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161篇,会议文献有127篇,学位文献有366篇等,教育哲学的主要作者有李长伟、高伟、刘庆昌,教育哲学的主要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与文化之魂。学前教育阶段作为儿童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幼儿园中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教...
2.[期刊]
摘要: 作为推进西方现代哲学发展的关键人物,尼采对西方传统道德和道德教育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批判。尼采提出以“强力意志”为基点,对西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重估。强力意志意味着...
3.[期刊]
摘要: 依据划分主客观自然主义教育家阵营的标准,卢梭和维柯的教育思想当属主观之列,体现在:自然主义教育之根——尊崇儿童禀赋;自然主义教育之律——拓展诗性能力;自然主义...
4.[期刊]
摘要: 教育学经过几百年学科式发展遇到困境,而它所长期模仿的科学即将发生范式转换,教育研究需要转向为个体成长服务。集成人学教育观是大量实地调查与实践基础上的感悟,集成...
5.[期刊]
摘要: 墨子以染丝为喻,认为人性的形成如同染丝,取决于周围环境。基于此,墨子认为上至国君下至庶民,他们事业的成败无不取决于身边亲信、朋友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
6.[期刊]
摘要: 当美学之维成为思考“生命之所是”的重要向度时,“儿童”成了尼采与德勒兹诠释“作为艺术品的生命”议题时共同使用的重要意象。这使“作为艺术品的儿童生命”得以凸显,...
7.[期刊]
摘要: 智能教育发展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前沿方向。从被动的构成论转向能动的生成论是智能教育哲学思维的根本性转变。尽管智能教育构成论有其合理之处,但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局...
8.[期刊]
柏拉图的青年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理想国》的解读
摘要: 品格训练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倡的对青年进行品格教育的重要教育途径,是促进个人身心和谐的前提,是培养正义城邦和正义个人的必要手段,是塑造“完人”的核心措施,也...
9.[期刊]
教育科学中的理论-实践问题——兼论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原则的问题
摘要: 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长期以来处于分离的过程。教育学正在众多科学中越来越丧失其统一性,这些科学都在讨论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教育实践逐渐分散为许多分支活动。对于这些...
10.[期刊]
摘要: 学界对康德道德教育中的经验性榜样有较多研究,而对纯粹榜样的关注较少。但这两种榜样概念都构成其道德教育理论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并且两者之间具有统一性。经验性榜样发...
11.[期刊]
摘要: 基于历史本体论的视角,“本土教育哲学”的文化质性是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复合体,遵从怎样的中西文化逻辑关联着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论问题。“合而生生”乃是生存之...
12.[期刊]
摘要: 如何理解人的形象是教育研究的前提所在。传统抽象人学中对永恒的人的本质的片面追求,不能真正解答人的问题,且无可避免地导向对现实的人及其存在历史的疏离。“劳动人”...
13.[期刊]
摘要: 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矛盾在教育中凸显不匿,人的培养要兼顾历史的普遍性与现实的偶然性,将教育的可能意义在未来的实践中充分显像出来,发挥其增进天人合一之人类社...
14.[期刊]
摘要: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企图从整个城邦出发去探讨人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认为城邦与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类似,如果人是小写的正义,那映射到城邦就是大写的...
15.[期刊]
摘要: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从自然人变成符号人,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符号化”——学校通过系统的课程、完备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让学生熟悉、了解...
16.[期刊]
摘要: 杜威虽不曾卷入具身认知的潮流之中,但其许多思想却蕴含着具身化的意蕴,也影响了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杜威的哲学建立在对种种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从对身心、心物...
17.[期刊]
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刘咸炘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的创造性阐释
摘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
18.[期刊]
摘要: 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随着他的《什么是教育》的引入而被中国教育界人士所传播。30年来,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持久而广泛的关注。究其...
19.[期刊]
摘要: 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人类生活向数字空间的加速转型,人们在享受巨大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制造了“数字洞穴”这一柏拉图式的存在论问题:数字媒介架构的投映天网使得人们正...
