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5-10

主办单位: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2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当前我国巨灾管理是一种举国体制,其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体现出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存在财政压力过大和不稳定性增加、效率和公平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新时期下,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应与时俱进,应赋予举国体制以新的内涵,即,举国,不再仅是举政府和财政之力,而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举市场之力,举全民之力.在政府的主导、引导和推动下,逐步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进行适度和有效替换,最终实现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分散的巨灾风险管理新体制.针对此提出建议和对策,其中包括加快整体战略与制度安排、积极支持培育巨灾保险发展、实质性推动巨灾保险实践操作、加快试点实现巨灾保险突破。
  • 摘要:对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的移动路径、特点及沿途所造成的灾害情况进行分析.搜集整理7个省市在防范台风"梅花"灾害采取的防范措施,归纳台风可能造成的灾害和影响,提出气象台站做好台风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性,对各级政府、有关单位、群众和居民如何完善防御措施,减轻台风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提出建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气象台站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资做好台风防御工作,另外还要普及和加强群众和普通居民对台风的防御措施。
  •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而研究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制定对气象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阐述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制定的现状、分析其立项来源,并详细说明制定方法,包括调查、气象数据统计、理论推导、试验等,最后总结出气象灾害防御标准编写经验,为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标准提供参考.笔者提出标准在制定之初,应考虑其通俗易懂、效益和实用性,要切实总结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实用标准。同时,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从而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
  • 摘要:西藏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整体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偏低,预测预报精细化程度不高,气象灾害普查、风险区划、风险评估工作基础薄弱,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不健全,不能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局势稳定和保障民生的需求.要着力解决西藏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国家对西藏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加快建设步伐,根据西藏实际情况,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有着开展探险旅游的丰富条件,然而暴雨产生的灾害往往会对探险旅游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通过对1955-2011年共计67年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暴雨的频率和规模在减少,同时暴雨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从万州区1955-2011年67年的暴雨情况可以看出,暴雨的数量和规模在下降,但是不显著。因此万州区在开展探险旅游时,应注意在7月中旬防范暴雨带来的灾害性破坏。同时,应完善探险旅游景区的气象观测条件,结合气象、水利、环境等部门开展综合的防灾工作。
  • 摘要:利用宁夏气象灾害资料,分析了宁夏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干旱、暴雨洪涝、大风沙尘、低温冻害、冰雹、雷暴等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大.2003年以来,宁夏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8亿~19.7亿元,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0.8%~3.1%.干旱灾害损失最大,2003-2011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12.2亿元,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77.6%;其次为暴雨洪涝和冰雹灾害,近9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1亿元和1.2亿元,分别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7.4%和7.6%;低温冻害平均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6.4%;大风沙尘平均直接经济损失0.1亿元,占全部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1.0%.为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要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手段,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直通式发布机制和全网发布机制;还要加强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研究;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工程、城市防洪防涝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农业抗灾增收工程、信息网络系统工程、灾害应急保障工程、灾害应急避险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建设.
  • 摘要:瑞典斯德哥尔摩恢复性研究中心作了大胆的猜想,当地球的一些指标超过了原来自然的临界值的时候,将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甚至可能直接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自然灾害系统的理解需要重新定义,它可能不再遵循原来的那些规律,人类活动有可能打乱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空间维度以及在时间上的变化幅度。进入"人类世"的地球系统,应该如何去管理它,如何与它共同发展,来开创新的时期,以及在这个时期应对巨灾的有效办法,是防灾减灾科技研究与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我国防灾、抗灾和救灾能力明显提高,防抗救一体化的综合减灾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是全球防灾减灾的总体趋势。笔者提出目前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导致更大的环境风险,巨灾影响的全球性在扩展在这个新的阶段,适应和提高能力并重,已经成为全球的科技工作者向防灾减灾领域发出的两个最重要的信号。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要着重培养五个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全面提高国家防范巨灾风险的能力、全面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灾害风险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与全球合作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灾害信息员职业化建设现状进行描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此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灾害信息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进行分析,结合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情况与第十三次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实现灾害信息员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的若干建议,旨在造就数量庞大,质量优越,结构合理,标准规范,管理科学,准入宽严适度的灾害信息员职业化建设体系,实现灾害信息员大众化和精英化,成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中的基础性人才,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努力构建强势民政.规范灾害信息员职业化发展.实现持证上岗,加强管理,大规模培训灾害信息员,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参与,启动激励机制,形成高素质灾害信息员队伍,强化监督,建立灾害信息员评估制度,加强财政保障,调动甚层推动灾害信息员职业化建设积极性,依靠科技,抓好灾害信息员经常性教育培训等。
  • 摘要:本文使用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社会调查数据,着重分析了震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社会网络和灾后恢复的制度性安排等因素对农村家庭获得住房重建资金的方式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社会网络资源量较丰富的家庭能够获得更多住房重建资金.家庭社会网络中亲戚比例较高,对于家庭获得亲友借贷的金额有正面作用,但对获得更多建房资金却有负面影响.政府统一建房补贴和银行贷款政策都更偏重于处在受灾更严重地区的家庭.因此可见,灾后重建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社会网络遵循"相对优势法则"配置资源,而政府灾后恢复制度则更可能遵循"相对需求法则"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共同支撑着灾后恢复重建.
  • 摘要:基于河北省雷电、雷灾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河北省的雷灾时空规律,分析了不同区域间雷灾分布差异性,进行了全省雷灾易损性、脆弱性以及防雷减灾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唐山、石家庄和保定是各项指数高级别(即易损性高)的集中区域,其中唐山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度最高,承德、邢台是雷电灾害综合易损度最低的区域,其他城市处于中等易损程度;冀东滨海平原区和太行山东麓平原区是雷击风险集中区域;各城市所在区域风险值普遍大于普通市县.
