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防雹
人工防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124篇、专利文献567441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气象与环境学报、内蒙古气象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等;人工防雹的相关文献由7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斌、施文全、李红斌等。
人工防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67441篇
占比:99.92%
总计:567907篇
人工防雹
-研究学者
- 李斌
- 施文全
- 李红斌
- 洪延超
- 郑博华
- 王红岩
- 肖辉
- 宫福久
- 巴特尔
- 王治邦
- 陈文选
- 高子毅
- 何阳
- 刘宝文
- 刘跃峰
- 单久涛
- 姚展予
- 张正国
- 张殿刚
- 张靖萱
- 朱思华
- 李宏宇
- 濮文耀
- 肖秀珠
- 郭三刚
- 郭学良
- 郭恩铭
- 何玉科
- 何生存
- 刘丽君
- 刘春文
- 刘黎平
- 博格
- 史莲梅
- 夏葳
- 孔团结
- 孙广芹
- 孟辉
- 安林
- 寇书盈
- 尹丽云
- 张丽娟
- 张兴源
- 张志彪
- 张磊
- 徐华英
- 李富刚
- 李红梅
- 杨军民
- 樊志超
-
-
田涵元;
王福增;
王秋淞;
段伟
-
-
摘要:
冰雹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灾害,所以科学检验防雹效果成为重要工作。利用贵州威宁县2019年4-8月3次典型强对流天气,实行人工防雹前后的雷达数据回波差别研究,降雹前后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域强度及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密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兔街站6月14日17:40,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达到峰值60.2 dBz,防雹作业20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28.1 dBz,人工防雹控制了VIL及VILD的增长,防雹效果很好。嘎基站4月27日20:53,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2.4 dBz,防雹作业22分钟雷达反射率下降至38.6 dBz,防雹前期VIL达31.61 kg/m^(2),在防雹作业后VIL与VILD迅速减小,有效遏制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炉山站8月13日14:25,防雹作业前雷达反射率峰值达61.3 dBz,防雹作业27分钟后雷达反射率下降至44.4 dBz,防雹作业前VIL达24.37 kg/m^(2),防雹作业后虽然控制了VIL及VILD增长,但雷达反射率在防雹作业后并未立即迅速减小,对流云单体形成冰雹,防雹作业效果不理想。通过防雹前后雷达回波参数、VIL及VILD的变化与实际情况变化检验防雹效果,为选择防雹时机、弹药量的使用等提供参考价值。
-
-
王一鸣;
何苑寅;
马楚;
赵丽芬
-
-
摘要:
利用2010—2019年石林烤烟受冰雹灾害理赔数据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近10年石林地区冰雹特征。结果表明:自2010年后烤烟受雹灾增多,每年的7月和8月是烤烟受冰雹灾害最多的月份,冰雹出现频率分别为35.3%和31.4%;冰雹灾害主要出现在12:00以后,主要冰雹路径有4条,气象部门需在加强对冰雹的监测、预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防雹相关体系,指导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人工防雹,减少损失。
-
-
杨隆辉
-
-
摘要:
依据人工防雹理论和多年人工防雹实践,对三明地区冰雹云的识别方法、火箭防雹的作业时机与部位、射击方法与用弹量估算等进行研究,并明确提出冰雹云识别指标、火箭防雹的作业时机与部位、高效的射击方法及用弹量估算的技术方法。本文依据冰雹形成机理和防雹作业技术,结合实践经验,对三明地区冰雹云的识别方法、火箭防雹的作业时机与部位、火箭发射时的角度、用弹量的近似计算方法等进行研究,为提升人工防雹作业的效率与质量,尽可能减少或防止冰雹对烟草植株的危害,保护烟农种植烟叶的积极性。
-
-
-
王菲;
方夏馨;
潘娅婷
-
-
摘要:
利用昆明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天气形势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和7月23日发生在昆明市寻甸县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人工防雹作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日与23日地面辐合线生成的时间和地点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吻合,易发生强对流天气;CAPE值、BLI和LI、SI等环境参数表明23日的不稳定能量蓄积更强,结合垂直风场条件,比22日更有利于冰雹的产生;产生冰雹灾害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最大强度超过55 dBZ,回波顶高超过14 km,大于50 dBZ的强中心达到7 km左右,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上呈现强回波中心高悬、低层弱回波区、前悬垂回波特征;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时需重点关注雷达回波指标及演变特征,在云体初生阶段和发展阶段开始追踪回波发展趋势,回波强度达40 dBZ、回波顶高8 km左右、强中心高度4 km可判定为达到作业条件,及时申请防雹作业、连续加密作业,可有效地抑制回波增长。
-
-
-
詹莹玉;
钟韬;
张正国;
黄晓辉;
程鹏
-
-
摘要:
基于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火箭作业资料等对2019年4月11日百色市一次强降水伴有冰雹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对该次过程进行的人工防雹作业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引导低空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地面干线有利于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过程发生前,强盛的西南暖低压控制百色市,为对流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多物理指标也表明有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对两个相似风暴单体在开展作业和未开展作业情况下的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发现开展人工防雹作业的单体减弱速度更快、生命史更短,其后部受凝结潜热的触发不断有小对流单体生成,但这些新的小风暴单体强度维持在55 dBz以下,体积较小,生命史较短,不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在飑线发展旺盛阶段开展持续性的区域联合防雹作业能有效抑制飑线的发展.
