海为目标空间,以工程化(传统网箱改造、岛礁陆基养殖开发、深水网箱设施提升、围栏围网养殖发展、走航式离岸养殖装备探索)、自动化(自动投喂、吸鱼分级、起网起鱼、水质监测、养殖监视、养殖工船以及无人机、无人船开发)、信息化(一条鱼产业链信息平台、鱼类养殖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发)为重点领域,以接力养殖、多元生态养殖为主要养殖模式,通过实施工程化、信息化、自动化等现代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技术深度融合,尽快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优良设施环境条件,着力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鱼类高端养殖模式,并逐步推进鱼类养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促进东海区鱼类养殖全面转型升级.
  • 摘要:本文从生产经营者自控和政府监控两个层面,研究了高端及可持续养殖模式与质量安全管理,分析了全产业链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从对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位和作用要有客观认知,以及养殖标准化可期待在高端及可持续养殖模式下突破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介绍水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研究方向及对内容进行了梳理。
  • 摘要:本试验率先采用循环水系统开展了云纹石斑的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试验过程中,养殖用水经循环水系统处理后通入液态纯氧,投喂自制软颗粒配合饲料.结果显示,在莱州明波养殖基地选用的平均体重50g/尾规格的云纹石斑苗种10万尾,在水温22~25℃、盐度28~31、pH7.8~8.2的水环境条件下,经12个月培育,长成平均体重为0.65kg/尾的商品鱼,平均单尾月增重50g,成活率93.5%;共收获成鱼9.35万尾,单产49.9kg/m3.
  • 摘要:将湿地技术和浮床技术相结合,利用轻质陶粒开发出一种能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湿地.通过其在草鱼精养池塘中的应用,探讨了该漂浮湿地对养殖水体净化效果及草鱼生长的影响.试验塘漂浮湿地布置面积占水面面积的5%,另设对照塘.各精养池塘草鱼放养密度与规格相同.试验结果表明:漂浮湿地对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亚硝态氮、CODMn、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0.0%、33.0%、42.9%、34.4%和46.6%.漂浮湿地能够显著增加池塘水体中微生物总数以及氮循环细菌的数量。试验塘的水体理化指标相对稳定,并且鱼体增重、养殖效益显著高于对照组。
  • 摘要:罗非鱼作为热带鱼类,在我国除海南以外,均不能自然越冬.因此,开展罗非鱼安全越冬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针对各地实际条件,对罗非鱼安全越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总结了地源热泵、塑料大棚、电热丝这三种设施渔业在罗非鱼越冬中的应用及特点,以期为我国罗非鱼苗种和成鱼越冬提供借鉴.
  • 摘要:为获知持续强降雨对大宗淡水鱼新旧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实验于降雨前后(3月28日至4月4日),对广东省清远市的两个池塘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碱度和叶绿素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强降雨后,新旧两个池塘的pH和溶解氧有所波动,但变化不大;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实验结束后,新旧池塘的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66.6%和50%,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分别升高了36%、25%和143%、300%.;高锰酸盐指数、碱度和叶绿素a 都呈下降趋势,实验结束后,新旧池塘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2.4%、76%、42%和18.5%、73%、58%.研究表明,持续降雨会引起池塘水质的剧烈变化。因此建议在持续强降雨后,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避免水质改变而带来的损失。
  • 摘要:本文以大菱虾(Scophthalmus maxlmus)选育家系雌、雄群体为对象,对其形态和生长性能差异进行研究,探索雌雄生长发育的差异,以期为大菱虾早期选择和选育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rn 在9-33月龄,采用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和体质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大菱虾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型的动态变化及生长性能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大菱虾雌、雄群体形态比较结果表明,尽管雌性和雄性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特有的变化,但在雌、雄群体间,除33月龄的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比值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3项指标在不同阶段没有差异或差异不显著,即,对于统计初始体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大菱虾雌、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3个形态比例指标是随发育时间序列同步变化的。基于Logistic模型对大菱虾雌、雄群体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雌性群体的拐点月龄、拐点体质量和最大月增重均大于雄性群体;对于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瞬时增长率,除在9-13月龄雌性群体稍低于雄性群体外,在13-33月龄期间雌性群体均高于雄性群体,且随着生长发育,随着体质量差异的增大,雌、雄瞬时增长率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雄性群体进入快速生长期的始速点和进入缓慢生长期的终速点均比雌性群体提前,雄性群体的快速生长期时间区间长度小于雌性群体,其对应的体质量区间长度也小于雌性群体,雌性群体在快速生长期的月增重显著高于雄性群体。研究结果显示,大菱虾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而形态差异则不显著。