  • 摘要:依托北京市某在建地铁项目,使用刚度折减体现地铁隧道结构在长期运营荷载下的结构疲劳劣化行为,建模计算分析隧道结构在一次列车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文中记录了8个测点的动力响应,分析其在列车荷载下的振动特点,比较在三种刚度下同一测点的响应,得出刚度的变化对于结构的振动特性影响较小.但是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在裂纹处容易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进而发生突然破坏.
  • 摘要:武陵源以旅游业为支柱,张家界旅游业更是湖南的旅游龙头,本文主要介绍了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自然灾害现状和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然灾害预警指标、综合防御业务系统建设、效益评估和应急联动机制,针对张家界武陵源公路交通自然灾害防御服务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暴雨泥石流、道路结冰、雷电、大雾等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服务,不断完善景区的交通气象信息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措施的防御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给景区带来的破坏,减少游客遭受气象灾害的风险,起到支撑地方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将不断提升武陵源景区旅游竞争力,带动旅游产业的升级,提升"平安旅游"国际化旅游精品形象。同时,也将为大湘西旅游景区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对科学促进湖南省旅游不断跃进具有重要作用,对国内景区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具有一定的支撑和借鉴作用.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相当暴雨日数的概念,暴雨过程是连续数日发生有量降水(其间可有一日为微量降水),且总降水量)50rnm的降水过程。将暴雨过程的总降水量值除以50所得商取整,即为相当暴雨日数。根据邢台市1954-2010年逐日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资料,分析了相当暴雨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总降水量及旱涝等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邢台市相当暴雨日数和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总降水量比相当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更显著;相当暴雨日数和总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集中出现在7-8月,6月是暴雨的突增期,9月是陡减期.暴雨过程的次数和强度是反映总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变化最显著的部分.建立了邢台市相当暴雨日数与汛期降水量、总降水量的回归方程,确立了定量关系.相当暴雨日数和旱涝等级结合起来.汛期相当暴雨日数与汛期旱涝直接相关:相当暴雨日数越多,降水量越大:相当暴雨日数>6个时,均为涝年或大涝年;无相关暴雨日数时,基本上是旱年或大旱年。年度相当暴雨日数与年度旱涝同样相关。相当暴雨日数和旱涝等级结合起来,相当暴雨日数描述暴雨的次数和强度,抓住了对降水量影响重大的特征。根据年度或汛期相当暴雨日数来推知汛期和年度旱涝,更有助于旱涝气候研究,可为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客观参考。
  • 摘要:雷击灾害是石家庄市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击灾害导致电力及电器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常造成严重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雷击灾害损失不可估量的特性,使人类备受困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雷击灾害的预警,是气象部门对政府及大众服务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2003-2007年5年158个雷击灾害事例的分析,将致灾雷电天气系统分为3种类型,并选择各型中的典型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结合物理量及不稳定度的对比,以期对雷电灾害预警的预报等级提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依据雷电天气系统提前预警雷击灾害、提供应急服务,依据雷电天气系统及该型雷电天气特征,预报强对流天气可能发生的时间、雷暴强度及影响时间长短、影响范围和强度,从而初步确定提前预警方案及预警等级,配合雷达监测资料显示的雷电活动位置和强度,准确作出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等级,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为公众提供气象保障。
  • 摘要:灾害评估是灾害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灾害评估中引入社会影响评估的内容,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评估灾害对灾区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在灾后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满足灾区群众需求,并提供多方面的援助和支持.本文结合民政救灾工作,明确了灾害社会影响评估的定义和意义、主要内容、应遵循的视角和原则等基本理论框架,探索建立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并从中提炼出一套实务性指标体系.并提出一些工作建议,指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将灾害社会影响评估内容逐步纳入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灾害杜会影响评估统计数据,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灾害社会影响评估工作。
  • 摘要:气候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气候资源既是可供利用的重要旅游资源,又是对旅游产品和游客有影响的关键风险因子.气象条件对旅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有较大的影响,影响着旅游者的出行决策行为,同时还为旅游产业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针对旅游景区的特殊灾害性天气特点,可以通过建立易灾景区的针对性观测体系,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防御的需求.基于旅游天气灾害的类型等因素,提出旅游灾害风险防御策略的一些思考,笔者提出旅游景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发旅游景区旅游风险标准。建立旅游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防御体系。建立旅游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减灾意识、因灾制宜。应强化防灾意识,实施对旅游者的旅游灾害意识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减灾工作。
  • 摘要:根据近14年浙江洪涝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资料,定义经济损失率及作物受灾率指标,利用模糊信息优化处理的信息扩散原理,解决不完备样本信息的问题,对洪涝灾害指标进行风险估算,得到直观的洪涝灾害风险分布图,进行浙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并进一步对2010年的洪涝灾害损失率进行概率估算.研究表明,信息扩散理论可以详细刻画随受灾程度加重风险的空间变化趋势,也可应用于特定年灾害损失的风险评估;浙江洪涝灾害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浙西、浙西南及浙北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概率值高,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大;2010年浙西、浙西南及台州局部地区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对GDP的影响程度超过10年一遇.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1961-2007年"4·14"玉树地震地区雷电天气气象观测资料,总结分析出玉树州雷电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收集的玉树2004-2009年雷击灾害情况,特别是雷击造成人员死亡个例分析的特点,针对地震灾区探讨雷电灾害防御对策,并对灾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地震灾区重建设计单位提供参考.根据以上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情况统计资料来看,玉树县属于强雷区。从过渡安置房、固定安居房的防护方法;普及防雷知识,避免出现新的人员伤亡;加强雷电灾害预报服务工作三方面进行对应措施研究,提出如下对策,过渡安置房防护方法,固定安居房的防护方法,普及防霄知识,避免出现新的人员伤亡,加强灾区雷电监测预带工作通过玉树灾区雷电发布特征分析,得出玉树是一个雷电高发的地区,结合近年来这一地区的雷电造成人员死亡事故分析,表明雷电灾害在这一地区属高发区,据此根据国家及气象部门的各项规定提出四点措施,比如过渡安置房选址原则、雷电防护设计、审核、验收措施,固定安居房,普及防雷知识,避免出现新的人员伤亡,加强灾区雷电监测预警工作,减少人员伤亡。