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防雹

人工防雹

人工防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124篇、专利文献567441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山东气象、山西气象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等;人工防雹的相关文献由7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斌、施文全、李红斌等。

人工防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7441 占比:99.92%

总计:567907篇

人工防雹—发文趋势图

人工防雹

-研究学者

  • 李斌
  • 施文全
  • 李红斌
  • 洪延超
  • 郑博华
  • 王红岩
  • 肖辉
  • 宫福久
  • 巴特尔
  • 王治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涵元; 王福增; 王秋淞; 段伟
    • 摘要: 冰雹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灾害,所以科学检验防雹效果成为重要工作。利用贵州威宁县2019年4-8月3次典型强对流天气,实行人工防雹前后的雷达数据回波差别研究,降雹前后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域强度及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密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兔街站6月14日17:40,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达到峰值60.2 dBz,防雹作业20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28.1 dBz,人工防雹控制了VIL及VILD的增长,防雹效果很好。嘎基站4月27日20:53,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2.4 dBz,防雹作业22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38.6 dBz,防雹前期VIL达31.61 kg/m^(2),在防雹作业后VIL与VILD迅速减小,有效遏制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炉山站8月13日14:25,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1.3 dBz,防雹作业27分钟后雷达反射率下降至44.4 dBz,防雹作业前VIL达24.37 kg/m^(2),防雹作业后虽然控制了VIL及VILD增长,但雷达反射率在防雹作业后并未立即迅速减小,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防雹作业效果不理想。通过防雹前后雷达回波参数、VIL及VILD的变化与实际情况变化检验防雹效果,为选择防雹时机、弹药量的使用等提供参考价值。
    • 王一鸣; 何苑寅; 马楚; 赵丽芬
    • 摘要: 利用2010—2019年石林烤烟受冰雹灾害理赔数据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近10年石林地区冰雹特征。结果表明:自2010年后烤烟受雹灾增多,每年的7月和8月是烤烟受冰雹灾害最多的月份,冰雹出现频率分别为35.3%和31.4%;冰雹灾害主要出现在12:00以后,主要冰雹路径有4条,气象部门需在加强对冰雹的监测、预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防雹相关体系,指导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人工防雹,减少损失。
    • 杨隆辉
    • 摘要: 依据人工防雹理论和多年人工防雹实践,对三明地区冰雹云的识别方法、火箭防雹的作业时机与部位、射击方法与用弹量估算等进行研究,并明确提出冰雹云识别指标、火箭防雹的作业时机与部位、高效的射击方法及用弹量估算的技术方法。本文依据冰雹形成机理和防雹作业技术,结合实践经验,对三明地区冰雹云的识别方法、火箭防雹的作业时机与部位、火箭发射时的角度、用弹量的近似计算方法等进行研究,为提升人工防雹作业的效率与质量,尽可能减少或防止冰雹对烟草植株的危害,保护烟农种植烟叶的积极性。
    • 赵占秀; 王晓雍; 任得萍
    • 摘要: 利用门源县方舱式X波段雷达资料对2016—2018年5—9月的冰雹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门源地区人工作业指标和防雹指标,为人工防雹作业提供参考。
    • 王菲; 方夏馨; 潘娅婷
    • 摘要: 利用昆明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天气形势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和7月23日发生在昆明市寻甸县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人工防雹作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日与23日地面辐合线生成的时间和地点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吻合,易发生强对流天气;CAPE值、BLI和LI、SI等环境参数表明23日的不稳定能量蓄积更强,结合垂直风场条件,比22日更有利于冰雹的产生;产生冰雹灾害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最大强度超过55 dBZ,回波顶高超过14 km,大于50 dBZ的强中心达到7 km左右,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上呈现强回波中心高悬、低层弱回波区、前悬垂回波特征;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时需重点关注雷达回波指标及演变特征,在云体初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开始追踪回波发展趋势,回波强度达40 dBZ、回波顶高8 km左右、强中心高度4 km可判定为达到作业条件,及时申请防雹作业、连续加密作业,可有效地抑制回波增长。
    • 王悦; 牛忠清; 贺铮
    • 摘要: 本文利用2010-2018年黑龙江省降雹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了冰雹发生的变化和人工防雹作业的特征;同时人工防雹作业与冰雹发生的站次数在月际变化上呈正相关,人工防雹作业时段合理。
    • 詹莹玉; 钟韬; 张正国; 黄晓辉; 程鹏
    • 摘要: 基于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火箭作业资料等对2019年4月11日百色市一次强降水伴有冰雹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对该次过程进行的人工防雹作业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引导低空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地面干线有利于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过程发生前,强盛的西南暖低压控制百色市,为对流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多物理指标也表明有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对两个相似风暴单体在开展作业和未开展作业情况下的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发现开展人工防雹作业的单体减弱速度更快、生命史更短,其后部受凝结潜热的触发不断有小对流单体生成,但这些新的小风暴单体强度维持在55 dBz以下,体积较小,生命史较短,不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在飑线发展旺盛阶段开展持续性的区域联合防雹作业能有效抑制飑线的发展.
    • 蒋雯玉; 王占良; 王菲
    • 摘要: 针对昆明地区近10年烤烟种植冰雹灾害事件,分析了5~9月209个中度以上冰雹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用历史高空探测秒级数据,分析0°C层、-6~-8°C层、-20°C层高度和0~-20°C层负温区厚度的变化特征,从环境条件及层结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地区冰雹灾害事件分布极不均匀,7月第五候至8月第三候是冰雹灾害重点防御阶段,人工防雹火箭弹爆炸点平均海拔高度4 500~4 900 m为宜;(2)0°C层平均高度呈单峰型分布,月平均高度排列顺序为7月>8月>9月>6月>5月,0~-20°C层负温区平均厚度3 515 m;(3)冰雹事件的ΔT75值为10~19°C,75%以上介于13~16°C;ΔTd75值75%以上介于15~27°C,冰雹事件"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明显。
    • 蒋雯玉; 王占良; 王菲
    • 摘要: 针对昆明地区近10年烤烟种植冰雹灾害事件,分析了 5~9月209个中度以上冰雹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用历史高空探测秒级数据,分析0°C层、-6~-8°C层、-20°C层高度和0~-20°C层负温区厚度的变化特征,从环境条件及层结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地区冰雹灾害事件分布极不均匀,7月第五候至8月第三候是冰雹灾害重点防御阶段,人工防雹火箭弹爆炸点平均海拔高度4 500~4 900 m为宜;(2)0°C层平均高度呈单峰型分布,月平均高度排列顺序为7月>8月>9月>6月>5月,0~-20°C层负温区平均厚度3 515 m;(3)冰雹事件的ΔT75值为10~19°C,75%以上介于13~16°C;ΔTd75值75%以上介于15~27°C,冰雹事件"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明显.
    • 李雨阳
    • 摘要: 选取2020年7月3日20时-4日20时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场、卫星云图、温度对数压力图、湿度条件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和研究,阐明了造成此次对流天气的条件,加之以往工作经验,判断出可能有冰雹出现,组织和实施了人工防雹作业,对作业情况作了介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