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
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

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北京市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比较利用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术中CT引导下永久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技术在盆腔复发宫颈癌应用中的术前、术后治疗计划的匹配性,评价3D针道设计模板的粒子植入精确性. 材料和方法:分析医院10例宫颈癌盆腔复发患者接受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根据CT定位影像学资料行术前计划设计携带针道的个体化3D非共面模板,在CT影像的指导下利用模板植入穿刺针,记录术前计划及术中实际植入针数,针道偏移度,粒子数;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计划靶区剂量学参数:均匀性指数(HI),90%靶区体积剂量(D90),100%处方剂量的体积(V100)及150%处方剂量的体积(V150)来评价术前术后计划的匹配性.治疗计划系统(TPS)北京飞天公司,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配对t检验. 结果:10例患者根据术前计划植入粒子共675颗(25~114,中位44颗),术后实际植入粒子共669颗(25~113,中位47颗),每例患者术前术后计划粒子误差平均2颗,其中差最大一例患者差异9颗。术前计划针道设计植入针共138根(6~21,中位9根),术后实际植入针共132根(<6~21,中位9根),单例患者术前术后计划针道误差最大3根。术前(定位CT)模板设计针道与水平轴位成角30°~133°(中位90°),术后实际针道角度31°~129°(中位90°),中位偏差角度1.99°±2.94°(0~13°),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针道与计划角度偏差无统计学差异(F=0.1511,P=0.698)。术前、术后平均D90分别为128.62±12.90Gy,131.61±13.34Gy,t检验两者无统计学差异(F=0.012,P=0.913);术前,术后平均V100和V150分别为90.58%±0.500Y0,92.23%±1.10%,t检验两者无统计学差异(F=1.131,P=0.303)和66.12%±2.25%,66.69±3.74%,t检验两者无统计学差异(F=0.733,P=0.405);术前、术后平均HI为0.27±0.02,0.28±0.03,t检验两者无统计学差异(F=0.508,P=0.486)。 结论:3D打印个体化模板联合术中CT引导下永久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盆腔复发宫颈癌可获得较好的术前、术后治疗计划的匹配,是规范临床操作流程及精确植入的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对具有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的上尿路输尿管癌(UTUC)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是上尿路输尿管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本研究分析上尿路输尿管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模式,为术后辅助放疗临床靶区(CTV)勾画提供指导. 方法:分析2010-2015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肾输尿管癌全长切除术,术后局部复发的UTUC患者首次出现的膀肤或区域淋巴结复发情况。患者膀肤复发及具体复发部位依据影像记录和我院膀肤镜检查结果。淋巴结复发标准为患者术后影像学出现短径超过1cm的区域淋巴结。 结果:113名患者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9个月,其中69名(61.1%)患者为膀肤复发,48名(42.5%)患者为区域淋巴结复发。 对膀肤复发情况分析,膀肤三角区是膀肤复发的高危区域,68名膀肤复发患者中58名(85.3%)为三角区复发。肾盂癌和上段输尿管癌患者与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相比,膀肤复发概率无统计学差异(54.5%Vs65.5%,P=0.234)。 对区域淋巴结复发的患者进行分析,原发肿瘤位于肾盂和上段输尿管的UTUC患者肾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肾盂癌和上段输尿管癌患者淋巴结复发高危区域是肾门,腹主动脉旁和骼总动脉淋巴结,复发率分别是20%,43.1%和13.8%。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淋巴结复发高危区域是腹主动脉旁,骼总动脉和骼内动脉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26.2%,24.6%和12.3%。 结论:膀肤复发是上尿路输尿管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高危区域,尤其是膀肤三角区复发,所有UTUC患者术后辅助放疗临床靶区(CTV)需要包括膀肤三角区部位。 肾孟和上段输尿管癌患者肾门,腹主动脉旁和骼总动脉区域淋巴结转移率高:中下段输尿管癌患者腹主动脉旁,骼总动脉和骼内动脉区域淋巴结转移率高。 术后辅助放疗靶区临床靶区(CTV)需要包括膀肌三角区,淋巴结预防照射范围可根据原发肿瘤部位进行选择性照射,以减少患者副反应。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肝癌碘油栓塞后瘤体的血管结构特点与碘油沉积的关系以及碘油在瘤体内沉积的特点与疗效的关系,总结出栓塞后碘油分布及密集程度对肝癌预后有指导意义,对进一步放射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方法:选取肝癌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患者,一般介入治疗1-2次后行放射治疗,并于TACK治疗后1-2周开始进行。按照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50号文件规定标准,由放疗科和CT室医师在TPS工作站共同勾画。对于介入术后呈现密集型及环形碘油分布的肿瘤,临床靶区尽量向碘油集聚区周边外扩1-1.5cm;对于术后呈现稀疏及缺损型碘油分布的肿瘤,靶区包括碘油沉积周围及碘油稀疏及缺损区域;对于介入术后碘油分布稀少,即累计病灶内碘油沉积面积少于30%,靶区应参考肝脏CT增强扫描动脉、门脉及延迟期肿瘤形态勾画。 结果:介入术后碘油呈现密集型及环形碘油分布的肿瘤,疗效最好;术后碘油呈稀疏及缺损型,次之;乏血管型或非肝动脉供血肝细胞癌,疗效最差。 结论:近年来较多单位采用放射治疗及TACE联合治疗肝癌,获得了较两者单纯治疗更好的疗效。肝癌TACE术后疗效与瘤体内碘油的聚积量密切相关,TACE术后沉积在肝内的碘油成为放射治疗靶区勾画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碘油沉积的形态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对放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简称γ刀)治疗不能手术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方法:2000年8月~2006年12月,采用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疗52例不能手术Ⅰ/Ⅱ期原发性肝癌.其中男性35例,女性17例;年龄28岁~84岁,中位年龄60岁;肝功能分级Child-PughA级31例,B级18例,C级3例;按UICC分期,Ⅰ期10例,Ⅱ期42例;既往有乙肝/丙肝/肝硬化病史者42例;黄疸1例,腹水(少量)7例,肝区痛8例;既往已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者11例.采用OUR-QGD型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系统,平静呼吸状态下行增强CT扫描,勾画GTV、PTV及邻近重要器官,PTV为GTV外扩1cm,以50%剂量线覆盖PTV100%,70%剂量线覆盖GTV90%以上为计划要求,50%剂量线为处方剂量线,3~5Gy/次,5次/周,治疗总次数10-17次,GTV边缘总剂量60-70Gy.完成γ-刀治疗后1、3、6个月行增强CT、增强MRI和/或PET/CT检查评价疗效,之后每半年定期随访.近期疗效评价采用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放射损伤按RTOG急慢性放射损伤标准分级.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Kaplan-Meier计算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原发灶的完全缓解率(CR)46.2%,部分缓解率(PR)34.6%,总有效率(CR+PR)80.8%。中位生存期59个月,1,3,5,8,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4%,59.1%,45.5%,25.0%和22.2。对9项可能影响生存率的参数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CE+γ刀组对比单γ刀组有一定生存优势;GTV剂量(≥7Gy/f*10f)组对比(<5.6Gy/f*10-12f)有一定生存优势。治疗期间急性胃肠反应Ⅰ-Ⅱ级为19.2%,未见Ⅲ级及以上反应:骨髓抑制反应Ⅰ级为21.2%,Ⅱ级为11.5%,Ⅲ级为1.9%;治疗期间未见肝功能损害,肝晚期损伤Ⅰ-Ⅱ级为13.5%,Ⅲ级为3.8%,未见Ⅳ级及以上副反应。 结论: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疗的剂量学优势在于其靶区外剂量衰减快,而靶区内剂量层层递增,对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期,而对肝功能损伤小,为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胰腺癌放疗患者口服碘帕醇稀释液后不同时间点胃、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水平段及升段的造影剂通过率,为选择胰腺癌放疗定位的CT扫描时间提供参考,以更精准地勾画靶区. 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20例患者均口服10%浓度的碘帕醇稀释液300ml,患者一次性口服完毕后立即行仰卧位透视,观察服药后5、10、15、20min时胃、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水平段和升段的造影剂头端通过情况. 结果:口服碘帕醇稀释液5min时胃即可充分显影,达到勾画靶区的图像要求;10min时十二指肠降段通过率为100%,但十二指肠水平段稀释液通过率较低,不能满足临床要求;15和20min时十二指肠升段稀释液通过率均可达到100%. 结论:15min可用作胰腺癌放疗定位中口服造影剂的参考时间.