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和回顾,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同时展望了我国加快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步伐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能力建设若干问题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其中包括继续加强海洋气象综合监测站网建设,强化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增强海洋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海洋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 摘要:卫星遥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文本通过几个灾害遥感信息提取实例,介绍了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灾害的目标识别和信息提取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风云二号F星具备更加灵活的、高时间分辨率的特定区域扫描能力,能够针对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重点观测,将在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环境监测器实现对太阳X射线、高能质子、高能电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监测,用于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该方法主要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损毁建筑物提取、救灾帐篷提取以及灾情快速评估等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2009年夏至2010年春,广西出现历时8个多月的夏秋冬春连旱,90%的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旱,以桂西北干旱程度最重.干旱给广西各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重旱区桂西北出现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此次大旱凸显了广西抗旱基础工作的薄弱.本文在分析此次持续干旱分布特征及影响的基础上,反思防旱工作的不足,进一步提出更科学、更先进的抗旱防灾对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防旱抗旱能力,加大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力度、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抗旱技术、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旱灾监测预警系统及抗旱指挥调度系统。
  • 摘要: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甘肃2008年12月2-3日出现的寒潮天气暴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主要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鸟山脊崩溃、横槽转竖造成的;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暴发的重要原因;西伯利亚低涡发展南下,对寒潮的暴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温度平流、高空急流、垂直速度以及锋生函数等物理量在此次寒潮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好的表现,三种模式预报在此次寒潮过程预报中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摘要:灾害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20世纪70年代后,灾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灾害经济影响模型、灾害与经济增长、生命价值评估和灾害保险与灾害风险证券化等方面.本文提出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灾害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损失评估、减灾理论、灾害短期经济影响、灾害与长期经济增长、生命价值评估、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理论.研究灾害问题的宗旨在于解决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经济发展创造财富,而灾害损失又是纯粹损失。灾害经济学正是研究灾害的发生、发展对经济增长、发展的影响的客观规律的学科。另外,灾害问题与经济贫苦有关。灾害不仅影响生产(包括直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领域),而且制造贫困,影响生计。
  • 摘要:综合减灾是国际主流的防灾减灾模式,是国家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统领思想,是防灾减灾实践必然的发展趋势.为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的指示和要求,实现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顺应防灾减灾领域的变革趋势,云南省减灾委办公室拟在推进云南省综合减灾工作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国家减灾委员会应从全面推进综合减灾的战略高度出发,与云南省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全面综合减灾的省级试点。通过管理、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资源的整合和投入,使得云南省综合减灾机构具有政治权威和技术权威,能全面统筹展开全省的综合减灾工作。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综合减灾人才,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示范综合减灾成效,获取综合减灾的经验,最终为全国性综合减灾战略实施提供成熟理论框架和可行性的政策方案体系以及良好人才、意识、舆论等条件支撑。笔者提出具体方略,实施云南省综合减灾情况调查,加快省级减灾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强纵向整合,加强理论研究五是弥补短板,综合减灾,加强横向整合。
  •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多变.随着西部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地区(地段),给我国西部山区公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更多危害.在2012年5月11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作了关于"中国西部山区公路灾害成因与减灾对策"的主旨报告,并接受了《中国减灾》杂志记者金晓霞的采访.其表示,经过对汶川地震公路灾害的调查结果表明,相比路基和桥梁,隧道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和避防灾害的能力,在汶川地震中,无一隧道完全塌陷,即使在高达XI度的极震区,受损隧道修复后也能全部使用。山区公路隧道发挥了很好的减灾和避灾的效果。并提出了加强西部山区隧道公路建设的建议,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统一规划,分工负责,落实公路重大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勘察,完善公路减灾工程技术规范,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 摘要: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是编制防灾减灾标准化规划和计划以及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通过查阅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建设、防灾减灾标准及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制修订和防灾减灾标准化组织建设现状,笔者分析防灾减灾标准化工作的不足,探讨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建设思路,提出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表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编码方法.以灾害管理系统为基础,尝试以传统标准化方法和综合标准化方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框架.以综合标准化原理为指导、以综合防灾减灾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综合防灾减灾标准体系,有力有序地推动自然灾害全灾种和自然灾害管理全过程专业标准的制修订,将大大提升标准化对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水平.
