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率因子
反射率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14765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气象与环境学报、大气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反射率因子的相关文献由45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黎平、王振会、周红根等。
反射率因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7659篇
占比:99.91%
总计:147792篇
反射率因子
-研究学者
- 刘黎平
- 王振会
- 周红根
- 李南
- 楚志刚
- 何建新
- 刁秀广
- 刘红亚
- 史朝
- 张晰莹
- 张礼宝
- 徐海明
- 戴昌明
- 王旭
- 薛纪善
- 赵瑞金
- Chen Zhen
- Li Laping
- Wang Lijun
- Wang Lili
- Yang Shuhua
- 代桃高
- 何力
- 何莉阳
- 侯灿
- 刘晓阳
- 刘颖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卢乃锰
- 史锐
- 吴琼
- 宋晓辉
- 寇蕾蕾
- 张杰
- 张桂华
- 张沛源
- 徐芬
- 方鹏
- 施丽娟
- 曹秀芝
- 曾妮
- 朱克云
- 朱敏华
- 朱艺青
- 李勇
- 李效珍
- 李腊平
- 杨洪平
- 杨淑华
- 杨玲珠
-
-
高云;
郭艳萍;
周建慧;
张叶娥;
杨泽民
-
-
摘要:
本文分析了雷达回波外推的主要技术和存在问题,按照雷达回波外推技术的特点,对ConvLSTM模型进行了分析阐述,设计了基于ConvLSTM雷达回波外推网络模型。使用山西省大同市2019-6-1~2019-6-6共1191幅雷达站基本反射率图进行作为基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包括图像的裁剪与灰度化以及数据的建模和可视化。最后,对ConvLSTM模型进行了建立和分析,使用建好的ConvLSTM模型对处理后的回波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对外推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实验对于图像的特征提取有效,具有较好的外推预报能力。
-
-
田涵元;
王福增;
王秋淞;
段伟
-
-
摘要:
冰雹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灾害,所以科学检验防雹效果成为重要工作。利用贵州威宁县2019年4-8月3次典型强对流天气,实行人工防雹前后的雷达数据回波差别研究,降雹前后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域强度及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密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兔街站6月14日17:40,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达到峰值60.2 dBz,防雹作业20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28.1 dBz,人工防雹控制了VIL及VILD的增长,防雹效果很好。嘎基站4月27日20:53,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2.4 dBz,防雹作业22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38.6 dBz,防雹前期VIL达31.61 kg/m^(2),在防雹作业后VIL与VILD迅速减小,有效遏制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炉山站8月13日14:25,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1.3 dBz,防雹作业27分钟后雷达反射率下降至44.4 dBz,防雹作业前VIL达24.37 kg/m^(2),防雹作业后虽然控制了VIL及VILD增长,但雷达反射率在防雹作业后并未立即迅速减小,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防雹作业效果不理想。通过防雹前后雷达回波参数、VIL及VILD的变化与实际情况变化检验防雹效果,为选择防雹时机、弹药量的使用等提供参考价值。
-
-
黄静;
陈耀登;
陈海琴;
王黎娟
-
-
摘要:
为避免直接同化时反射率非线性观测算子线性化带来的线性近似误差问题,目前许多研究和业务中还常采用间接同化方式来同化雷达反射率因子,其通过背景场温度判定水凝物类型及比例。基于一种实时天气背景依赖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间接同化方案,进行了4次暴雨过程(2次强对流,2次锋面)的循环同化及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强对流暴雨个例,相对于传统温度判定方案,天气背景依赖方案的温度预报误差更小、降水预报评分更高,而对于锋面过程区别不明显;进一步机理分析表明,对于强对流暴雨个例,由于背景依赖方案在同化反射率因子时引入了实时天气背景信息,使得分析场水凝物结构能够更好表征实际对流特征且与其它模式变量更为协调,进而改善了模式预报的热、动力及水汽条件,从而改善了降雨预报效果;而锋面暴雨由浅对流过程占主导,水凝物以低层的雨水为主导,冰相水凝物对于该过程的影响较小,由于两种方案反演的雨水结构和量级均相似,因此降雨预报差异较小。
-
-
王晨;
苏婧;
汪美华;
胡晓宇;
杨宣;
母庆渝;
葛觐铭
-
-
摘要:
地基云雷达是云的重要探测手段,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雷达发射机、接收器等参数的变化,会使观测数据产生漂移偏差,从而对云物理特性的反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云雷达数据的校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针对KAZR(Ka-Band Zenith Radar,K波段云雷达)云雷达特征,本文在Pavlos等提出的雷达数据校准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了对弱云和降水的信号识别,利用CloudSat星载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气体衰减校正等数据,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环境监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KAZR云雷达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反射率因子数据进行了校准,建立了KAZR雷达反射率因子46个月的历史资料校准数据库,并对校准周期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校准数据库的建立对SACOL站云的长期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不同波段地基雷达的对比增加了可行性。