20.[期刊]
王国维与《教育世界》未署名哲学文章的关系——基于《教育世界》编译群体流变的考察
摘要: 《教育世界》改版前后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较大变化,并且除原创类文章外,编、译文皆不署编者和译者。按照编译者的聚合途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罗振玉的友朋交谊;二是通中...
1.[会议]
摘要: 教育概念总是要栖身于一定的语词世界,人们在运用概念的同时必然也在使用语词,语词的意义必然影响概念的表意及施为.语义的问题必将导致概念的问题,抑或语义问题就是概...
2.[会议]
论教育"哲学理论"中的两种批判传统: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实践教育理论)与德国批判教育学
摘要: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与德国批判教育学皆是20世纪同时期(1960-1980)西方教育"哲学理论"探索中的高峰经验.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和德国批判教育学皆具实践性与批判...
3.[会议]
摘要: 处在一评量的时代,证据本位与绩效问责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目的之想法,荷裔的西方知名学者比斯塔认为这种"学习化"的语言取代了教育语言,窄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想象....
4.[会议]
摘要: "自然"观念是卢梭所有学问的基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包含三重内容: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儿童期主要遵循自然的教育,重点是身体养育和感官锻炼;少年...
5.[会议]
摘要: 观念论是西方文化中最古老的哲学体系,也是对西方文明和教育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流派.观念论哲学的鼻祖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柏拉图,经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后发展为现代观念论...
6.[会议]
摘要: 本文由Maritain的教育哲学出发,探讨并厘清智性、智慧、艺术以及创造性(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其中反思创造性与人之整体生命发展的关系,最后,本文将阐述...
7.[会议]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的“门槛”讨论——以7所美国大学为例
摘要: 资格考核制度无疑是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但其资格考核也有“门槛要求”.通过对美国7所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参加资格考核前的科研训练及促学促研机制进行梳理...
8.[会议]
摘要: “探究”在杜威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借由“探究”,杜威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科学化、实践化的改造,将“实验性的探究”置于认识论的内核,构建了“探究认识论”...
9.[会议]
摘要: “学”、“教”、“效”同源关系的形成为人们从本源考察教育的发生及其相关意义的理解开辟了思路.从“爻”而孳乳分化的“学”、“教”、“效”三字在字形音义上皆带有“...
10.[会议]
摘要: 正义是神圣的,是人类生存的永恒追求,它本身就是一种善(Goo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自成立之日起,以改善处境不利人群的生存状况为旨归.UNE...
11.[会议]
摘要: 教育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对教育的认识,从时空这一深层结构来分析教育价值有助于从观念上重新认识这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时空仅对人有意义,教育的主体是人,因此人是...
12.[会议]
自然人如何成为社会公民?——以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中的“感受力”问题为中心
摘要: 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自然教育,通过批判传统教育和对爱弥儿的具体教育,卢梭不断丰富其“自然”概念的内涵.“自然”和“社会”并不分裂,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其核心...
13.[会议]
基于信息及其作用机制的教育原理创新与理论范式变革势科学暨信息动力学视角
摘要: 迄今为止,重要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研究相互作用机制的.教育过程,即人才成长过程,是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在势科学理论基础上,给出信息概念的科学定义,研究信息...
14.[会议]
摘要: 以经验自然主义为基础的杜威价值哲学消解了价值与事实、手段与目的的二元对立,主张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价值与事实的连续性,特别强调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把价值归结为事...
15.[会议]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以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为中心
摘要: 教育哲学成为中国学者自觉从事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早期开始的.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教育哲学的诞生期,这一时期,不少教育哲学方面的专...
16.[会议]
摘要: 存在主义是20世纪风行全球的一个极其广泛的哲学、文学和社会思潮,以表现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内心体验为宗旨.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人本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意...
17.[会议]
摘要: 中国传统一向非常注重教育,是以文献当中自然存有许多有关教育的哲学思想,许多经典内容笔者认为,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反而更能够彰显古人所欲传达之真实精神.例如:所以...