  •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的房屋普遍处于地震未设防的状态,在地震中房屋结构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作为重要的灾害承险体之一,从房屋结构方面进行区域震灾损失的预测对把握各个地区的灾害脆弱性,科学地制定区域防灾战略和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基于中国县级尺度房屋结构数据库的前期基础工作,以2000年全国地震区划为基本依据,参考震灾条件下的不同结构房屋破坏比和易损性曲线的研究成果,对全国县级空间尺度的农村房屋震灾脆弱性进行了整体评估,根据房屋破坏损失的预测结果,将全国划分为四类地区:低脆弱性、一般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极高脆弱性地区,并对较高、极高脆弱性地区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8%的县处于脆弱性较高和极高的地区,主要集聚在南疆,北疆的等地区,陕西、甘肃、宁夏地区,山东中南部、安徽、江苏等地区,西藏南部边境地区,云南,以及青藏高原板决边缘纵贯青川滇的都兰-玛多-道孚-泸定-冕宁-昆明-建水沿线地区,根据各个地区震灾脆弱性的成因和类型,以及较高、极高脆弱性地区的区域发展水平特征,提出了区域防灾策略的建议.在区域承险体的物理性能比较脆弱、且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应积极充实防灾教育,从提高应灾能力的角度减小损失。在房屋结构质量差,特别是砖木、土木结构房屋较多而导致震灾脆弱性较高的情况下,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应重点通过房屋结构的升级改造和加固来提升抗灾能力,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应重点加强防灾教育,通过完善村镇规划等方式尽力弥补风险损失。在地震烈度对脆弱性贡献较大的情况下,位于中重度以上地震烈度区的地区,应重点增强临灾预警和避险救援能力,保证生命线的稳固,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同时应加强村镇规划,确保避难道路和避难场所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处于活动的古滑坡、古崩塌体和活动断裂带上的村镇,政府应动员搬迁至相对稳定的地区。在人口聚集对脆弱性贡献较大的情况下,应特别重视防灾教育,增强居民的自我避险和救援能力,通过应灾能力的提高来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 摘要:志愿者服务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应对自然灾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志愿者管理体系较之于中国发展更早且更成熟,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志愿者管理体系的各自特征,发现两国主要在政府角色扮演、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差异.借鉴美国志愿者管理体系,要转变政府参与志愿者管理的模式,使志愿者服务"民间化";要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全国性志愿者服务法律法规,使志愿者服务"合法化";要转变公众意识,倡导全民参与志愿者服务,使志愿者服务"大众化".具体在灾害管理方面,志愿者在灾前、灾中、灾后都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灾前动员志愿者参与及培训方面、在救灾过程中组织志愿者救助方面、在灾后恢复中的志愿者援助和辅导方面都有可向美国借鉴学习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政府参与志愿者管理的职能,使志愿者服务"民间化"、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使志愿者服务"合法化"、转变公众意识,倡导全民参与志愿者服务,使志愿者服务"大众化"。
  • 摘要:北方冬旱频发的原因我国北方冬麦区的北部整个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0mm左右,占全年不到2%;南部也只有50~60mm,只占全年的7%~8%,冬旱可以说是气候常态.近年来北方冬旱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总的趋势冬季变暖,土壤水分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华北降水量趋于减少和水资源日益紧缺.2冬旱是一种特殊的干旱与农作物活跃生长期间不同,我国北方小麦冬季处于休眠、半休眠或缓慢生长状态,土壤封冻或冻融交替,无论是作物蒸腾耗水或土壤水分蒸发都很少.小麦苗期需水量只占全生育期的百分之几.由于雨季刚过和冻土层聚墒作用,通常底墒较好,只要根系扎下去,麦苗一般不会缺水,即使在冬旱较重年份需要补充的水分也不多.在低温和土壤封冻情况下,盲目浇水风险很大,如时机或水量不当,即使不造成死苗,也往往不利于弱苗根系发育,还有可能加促旺苗的徒长.因此,冬旱的应对策略应与作物活跃生长季的抗旱有所区别.由于不同地区的麦苗生长与冬旱特点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冬旱应对措施。关键措施是提高播种质量,适时适量浇好冻水和越冬保墒保苗。防御冬旱的关键是培育冬前壮苗。长江中下游小麦越冬的主要矛盾是湿害,冬季降水偏少有利,基本不存在冬旱间题。西南麦区冬季气温较高,小麦仍活跃生长,历史资料表明,冬春连旱是影响该地区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但该地区小麦普遍为雨养,应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遇旱及时灌溉。笔者澄清了几个认识误区,比如不同类型干旱的混淆、干旱与冻害的混淆、突发型灾害与累积型灾害的混淆、抗旱灾与浇水的混淆、局部与全局的混淆干旱是最复杂的一种农业灾害,长期以来人们对冬旱和小麦冬季生育规律研究较少,尽管近年来在抗御冬旱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应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展该领域的基础性科学与实用技术研究,加强冬旱敏感脆弱区的农田基本建设与水利建设,特别是要下大力提高播种质量,以实现科学与高效的抗旱。
  • 摘要:本文着眼于灾后恢复重建初期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日本"3·11"地震海啸灾后恢复重建中地方政府支援特点,明确日本防灾减灾制度特点和这种特点形成的行政管理机制.首先,日本,"3"11"地震后,地方政府大多制定了10年恢复、10年发展的规划,具有恢复重建时间长,重视强化防灾功能的特点。其次,灾区恢复重建强调自助、共助和公助,强调不同主体风险共担的灾害应对机制。其中,出于保护地方社区活力等目的,政府开始考虑减轻个人在住房、双重贷款等方面的负担。最后,日本的灾后恢复重建是基于地方自治基础上的恢复重建。基于自愿和灾前签订的各种地方合作协议,非受灾区的地方政府对灾区地方政府实施了人力(公务员支援)、物力等支持,这种支持比较灵活,往往各地量力而为,不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个别问题,比如灾区垃圾的处理往往达到了当地50年左右的垃圾处理水平,但是由于受到核事故的牵连,灾后垃圾处理解决难度大。日本"3"11"地震后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财政施以援助,按照既定法律开展灾后重建,其过程较长,恢复重建效果值得追踪研究。
  • 摘要:近年来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增多,引起铁路行业内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铁路领域知识,提出铁路应急决策的定义,分析总结铁路应急决策的特点,给出铁路应急决策的流程,铁路突发事件下决策面临的约束条件多,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主要是从常规的决策方法借鉴过来的,概括起来主要为决策快速分析法和专家紧急咨询法。当前随着人工智能、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为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新的方法-铁路突发事件智能决策支持模型法。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是铁路应急管理的核心,本文给出铁路应急决策的定义,分析总结铁路应急决策的特点,提出铁路应急决策的流程模型,在总结铁路应急决策常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铁路突发事件智能决策支持模型法,该方法将是为未来提高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手段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手段,这也将是依托铁路应急平台使铁路应急决策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努力的方向。
  • 摘要:我国每年因灾损失巨大.救灾资源分配作为政府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利用北京市灾害损失资料,对北京多年来灾害损失情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在应用有限的灾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两种灾害等级的评估方法,特别是双指数矩阵法既保持了矩阵法原有的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又考虑了更多的因子,进而实现能实际反映灾情及较为客观的灾害等级评定,还研究建立了灾害救助测定模型,即"等级年值法"和"比例系数法"。当灾害发生或发生后(包括年后),可据需要启动相应的救助测定模型,以客观、定量地进行救助资金的分配和物资的调拨,从而有效地实施灾害救助与控制灾害影响。
  • 摘要:海啸是一种突发性的海洋灾害.由于海啸发生后海啸波可以很快传播到近岸并造成灾害,因此海啸的及时监测和预警极为重要.美国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海啸预警之后,研制了专门用于早期监测海啸波的海啸浮标.海啸浮标不仅能够实时显示是否发生的海啸,还能被同化于海啸预警系统中,提高海啸预警的精度.目前海啸浮标已经在地震海啸多发的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等地区进行了部署.在海啸预警中,海啸浮标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够在海啸到达岸边之前提前监测到并确认海啸波,提高海啸预警的时效性;二是其实时监测数据可用于海啸预警系统的同化,显著改善海啸预警的精度。海啸型地震能够造成海底大面积的上下浮动,由此造成的地震海底之上的水块变形形成波浪向四周传播。由于在深海中的传播速度很快,海啸浮标能较早地监测到海啸,而距离海啸源虽然更近但水深更浅的地方反而监测到的时间会较晚。岸边的潮位站的水位监测或者人员直接观测能够提供灾害性海啸的更深入的证据。然而由于地形影响,相对于深海中监测到的单纯的海啸波,这类观测一般不适于分析和越洋预报。深海中很小的海啸波幅似乎不太容易被探测到,主要是因为只有数厘米的海啸波幅比有数米高的风浪要小很多。但海啸浮标的海底压力记录仪(BPR)能够感知水体高度的变化,并过滤掉高频的风浪或涌浪。我国的海啸浮标部署在了海啸风险最大的南海。未来我国也将会开发类似于美国的海啸预警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海啸浮标。