-
-
曾妮;
邓安;
方鹏;
王兴菊;
何莉阳;
范茂林
-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4月17日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一次局地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是导致此次局地性强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出现在850hPa湿舌的顶端和地面高温中心附近;C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图上TBSS和前侧入流缺口共同出现,表征了大冰雹的产生,风暴单体具有明显的强回波悬垂和低层弱回波区,且大于50dBz的强回波伸展高度明显超过-20°C层高度,表明了风暴在垂直方向强烈发展;VIL值在降雹前后有明显的变化,降雹前一至两个体扫VIL有跃增现象,降雹期间VIL≥30kg·m-2,且在出现大冰雹时VIL≥50kg·m-2,而在降雹结束后,VIL值迅速减小。
-
-
曾妮;
邓安;
方鹏;
王兴菊;
何莉阳;
范茂林
-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4月17日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一次局地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是导致此次局地性强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出现在850 hPa湿舌的顶端和地面高温中心附近;C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图上TBSS和前侧入流缺口共同出现,表征了大冰雹的产生,风暴单体具有明显的强回波悬垂和低层弱回波区,且大于50 dBz的强回波伸展高度明显超过-20°C层高度,表明了风暴在垂直方向强烈发展;VIL值在降雹前后有明显的变化,降雹前1~2个体扫VIL有跃增现象,降雹期间VIL≥30 kg·m-2,且在出现大冰雹时VIL≥50 kg·m-2,而在降雹结束后,VIL值迅速减小.
-
-
郭永梅
-
-
摘要:
利用锡林浩特新一代天气雷达同步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实况,对2020年11月17日-18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从雷达产品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用雷达回波产品分析的此次天气过程与用天气图及地面图分析的结果非常一致,尤其是径向速度图在降雪预报中作用明显,降雪回波区长时间的维持会带来强降雪天气.
-
-
范倩;
孟庆怡;
陈晓燕;
李阳;
刘佳
-
-
摘要:
2020年6月8日,黔西南出现低涡切变型特大暴雨天气.对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主要受高空短波槽、中低层低涡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等系统共同影响;(2)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贵阳探空来看08时至20时低层湿层较厚,水汽充足有利于暴雨天气产生;河池探空看从08时到20时,整层湿层厚,不稳定能量强,有利于暴雨天气产生;(3)过程中卫星红外云图上暴雨云团稳定发展少动,对流云顶伸展较高,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单体冷云区、梯度大值区;(4)回波路径为西北-东南方向,回波在我州呈现旋转形势,一直维持在我州,从而造成南部一线大暴雨以上量级降雨的产生.
-
-
张春燕;
刘霞;
高文俊;
周宝琴;
张国平
-
-
摘要: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发生在广州市中北部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及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1)本次强雷暴天气是华南一起典型的以西南急流和切变线为环流背景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整个雷暴生命史中以负地闪为主,占69.3%;正闪在雷暴发展的初始和结束阶段占比较大。(2)闪电频数分布与强雷达回波区域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闪电活动位置稍有提前,地闪频数峰值的时间比雷达回波峰值时间平均提前了11.1 min。(3)回波顶高是产生闪电的先决条件,闪电较多分布在回波顶高9~15 km范围内,地闪频数峰值落后于回波顶高峰值12~18 min。
-
-
-
康岚;
师锐;
肖递祥
- 《2016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多元观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4月4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分析指出,高空冷平流、地面冷空气和前期高温是本次大风天气发生的背景条件.盆地不同位置环境场特征差异导致产生的大风性质有差异.盆地西部能量弱、层结稳定、气柱含水量低,由冷暖空气气压梯度差形成梯度大风,速度图上表现为雷达站附近低仰角径向速度大值区,高仰角牛眼特征.中东部能量升高,气层不稳定,整层水汽含量高于西部,由地面冷空气和高空冷平流触发形成雷暴大风.盆地东北部存在中空干层、大的温度直减率及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为飑线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飑线上的中气旋环流、前侧人流和后侧人流的相互作用形成弓形回波,弓形回波具有比普通雷暴更高的反射率强度、液态含水量及典型的雹暴结构.弓形回波中高反射率因子的连续下落使下沉气流增强,给地面带来下击暴流风害,降水物的拖曳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大风强度.
