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才工作
全国人才工作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0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人才学、工业经济、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专利文献148843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科技传播、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等;
全国人才工作的相关文献由58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胡雪梅、曹蔚奇等。
全国人才工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8843篇
占比:99.94%
总计:148938篇
全国人才工作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胡雪梅
- 曹蔚奇
- 沈人信
- 丁鹏
- 刘华军
- 刘尧
- 刘平
- 刘建贤
- 刘志峰
- 刘旭涛
- 刘豫
- 叶化龙
- 吕澄
- 吴江
- 吴秀霞
- 周国添
- 周家蔚
- 周昭荣
- 周霖
- 唐剑影
- 姚启高
- 孙锐
- 张文敏
- 张羡岷
- 张青林
- 彭云
- 悠然
- 曹中来
- 朱铁志
- 李炳钟
- 李秀平
- 李秉仁
- 杜亚丽
- 杨光玮
- 杨建顺
- 林承轩
- 林萍
- 林郁鸿
- 汤涛
- 汤耀国
- 汪光焘
- 沈荣华
- 王志波
- 王群
- 王通讯
- 王颖
- 童怀宇
- 聂磊
- 胡林辉
-
-
林郁鸿
-
-
摘要:
光影变幻、高楼林立、阡陌纵横、水乡风情,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这座在外力震荡下苏醒的城市,已从之前的渔村发展为傲人的现代化新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亦开始放慢脚步,重返乡村,思考这座城的根本和未来。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在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指导的"2019年(第四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的评选结果中,珠海报送的"文化下乡,为新时代斗门乡村振兴发展增添色彩"案例,从全国1 1 00余个案例中脱颖而出。之所以获得肯定,背后的原因是在珠海西部——斗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一群"文艺繁星"在盛放。
-
-
刘旭涛
-
-
摘要:
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不仅有利于营造人才的良性竞争、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激发人才的干事动力,而且也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对现有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一、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体制内外'人才流动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
-
-
黄鹏
-
-
摘要:
机制活则人才活,人才活则效益出。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关键在于构建人才干事创业好机制。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要求的客观需要,也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广西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
-
张文敏
-
-
摘要: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寄托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追求伟大复兴的意志和情怀,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目标指向。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同努力。青年学生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应当勇担时代重任,为之开拓创新、努力奋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不断进取,用自己的"青年梦"来托举"中国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
-
沈荣华
-
-
摘要:
正促进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深化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仅要重视人才的"物质家园建设",更要重视人才的"精神家园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文化,营造社会文化环境,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人才渴望"精神家园"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人
-
-
王通讯
-
-
摘要:
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党的十六大于2002年11月胜利召开。2003年12月,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人才决定》)。2010年4月又召开全国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这两篇重要文献的许多理论观点,
-
-
彭云
-
-
摘要:
正2003年12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指出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此我国走上了实施人才强国的发展道路。近两年,中央又先后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规划未来十年的人才发展轨迹,提出了科学人才观的先进理念,奠定了人才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
-
-
赵世明
-
-
摘要:
人才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李源潮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和工作重点,这些关于人才观的基本认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关键是如何更为科学有效地培养、开发与使用人才。应该看到,人才的培养、开发与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西方发达国家过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来看,与国富民强发展过程相伴随的是人才的系统培养、市场开发与综合利用。正是这种系统的、市场的、全球的人才发展战略,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其中的一些重要理念与经验对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