  • 摘要:目的:大分割放射治疗可以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引起远位效应,本研究观察大分割放射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后续的大分割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1)纳入标准:KPS≥70,年龄≥18岁;采用大分割治疗;(2)排除标准:处方剂量超过关键组织(脊髓、心脏等)耐受剂量;首次采样前21天内接受过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2016年6-21至10-19符合入组条件17例患者,应用IGRT技术大分割放疗,大分割方案:6-8Gy/f,共3-4f,常规分割方案:1.8-3Gy/f,16-30f,5f/周.测量放疗基线、1周、3周、1月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包括总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4+T细胞百分比、绝对计数:CD8+T细胞百分比、绝对计数;NK细胞绝对计数;应用SPSS2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应用配对T检验检验淋巴细胞变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总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经过大分割放疗后下降,放疗后3周达最低点,由基线的872.47±206.03个/uL下降至3周的544.24±153.66个/uL(p=0.002),放疗后一月有所回升628.29±167.42个/uL,但仍小于基线(p=-0.008)。NK细胞绝对计数也表现为相同规律,放疗后3周最低点(p=0.007),放疗后一月有所回升。CD4+T细胞百分比有持续下降趋势,由基线的57.98±6.16%下降至1月的48.44±17.14%(p=0.5).CDB+T细胞百分比有持续上升趋势,由基线的40.17±5.74%升至1月的50.50±6.91%(p=0.56).CDB+T细胞绝对计数放疗后1月时为341.68±122.53个/uL,较基线418.62±149.175个/uL下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63). 结论:大分割放射治疗后,抗肿瘤的免疫指标会有一过性下降,约3周达最低点,之后会有所回升。大分割开始三周可能是联合免疫治疗的一个参考时间点。
  • 摘要:目的:鼻咽癌是我国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法.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常损伤听力、咽鼓管及前庭功能,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口干、皮肤破损,严重影响战斗机飞行安全,致使飞行员医学停飞.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未见采用螺旋断层放疗技术(HT,HelicalTomotherapy)治疗飞行员鼻咽癌后复飞的报道. 材料与方法:针对2014年11月在院确诊鼻咽癌的战斗机飞行员,采用HT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定期随访观察肿瘤情况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患者35岁男性,战斗机飞行员,飞行总时间1800小时。2014年11月因"咽部异物感"就诊于我院,经鼻咽镜下病理活检诊断为:鼻咽非角化型未分化癌,完善MRI及PET/CT检查后采用7thUICC/AJCC分期为:T2NOMO(II期)。2014年12月2日开始于我科采用HT行根治性放射治疗,具体放疗剂量如下:鼻咽部病灶(GTV/PGTV/CTV/PTV):74Gy/70Gy/66Gy/60Gy33次5/周,颈部淋巴结引流区(CTV/PTV):60Gy/54Gy33次5/周,放疗计划评估及重要危及器官要求均依照RTOG0615研究(本例计划中脑干最高剂量:50.58Gy,视交叉最高剂量:10.68Gy,双侧晶体最高剂量均<3Gy,下领骨/颖领关节最高剂量:61.41Gy,双侧腮腺平均剂量:20.68Gy,口腔平均剂量:35.43Gy)。治疗及恢复期间,患者坚持鼻腔冲洗及口腔护理,减少颈部照射区域摩擦,加强张口及转颈锻炼。末次随访患者于2016年3月行PET/CT及MRI未见复发及转移征象,考虑肿瘤完全消退。同时,患者前庭、视力及听力测试正常,无耳鸣、头晕、口感等不适症状,经医院空勤委员批准复飞双座战机。 结论: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具备卓越的适形调强能力,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更好的降低正常组织剂量,减少治疗后不良反应,用于飞行员等重要职业人员独具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鼻咽癌的危及器官保护能力及急性放射损伤情况. 材料与方法:回顾2011年10月-2015年9月于医院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44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7thUICC/AJCC分期:Ⅲ、Ⅳa期),其中20例单纯放射治疗,24例同步化疗或靶向治疗.鼻咽肿瘤(GTVnx)处方剂量:70Gy-76Gy,颈部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66Gy-70Gy,临床靶体积(CTV1):处方剂量60Gy-66Gy,临床靶体积(CTV2)处方剂量:50Gy-54Gy,分30-34次进行照射.根据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 结果: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D97平均剂量为72.22±2.44Gy,脑干平均最高剂量:44.01±5.81Gy,脊髓平均最高剂量:28.12±5.86Gy,晶体平均最高剂量:3.74±1.32Gy,口腔平均剂量:32.06±6.29Gy,腮腺平均剂量:24.18士3.62Gy,下颁骨/颖领关节平均最高剂量:63.37±7.11Gy,均低于RTOG0615的限制剂量。急性皮肤损伤发生率0级2.3%,1级43.2%,2级43.29'0.3级I1.49'0;急性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1级43.2%,2级47.7%,3级9.1%;急性腮腺损伤发生率0级4.5%,1级84.1%,2级11.4%,无3级损伤;急性食管损伤发生率0级4.5%,1级68.2%,2级27.3%,无3级损伤;急性血液系统损伤发生率0级759'0,1级11.4%,2级13.6%,3级4.5%。 结论:螺旋断层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具有良好的正常组织保护,严重急性损伤发生率低,综合治疗患者耐受度高。
  • 摘要:目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预后与放疗获益,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医院1999年至2013年收治的1697例保乳术后早期乳腺癌患者,均未行新辅助化疗.中位年龄46岁(22-88).20例(1.1%)手术切缘阳性.术后病理分期pT1和pT2分别为1271例(74.9%)和426例(25.1%),pN0,pN1、pN2和pN3分别为1234例(72.7%)、334例(19.7%)、94例(5.5%)和35例(2.1%).1466例(86.4%)行术后放疗,125例(9.7%)未放疗,66例(3.9%)不详.978例(57.6%)行术后化疗,312例(18.4%)未化疗,407例不详.接受靶向和内分泌治疗者分别占6.7%和67.2%。LuminalA型992例(58.5%)、LuminalB型200例(11.8%)、HER2过表达型88例(5.2%)、三阴型202例(11.9%),未分型215例(12.7%)。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区域复发率(LRR)和总生存率(OS)。单因素分析纳入下列因素:年龄、pT分期、pN分期、手术切缘、病理分级、有无脉管瘤栓、分子亚型、是否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组间差别用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中位随访50个月(1-186),5年和10年LRR分别为4.3%和8.1%,OS分别为97.3%和90.6%。放疗组5年和to年LRR为3.1%和7.2%,未放疗组均为20.2%(P<0.001)。放疗组和未放疗组的5年OS为98%和88.6%,10年OS为91.6%和84.9%(P<0.001)。对LRR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簇40岁者较>40岁者局部复发率高(5年5.5%VS.4.0%,P=0.007).pTl和pT2者5年LRR分别为3.2%和7.7%(P=0.001),pNl-2与pN3比较,5年LRR分别为4.1%和16.7%(P=0.002)。有、无脉管瘤栓5年LRR为14.4%和3.8%(P=0.003),病理1-2级较3级5年LRR明显为低(3.6%VS.7.4%,P=0.015)。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的5年LRR分别为3.6%,5.9%,3.8%均为12.5%(P<0.001)。内分泌治疗可显著降低LRR<5年2.8%VS.9.3%,P<0.001)。手术切缘情况对LRR无影响(P=0.17)。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放疗((P<0.001)、内分泌治疗(P<0.001)和脉管瘤栓(P=0.01)是LRR的独立预后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影响OS的预后因素有病理分级(P=0.018)、脉管瘤栓(P=0.042),pT分期(P=0.003),pN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1)、术后放疗(P<0.001)、术后化疗(P=0.024)。