  • 摘要: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累积影响最严重的灾害,也是对社会影响程度最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各级政府和领导每年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来应对气象灾害,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承灾能力的脆弱性越来越突出,而城市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集金融、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地方,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做好城市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这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关键.目前,气象预报预测是比较成熟的业务,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应在"预"字上下功夫.由突发性高影响天气引起的灾害,虽然监测难、预报难,但是通过努力,可以提高其预报准确率,并提前发出预警,转移人员,减少损失.笔者提出提前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做出预报,是提前预防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因此,在气象灾害防御上,"预"字是关键。提前对致灾的高影响天气作出预报,对于可能产生的灾害影响作出"预估",根据预报、预估,政府及民众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就会极大地减少灾害损失,尤其是对生命的保护更有意义。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全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 摘要:自然灾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为有效应对这一风险,我国必须构建新型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体系.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简要回顾了相关研究文献,其次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情况,最后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的相关建议。笔者认为,我国新型防灾减灾财政资金投入体系建设,应当采取搭建美式框架,填充日式内容,同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发挥保险在防灾减灾事业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慈善在防灾减灾事业中的作用,需要对我国慈善事业管理政策进行改革,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基金将有助于完善我国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体系。考虑到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实际情况,我国还可以在保持外债合理规模的前提下,合理扩大发行外债,扩大防灾减灾资金来源,降低资金成本。
  • 摘要:本文分析了淮安汛期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征.阐述了淮安市应对灾害性天气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安全生产应急服务需要气象科技支撑,老百姓安危是衡量气象安全服务的最高标准和最高要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主动适应防灾减灾战略调整;加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汛期安全生产气象服务的软实力;建立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网络,畅通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渠道,提高全社会和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和避免汛期雷电、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
  • 摘要:城市气象灾害是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城市气象灾害,特别是特大型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极为重要.本文总结了上海市近2000年来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其可能的地学因素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潜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发展的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笔者的观点认为立足于上海的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特点的大背景,针对上海城市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应建立完善上海城市气象观测系统,提高天气气候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提高上海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地学背景研究,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把气象服务能力延伸到城市防灾的最薄弱环节;重新定位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向,建立"无缝隙"预报系统,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完善灾害应急和响应机制,有效引导合理城市化建设;建立城区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标准化体系和建立常态、业务化的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工作体系;改变传统的减灾管理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减灾管理模,实行法律、经济、科技和人相结合的"四轨制"管理模式。
  •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在灾难与搏击、新生与重建的艰难历程中,工伤保险工作作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灾区的社会稳定发挥了"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也实现了自身的新发展.本文以汶川地震为切入口,分析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给工伤保险带来的各种影响,从工伤认定、工伤待遇支付、工伤基金运行等各方面角度展开研究,还对突发灾害中参保与未参保人员工伤待遇差异分析,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工伤认定难、工伤待遇低、规定的工伤待遇有可能无法落实等问题。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未参保人员工伤事故提出自己的对策,笔者认为,考虑到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可以执行"就高不就低"的政策,更好地保障军人群体的工伤权益。同时,还应该制定单独的、更加完善的军人伤亡保险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障军人的长期生活待遇,对于公务员群体来说,笔者认为,应该纳入到现有的统一工伤保险制度当中。如果单独建立一套公务员的工伤保险制度,这就与社会保险共济原则相违背了,而在突发灾害面前单独的公务员工伤保险也将有可能承受巨大的支付压力,不利于风险的有效化解。: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群体来讲,由于现有制度未加以覆盖,应该在遵循工伤保险制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创新。总体来讲,就是要将这类群体纳入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但在具体政策和纳入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允许政策上有一定突破。在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具体步骤中,可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的形式。灵活就业人员本身是由诸多不同用工形式的人员组成的,在解决其参保问题时,可区分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人员,分类推进。对工作相对稳定,具备一定劳动关系的人员,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应考虑优先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而对工作流动性大,缺乏稳定劳动关系或没有劳动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则应在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分步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工伤保险长远运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摘要:北京减灾协会是在联合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国减灾科技活动活跃开展的背景下,由部分专家、政协委员倡议发起,于1994年12月8日正式成立的.减灾协会一直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切入点,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防灾减灾工作要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广泛团结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组织和协调在京的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减灾活动;组织对重大灾害隐患和已发生灾害的现场考察;适时召开灾害及其对策会商和研讨会,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提供减灾科学论证意见;制定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提出建议和咨询,并参加减灾项目的论证、评估和验收;积极开展国内外减灾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推广减灾科技研究新成果.综合研究首都地区的各种重大灾害,以减轻灾害损失,提高北京市综合减灾水平.
