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加氢脱氯

加氢脱氯

加氢脱氯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41548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石油化工、化工生产与技术、工业催化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等;加氢脱氯的相关文献由554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剑、刘武灿、李玲等。

加氢脱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1548 占比:99.94%

总计:141632篇

加氢脱氯—发文趋势图

加氢脱氯

-研究学者

  • 吕剑
  • 刘武灿
  • 李玲
  • 石能富
  • 马超峰
  • 毛伟
  • 王博
  • 田松
  • 白彦波
  • 秦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晴; 王诗怡; 王梦茹; 牟效玲; 林荣和; 丁云杰
    • 摘要: 聚氯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在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按照原料来源划分,聚氯乙烯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基于煤炭的电石法和基于石油的“平衡法”.我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电石乙炔法是合成聚氯乙烯的主要途径.该方法采用乙炔与氯化氢在活性炭担载氯化汞催化剂上进行氢氯化反应得到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然而,由于汞催化剂的挥发性以及毒性,开发汞替代催化剂迫在眉睫.乙炔与二氯乙烷耦合反应是将煤炭与石油资源共同利用来制备聚氯乙烯的一条极具吸引力的途径.相对于研究相对成熟的氢氯化反应,目前耦合反应的研究较少,所开发的催化剂活性与氢氯化体系相比仍有数量级的差距,反应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二氯乙烷是通过先裂解产生氯化氢,后者再与乙炔发生氢氯化反应,还是二氯乙烷活化后直接与乙炔进行耦合反应.本文报道了一种通过结合预氧化-热裂解的新方法用于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氮化碳基催化剂,并且将其应用到二氯乙烷裂解反应中,获得较好的活性.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预氧化温度能够调控不同氮物种缺陷的分布,并发现较高的吡啶氮含量更有利于提高催化剂催化催化裂解反应的活性.进一步添加金属组分(金、铂和钌)修饰上述氮化碳催化剂构建了一系列M/C_(3)N_(4)/AC(M=Au,Pt,Ru)双金属催化剂.结合多种表征技术、稳态反应性能测试以及动力学研究发现,金属组分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单原子分散在载体上,且金属的存在造成两种反应物分子在金属位点上的竞争吸附,因此催化剂在强化氢氯化反应的同时,也减弱了脱氯化氢反应性能,其催化耦合反应总体性能呈现如下趋势:Au/C_(3)N_(4)/AC>Pt/C_(3)N_(4)/AC>Ru/C_(3)N_(4)/AC.基于上述结论,通过装填C_(3)N_(4)/AC和单原子催化剂Au/C3N4/AC的串联反应器,实现了耦合反应的过程强化.综上可见,二氯乙烷脱氯化氢反应是乙炔与二氯乙烷耦合反应的必要步骤,未来催化剂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乙炔与二氯乙烷的活化需要不同的活性位点.
    • 王越; 冯钰钰; 胡晨星; 张伟; 张晨; 李翠清
    • 摘要: 催化加氢脱氯技术反应选择性高、适用范围广,可深度脱氯,是极具前景的脱氯方法。综述了加氢脱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加氢脱氯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成、助剂、载体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催化剂失活的原因。Ni基催化剂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是非常有前景的加氢脱氯催化剂。
    • 郝清泉; 刘宗鹏; 武本成; 朱建华
    • 摘要: 采用Aspen Plus软件,对从废塑料裂解油中鉴定出的13种有机氯化物在指定加氢反应条件下的加氢脱氯复杂反应体系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的热力学分析方法,使用Aspen Plus软件中的Gibbs反应器进行模拟分析,确定在指定初始组成及反应条件下各种有机氯化物的平衡组成;然后,采用灵敏度分析工具,考察了氢油比、反应温度及压力等因素对该复杂反应体系平衡组成的影响,并探究了氢气与各种有机氯化物反应的先后顺序。分析结果表明:在指定的反应条件下,该复杂反应体系中13种有机氯化物的加氢脱氯反应均可自发进行,且基本上均可反应完全;对于给定有机氯化物初始组成的废塑料裂解油,其加氢脱氯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00-320°C、压力3-5 MPa、氢油体积比3.7;与氯代芳烃相比,氯代烯烃和氯代烷烃优先与氢气进行加氢脱氯反应;在氢气过量的条件下,氯代烷烃的反应完全程度低于氯代烯烃和氯代芳烃。
