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射率因子

反射率因子

反射率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14765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山东气象、贵州气象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反射率因子的相关文献由45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黎平、王振会、周红根等。

反射率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7659 占比:99.91%

总计:147792篇

反射率因子—发文趋势图

反射率因子

-研究学者

  • 刘黎平
  • 王振会
  • 周红根
  • 李南
  • 楚志刚
  • 何建新
  • 刁秀广
  • 刘红亚
  • 史朝
  • 张晰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云; 郭艳萍; 周建慧; 张叶娥; 杨泽民
    • 摘要: 本文分析了雷达回波外推的主要技术和存在问题,按照雷达回波外推技术的特点,对ConvLSTM模型进行了分析阐述,设计了基于ConvLSTM雷达回波外推网络模型。使用山西省大同市2019-6-1~2019-6-6共1191幅雷达站基本反射率图进行作为基数据,对其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包括图像的裁剪与灰度化以及数据的建模和可视化。最后,对ConvLSTM模型进行了建立和分析,使用建好的ConvLSTM模型对处理后的回波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对外推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实验对于图像的特征提取有效,具有较好的外推预报能力。
    • 田涵元; 王福增; 王秋淞; 段伟
    • 摘要: 冰雹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灾害,所以科学检验防雹效果成为重要工作。利用贵州威宁县2019年4-8月3次典型强对流天气,实行人工防雹前后的雷达数据回波差别研究,降雹前后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域强度及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密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兔街站6月14日17:40,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达到峰值60.2 dBz,防雹作业20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28.1 dBz,人工防雹控制了VIL及VILD的增长,防雹效果很好。嘎基站4月27日20:53,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2.4 dBz,防雹作业22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38.6 dBz,防雹前期VIL达31.61 kg/m^(2),在防雹作业后VIL与VILD迅速减小,有效遏制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炉山站8月13日14:25,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1.3 dBz,防雹作业27分钟后雷达反射率下降至44.4 dBz,防雹作业前VIL达24.37 kg/m^(2),防雹作业后虽然控制了VIL及VILD增长,但雷达反射率在防雹作业后并未立即迅速减小,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防雹作业效果不理想。通过防雹前后雷达回波参数、VIL及VILD的变化与实际情况变化检验防雹效果,为选择防雹时机、弹药量的使用等提供参考价值。
    • 黄静; 陈耀登; 陈海琴; 王黎娟
    • 摘要: 为避免直接同化时反射率非线性观测算子线性化带来的线性近似误差问题,目前许多研究和业务中还常采用间接同化方式来同化雷达反射率因子,其通过背景场温度判定水凝物类型及比例。基于一种实时天气背景依赖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间接同化方案,进行了4次暴雨过程(2次强对流,2次锋面)的循环同化及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强对流暴雨个例,相对于传统温度判定方案,天气背景依赖方案的温度预报误差更小、降水预报评分更高,而对于锋面过程区别不明显;进一步机理分析表明,对于强对流暴雨个例,由于背景依赖方案在同化反射率因子时引入了实时天气背景信息,使得分析场水凝物结构能够更好表征实际对流特征且与其它模式变量更为协调,进而改善了模式预报的热、动力及水汽条件,从而改善了降雨预报效果;而锋面暴雨由浅对流过程占主导,水凝物以低层的雨水为主导,冰相水凝物对于该过程的影响较小,由于两种方案反演的雨水结构和量级均相似,因此降雨预报差异较小。
    • 王晨; 苏婧; 汪美华; 胡晓宇; 杨宣; 母庆渝; 葛觐铭
    • 摘要: 地基云雷达是云的重要探测手段,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雷达发射机、接收器等参数的变化,会使观测数据产生漂移偏差,从而对云物理特性的反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云雷达数据的校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针对KAZR(Ka-Band Zenith Radar,K波段云雷达)云雷达特征,本文在Pavlos等提出的雷达数据校准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了对弱云和降水的信号识别,利用CloudSat星载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气体衰减校正等数据,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环境监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KAZR云雷达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反射率因子数据进行了校准,建立了KAZR雷达反射率因子46个月的历史资料校准数据库,并对校准周期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校准数据库的建立对SACOL站云的长期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不同波段地基雷达的对比增加了可行性。
    • 曾妮; 邓安; 方鹏; 王兴菊; 何莉阳; 范茂林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4月17日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一次局地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是导致此次局地性强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出现在850hPa湿舌的顶端和地面高温中心附近;C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图上TBSS和前侧入流缺口共同出现,表征了大冰雹的产生,风暴单体具有明显的强回波悬垂和低层弱回波区,且大于50dBz的强回波伸展高度明显超过-20°C层高度,表明了风暴在垂直方向强烈发展;VIL值在降雹前后有明显的变化,降雹前一至两个体扫VIL有跃增现象,降雹期间VIL≥30kg·m-2,且在出现大冰雹时VIL≥50kg·m-2,而在降雹结束后,VIL值迅速减小。
    • 曾妮; 邓安; 方鹏; 王兴菊; 何莉阳; 范茂林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4月17日发生在贵州省安顺市的一次局地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是导致此次局地性强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出现在850 hPa湿舌的顶端和地面高温中心附近;C波段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图上TBSS和前侧入流缺口共同出现,表征了大冰雹的产生,风暴单体具有明显的强回波悬垂和低层弱回波区,且大于50 dBz的强回波伸展高度明显超过-20°C层高度,表明了风暴在垂直方向强烈发展;VIL值在降雹前后有明显的变化,降雹前1~2个体扫VIL有跃增现象,降雹期间VIL≥30 kg·m-2,且在出现大冰雹时VIL≥50 kg·m-2,而在降雹结束后,VIL值迅速减小.
    • 郭永梅
    • 摘要: 利用锡林浩特新一代天气雷达同步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实况,对2020年11月17日-18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从雷达产品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用雷达回波产品分析的此次天气过程与用天气图及地面图分析的结果非常一致,尤其是径向速度图在降雪预报中作用明显,降雪回波区长时间的维持会带来强降雪天气.
    • 范倩; 孟庆怡; 陈晓燕; 李阳; 刘佳
    • 摘要: 2020年6月8日,黔西南出现低涡切变型特大暴雨天气.对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主要受高空短波槽、中低层低涡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等系统共同影响;(2)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贵阳探空来看08时至20时低层湿层较厚,水汽充足有利于暴雨天气产生;河池探空看从08时到20时,整层湿层厚,不稳定能量强,有利于暴雨天气产生;(3)过程中卫星红外云图上暴雨云团稳定发展少动,对流云顶伸展较高,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单体冷云区、梯度大值区;(4)回波路径为西北-东南方向,回波在我州呈现旋转形势,一直维持在我州,从而造成南部一线大暴雨以上量级降雨的产生.
    • 张春燕; 刘霞; 高文俊; 周宝琴; 张国平
    • 摘要: 利用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发生在广州市中北部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及闪电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1)本次强雷暴天气是华南一起典型的以西南急流和切变线为环流背景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整个雷暴生命史中以负地闪为主,占69.3%;正闪在雷暴发展的初始和结束阶段占比较大。(2)闪电频数分布与强雷达回波区域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闪电活动位置稍有提前,地闪频数峰值的时间比雷达回波峰值时间平均提前了11.1 min。(3)回波顶高是产生闪电的先决条件,闪电较多分布在回波顶高9~15 km范围内,地闪频数峰值落后于回波顶高峰值12~18 mi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