  • 摘要:在我国,在校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正以每年14%的速度递增.但目前国内风险研究更多集中在自然灾害和工业生产,对校园风险的分类与评估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建立风险源识别分类体系,为营造和保持校园安全、稳定、和谐打下基础.本文综合了国际上工伤事故相关法规,以及现有的生产生活中重大危险源的分类标准,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抓住影响学校安全的几个主要因素,如火灾、人流踩踏等风险,综合校园实际情况,设立了一套校园安全风险源分类体系.并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教七楼安全疏散研究的案例,提出了其风险管理改造建议,笔者提出根据实践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教七楼的楼道疏散能力差于大门的疏散能力,推及所有教学楼,如要增强整体的安全疏散能力,应考虑增设楼道或在中高楼层设置救生云梯,在安全逃生过程中,人群往往容易朝离自己最近的楼口或出口移动,但由于建筑的设计不同,这样盲目地移动很可能造成楼道或是大门的拥挤堵塞,反而增加了整体的疏散时间,不利于自己以及他人的逃生。为了避免紧急状态下人员的无序流动带来的混乱,建议在所有教室内的墙壁上、地板上,绘制逃生指示线,给予人群目前位置到距离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路线方向指示,在平时即可使人员养成习惯,从而大大减低紧急状态下人员的无序流动带来混乱的可能。而这个逃生线的设置则会根据所得数据,按每层的人员平均数量、下楼平均速度来确定。这一研究,可望为我国广大校园的安全建设和灾害综合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构建安全校园、安全社区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以2011年贵州望谟"6·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初步研究了灾害特点、成因、气象防灾减灾的特征,以及气象信息员在基层防灾减灾中发挥作用的现状.分析表明,"6·6"灾害是典型的小流域特大暴雨诱发山洪及泥石流,具有突发性、能量集中、冲击力强、破坏性大的特点.灾害成因包括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条件、物源条件以及人为因素."6·6"灾害的气象防灾减灾在综合防灾体制机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气象服务信息快速传播机制、气象信息员以及熟悉灾害发生规律的气象服务人员的智力决策等五方面具有示范作用.此外,山区突发性暴雨灾害的防御需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效果评估,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
  •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江西省森林火灾发生季节特点和气象条件对林火发生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林火发生季节,影响林火发生的温度、湿度、降水、日照、风速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5日的平均相对湿度、累积降水量、累积日照时数、连晴天数以及当日的最高气温是影响森林火灾当天发生个数与强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文章建立了气象条件对森林热点影响的相关方程,为森林火灾预报研究和森林防火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农村地区是中国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气象灾害对农村地区造成损失严重,构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对减轻灾害影响有重要作用.中国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构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德清县气象局以服务型政府为理念,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制度和能力建设,对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发挥为农服务职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构建服务型政府出发,对德清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出可供学习和思考的经验,比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与整个防灾减灾体系融合的问题。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组成部分,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在防灾减灾工作综合化的趋势下,气象防灾体系与整个防灾减灾体系的融合与发展仍待思考,德清模式的推广价值。德清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重视,公共财政对支持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起到重大作用,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措施有待进一步思考,防灾减灾工作社会化的间题。防灾减灾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的天然职责。然而,许多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在灾害防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过程中,更需要发展公民社会的力量,如何激发民间参与、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 摘要:在高速铁路运营中强风是造成高速列车倾覆的重要灾害之一.本文以全国高速铁路沿线738个气象站近50年(1951-2010年)风向和风速资料为基础,结合沿线100多个铁塔梯度风监测资料、兰新二线三十里风区和百里风区2个6要素(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量、气压)5层(0.15m、0.5m、1.0m、2.0m、4.0m)梯度风强风监测资料,以及2000个自动气象站和100个强风监测站近10年(2001-2010年)风速和风向监测资料,进行信息化和规范化整编,将整编后的资料与高速铁路沿线各里程的地形地貌、路基高和桥高、粗糙度等参数相结合,进行时距订正、高度订正、地形订正、高路堤和特大桥强风增速订正,建立距轨面4m高度处100m×100m空间网格点上最大瞬时风速预测模式,结合线路走向与强风主风向之间夹角和不同车型倾覆临界风速,从而确定高速公路沿线强横风区间.采用气象学、风监测技术、铁道工程技术、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相结合方法,对高速铁路沿线最大风速空间分布、垂直分布、水平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建立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强风灾害防控对策由行车预警监控措施和防风栅和防风隧道防护措施组成,为我国高速铁路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本项研究对于制定全国高速公路风害防控对策和安全行车技术标准及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从丰都气象与防灾减灾的结合上分析了双方的现状,归纳了气象在硬件、软件与防灾减灾的结合点及其这些硬件、软件在减灾上发挥的作用.同时,要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还要加强减灾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通过作者在自身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通过分析指出要提升基层减灾的能力,必须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责任主体明确的运转方式,基层防灾减灾才有保障.以丰都气象预警信息系统、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的联合建设模式来做好减灾工作。
  • 摘要:干旱是影响天水市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61-2010年天水市7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2001-2010年冬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资料,建立了干旱影响粮食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并对不同冬小麦、玉米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的影响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轻旱出现的频率为7.09次/年,中旱出现的频率为2.52次/年,重旱出现的频率为0.50次/年,特旱出现的频率0.25次/年.各等级干旱春季出现频率较高,其次为初夏和伏期,初秋出现频率较低.轻、重、特旱渭北地区出现频率较高,中旱藉、渭河谷出现频率较高.冬小麦轻旱、中旱风险指数较高,重旱、特旱风险指数较低;玉米轻旱风险指数较高,其次为中旱,重、特旱对玉米产量影响风险较小.冬小麦在春季受干旱威胁的风险较大,玉米在初秋受干旱威胁的风险较大.渭北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干旱威胁风险较大,藉、渭河谷地区及秦安、清水玉米全生育期受干旱威胁风险较大.冬小麦干旱风险指数大于玉米,秋粮生产气候优势大于夏粮.