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放疗(P<0.001)、术后化疗(P=0.003)和pN分期((P=0.031)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现代治疗手段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局部区域复发率低,10年LRR在10%以内。术后放疗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改善总生存。分子分型不是独立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颈部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经碘-125粒子挽救治疗后局部控制疗效与剂量学关系。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食管癌患者61个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病变,行放射性125I粒子挽救治疗,评价粒子植入剂量学参数与局部控制率、总生存期和副反应之间的关系.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常规放射治疗,总剂量34-100Gy(中位60Gy),放疗后距离粒子植入时复发时间2-36ms(中位12个月).粒子植入方法包括超声引导或者CT引导两种方式.术前行CT强化扫描,勾画靶区和危险器官,术前计划系统设计针道方向、深度,计算粒子数目,定义处方剂量.粒子针间距1cm,距离危险器官1cm,后退式植入粒子,粒子间距1cm.本组肿瘤大小2.6-87.5cc(中位,24.4cc),植入碘-125粒子活度0.44-0.80mCi(中位0.67mCi),植入粒子数目7-86颗,中位41颗,粒子植入后处方剂量评估为56-204Gy(中位,159Gy),局部疗效评价标准(1和月后开始)RECIST,每3个月一次,观察指标: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HI、EI、CI),局部控制率,毒副反应,生存期. 结果:根据检验结果拟合变量D90ROC曲线,结点剂量为121.64Gy,疼痛缓解率72.7%(16/22),1年局部控制率53.8%,2y年局部控制率31.4%,中位局部控制时间7个月,1年和2年生存期分别为51.4%和29.4%。副反应皮肤溃疡1例,余均为1.2度反应。单因素分期D90≥120Gy,局部控制率为32.1%,D90>120Gy,局部控制率为43.6%,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D90>120Gy可提高局部控制率,肿瘤最大径小于3c。和肿瘤复发时间间隔长于12个月的有可能局部控制更好。 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挽救治疗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剂量学参数与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期之间存在剂量关系。
  • 摘要:目的:每日两次放疗(45Gy/30f,1.5Gy/f)或每日一次放疗(60-70Gy/30-35f,2.0Gy/f)联合EP方案化疗是NCCN指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CONVERT研究比较了LS-SCLC每日两次放疗(45Gy/30f)与每日一次放疗(66Gy/33f)联合EP方案化疗的疗效,结果显示:每日两次放疗与每日一次放疗3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43%和39%);两组的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5%和40%,局部复发率仍较高.有研究提示采用同步推量调强放疗可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进而提高生存.本研究对LS-SCLC患者每日两次同步推量调强放疗与每日一次放疗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材料和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的LS-SCLC患者50例,根据其放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每日两次放疗组(BID组,20例)和每日一次放疗组(QD组,30例)。其中,BID组放疗剂量为GTV54Gy/30f,PTV45Gy/30f,1.8Gy/f,每日两次放疗间隔时间)6h;QD组放疗剂量为GTV60Gy/30f,PTV54Gy/30f,2Gy/f,每日一次放疗。化疗采用EP方案,具体为依托泊苷100mg/m2d1-3+顺铂75mg/m2d1,每21天为1周期,共4-6周期,其中与放疗同步2周期。对于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患者进行全脑预防性放疗(25Gy/10f)。主要观察指标为1年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和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LRRFS).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ECOG评分、吸烟史、临床分期、诱导化疗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随访10.5(4.2-19.7)个月,BID组和QD组1年OS分别为86.0%和78.0%(}0.724),1年PFS分别为68.0%和43.0%(p=0.336),1年LRRFS分别为87.0%和77.0%(p=0.370).BID组在生存方面有获益的趋势。治疗相关毒性方面,两组在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ID组和QD组客观缓解率(CR+PR)分别为93.3%和90.0%。至末次随访时,BID组有14例患者未出现病情进展,QD组有17例患者未出现病情进展。 结论: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采用每日两次同步推量调强放疗较每日一次经典放疗有生存获益的趋势。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1-2015年间医院收治的161例初诊无远地转移的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4例,女67例,发病年龄19-83岁(中位数54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鼻腔(55%)和口腔(30%),其余部位包括副鼻窦(6%),眼睑(5%),鼻咽(2%)和口咽(2%).按第七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61例,ⅣA期85例,ⅣB期7例.37例初诊时颈部淋巴结受累.治疗方案:接受手术±化疗60例,手术+术后放疗±化疗40例,术前放疗+手术±化疗48例,放疗±化疗13例;接受生物治疗的51例.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4个月(6-272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无远地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4%,59%和49%。按不同的治疗模式,单纯手术,手术联合放疗和单纯放疗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1.2%,75.6%和49.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7%,43.6%和25.4%。手术联合放疗(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与单纯手术相比,5年总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43.6%:48.7%,P=0.137),但可以提高5年局部控制率(75.6%:41.2%,P<0.001)。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相比,均未见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的显著差异,但是术前放疗的切缘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后放疗(20.4%:51.5%,P=0.004),Ⅲ期、ⅣA期、ⅣB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2%,33.1%和14.3%(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43),.原发部位副鼻窦(P=0.002),T4(P<0.001),颈部淋巴结受累(P=0.018),未接受生物治疗(P=0.032)和切缘阳性(P=0.035)是影响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4颈部淋巴结受累,切缘阳性和无生物治疗是总生存率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手术联合放疗可提高头颈部薪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的局部控制率,降低远地转移率提高总生存率还需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进一步研究;第七版AJCC头颈部薪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能够较好的预测患者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及头颈外原发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主要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 方法:回顾性收集发表文献中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个案报道临床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共汇总本单位收治及1994-2016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个案报道病例共计113例,其中头颈原发68例,头颈外原发45例.