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减法

减法

减法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074篇,主要集中在数学、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1篇;相关期刊902种,包括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湖南教育(上旬刊)、教育科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等;减法的相关文献由238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志忠、梁新夫、王亚琴等。

减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2 占比:77.2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71 占比:22.71%

总计:2074篇

减法—发文趋势图

减法

-研究学者

  • 梁志忠
  • 梁新夫
  • 王亚琴
  • 王新潮
  • 吴小平
  • 王孙艳
  • 章春燕
  • 蔡荣怀
  • 陈孟邦
  • 乔世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周彩丽; 于晓冰
    • 摘要: 在2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于晓冰始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努力践行"减法教育",坚持"三不"原则:不加课,不拖堂,不留硬性作业,要求学生考80分就好,不必过度追求高分。"减法教育"下,于晓冰带的班,从倒数到排在年级中等偏上的位置,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高的产出。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会因为负担重损坏学生兴趣,不死揪分数,而是着眼于长远,给学生空间去思考、积累,为后期发展蓄力。于晓冰认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遵循常识,想要唤醒常识,于是便有了《减法教育》一书。
    • 孙小琪; 张鹏程
    • 摘要: 教师获得感是教师自身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是教育管理者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文章分别从“加法”和“减法”两个维度对提升教师获得感的途径进行探究,即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提升社会地位、增加多元化的晋升空间和增长教师的教育智慧“加”出获得感,通过简化教学考核机制、减少教学干预、减轻职业压力和减少形式主义负担“减”出获得感。
    • 蔡成
    • 摘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各校迅速组织行动,积极贯彻落实,执行中纷纷拿出真招、实招、硬招,义务教育呈现出可喜变化。但也有个别学校教师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措施简单僵化,工作中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其结果“学生负担下来了”,但“教育质量却没上去”,这是对“双减”政策的误读,有悖于政策初衷。笔者认为,落实“双减”政策,在做好“减法”的同时,一定要做足“加法”,这“一减一加”,学生负担下来了,教育质量上去了,才是“双减”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那么,学校和教师应该怎样做好“加法”呢?
    • 李馨
    • 摘要: 学生在学习“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之前已经有笔算的经验,口算时往往习惯于将笔算的方式迁移过来,也就是进行“笔算式口算”。用“拆数连减法”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具有准确性高、速度快的优势。“拆数连减法”就是先将两位数的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用被减数逐一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固有计算思维,感悟拆数法在口算中的优越性,具体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教学。
    • 摘要: 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新媒体也需做好减法当下,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语境下,业界谈论得较多的是如何做好加法,内容生产搭上技术赋能,在市场的流量竞争中突围、变现。但是,一些突出的问题逐渐展露,比如,有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互不相容,有的一味地追逐流量,新媒体与母体分离,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等。基于此,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也需做好相应的减法,去粗取精。
    • 苏爱萍; 方如琼
    • 摘要: 除法源于减法。除法竖式源于减法竖式,根植于除法意义,它的演变是数学知识简洁美和程序化的智慧体现。除法竖式结构复杂,学生初学习,由于缺少对除法竖式结构原理的理解,会出现难以接受除法竖式写法的学习困难。基于此,笔者通过整体构建,把除法竖式与减法关联起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原理,体会除法竖式的价值。
    • 摘要: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增长双重压力下,山西省打出一套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政策组合拳,多措并举稳定经济运行,将进一步加大退税减税降费力度摆在突出位置,用留抵退税的“减法”,换取为企业雪中送炭的“加法”和“乘法”。聚焦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小微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在此次留抵退税政策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成为主要受益群体,退税户数占比达99.5%。
    • 史红梅
    • 摘要: 在教学“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体现出了多元化与探究性的特征,强调不但要减少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抵触心理,同时还要契合小学生当前的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引领其通过数学视角来有效认识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因此教师在看待教学“双减”政策的提出时,不能单纯将其理解为一道“减法”问题,需立足于教学“减负增效”的视角,思考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如此才能在减少学生课后作业时间的同时,也有效调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本文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减法”与“加法”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 鲍珠英
    • 摘要: “小白兔拔了5根萝卜,小灰兔拔了14根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拔了几根萝卜?”这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比较两个量的多少,通常我们称它为“比较减”。“比较减”是减法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教学中老师经常使“妙招”:圈重点字“比”,记住比多比少都用减法,大数-小数=相差数。在教学中,我也如此,但不少学生还会出错。午间休息时,我安排班里的几个小老师辅导,过了一会儿,罗同学来到我身边:“老师,这个题目我会做了。”我迫不及待地让她说给我听。她一边指着图(如图1)一边说:“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拔了几根萝卜?就要先‘一一配对’,把小灰兔的萝卜派出5根和小白兔的萝卜‘一一配对’,派走配对的萝卜就是少了的,要减去,14-5=9,9就是剩下没有配对的萝卜数,也就是小灰兔比小白多拔的萝卜。”
    • 日松浦弥太郎; 梁华(译)
    • 摘要: “用减法清理掉生活中的赘物。简单生活美好而正确。”--这是绝对的吗?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似乎被“简单”这个咒语束缚住了。曾几何时,我也虔诚拜倒在“简单”之下。对已经成为流行趋势的这个咒语,我们却一定要提高警惕。我最近开始这样想,曾经信奉的那些“任何事物只要简洁就更美”,其实是大错特错。如果大家都追求简单,这个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现在的我,不仅对减法不以为然,还很热衷于在生活中做加法。即在保证自己原有平衡感的基础上,想要为生活添加一些新鲜的元素。我预感到,这一乐趣可能会使今后一个时代更加鲜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