  •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扩散原理,利用正态信息扩散技术将单一的样本观测值变为一模糊集的模糊数学方法,设计了涝灾风险定量分析模型,对盐城涝灾风险进行了评估,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信息.该方法对灾害样本少以及小区域范围的灾害风险评价也较适合,适宜推广.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的最大困难往往在于数据的不足,尤其在行政区、县和小流域,无法用经典的概率统计方法进行风险估计,尽管本文是对数据的样本集进行实例分析的,但对较少的样本集,本方法同样实用。因此发展小样本集的风险分析方法是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本文利用历史灾情资料建立了基于信息扩散方法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应用该模型得到了盐城洪涝灾害相对于不同受灾率的风险分布。该方法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意义清楚,对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若把风险分析方法与成因分析等方法结合起来,那么可望提高气象要素风险分析的水平。
  • 摘要:利用驻马店市各县区1971-2006年36年气象资料,以日降水量≥100mm为一个致洪暴雨日研究对象,分析驻马店市大暴雨的时空分布,发现驻马店市区域内大暴雨多出现在6-7月份并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分布;各县区大暴雨2年1遇至5年4遇;20世纪80年代的大暴雨日数明显高于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几乎无大暴雨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大暴雨日又呈现增多趋势.根据天气图阐述产生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特征.总结T213水汽通量、涡度、垂直速度、流场、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大暴雨的一些预报经验指标.
  • 摘要: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9月因灾救援人员年均死亡137人,与2004-2007年年均死亡37人相比,多出100人.针对目前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认为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认真总结和分析紧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分析每位救援者死亡的原因,得出科学结论,公布于众;,应急救援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预测预防,没有掌握救援的现场情况,以及灾后的各种突变情况,极大地增加了救援风险;运用现代化工具,但不要迷信现代化工具,因为有时它反而成为死穴,成为杀手。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1月初烟台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将前期的系统性降雪和后期的冷流降雪分别进行总结,同时运用风廓线资料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认为,黄河气旋东移和较强冷平流南下是造成降雪的主要影响因子,风速的强弱对整个降雪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别对其影响机制以及作用因子进行总结,进一步地了解烟台地区的降雪成因,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减少各类损失.
  • 摘要:本文基于部门均衡理论构建了一个用于评估自然灾害区域间接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影响分析模型.通过定量刻画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商品流转过程.基于该模型,本文模拟了汶川地震对中国农产品价格和不同省份农业产值的间接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但没有影响全国农产品价格和农业发展的基准面.该模型实现了基于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定量估算,为评价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的间接影响、合理评估灾害损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为制订并实施灾后经济生产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信息。
  • 摘要:针对北京新建地铁7号线在广渠门外站至双井站区间下穿既有10号线双井站的工程背景,结合7号线施工现场监测数据,基于有限差分方法,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得到了横断面地表沉陷曲线及沿隧道方向的纵向沉降曲线规律.引入相关实际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与数值仿真分析所得地表沉降相比较,得出两者的隧道纵向和横向的地表沉降规律相似,但数值相差较大,最后,提出了因浅埋暗挖法引起的地表沉降的控制措施,对实际相关施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笔者总结了经多次专家会诊所提出的控制措施:注浆管长度适当加大,注浆材料宜采用凝固时间短、收缩率低的水泥砂浆(可适量渗入粉煤灰、速凝剂等),加强超强支护,避免带水作业,必要时采取注浆堵水和洞内引排措施,有效处理好地层界面残留水,避免残留水浸泡拱脚;,加强各导洞开挖施工工序衔接及过程控制,实现初支的及早封闭成环,并及时进行背后多次回填注浆,加强拱脚锁脚锚管打设质量,并做好拱脚垫板,避免拱脚悬空;,加强现场规范施工,严格遵守隧道开挖的十八字方针,规范留设核心土,做好格栅节点的连接等。
  • 摘要:将雷达遥感应用于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灾情评估处理过程中,是雷达遥感地学应用的发展趋势.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发的高效能机载SAR系统,在飞机平台上搭载了X波段和P波段的传感器,是国内首家多频段多模式的机载SAR(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它具备X波段双基线干涉、P波段全极化观测的能力.本文从多频段多模式机载SAR数据的选取、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出发,探究了高效能机载SAR系统滑坡灾害应用的技术方法和实施思路,结果显示:利用Bayes推理的方法,通过在图像上选择滑坡和非滑坡样本,提取了滑坡灾害的范围,精度可优于90%以上,多频段多模式机载SAR系统的高空间分辨率、干涉、高精度DEM测量和P波段的全极化观测等特点,在滑坡减灾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在广西中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特征.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过程经历了多单体风暴向MCS的演变过程,超级单体和"列车效应"的存在是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多单体回波质心在移动过程中沿其移动逆向依次伸展是这次强降水过程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分析还发现回波平均强度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回波长时间呈准静止状态是强降水产生的有利条件;在径向速度图上,中尺度辐合线、逆风区以及中气旋的存在是判断强降水产生并维持的重要依据;雷达风廓线能较好地反映各层风的配置状况,是判断高空槽是否过境的有效工具.