全组男女比1:1,发病以60岁以下人群常见(69%,78/113),发病部位头颈原发以扁桃体(25例)、颈部淋巴结((9例)、鼻咽(<7例)和咽旁(6例)多见,头颈外原发部位以脾脏(16例)、肝脏((7例)、腋窝淋巴结((3例)和乳腺(3例)多见。头颈外原发组大肿块者(>5cm)相对于头颈原发者为多见(56%和19%,P<0.001)。全组5年无病生存率为59%,5年总生存率为83%,头颈与头颈外原发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和44%(P=0.098),总生存率分别为86%和78%(P=0.139),全组的治疗模式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主(93%病例接受单纯手术或术后放疗和/或化疗综合治疗),对于头颈原发组,放疗的介入可提高总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放疗组和未放疗组分别为96%和77%(P=0.051),而头颈外原发组,放疗的介入未能改善患者的预后,5年总生存率两组分别为64%和85%(P=0.592). 结论:本研究数据显示,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头颈外原发者大肿块者较多,术后放疗的介入在本研究中未能体现生存获益,对于头颈原发者,术后放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摘要:目的:评价未手术的下咽及声门上型喉鳞癌(SCCH/L)采用诱导化疗后同步推量根治性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分析2013年1月开始于解放军总医院放疗科治疗,未行肿瘤切除术的下咽及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行根治性调强放疗,化疗模式为DP方案诱导化疗后的顺铂同步化疗,放化疗后无挽救性手术.pGTV处方剂量69Gy,2.3Gy/F,共30次,5次/周.该分割模式BED相当于70Gy,2.12Gy/F,共33次.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Ⅰ/Ⅱ期研究,于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研究编号:ChiCTR-ONRC-14004240. 结果: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共入组60例患者,末次放疗时间2015年10月。全部患者无>2级急性口干症发生,3级急性皮肤损伤、口腔私膜炎及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分别为11.7%(7/60)、3.3%(2/60),11.7%(7/60),1例患者因放疗期间喉水肿行气管切开术,无其他≥4级急性毒副反应。晚期副反应主要为咽喉水肿导致的声嘶或者咽痛,为30.0%(18/60)。1,2年LRPFS,PFS,OS分别为90.0%及70.5%,90.0%及70.7%,91.7%及71.9%。放疗期间急性疼痛和进食困难程度较重的患者预后较差,是OS的独立影响因子(p=0.03,95%CI1.104-7.202)。 结论:69Gy/30F的剂量分割模式的I41RT在SCCH/L治疗中安全性及有效性尚可,但应注意选择适宜人群。
  •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单克隆抗体治疗食管癌术后、化疗后转移性淋巴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使用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治疗食管癌术后、化疗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食管癌术后、化疗后仍存在淋巴结转移,化疗后4个月内给予pembrolizumab治疗(100mg静脉滴,每2周一次),治疗后4周期后疗效评价为SD,8周期后疗效评价为PR.结论:食管癌术后、化疗后残余转移性淋巴结,应用PD-1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2个月内评价最终疗效时间尚短.
  • 摘要:目的:评估高剂量少分次放疗模式治疗老年Ⅳ期胰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5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就诊的胰腺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科,所有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通过随访获取疗效及毒副反应,依据NCI-CTCAE4.02标准行不良反应评价.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共33例65岁以上患者接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放疗,30例获得随访,获访率91.0%,其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1年生存率为24.0%,疼痛缓解率80.0%(20/25).17例患者可评价胰腺病灶治疗效果,其中部分缓解4例(23.5%),稳定12例(70.6%),进展1例(5.9%).毒副反应中血液学反应3级占6.7%(2/30),无2级以上消化道反应. 结论:采用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老年Ⅳ期胰腺癌,副反应可接受,可缓解患者癌痛,有延长生存时间的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在评估行高剂量少分次放疗Ⅲ期胰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初诊Ⅲ期胰腺癌患者39例,均采用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放疗,于放疗前行血清铁蛋白检测,并依据结果分为血清铁蛋白正常组27例与异常组12例,随访记录2组生存时间,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血清铁蛋白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正常组为21个月,Log-rank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在年龄、性别、初诊时体质量下降、KPS评分、肿瘤部位、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放疗前是否行减黄或改道手术、是否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及同步化疗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Ⅲ期胰腺癌患者行高剂量少分次放疗前检测血清铁蛋白,可预测其生存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射波刀在听神经瘤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8例患者进行射波刀治疗,采用第四代射波刀,听神经瘤体积3.96~74.05cm2,中位值20.29cm3,予射波刀分次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归一80%~85%,照射剂量25Gy/5次(4例)、21Gy/3次(2例)和24Gy/4次(2例),线束数108~170个,靶区体积覆盖95%以上.分别于治疗后即刻和随访时评价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9.37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后无头痛、恶心、呕吐等放射性脑水肿症状.复查MRI显示,肿瘤体积1.51~45.36cm3,中位值11.92cm3,较治疗前缩小(Z=-2.366,P=0.018). 结论:射波刀治疗听神经瘤疗效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对射波刀呼吸追踪治疗肺部肿瘤的应用、体会,总结射波刀对肺部肿瘤治疗的优势,为进一步的应用、推广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2例进行射波刀呼吸追踪治疗的肺部肿瘤患者,观察评估本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的有效率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3个月有效率为94%,6个月有效率为95%.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2例约占本组病例的5%、急性放射性食管炎1例约占本组病例的2%,本组病例没有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短期的白细胞下降在治疗结束后两周左右基本恢复. 结论:射波刀呼吸追踪治疗肺部肿瘤提高了射波刀的适应症范围,解决了因种种原因不能进行金标追踪的患者的需求,较其他放疗手段降低了放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和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受呼吸运动影响明显的肺部肿瘤治疗方面有明显的精确定位治疗优势.