  • 摘要:本文利用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了双单倍体牙虾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早期发育。结果显示:双单倍体牙虾中除雌性外,还有雄性和未分化鱼出现,所占比例分别为56%、38%和6%。双单倍体牙虾雌性的性别分化晚于普通牙虾。雌性至100口龄,卵巢腔仍未闭合;110口龄雌鱼的产卵板上存在大量向卵母过渡的卵原细胞,未见工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双单倍体牙虾雄性精巢的分化在时间上和普通牙虾的基本相同。随着发育的进行,双单倍体牙虾雌鱼的卵巢出现部分异常的卵母细胞以及卵巢退化现象;部分雄鱼的精巢也有退化现象出现。9-11月龄,双单倍体牙虾雄鱼的精巢发育到Ⅲ期,而普通牙虾性腺在同期进入了Ⅳ期;11月龄开始双单倍体牙虾雄鱼精巢有退化的迹象;13-15月龄,精巢退化成精小叶,其中只含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消失不见,似且期精巢。
  • 摘要:蛋白酶体是一个大型的,负责细胞内蛋白质降解和代谢类的家族.它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结合形成肽聚合物蛋白酶复杂体系从而发挥重要作用.这份研究报告确定了大菱鲆的蛋白酶体亚基的一个新成员.该蛋白酶体亚基的全长cDNA序列已经获得,该cDNA含有一个117bp的5'非编码区,825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330bp的3'非编码区.3’端非编码区包含在一个典型的多聚腺普酸化终止密码信号(AATAAA),之后是一个长24by的poly(A)尾巴。通过密码子分析发现开放阅读框编码27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主要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的LMP7序列高度相似。实验还同时考察了在经受不同病原体感染后,LMP7表达水平和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定量R丁一PCR表明LMP7在各种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其在脾,肝,肌肉和皮肤中,分别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在感染牙虾淋巴囊肿病毒96小时后,LMP7表达在大菱虾的肝脏、肾脏、脾脏达到最高。在12h的鳗弧菌感染过程中,分别在大菱虾的肝,肾,脾检测到LMP7的高表达。此外,LMP7的表达在大菱虾肾细胞(TK)感染鳗弧菌24h和感染LCDV96h后也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大菱虾LMP7蛋白参与大菱虾的免疫反应,并可能会起到显着的免疫调节作用。
  • 摘要:促黄体激素由脑垂体前叶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性腺及其他组织,主要调控性腺成熟及排精/排卵.利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了半滑舌鳎脑垂体中LH基因cDNA 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670bp,开放阅读框为477bp,编码158个氨基酸.与其它脊椎动物的LH 成熟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半滑舌鳎LH与鲽形目和鲈形目同源性高58-68%.另外,半滑舌鳎LH含有12个保守的半肌氨酸残基和1个N一糖基化位点(19-21NQT)。实时荧光定量组织表达分析表明,LH mRNA在脑、垂体、卵巢等组织中表达,垂体中表达量最丰富,其他组织尤以脑、性腺表达量较高,推测半滑舌鳎LH可能具有广泛的垂体外生理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繁殖周期雌性半滑舌鳎LH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LH mRNA在Ⅱ-Ⅵ各繁殖周期的脑、垂体、卵巢3种组织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有差异,在Ⅳ、Ⅴ期表达量最丰富,说明LH主要促进卵母细胞最终成熟及排卵。利用125∣标记的放射免疫测定(RIA)技术检测繁殖周期半滑舌鳎血清LH浓度,结果表明LH在V期含量最丰富,亦说明LH主要促进卵母细胞最终成熟及排卵。
  • 摘要:鱼类耗氧率是鱼类能量消耗的定量尺度,鱼类窒息点是鱼类昏迷接近死亡时水中的溶氧量.在鱼类养殖管理中,准确掌握养殖鱼类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对节约养殖生产中充氧成本和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本实验利用鱼类呼吸代谢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比较分析了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俗称红斑,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棕点石斑鱼Blotchy rock cod(俗称老虎斑,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珍珠斑,为龙胆石斑♂与老虎斑♀的杂交种)、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称东星斑,属鲈形目、鮨科、鳃棘鲈属)和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俗称老鼠斑,属鲈形目、鮨科、驼背鲈属)5种鲈形目鮨科鱼类苗种(体重范围为51.4g~84.59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实验设置20℃、25℃和30℃,3个水平,各水平设3个平行组,实验在体积约5600mL的玻璃代谢瓶内进行。