-
-
李国翠;
刘黎平;
张立霞;
房荣
- 《2016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飑线是产生灾害大风的重要系统,强度和影响范围大.在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自动识别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飑线优化识别方法,识别主要参数选取反射率因子、长轴长度、系统面积和线性程度,按照反射率因子5dBz递增原则,选取四组识别参数对雷达回波多次识别,择优选取线性程度高且包含最强回波的飑线作为当前体扫的飑线最优识别结果.通过对140个体扫126个飑线识别效果检验和对应大风分析,结果表明:优化识别方法能够同时识别强、弱飑线,真实反映飑线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单一参数识别效果明显改善,优化识别命中率分别比四组参数单独识别提高了26.3%、10%、40%和89%;雷暴大风出现在飑线的强回波带、弓形回波前沿和线风暴之间断裂带上,飑线识别区域与灾害大风吻合,可作为大风预警区域;飑线大风的风向基本沿风暴移动方向吹,这些均可为大风预警提供参考.
-
-
胡胜;
张羽;
邓文剑;
陈训来
- 《2015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分析了深圳新一代天气雷达受山体阻挡情况及其对雷达产品的影响.多个山体使得深圳雷达在其探测区的北部、东北部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阻挡,对于1km和3km的垂直高度,有效探测距离仅分别为15km和50km.阻挡致使低仰角PPI和3km CAPPI产品出现了明显的缺测区.为了解决阻挡问题,采取了反射率因子平均垂直廓线(WVPR)订正技术.对于2008年6月25日"风神"个例,垂直廓线订正弥补了低层探测信息,使得阻挡区域内的定量降水估测得到了很好改善,对于较强降水相对误差约为10%;同时廓线订正对于阻挡区域外的降水估测也有一定的改进作用.对于以层状云为主的大范围降水系统,由于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易获取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订正效果较好;但对于孤立的对流风暴,廓线技术难以发挥作用.为此,开发了1km高度上组合反射率因子产品.选择2010年5月7日广州强对流个例,该产品既减轻了阻挡影响、能较好探测到阻挡区域内的风暴,又避免了测站周围其他地物杂波干扰.
-
-
李效珍;
周利敏;
刘丽媛;
何正梅;
贾利芳;
鲁宇星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4-5日大同市雷雨、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东移,不断携带冷空气南下,触发了低层系统的发展,500hPa前倾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低压倒槽的相互配合,为这次连续性降雹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0-6km的垂直风切变、低层暖湿平流、高层弱冷平流、适宜的0°C、-20°C的高度和二者之间的厚度为多站降雹或一站多次降雹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境.降雹前期,地面高温、高湿,最高气温>25°C.6月4日降雹区周边的东胜、太原、邢台三站探空曲线上显示,4日08时均存在正不稳定能量,但不稳定能量值较小,而对流抑制却较大,4日20时CAPE值跃增,邢台4日20时CAPE值达2327.7J/kg,而对流抑制却变得很小,大气层结处于明显的不稳定状态.多普勒雷达探测显示,出现强对流天气期间,回波呈一字型、钩状、v字型等强风暴特征,其入流区和出流区均出现v型缺口,高反射率因子向入流一侧倾斜,低层弱回波、高层悬垂回波、风暴顶辐散、较大的VIL密度等特征.速度场上多次出现中气旋,强中气旋旋转速度达24m/s.强冰雹对流天气主要由梯度大的块状单体、钩状回波造成,回波移动缓慢,在回波移动的前侧和后侧不断有新单体生成,是造成一地多次降雹的主要原因.
-
-
Wang Lili;
王丽莉;
陈真;
Chen Zhen;
Wang Lijun;
王丽俊;
Qiao Jinhai;
乔金海;
Xu Xin;
徐鑫;
Yang Shuhua;
杨淑华;
李效珍;
Li Xiaozhen;
Li Laping;
李腊平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该文从冰雹散射特征出发,分析冰雹旁瓣回波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成机制,讨论影响旁瓣散射观测的主要因素;利用大同CINRAD/CB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5日发生在大同地区的大冰雹过程的旁瓣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旁瓣回波在业务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产生旁瓣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区强度阈值为60dBz,旁瓣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值小于25dBz,体积比回波核大,旁瓣回波以"拖影"的形式出现在屏显上.谱宽值较大,可达8m·s1;首次观测到旁瓣回波后,可立即预报有大冰雹将降落到下游地区,提前量在45min以上,旁瓣回波的特征明显,存在于扫描线的径向,探测时易发现,可作为判断冰雹云防雹预警的指标.