  • 摘要:目的:回顾性对比评价射波刀联合或不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2月28例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经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射波刀治疗剂量为20~37Gy/4~6F,贝伐单抗剂量为5mg/kg、每2周1次.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治疗后1个月时评估;疗效在治疗后3个月评估,随后每间隔3个月评估1次. 结果: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组治疗后3个月时有效率可达8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7.7个月,平均总生存期达10.9个月;射波刀未联合贝伐单抗组治疗后3个月时有效率可达69.2%,中位PFS4.7个月,平均总生存期达7.5个月.2组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对比射波刀单独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较长的PFS,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
  • 摘要:复发头颈部肿瘤的治疗策略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发展至如今的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提高了复发头颈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尤其是随着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调强放射治疗,近距离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通过精确的定位、计划及治疗,极大提高了靶区剂量,减少了正常组织的剂量.本文主要对复发头颈部肿瘤的再程放射治疗的治疗方式选择等方面予以综述.
  • 摘要:患者肺癌晚期行多程化疗后复发,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引流区曾行根治性放疗。目前肺内多发转移。此次改行射波刀治疗,应用金标植入的方式进行追踪呼吸运动,最大可能的减少了正常肺组织的受照射体积。术后随诊发现该患者照射靶区病灶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发生远隔效应,靶区外两处转移病灶减小及消失。究其原因可能与射波刀的剂量分割模式相关。本文所报道患者在肺内病灶射波刀治疗3个月后复查发生远隔效应,行健择单药维持化疗,3个月后再次复查CT示病情进展,转移病灶较前增大。不难看出化疗在这中间起到了一定负面作用。远隔效应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应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发生远隔效应的患者其化疗的介入时机选择应该慎重。
  • 摘要:目的:评价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短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50例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早期原发性肝癌行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直径0.6~5.0cm,单次分割剂量4~12Gy,照射次数为3~8次,肿瘤剂量(PTV)36~57Gy,连续照射.结果:随访13~51个月,完全缓解(CR)41例(82.0%),部分缓解(PR)8例(16.0%),稳定(SD)0例,进展(PD)1例(2.0%),有效率(CR+PR)为98.0%,1、2、3年总生存率为100.0%、90.0%、76.0%.结论:射波刀是治疗早期肝癌较有效的手段,且不良反应较小.
  • 摘要:目的:转移性前列腺癌在指南里首选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全身治疗,参照其他实体瘤如肺癌、乳腺癌,寡转移病历选择根治性治疗手段也能获得很好的疗效.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为前列腺癌的根治手段.有关手术根治寡转移前列腺癌的研究较多,但同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进行根治性放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单位采用根治性放疗治疗寡转移前列腺癌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2011年至2015年22例仅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22例患者共49个骨转移灶,中位2个,范围1-5个,骨盆(耻骨、髂骨、坐骨)29处,椎体14处,股骨3处,肋骨3处.放疗范围:前列腺+精囊±盆腔以及转移灶放疗.剂量:盆腔46Gy/23f,前列腺+精囊:72-76Gy/36-38f.22例患者中有14人接受盆腔照射.骨转移灶:40-76Gy,中位剂量60Gy.放疗前均接受一段时间的内分泌治疗,中位时间5个月.放疗后仅1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未接受内分泌治疗,其他患者均接受内分泌治疗. 结果:随访时间:中位值17个月(范围:2-48个月).截止到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存活,1年、2年无生化失败生存率为85.7%和71.4%.3例患者出现生化失败,其中1例患者出现临床失败(肺转移)后接受了化疗,放疗与化疗间隔时间23个月.另外2例仅为生化失败,进行换药内分泌治疗.放疗前PSA中位值0.7ng/ml放疗后PSA反应率:放疗后2个月有20例患者PSA较放疗前比下降,其中13例患者PSA下降至0.1ng/ml(59.1%),2例患者PSA未下降.无Ⅲ、Ⅳ级放疗相关的急性期和晚期泌尿系和直肠反应. 结论:对于骨转移灶数目较少的前列腺癌患者,对原发灶和转移灶采用根治性放疗近期生化控制率可,放疗毒副作用可耐受.远期疗效和生存需待长期随访数据.
  •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射波刀与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方法:选取113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射波刀组(45例)与伽玛刀组(68例),并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副反应以及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 结果:射波刀组和伽玛刀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56%和73.53%,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4.74%和94.52%,中位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d和16d.治疗后两组的总胆红索、肿瘤标志物(CA19-9)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t=14.22,t=12.94;P<0.05).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0.1个月和8.7个月,两组比较有差异(t=10.07,P<0.05),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5.5个月和14.8个月,两组比较无差异(t=2.76,P>0.05).射波刀组和伽玛刀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48.89%和58.82%,(x2=2.09,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1.11%和11.76%,两组比较无差异(x2=5.66,P>0.05),均未见3~4级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与伽玛刀比较,射波刀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局部控制率和有效率相似,但可提高无进展生存时间,且疗程短、起效快,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利用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18F-FDG PET/CT)中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参数,分析局部晚期胰腺癌放射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中肿瘤TLG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显像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将33例患者以TLG的中位值(55.3)为切分点进行分组,TLG<55.3为A组(16例),TLG≥55.3为B组(17例).所有患者均以标准化摄取值(SUV)2.5为阈值,获得全身肿瘤的TLG.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比较预后危险因素和TLG的预后价值. 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5和8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相关性(r=7.765,P=0.005);两组患者GTV剂量、治疗前CA19-9均有差异(x2=7.162,x2=10.476,P=0.05),且为影响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放射治疗预后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TLG的参数为P=0.009,为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治疗前CA19-9和GTV剂量均为影响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放射治疗预后危险因素;TLG是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放射治疗前肿瘤原发灶的TLG参数在预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够指导临床及早制定个体化诊疗计划,有望延长患者总生存.