耗氧率实验,各代谢瓶放养实验鱼1尾,平行组内实验鱼的体重尽量接近,实验历时2h。窒息点实验,各代谢瓶放实验鱼4尾,平行组内实验鱼的体重尽量接近,窒息点以代谢瓶内一半数量(C2尾)的实验鱼昏迷接近死亡(完全侧倒)为准。实验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水温范围内(20℃-30℃)。5种鱼类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同水温下耗氧率,豹纹鳃棘鲈为最高(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5mg/g.h、0.21mg/g.h和0.31mg/g.h,驼背妒(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2mg/g.h、0.14mg/g.h和0.19mg/g.h),棕点石斑鱼(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2mg/g.h、0.15mg/g.h和0.19 mg/g.h)和赤点石斑鱼(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09mg/g.h、0.14mg/g.h和0.20mg/g.h)次之,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20℃、52℃和30℃水温下,分别为0.08mg/g.h、0.15mg/g.h和0.16mg/g.h)。同水温下窒息点,驼背鲈为最高(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1.00mg/L、1.12mg/L和1.21mg/L),豹纹鳃棘鲈次之(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75mg/L、0.79mg/L和0.97mg/L),赤点石斑鱼再次之(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51mg/L、0.54mg/L和0.66mg/L),棕点石斑鱼再次之(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25mg/L、0.28mg/L和0.39mg/L),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9mg/L、0.24mg/L和0.25mg/L)。
  • 摘要:为了解池塘和水库网箱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利用生化分析、物性分析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别对斑点叉尾鮰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系水力、质构特性及肌肉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池塘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含肉率都在65%以上;池塘组的贮存损失和失水率(分别为1.73%和17.19% )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2.37%和27.16%),而冷冻渗出率(3.96%)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3.35%);水库网箱养殖组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8.78%和1.03%)均显著高于池塘组(分别为16.69%和0.90% ),而粗脂肪含量(2.99%)显著低于池塘组(3.90%);两组中矿物元素含量都比较丰富,水库网箱养殖组肌肉中钾、磷、钙、镁、锌、铁6种元素的含量份别为3951mg/kg, 2325mg/kg, 110mg/kg、312 mg/kg、5.15 mg/kg和4.94 mg/kg)均显著高于池塘组(分别为3184 mg/kg、1787 mg/kg、78.8 mg/kg、246 mg/kg、4.19 mg/kg和3.58 mg/kg;池塘组肌肉的凝聚性和回复性(分别为0.45和 0.31)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0.38和0.24,而肌肉硬度、胶勃性和咀嚼性汾别为2721g, 1209g和397g)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分别为4552g、1738g和578g)。研究表明,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肌肉具有较好的系水力,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矿物元素更丰富、肉质硬度大的特点。
  • 摘要:分别采用浓度0.1uMol/L、1uMol/L的雌二醇(E2)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对褐牙鲆幼鱼进行连续五周的暴露实验,取鳃、肝、肾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两种试剂的暴露胁迫下,鱼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试剂浓度的增加、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明显.研究表明,E2可以导致鳃小片弯曲变细,末端弯曲膨大,鳃小片断裂,细胞坏死、脱落;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出现脂肪变性和空泡化;肾小管形态崩解,肾小管变细,肾小管管腔变大,肾小球结构遭到破坏。DIOP可以促使鳃小叶之间发生组织增生、粘连,鳃小叶末端弯曲膨大,出现非组织性空腔;肝细胞出现轻微的细胞脂肪变性和空泡化;肾小管形态遭到破坏,出现管细胞受损或不可见现象。
  • 摘要:建立集对分析法数学模型对三都澳大黄鱼养殖区表层水的水质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02-2006水质符合海水水质Ⅰ类标准,2007-2008、2012-2013年水质波动于海水水质Ⅰ、Ⅲ类标准;集对分析法评价模型严谨,准确度可靠,信息利用率高,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是一种有效的海水水质评价方法.