18.[会议]
摘要: 教学论关于"教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方式和基于计算时间的本质前提对"教学时间"的广泛研究遮蔽了教学的"时间性"存在.基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对于"时间性"的理解,改...
19.[会议]
摘要: 万物皆流,世事沧桑.怀特海式的过程哲学旨在探究已经存在的一切、可能存在的一切以及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作为一种诠释宇宙普遍、有机、抱握联系的哲学理论,过程...
20.[会议]
教学认识论的当代转向:从知识论到生成论——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认识论镜像
摘要: 传统教学认识论将教学过程理解为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历史合理性与进步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基础性困境,如将本体论视野中的"认识"意义无限扩大,导致"认识替代...
1.[学位]
摘要: 人类历经从原始社会开始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在前进,人类的主体性以及与主体性相关的理论也由量的逐渐积累到质的变化中不断发展。关于主体、主体性的概念研究,亚里士...
2.[学位]
摘要: 社会教育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在尚不丰富的社会教育理论成果中,更缺乏社会教育价值研究成果,因此,为了展现社会教育价值实现的运动过程,社会教育...
3.[学位]
摘要: 儒家的哲学,即教化的哲学,教人在现实的生命历程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教化的根本在于教人为仁、体仁,即做人。“行有余力,则以学...
4.[学位]
摘要: 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它既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最高智慧,也是教师何以为师的根本依据。正如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教师也应该拥有个人的教育哲学。教师...
5.[学位]
摘要: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是20世纪西方极受敬仰的思想家,他的研究广泛涉猎于伦理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神学和教育学等领域。...
6.[学位]
摘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旨在强调现实生活世界和实践,尤其关注现...
7.[学位]
摘要: 作为一种专门的理论领域或一个学科的教育哲学,总是以引领或革新对教育的总体性理解为基本任务,因而它最终总要提供某种对教育的总体性解释。基于不同的哲学范式,必然会...
8.[学位]
摘要: “慕课”(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是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
9.[学位]
摘要: 目前,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阶层差距也日益明显,社会上出现的正义问题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高等...
10.[学位]
摘要:
本文以色诺芬所著之书作为分析文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梳理色诺芬的节制教化观念,试图探寻一条建立在身心关系基础上的,由节制通往幸福的教化之路。
全文分...
11.[学位]
摘要: 师爱是教师对孩子的基本情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身在学校的孩子渴望得到教师之爱,但是当下部分教师缺乏对孩子足够的关爱。以世界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师爱...
12.[学位]
摘要: 人的成长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系统教育的结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发展儿童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共同担负着促进人成长的任务。当然,作为人受教育的两种不同形...
13.[学位]
摘要: 针对当今世界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学习人教育希望为人类指出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学习人教育以人生在世为唯一前提,基于事的存在论为教育之为教育的存在根据...
14.[学位]
“我是Z中学高三·五班的一名学生”——中国应试教育的人类学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时,过去传承几千年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所衍生的教育文化弊端凸显。以考试为中心,多种社会因素影响的教育伴随着人的“适应”正在...
15.[学位]
摘要: 本文以中国哲学家蔡元培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哲学为切入点,探讨蔡元培之“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哲学观。简言之,本文将蔡元培的“以美学代宗教”的思想提升至哲学维度,通...
16.[学位]
摘要: 张君劢(1887—1969),本名嘉森,字君劢,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多重面向的思想家,是中国近现代第一代新儒家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五四...
17.[学位]
摘要: “生命·实践”教育学孕育于中国社会转型大变革的开启之时,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滋养沃土;诞生于新世纪初中国加快社会转型变革新时期,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为成...
18.[学位]
摘要: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角色,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新基础教育”认为班级不仅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或学生社会化的场域,更是一种具有教育力量...
19.[学位]
摘要: 雅斯贝尔斯生于1883年,是德国20世纪生存哲学的代表人物。雅氏有着精神病理学的学术背景,后来走上研习哲学的道路,具有关乎人的生存状态的经验和广阔视野,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