  • 摘要:目的:随着精确放疗技术在胰腺癌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精确的图像引导技术也逐渐被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SUV)阈值法勾画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CTC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T,18F-FDG PET-CT)图像上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靶区与定位扫描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CECT)图像上GTV靶区的一致性,进一步明确PET-CT用于胰腺癌靶区勾画的最适方法,为胰腺癌精确放射治疗提供更多图像信息. 方法:选取2014-07-01-2015-06-30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9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的胰腺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放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及腹部CECT扫描.依据不同阈值法测量出PET-CT图像显示肿块大小(GTV on PET-CT,PET/CT-GTV).1)SUV相对百分比法:基于最大SUV(maximum SUV,SUVmax),百分活性曲线所包绕的体素范围,包括GTVpet15%、GTV-pet20%、GTVpet25%、GTVpet30%、GTVpet35%、GTVpet40%、GTVpet45%和GTVpet50%;2)SUV绝对值法:指SUV值超过预设值2.5所包绕的体素范围GTVpet2.5).测量出CECT上可见肿块大小(GTV on CT,CT-GTV).将不同阈值法测出的PET/CT-GTV与相应CT-GTV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GTVpet组随着百分比值增加体积在逐渐缩小.GTVpet25%、GTVpet30%和GTVpeh5%平均体积分别为(95.52±43.97)、(77.92±42.97)和(64.24±40.64)cm3;GTVpet2.5的平均体积为(18.6±26.56)cm3;而GTVct组平均体积为(80.09±46.07)cm3.对比分析GTVpet同GTVct体积间的一致性,结果显示GTVpet30%与GTVct体积最为接近,P=-0.996.同时基于SUVmax80%阈值法勾画的GTVpet30%体积较GTVct体积稍大,GTVpet30%组平均体积较GTVct体积大(0.22±5.2)cm3,95%CI为-10.31~10.77cm3.GTVpet30%与GTVct间存在相关性,r=0.632,P<0.01;GTVpet2.5与GTVct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r=0.257,P=0.21.胰腺癌18F-FDG代谢摄取普遍较低,采用SU V2.5阈值法勾画GTV-pet2.5普遍体积较小,甚至由于SUVmax都<2.5而无法采用此方法勾画GTV. 结论:采用SUVmax30%阈值法勾画的GTVpeh00%同CECT勾画的GTVct体积大小最为接近.但具体应用时根据个体代谢高低适度调整百分比一致性更好.
  • 摘要: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转化为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认识. 方法:回顾分析1例WM转化为MC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转归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共行7周期苯丁酸氮芥联合泼尼松(Chlorambucil and Prednisolone,LP)方案,1年后转化为套细胞淋巴瘤,后行3周期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Rituximab and fludarabine、Cyclophosphamide,RFC)方案及2周期马法兰联合泼尼松(Melphalan and Prednisolone,MP)方案化疗,疾病再次进展. 结论:WM可转化为套细胞淋巴瘤,发病率极低,预后差,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摘要: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已发生或易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播散的颅内肿瘤,如髓母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等.因全脑全脊髓放疗照射范围广,治疗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轻者影响放放疗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治疗效果;重者则有可能导致自发性颅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医院于2008年7月-2012年6月在给患者进行全脑全脊髓放疗的同时,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预防治疗,降低了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保证了全脑全脊髓放疗的顺利进行.
  • 摘要:目的:肺癌放疗后复发是目前的治疗难点,往往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佳,由于多为姑息治疗,需要平衡治疗方案的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意在分析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复发肺癌的初步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自2015.01至2016.10于本科接受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的肺癌放疗后复发患者的数据,分析粒子植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粒子植入流程按科内常规进行,包据术前计划设计、术中治疗方案优化、CT引导下穿刺、粒子植入、术后评估剂量验证.近期疗效评价采用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v1.1,不良反应评价采用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CTCAE)v3.0.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Kaplan-Meier方法分析肿瘤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率. 结果:共17例病例纳入分析,鳞癌12例,腺癌5例,I-125粒子植入治疗共18个病灶。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病灶总体治疗情况见表2。截至2015.12,中位随防9.2个月(1.5-23.1个月)。随访期间9例无局部进展,粗算局控率50%,具体见表3。自粒子植入后算起,患者总体1年生存率为65%。共有6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1例气管食管瘘、2例胸腔广泛转移进展、3例晚期恶病质。患者总体1年局控率为4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暂未显示出局控率与剂量、病灶体积有显著相关性(p>0.05)。毒副反应上看,未见明确与放射性粒子相关的放射性毒性;共有6例气胸,发生率33%,其中2例需要外科干预进行闭式引流(10%)。咯血及胸壁气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7%和11%,详见表4。 结论: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复发肺癌是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年累积局控率约48%,毒副反应小,剂量能达到I10Gy以上的病例偏少,后续临床治疗上拟进一步提高剂量、延长随访、扩大样本量。
  • 摘要:目的:比较肺癌放疗过程中四维CT与传统方法勾画靶区的治疗计划差异性. 方法:选取医院2013-01/2013-12间20例肺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四维CT与普通螺旋CT扫描,并且应用两种方法划定靶区与制定治疗计划,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测定靶区的体积,分析其差异. 结果:四维CT扫描勾画计划靶区体积为(277.4±33.6)cm3,普通螺旋CT扫描勾画计划靶区体积为(295.3±34.1)cm3.计划靶区质心的为(0.8±0.2)cm,而病灶位于下叶和上叶患者的分别为(1.6±0.3)cm、(0.3±0.1)cm.四维CT扫描中MLD较普通螺旋CT扫描中MLD减少(8.7±1.2)%;四维CT扫描中双肺V5、V10、V15、V20均较普通螺旋CT扫描减少(7.3±1.4)%、(5.6±1.2)%、(6.6±1.2)%、(5.9±1.3)%.四维CT扫描中MHD较普通螺旋CT扫描中MHD减少(9.0±2.2)%;12例患者四维CT扫描中Plan心脏的V30较普通螺旋CT扫描减少(12.2±2.1)%,8例患者四维CT扫描中Plan心脏的V40较普通螺旋CT扫描减少(9.7±1.8)%.20例患者四维CT扫描和普通螺旋CT扫描中Plan的D99分别为(56.3±1.7)Gy、(55.9±1.9)Gy,而四维CT扫描中Plan的D95分别为(60.4±1.3)Gy、(59.5±1.7)Gy. 结论:肺癌放疗患者应用四维CT技术可以更好的勾画靶区,提高靶区的剂量,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累和靶区遗漏,值得临床中应用.