-
-
蒋雯玉;
王占良;
王菲
-
-
摘要:
针对昆明地区近10年烤烟种植冰雹灾害事件,分析了5~9月209个中度以上冰雹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用历史高空探测秒级数据,分析0°C层、-6~-8°C层、-20°C层高度和0~-20°C层负温区厚度的变化特征,从环境条件及层结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地区冰雹灾害事件分布极不均匀,7月第五候至8月第三候是冰雹灾害重点防御阶段,人工防雹火箭弹爆炸点平均海拔高度4 500~4 900 m为宜;(2)0°C层平均高度呈单峰型分布,月平均高度排列顺序为7月>8月>9月>6月>5月,0~-20°C层负温区平均厚度3 515 m;(3)冰雹事件的ΔT75值为10~19°C,75%以上介于13~16°C;ΔTd75值75%以上介于15~27°C,冰雹事件"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明显。
-
-
蒋雯玉;
王占良;
王菲
-
-
摘要:
针对昆明地区近10年烤烟种植冰雹灾害事件,分析了 5~9月209个中度以上冰雹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用历史高空探测秒级数据,分析0°C层、-6~-8°C层、-20°C层高度和0~-20°C层负温区厚度的变化特征,从环境条件及层结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地区冰雹灾害事件分布极不均匀,7月第五候至8月第三候是冰雹灾害重点防御阶段,人工防雹火箭弹爆炸点平均海拔高度4 500~4 900 m为宜;(2)0°C层平均高度呈单峰型分布,月平均高度排列顺序为7月>8月>9月>6月>5月,0~-20°C层负温区平均厚度3 515 m;(3)冰雹事件的ΔT75值为10~19°C,75%以上介于13~16°C;ΔTd75值75%以上介于15~27°C,冰雹事件"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明显.
-
-
李雨阳
-
-
摘要:
选取2020年7月3日20时-4日20时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场、卫星云图、温度对数压力图、湿度条件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和研究,阐明了造成此次对流天气的条件,加之以往工作经验,判断出可能有冰雹出现,组织和实施了人工防雹作业,对作业情况作了介绍.
-
-
-
李少云;
王德良;
樊志超;
李亚华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使用郴州各气象站的历史冰雹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郴州市冰雹的气候特征,归纳了冰雹发生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大气层结特征,给出了冰雹预测的物理量判别指标,为提高郴州冰雹天气的预测预警能力作了有益的探讨,同时介绍了郴州市人工防雹作业技术和方法,以期提高人工防雹作业指挥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
-
Duan Yiping;
段艺萍;
Liu Shoudong;
刘寿东;
Liu Liping;
刘黎平;
Ma Jianli;
马建立;
Ye Xiaofeng;
叶小峰;
Wang Guanhua;
王冠华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基于冰雹云的雷达三维拼图反射率分布形态特征,提出在人工防雹作业中识别冰雹云的6个候选指标,它们分别是:组合反射率、云回波顶高、最大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值,应用SCIT算法实现风暴跟踪并计算得到以上指标,形成模糊逻辑判断方法,应用SCIT算法实现风雹跟踪,确定防雹作业区域.对各风暴中心的部分作业指标参数进行计算.分别用北京、江西的防雹作业个例进行了三维风暴单体的识别试验,以地面降雹观测数据为主要依据,并将模拟识别可作业风暴单体与实际降雹区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考虑组合反射率三维形态分布特征的模糊逻辑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大部分可作业冰雹云,跟踪模拟效果较好,有利于在人影防雹作业中的有效应用.
-
-
许弋;
易丁;
潘徐燕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以2001~2012年全省450个防雹作业炮点收集的降雹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贵州冰雹天气时空变化规律、冰雹源地和降雹路径.研究表明:最近12年贵州冰雹天气仍呈西多东少的地区分布;全年降雹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指出区域性冰雹天气发生源地位于省的西北部和给出降雹移动路径图,为制订全省人工防雹作业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今后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
-
-
江帆;
肖秀珠;
张红梅;
曹长尧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福建省龙岩市在中国烟叶种植区划中,被列为烤烟种植最适宜区和优势产烟区.每年3~6月份烤烟生产的关键时期正值龙岩市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季节,龙岩烟草、气象联合成立烟草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在可能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天气系统即将或影响期间,根据天气监测情况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有效减少了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烤烟的危害.在龙岩市2015年烟草人工防雹作业中选取5月8~11日的防雹作业作为1次典型的个例进行防雹作业效果分析,分别从人工防雹采取的作业部位、作业时机、作业方位、作业仰角等方面结合作业后雷达回波变化情况对此次人工防雹作业进行综合评价,龙岩各市、县气象局在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能及时针对强对流云系进行多点联合、提早布防的人工防雹作业,除个别站点外,作业时机、作业部位总体把握较准确,作业后出现了云体整体回波强度减小,回波顶高降低,强回波中心减弱、面积减小等特征,云体强对流发展受到明显抑制,取得较好的催化效果,人影周边区域未出现降雹现象,12次人工防雹作业中有效次数为10次,无效次数为2次,防雹有效率为83.3%.龙岩市烟草人工防雹工作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未来可进一步加强作业指挥调度,尽可能减少无效作业.
-
-
张黎明;
刘权;
卿湘涛;
唐运龙;
罗霄;
向萍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开展人工防雹及人工增雨作业是湘西自治州防御冰雹及干旱的重要手段,建立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不仅可降低人影作业的管理及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益,而且充分展示了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的能力与责任.本文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的建设概况,并以出现严重冰雹、干旱、高温热害天气过程的的2013年为例,介绍了湘西自治州以标准化炮站的要求开展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作业情况,并对作业效益时行了简易评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