-
-
耿建军;
翟亮;
徐竹泉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一小时累积雨量等产品和延庆风廓线探测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糟前的正涡度平流和850hPa切变线提供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有利大尺度上升条件.来自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南海的东南气流向华北地区输送水汽,有利于华北地区一定的水汽辐合和持续补充.(2)北京处于850hPaθse高能舌的前部,为对流性天气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能量积蓄触发条件,适当的0度层和-20度层高度反映出冰雹潜势.(3)延庆白草洼和昌平流村降雹前反射率因子图存在"V"形缺口、指状回波,相应的垂直剖面具有回波悬垂、三体散射等特征,同时相应的速度垂直剖面具有中层径向辐合特征,预示雷暴大风的发生(4)较强回波次第经过同一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同时VDRAS结果表明,该区域扰动温度梯度一度达到5°C/km. (5)通过对EC、T639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检验,表明数值预报强对流的降水过程预报能力有限,Ec的预报能力优于T639.实际预报工作中要关注模式临近时效的调整,并结合中尺度要素分析对模式降水进行订正.
-
-
-
王艳兰;
姚立宏
-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对广西北部多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都较强,强中心达到60dBZ以上,强的反射率因子与短时雷电、大风、冰雹及强降水等都有直接关系,弓形、带状及孤立单体强回波容易产生强降水、短时大风及冰雹;与雷电相关的雷达产品还有回波顶高及风廓线,回波顶高达10km以上以及风廓线上出现双干区建立到破坏,预示着即将有雷暴发生;短时大风相关的雷达产品还有基本径向速度,低仰角大风区、逆风区及正负速度对等容易产生短时大风;与冰雹相关的雷达产品除了强反射率因子或速度回波产品上的三体散射外,还有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达到60kg/m2以上,可产生冰雹.
-
-
王红燕;
周丹丹
-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利用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产品,对2012年7月4-5日发生在河南沙澧河流域的大暴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SWAN产品特征分析,表明1h降水量≥30mm的站点对应的1h最大反射率因子97.4%在45dBZ以上,回波顶高84.6%在11km以上,反射率因子预报情况较好;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高值区与1h降水量≥10mm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定量降水估测(QPE)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1h降水量≥30mm有较好的估测能力;定量降水预报(QPF)对此次过程1h降水量≥30mm的站点预报量级普遍偏小;1h强降水中心与反演的回波移动矢量(COTREC风场)辐合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
-
余政;
尹哲;
丁君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产品对2010年7月20日江西永修局地龙卷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天气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北侧;龙卷发生前具有强的CAPE值、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及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雷达强回波中心高度有明显的变化,龙卷形成时,强回波中心高度从10.0km迅速下降至2.7km;径向速度图上没有探测到中气旋,龙卷属于非超级单体龙卷,在非超级单体龙卷风暴产生阶段,中低层(2-3km高度)首先出现气旋性环流,该环流迅速加强发展,环流厚度迅速加厚,环流强度迅速加强形成强切变并快速向上向下传递,从而诱发了龙卷;速度差超过20m·s-1的强切变对龙卷的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
-
-
-
-
-
-
-
-
-
-
- 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20-08-18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反射率聚氨酯涂层及航天低反射率消杂光涂层绸的制备方法,所述涂层包括质量比为20:1的聚氨酯涂层胶和SP超级纳米炭黑;聚氨酯涂层胶包括甲苯二异氰酸酯、1,6‑几基二异氰酸酯、聚丙二醇醚,且甲苯二异氰酸酯与1,6‑几基二异氰酸酯的摩尔比为1:1.8‑2.55;所述聚丙二醇醚的平均分子量为1000‑1200。所述制备方法中采用低反射聚氨酯涂层对涤丝绸进行涂层,先对涤丝绸进行打卷,对涤丝绸的正面依次进行两次涂层,然后打卷,对涤丝绸的反面涂层一次,再次打卷。本发明制备的涂层绸具有红外吸收率高、反射率低、挥发性低;涂层与基材粘附力强;强度大、韧性大,可缝制;材料薄、重量轻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