  • 摘要:目的:回顾性评价射波刀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确诊胶质瘤后均经标准手术治疗和后续同步辅助放射治疗+替莫唑胺化疗,射波刀治疗剂量为20~37Gy/次,治疗4~6次,贝伐珠单抗剂量为5mg/kg,每2周治疗1次;评估治疗期间,治疗后1个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之后每间隔3个月评估1次.结果: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后1个月时有效率可达6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7个月,1年生存率达45%,未出现4~5级不良反应.结论: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有较好的疗效和较长的PFS,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摘要:目的:评价T1-2N1M0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辅助放疗对LC率的影响及地位. 方法:收集2005-2010年间收治的新辅助化疗患者资料,筛选出T1-2N1M0人群,并对其辅助放疗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共入组T1-2N1M0患者144例,中位年龄45岁(23~72岁). 结果:术后30例(21%)获得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pCR者均接受了辅助放疗,45例仅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中10例未接受辅助放疗,69例腋窝淋巴结转移仍为阳性者中6例未接受放疗,其余患者均接受了辅助放疗.全组中位随访时间88个月,46例复发转移(32%),其中pCR者5年LR率为3.0%.5年LR率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放疗组为7%、未放疗组为16%(P=0.181),腋窝淋巴结仍为阳性者放疗组为15.9%、未放疗组为33%(P=0.267).全组pCR者DFS时间较非pCR者延长(P=0.017). 结论:新辅助化疗后获pCR者DFS期优于未获pCR者,获pCR患接受辅助放疗的LR率较低,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未能从术后辅助放疗中获益,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仍为阳性者的LR率高,辅助放疗有获益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红豆杉胶囊联合体部伽玛刀(γ-ray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γ-SBRT)对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2013年8月~2014年9月收治48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5例:采用体部伽玛刀治疗,50%~60%等剂量曲线覆盖95%以上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volume,CTV),3.0~4.5Gy/次,治疗10~11次,同时口服复方红豆杉胶囊0.6g,3/日,21天为1个周期,治疗后继续口服3个周期,共4个周期.对照组23例:单纯行体部伽玛刀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 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8.0%和21.7%;有效率分别为92.0%,和69.6%.两组毒副反应相似,Ⅰ~Ⅱ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0%和73.9%,Ⅲ~Ⅳ级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0%和8.6%,Ⅰ~Ⅱ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68.0%和69.5%,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8.0%和4.3%. 结论:复方红豆杉胶囊配合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有效率,且毒副反应的耐受性良好.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1.1,RECIST1.1)和修改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RECIST)在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海军总医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5例,分别按照RECIST1.1标准和mRECIST标准评价立体定向放疗射波刀治疗后疗效. 结果:按照RECIST1.1标准,在射波刀治疗后3个月,全组35例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20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1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为3倒,近期有效率(CR+PR)60%,而按照mRECIST标准,在射波刀治疗后3个月,CR为10例、PR为16例、SD为6例、PD为3例,近期有效率(CR+PR)74.28%;经统计学分析Kappa=0.402(x2=43.3,P<0.001),说明两个诊断标准一致性尚未达到满意程度.按照mRECIST标准,客观缓解组的患者(CR+PR)与非客观缓解组患者(SD+PD)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上显示优势(P<0.001). 结论:对于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射波刀治疗后的疗效评价,mRECIST标准可能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患者的疗效,预测患者预后.
  • 摘要:目的:探索胰腺癌原发灶CT扫描与术后病理大小的关系及显微病灶浸润范围,以确定放疗靶区勾画中CTV范围. 方法:对2013-201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和空军总医院收治的19例胰腺癌患者进行研究.15例被测量术前多排螺旋CT图像和术后大体标本上肿瘤横断面最大直径,19例被在显微镜下测量病理切片上肿瘤浸润范围和计算的实际浸润范围.配对t检验不同测量方法结果差异. 结果:15例患者大体标本、CT测量的肿瘤最大直径分别为33.6、30.1mm(P=0.000),二者差值的中位数、平均值分别为3.1mm(1.2~8.0mm)、(3.6±2.0)mm,95%CI为1.2~6.0mm.19例患者最大实际浸润距离、最大测量距离分别为3.50、3.19mm(P=0.000),二者差值的中位数和平均值分别为0.31mm(0.15~0.50mm)、(0.30±0.09)mm.原发灶边缘至浸润灶距离最大值为5.21mm,中位数、平均值分别为3.34mm(2.19~5.21mm)、(3.50±0.88)mm,95%CI为2.19~5.06mm. 结论:增强CT低估了胰腺癌原发灶实际大小,在GTV基础上外扩5mm作为CTV可能不够充分,建议再增加1~3mm.
  •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增强CT及DWMRI在胰腺恶性肿瘤体积大小、肝脏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瘤的差异,指导临床放疗实践. 方法:计划入组40例胰腺癌患者,均行增强CT及DWMRI定位扫描,后依据不同图像进行靶区体积勾画、肿瘤最大截面长径测量、肝转移瘤及5~8mm、>8mm淋巴结转移瘤的测量.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基于增强CT、DWMRI所勾画的GTV平均值分别为54.95、41.67cm3(P=0.000),肿瘤最大界面长径平均值分别为4.18、3.94cm(P=0.000),其中2例dCT小于dDWMRI.依据增强CT、DWMRI图像分别检出肝脏转移瘤83、112个,增强CT检出量占DWMRI检出的74%;>8mm淋巴结转移瘤分别检出46、56个,5~8mm淋巴结分别检出103、200个,增强CT检出量分别占DWMRI检出的82%、52%. 结论:基于DWMRI测量的GTV及肿瘤最大界面长径较增强CT小,在肝脏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瘤检出较增强CT敏感.然而还需要进一步参照病理对照试验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胰腺癌的胃镜下胃肠黏膜损伤表现,及其与剂量学和临床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3例胰腺癌患者,并接受TOMO设备治疗,按照高剂量少分次剂量模式,放射治疗前(1周内)及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内)均行胃镜检查.采用CTCAE v4.0分级标准和胃镜下黏膜反应标准分级,分析胃镜下分级与CTCAE分级、临床因素、胃及十二指肠剂量体积参数间的关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胃镜下分级的影响因素. 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十二指肠Dmax与胃镜下≥2级放射性胃肠损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0.523,P<0.05);十二指肠Dmax、D1(1cm3所接受的最大剂量)、D3(3cm3所接受的最大剂量)、V45与≥胃镜下3级放射性胃肠损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0.599,r=0.464,r=0.428,r=0.465;P<0.05).十二指肠Dmax、D1、D3、V40、V45与≥胃镜下4级放射性胃肠损伤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r=0.497,r=0.457,r=0.464,r=0.441,r=0.47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胃镜下放射性胃肠黏膜损伤分级与CTCAE分级、临床因素及剂量参数间无差异. 结论:胰腺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后,胃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的发生与主观症状、临床因素及剂量学因素无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原发性肝癌放疗疗效差异与肿瘤的放疗抗拒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认为多种基因及分子通路参与调控原发性肝癌对放疗的抗拒,对原发性肝癌放疗抗拒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可预测放疗敏感性,对放疗抗拒的逆转研究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评估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先前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复发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接受SBRT(射波刀)治疗的先前照射过的25例复发头颈部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SBRT的处方剂量是25~36Gy/5~6f.评价指标包括肿瘤缓解率、局部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生存质量改善率、急性及晚期毒性反应.结果:射波刀治疗3个月后近期有效(CR+PR)率为68%,中位无病生存期达10.3个月,1年生存率达48%;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4~5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于先前接受过放射治疗的复发头颈部鳞癌患者,射波刀治疗复发头颈部肿瘤近期疗效明确,且不良反应较轻.
