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8185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全科护理、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论坛、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等;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相关文献由37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华、徐卫、曹欣欣等。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8185篇
占比:99.92%
总计:118279篇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研究学者
- 刘晓华
- 徐卫
- 曹欣欣
- 李剑
- 李娟
- 李建勇
- 李鑫
- 陈惠珍
- NAWABI Muzammil
- 于文征
- 何杰
- 余和平
- 侯健
- 冶秀鹏
- 刘雪楠
- 包慎
- 孙慧琳
- 孙玲
- 尚庆煜
- 张宁
- 张路
- 揭素铭
- 智峰
- 朱静
- 李敏
- 李芳
- 李蓉
- 王明弘
- 王芳
- 王莉
- 白洁
- 苏瑞
- 贺颖
- 郑智茵
- 金立元
- 钱敏
- 陈心传
- 顾子琪
- A.Fitsiori
- A.Karentzos
- A.M.罗卡罗
- A.萨科
- Bai Hai
- Christian Ohrloff
- D.Galanaud
- I.M.霍布里亚尔
- J.M.卡达雷利
- L.M.Fornecker
- L.Simon
- Mao Dongfeng
-
-
-
李健平;
于文征
-
-
摘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类少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免疫球蛋白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治疗后仍不能达到完全缓解,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W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不断取得成果,为WM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及方案,临床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对WM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
-
李祥飞;
董天;
靳雪莲;
陈心传
-
-
摘要:
患者,女,22岁,于2020年4月5日因乏力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2016年确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后间断强的松治疗。2019年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经相关检查确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接受利妥昔单抗+苯丁酸氮芥治疗。M蛋白转阴,全血细胞减少进行性加重,输血依赖。2019年12月骨髓活检提示增生极度低下,考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2020年4月出现发热,咳嗽。血常规:白细胞(WBC)0.1×10^(9)/L,血红蛋白(HB)66 g/L,血小板(PLT)4×10^(9)/L,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大片实变。
-
-
无
-
-
摘要: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 RAC)近期发布了伊布替尼(ibrutinib,商品名:Imbruvica/亿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合并使用的猝死或心源性死亡(sudden or cardiac death)风险评估结果,结论为伊布替尼合并使用ACEI与猝死或心源性死亡风险之间不存在关联性。伊布替尼是一种用于治疗血液肿瘤的药物,包括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也称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
-
袁美杰;
邵命海;
叶朝阳;
王琛;
韩志宏;
兰天鹰
-
-
摘要: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肾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1]。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罕见的以单克隆IgM为主要特征的惰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流行病学资料显示,LPL/WM的发病率为每千万人中52人发病,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2%,发病年龄范围25~92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2]。CRF合并LPL/WM在国内外报道均少见,因此,临床上怀疑、筛查和及时诊断该病,可更好地避免漏诊、误诊,改善预后。现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1例CRF合并LPL/WM患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
聂广燕;
张波;
朱华渊;
段俗言;
孙彬;
钱军;
朱敬凤;
吴琳;
邢昌赢;
李建勇
-
-
摘要:
报道一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表现为贫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蛋白尿、急性肾损伤,骨髓病理提示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MYD88L265P和CXCR4突变检测均阳性.肾脏病理光镜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结合肾组织免疫组化,最终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
-
何杰;
尹华;
王莉;
徐卫
-
-
摘要:
目的: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WM的患者资料.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RDW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索PFS和OS的影响因素.结果:78例初诊WM患者纳入本研究,ROC曲线确定RDW的最佳截断值为16.4%.中位随访39.5个月,初诊时高RDW水平WM患者具有更差的生存结局.多因素分析显示,高RDW水平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不良因素.此外,RDW联合改良国际预后积分系统能够改善WM的预后分层.结论:RDW为临床上简便可行的参数,可用来预测WM的预后.
-
-
孙慧琳;
苏瑞;
朱静;
尚庆煜;
李鑫;
NAWABI Muzammil;
贺颖;
王明弘;
顾子琪;
刘雪楠;
张宁
-
-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定义为一种具有单克隆IgM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1]。WM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并具有致命症状的倾向[2],占血液恶性肿瘤的1%~2%,占非霍奇金淋巴瘤70岁),男女比例为2∶1。从遗传学因素角度来看,WM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约20%的WM患者有家族史。
-
-
王为;
张炎;
魏冲;
赵丹青;
张薇;
周道斌
-
-
摘要:
目的 分析伴MYD88 L265P突变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SMZL患者队列,将MYD88 L265P突变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野生型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WM)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本中心SMZL患者队列中,MYD88 L265P突变率为10.3%(7/68),与该基因野生型的SMZL患者相比,突变型均为老年患者(100.0%vs 56.3%,P=0.038),更易出现B症状(85.7%vs 42.1%,P=0.046),M蛋白阳性率更高(85.7%vs 46.2%,P=0.043).而相较WM患者,SMZL患者淋巴结受累相对少见(28.6%vs 61.3%),无高黏滞症状,M蛋白阳性率较低(85.7%vs 100.0%),且约1/3为非IgM型M蛋白.结论 伴MYD88 L265P突变的SMZL患者具有一定临床特征,确诊需依据典型的形态学结合免疫分型/免疫组化,确诊困难的患者进一步检查7q31缺失、IGHV突变状态、NOTCH2和KLF2突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
-
黄秀娟;
李高;
魏小芳;
冯友繁;
韩彩娟;
张启科
-
-
摘要:
cqvip: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5岁,主因“乏力、纳差1月”于2019年3月8日入住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自行购买药物治疗,疗效不佳。遂就诊于我院,门诊查血常规:Hb:98 g/L;尿常规:尿蛋白(+),随即收住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眼睑轻度浮肿。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双下肢轻度浮肿。完善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8.6×10^(9)/L;Hb:136 g/L;PLT:266×10^(9)/L。生化:白蛋白(ALB):29.2 g/L;血肌酐(CREA):134.2μmol/L;Β2-微球蛋白(B2MG):4.3 mg/L。24 h尿总蛋白:0.304 g/24 h。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图1):免疫球蛋白G(IgG):阳性;免疫球蛋白M(IgM):阳性;轻链k:阳性;轻链L:阳性;血清蛋白电泳:M条带阳性。
-
-
张媛媛;
温居一;
康静波
- 《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转化为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认识. 方法:回顾分析1例WM转化为MC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转归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共行7周期苯丁酸氮芥联合泼尼松(Chlorambucil and Prednisolone,LP)方案,1年后转化为套细胞淋巴瘤,后行3周期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Rituximab and fludarabine、Cyclophosphamide,RFC)方案及2周期马法兰联合泼尼松(Melphalan and Prednisolone,MP)方案化疗,疾病再次进展. 结论:WM可转化为套细胞淋巴瘤,发病率极低,预后差,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
田晓琳
- 《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中西医结合血液学论坛》
-
摘要: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提高血浆置换术(PE)序贯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认识. 方法:报告1例采用血浆置换术序贯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清IgM>50g/L的WM,观察IgM、GLB及ESR的变化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文献回顾分析. 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主要表现为极重度贫血(HGB26g/L),血清IgM明显增高(IgM80g/L),伴有高黏滞血症表现,血清不规则抗体强阳性,骨髓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分型符合WM.经血浆置换后血清不规则抗体转阴,输血支持治疗后给予利妥昔单抗单药每周一次方案治疗,未出现IgM反跳,未发生高黏滞血症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接受治疗1月后获得主要反应(IgM下降>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