    • 岳瑞宽; 王文魁; 丁永山; 陈洪龙
    • 摘要: 以2-氯-3-氯甲基吡啶为原料,通过氰化、水解、加氢脱氯等步骤得到3-吡啶乙酸盐酸盐.通过优化,确定了最佳物料配比.该方法操作简单,可有效利用公司副产,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 张永祥; 白冰; 杨文静; 郭汶俊; 李雅君
    • 摘要: 为了提高纳米铁的活性和分散性,在醇水体系下制备出纳米钯铁(Pd/Fe)双金属颗粒并表征,将制得的纳米Pd/Fe颗粒应用于水中2,4-二氯苯酚(2,4-DCP)的去除,考察了材料投加量、反应温度、初始pH值、2,4-二氯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2,4-DCP去除的影响,分析了2,4-DCP的去除机理并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在醇水体系中制备纳米铁有利于纳米颗粒的稳定分散;钯的加入将脱氯途径转变为催化加氢,极大改善了2,4-DCP的去除效果;当2,4-DCP初始浓度为20 mg/L、反应温度30°C、纳米Pd/Fe颗粒投加量为2 g/L时,2,4-DCP可在5 h内去除99.9%;反应过程符合修正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 姜亚光; 王瑞康; 王倩; 李春喜
    • 摘要: 四氯化碳(CTC)是甲烷氯化物生产的副产品,也是一种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将其转化为氯仿,可同时实现ODS的生产淘汰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本文开发了一种以四丁基氟化铵(TBAF)为相转移催化剂、K2CO3为助催化剂、三氯乙烯为供氢剂将CTC转化为氯仿的新方法,研究了温度、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对反应的影响,考察了反应动力学特征及反应放大效应.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三氯乙烯的酸性H原子可与四氯化碳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四氯乙烯和氯仿;反应速率随相转移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以及助催化剂碱性的增强而提高;循环使用过程中催化剂活性的降低与TBAF中氟离子的取代反应消耗有关;表观反应速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过程放大效应不明显.在优化反应条件下(30~60°C,9g CTC,10mmol三氯乙烯,1mmol TBAF,10mmol K2CO3,0.5h),三氯乙烯被完全转化,氯仿选择性大于95%.
    • 王颖; 王淑娴; 孙天宇; 申伟; 崔春月
    • 摘要: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非晶态Co-Ni-Fe三元催化剂,通过改变金属盐的比例制得不同Co含量的复合催化剂.分析了催化剂的特征,并在电辅助体系下考察了对五氯苯酚(PCP)的催化加氢脱氯性能.结果表明,Ni-Fe催化剂中,Co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水中PCP的加氢脱氯效率.当Co、Ni、Fe物质的量比为0.5:0.5:9,电位为-0.2 V,硫酸浓度为0.2 mol/L,催化剂投加量为4 g/L时,脱氯率达到90%.从产物分析可知,PCP最终完全脱氯为苯酚.
    • 田林宇; 王宪飞; 李潘之; 陈小平
    • 摘要: 催化加氢脱氯处理方法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非破坏地将氯原子从氯酚化合物上移除的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总结了加氢脱氯技术降解污染物的机理,着重阐述了催化加氢脱氯技术中各类催化剂、反应底物、溶剂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对实际处理选择合适的催化条件提供了参考.
    • 葛伟童; 嵇广雄; 廖亚龙; 吴越; 刘庆丰; 李明原
    • 摘要: 综述Pd-Fe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进展,分析制备工艺、载体、金属质量比、反应条件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浸渍法生产方法简单、生产能力高、成本低且活性组分利用率高,但存在活性组分分布不均的缺陷;沉淀法杂质含量低,活性组分结合紧密,但存在工艺过程冗长、活性组分分散均匀程度低的劣势;控制条件并添加表面分散剂时,液相还原法可制备粒径均匀、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的催化剂.在传统的制备过程中引入超声、微波等强化手段,可以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缩短制备时间,降低生产成本.Pd-Fe双金属催化剂在脱氯、加氢和氧化上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反应体系中添加单宁酸等辅助试剂可提高催化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