  • 摘要:用天气学、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天气预报经验对2011年8月23日发生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冰雹天气发生时雷达回波中反射率因子强度达到65 dBz,有多个回波强核组织在一起,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达到55kg/m2.天气图表现为前倾槽及上冷下暖不稳定对流区,地面为蒙古气旋南压到鄂尔多斯.当上述特征值出现时,可以发布冰雹天气预警,制定防雹作业指挥方案,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依据本溪山区主要暴雨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和数据,选取了死亡人数、受灾人数、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作为评估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来建立暴雨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对洪涝灾害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的暴雨洪涝灾害评估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等级划分是比较符合灾情实际的,可以定量地进行灾害评估。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现行公共安全形势及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状况,提出了一套全方位、系统化、区域化、专业化、成套化、动态化和智能化的新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包括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三大系统.通过三大系统的建设,最终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北京市应急保障物联网系统和应急物资资源库.现行的静态储备模式投入大、成本高,而且由于无法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最终其保障效率不高,保障能力也不强。而本文推荐的是一套完整、高效的新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了储备模式由静态到动态、储备地点由定点到区域、储备主体由政府到社会的转变。和现有的单一储备体系相比,新体系可以从多方面提升政府整体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因而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笔者提出了体系的系统性、物资的内涵、储备主体、储备形式、储备布局、物资更新、物资管理、储备决策、储备风险等方面的内容介绍。
  •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发生频率高、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居民对巨灾风险分散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巨灾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提高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总结出我国应该逐步构建试图探索以政府为主导,涵盖政府、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笔者提出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巨灾转移机制、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责界限、充分释放和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巨灾保险基金、发展巨灾风险保险和再保险体系、推动巨灾风险的证券化。
  • 摘要:我国当前防灾减灾投入模式是一种举国体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其发挥了巨大优势,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新形势下当前制度存在保障不足、财政压力大、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笔者提出建议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防灾减灾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对灾害管理职能、救灾资源进行新的分工整合,建立"三维立体式"的新型国家防灾减灾模式。
  • 摘要:我国要加快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和救援的法制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和救援的法律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应急管理和救援中的法律责任。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工作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应急管理和救援法治化要求明确法律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健全和完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单位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以及党纪政纪责任,同时,对军队和军人应追究军纪责任.
  • 摘要: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大范围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加之社区内有着各类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社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区灾害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包括管理体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教师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欠缺,师资培训薄弱;社区灾害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目前提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其中包括首先,灾害教育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教学中应多采用体验式教学、实地考察法等。尤其要注意可以把社区中的相关教育场所或地震遗址纳入教学资源,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兴趣,从而保证教育效果;其次,社区灾害教育还应当突出地区的差异性。因为灾害往往具有区域性特点,大地区中的各个社区的灾害隐患也各有差异。所以社区灾害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各异情况有所倾向;最后,社区灾害教育还应当根据民众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途径、形式与方法。比如,青少年的灾害教育更偏向社会责任感的塑造、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以及灾害基本常识的学习;而成年人的灾害教育会更多地教授防灾减灾的措施和自救互救的技能等。这样的社区灾害教育就会按照年龄的阶段发展而形成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完成不同教育阶段的灾害教育目标与内容的整合。
  • 摘要:本文选取对天气气候变化敏感的农业经济为研究对象,将计量经济学与气象学相耦合,以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一个新的气候经济模型.采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阈值,并计算得到了逐年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和干旱四个因子的天数.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1994-2006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中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天气气候对不同地理区域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大小不同,但主要以负面影响为主.在七个地理区域中,华北和华南的农业经济产出受极端天气气候影响最显著.在四个极端天气气候因子中,极端降水和干旱是影响农业经济最显著的因子.从全国平均来看,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降水和干旱的天数每增加1%,我国农业经济产出分别减少0.112%、0.031%、0.033%和0.047%.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保险和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论述了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必要性,提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发展思路和主要内容,并建议从提高农业气象监测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建立信息收集处理中心和业务服务平台,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 摘要: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是我国近30年来破坏性巨大的重大自然灾害.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中国气象局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命令,气象保障服务为指导抗震救灾保驾护航,为救援人员和群众安全免遭气象等二次灾害提供规避风险气象服务.本文通过分析抗震救灾气象服务特点,提炼气象服务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不足之处,站在未来气象服务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为更好地做好气象保障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建立组织协调平台,提高气象服务运作时效。建立气象部门统一的决策气象服务组织协调系统,使该系统发挥组织和协调的功能,可使具体职能和业务部门在第一时间了解任务情况和任务分工,减少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对相关参与单位逐个联系、协调及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中多个环节滞后耗费的时间,提高各项气象保障服务的时效性。重视抗震救灾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加强部门交流,把握气象服务需求。加强局地高影响天气预警研究,重视监测和评估。掌握区域承灾体的脆弱性,增强气象服务的敏感性。注重云预报技术研究,增强气象服务的科技支撑。
  • 摘要:中国是农业灾害发生频繁且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农业保险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经营成本高等问题.而引入空间信息技术,可将保险标的空间化,建立承保标的空间数据库,为承保和理赔工作提供空间数据和分析管理支持,实现"按图承保"和"按图理赔",以空间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农业保险模式的转变,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业保险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经营成本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支农惠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升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三农".
  •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变化影响很大,而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候灾害就是干旱和洪涝,所以,每年降水量的多少,是气象部门和气象工作者所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石家庄1919-2000年82年年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找出旱涝波波动规律,依据波动相似原理进行判断,作出年降水量趋势预报及旱涝预警,为农业规划和生产提供参考.本方法对预报年降水量趋势和量的大小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涝年(大于700mm),早年(小于300mm)的年降水量的预报有一定难度,如果和其他预报工具结合起来运用,效果会更好。原则上,年代递增一年,年降水量平均值应进行调整,即把最近一年的年降水量计人年降水量平均值。虽然一年的资料数值对于近百年的降水量平均值影响很小,甚至可能只是0.1mm,但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波动趋势上的变化。如年代增加5年或10年以上,对年降水量平均值的影响会大一些。所以,每年调整年降水量平均值是必要的。本文预报实践检验的结果与波动相似原理高度吻合,验证了重大事件有其必然性和周期性的论点,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和深化波动相似在气候预测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