  • 摘要: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治疗恶性肿瘤脑转移瘤难治性瘤周水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14例伴难治性瘤周水肿的恶性肿瘤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乳腺癌脑转移7例、肺癌5例、食管癌1例、右上颌窦腺样囊性癌1例.所有患者均为甘露醇、地塞米松等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脑水肿病例.评估患者在贝伐珠单抗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评分及MRI显示的水肿体积,并详细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全组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的中位剂量为4.76mg/kg.全组14倒患者中,11侧患者在贝伐珠单抗给药后头晕、头痛症状明显减轻,3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全组14例患者贝伐珠单抗治疗后瘤周水肿体积较治疗的明显减少[(38804±14859)mm3vs.(80100±28338)mm3,P=0.02],水肿指数较治疗前有降低的趋势(15.38±7.12vs.26.40±16.52,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患者中有1例于第2次贝伐珠单抗治疗后出现上颌窦创面大量出血死亡,3例患者出现可控制的高血压,未出现蛋白尿、贫血、口腔炎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贝伐珠单抗可控制恶性肿瘤脑转移的难治性瘤周水肿,为严重脑水肿患者争取放疗机会,但应谨慎掌握适应证,警惕严重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评价胰腺癌高剂量少分次放疗中基于PET勾画靶区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病理学确诊的Ⅲ期胰腺癌初诊患者,放疗前均接受PET/CT检查,采用PET与定位CT图像融合的方式勾画靶区,并采用螺旋断层放疗设备进行放疗(计划靶体积放疗剂量为50Gy,大体肿瘤体积放疗剂量为65~70Gy;分割次数为15~20次).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放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31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为60岁;中位肿瘤体积为51.66cm3.近期局部控制率为87.1%,疼痛缓解率为92.3%;急性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各1例(3.2%),晚期3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3例(9.7%).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年生存率为52.4%.年龄、KPS评分及同步放化疗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值均<0.05). 结论:在胰腺癌高剂量少分次放疗中,基于PET图像勾画靶区进行放疗,可能使患者的生存获益.
  • 摘要: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放射治疗是胰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常规剂量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疗效受到质疑.通过改变胰腺癌放疗剂量模式,国内外文献报道采用高剂量少分次模式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缓解癌痛,并有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趋势.尽管如此,在高剂量少分次放疗中剂量模式的选取、危及器官的保护、以及如何与手术联合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对比替吉奥或吉西他滨联合射波刀治疗老年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中心收治的60例胰腺癌患者按化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G、S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接受针对胰腺及周围转移性腹膜后淋巴结病灶的射波刀治疗,采用25-40Gy/5f,5f/周的高分次剂量治疗模式.G组同步化疗:吉西他滨,1g,VD,qd,d1、8.S组同步化疗:替吉奥胶囊,40mg,PO,bid,d1-14.射波刀结束3周后接受至少4周期序贯化疗,G组:吉西他滨1g/m2VD,qd,d1,d8,q3w.S组:替吉奥胶囊40mg/m2,PO,bid,d1-14,q3w.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时间(O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1.0个月,放疗局控有效率:G组80.0%,S组7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综合治疗有效率:G组63.3%,S组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1).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0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9.0个月.G、S组的0.5年、1年、2年生存率依次为:93.3%、40%、10%和86.7%、46.7%、1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均无Ⅳ级不良反应. 结论:射波刀联合替吉奥或吉西他滨单药同步并序贯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对SCLC患者外周血微环境中肿瘤相关细胞因子IL-2,IL-6,TGF-β1,HIF-1,PD-1,PD-L1,CTLA-4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的第1-7周期的动态表达进行检测,从细胞因子水平明确肿瘤患者全身免疫状况;为免疫治疗与化疗的结合寻找最佳切入点,并对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43例ED/LD期SCLC患者外周血,利用ELISA方法检测该组患者外周血中IL-2,IL-6,TGF-β 1,HIF-1α,PD-1,PD-L1,CTLA-4,7个细胞免疫因子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水平. 结果: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免疫因子表达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我们探讨了7个细胞因子在分别在化疗2、4、6周期评价时,PR、PD、SD三组之间的细胞因子表达浓度的差异.结果 显示:2周期评价时细胞因子HIF1 α、TGF-β 1、PDL1、CTLA-4均表现出SD>PR>PD的浓度差异,统计学差异显著.4周期、6周期评价时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SCLC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TGF-β 1、HIF-1 α、CTLA-4等免疫抑制因子在SCLC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表明NSCLC患者全身免疫处于复杂的免疫抑制状态.HIF1 α、TGF β、PDL1、CTLA-4四个抑制性细胞因子表达的浓度差异与早期疗效相关,2周期评价时均表现出SD>PR>PD的浓度差异,疗效SD组浓度远远高于正常值,疗效PD组浓度接近或低于正常值,而疗效PR者,浓度介于两者之间.
  • 摘要:目的:探索肺癌脑转移患者海马转移发生率,分析海马转移高危因素,判断海马保护安全性,以协助筛选实施海马保护WBRT人群.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2014年间收治的34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资料,勾画海马及海马周围5mm边界,Logistics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确定海马转移的高危因素.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颅内总转移灶1621个,发生海马转移16例,海马转移发生率4.6%(16/345),病灶发生率0.99%(16/1621).海马及其周围5mm发生脑转移者42例,海马区转移发生率12.2%(42/345),病灶发生率2.78%(45/1621).Logistics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脑转移数目与海马转移具有相关性(P=0.000,HR=1.14).疗后发生颅内进展者139例,海马区转移复发率12.2%(17/139).Cox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基因状态与患者脑转移后OS相关. 结论:脑转移数目为海马转移高危因素,转移数目多的患者更易发生海马转移.海马保护WBRT适合于脑转移数目少、肿瘤分期早及存在基因突变或重排肺癌脑转移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螺旋断层放疗系统进行加速分割同步加速推量(P67.5研究)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共纳入自2007年8月至2016年1月经螺旋断层放疗的鼻咽癌患者381例,包含P67.5研究(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67.5Gy/30F,2.25Gy/F;高危计划靶区60Gy/30F,2.0Gy/F;低危计划靶区54Gy/30F,2.0Gy/F)161例及P70研究(原发肿瘤及转移淋巴结70Gy/33F,2.25Gy/F;高危计划靶区60Gy/30F,2.0Gy/F;低危计划靶区54Gy/30F,2.0Gy/F)220例,通过倾向性配比评分共入组296例,每组148例.根据RTOG/EORTC标准并借鉴常用药物毒性标准(CTCAE)V3.0评价急性反应及晚期损伤,使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随访截止于2016年1月,中位随访期33.5(6-58)月,除P67.5组发生较严重的血液学毒性外,其它急性反应及远期损伤均无差异.两组3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RFS)分别为94.0%和92.7%(p=0.570),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93.2%和91.1%(p=0.621),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88.5%和87.8%(p=0.143),3年总生存率(0S)分别为93.9%和90.4%(p=0.086),均无统计学差异.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主要为T分期、临床分期及年龄. 结论:使用螺旋断层治疗鼻咽癌,通过适当提高单次剂量进行大分割同步加速放疗临床急性反应及远期损伤可接受,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