  • 摘要:胃质子泵(H+/K+ATPase)是胃酸分泌的关键酶.本试验首先采用RACE和PCR方法从大菱鲆的胃组织中提取RNA 克隆得到了H+/K+ATPase α亚基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大菱鲆H+/K+ATPase α亚基序列全长3467 bp,开放阅读框2964bp编码988个氨基酸.与GenBank上其他物种比对发现,大菱鲆H+/K+ATPase α亚基与斑鳜同源性最高,为89%.进化树分析发现,H+/K+ATPase在进化上具有物种特异性.然后通过RT-PCR和荧光定量检测,大菱鲆H+/K+ATPase在胚胎孵化后22d开始表达,晚于大菱鲆胃腺出现的时间(16d),说明大菱鲆胃腺的发育完成并不代表胃功能的完善.另外,大菱鲆H+/K+ATPase除了在胃中大量表达之外,在食道中的表达量也很高.通过组织学观察认为,大菱鲆H+/K+ATPase在食道中大量表达是因为在发育上食道是胃的前体,因此保留了分泌H+/K+ATPase的能力.同时通过整体原位杂交试验表明:大菱鲆H+/K+ATPase会首先在食道的末端和胃的贲门处表达.
  • 摘要:通过统计学、酶联免疫学等方法研究3个池塘中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生长状况、血清甲状腺激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生长激素(GH)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变化及他们与水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2个月的养殖过程中,牙鲆体重和体长持续增长且体重日增长率和体长日增长率在7、9、10月份较高.牙鲆血清中T3、T4、GH和IGF-Ⅰ含量变化随着水温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1号、2号、3号池塘牙鲆血清中T3、T4含量变化整体趋势一致,血清中T4浓度在6、8、11月份出现较高值,T3浓度在7、9、翌年的3月份出现较高值.血清中GH在6月份达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步降低,在12月份降低到最低水平;从12月份到翌年3月份呈略微上升趋势之后下降.血清中IGF-Ⅰ水平从6月份到7月份升高,并在7月份达到高峰,然后逐步降低,翌年的2月份之后随水温升高而升高.1号和2号池塘牙鲆经过7个月养殖,当年可以出售.同时发现养殖的牙鲆可以在实验池塘安全越冬,并在翌年牙鲆进一步生长.该池塘养殖条件下,牙鲆的养殖密度和出池时牙鲆的平均体重均高于传统养殖池塘,是值得推广的高效养殖模式.
  • 摘要:我国养殖鱼类苗种繁育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已取得不少进展,我国亦是世界渔业科技大国,但还不是渔业科技强国。我们的基础研究领域仍较薄弱,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今后,必需开展一系列国际学术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养殖产业需求,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高水平鱼类苗种繁育研究平台和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鱼类苗种繁育中心(基地),进一步提升养殖鱼类种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积极提高养殖鱼类种业企业的生产竞争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建成一批高标准、高效率的养殖鱼类苗种繁育龙头(示范)企业,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行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逐步构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养殖鱼类苗种繁育现代技术体系。
  • 摘要:针对大宗淡水鱼类、名特优淡水鱼类、淡水龟鳖大鱿类、淡水虾蟹类和淡水贝类等淡水养殖动物种业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当前淡水养殖动物种业科技创新的的特点,找出与淡水养殖动物种业、特别是与遗传育种相关的发展重点,针对淡水养殖动物种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是当前淡水养殖动物种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 摘要:对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重点海水养殖区的工厂化养殖企业进行调研,系统反映了我国海水工业化养殖产业现状,对养殖品种、能源消耗、养殖模式、饲料选用、疫病综合防控、养殖车间设计与环境控制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工业化养殖模式多元并存,标准化格局逐步形成。此外,通过总结参与调查者对海水工业化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技术创新和养殖模式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工厂化养殖系统优化设计原则,即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内涵及其实现措施,建议根据企业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重点发展精准型、标准型和简约型三种工厂化养殖标准化生产模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