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位移
侧向位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36204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低温建筑技术、广东土木与建筑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4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第八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首届中国桥梁工程技术创新论坛等;侧向位移的相关文献由10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龙、唐友刚、王臻魁等。
侧向位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204篇
占比:99.03%
总计:36557篇
侧向位移
-研究学者
- 刘金龙
- 唐友刚
- 王臻魁
- 赵志娟
- 冯浩
- 程兴
- 马时冬
- 何玉飞
- 冯夏庭
- 刘继光
- 吴继敏
- 张林波
- 徐林荣
- 朱克亮
- 李伟
- 李焱
- 杨和平
- 杨泰朋
- 潘鹏志
- 王吉利
- 王宾
- 苏方声
- 贺迎喜
- 邵先锋
- 郭锐
- 陈卫南
- 陈杰
- 雷金波
- 韩尚宇
- 丁婷
- 丁汉山
- 不公告发明人
- 于珊
- 于鹏
- 任瑞
- 何先凡
- 侯建鑫
- 保罗·帕斯夸
- 俞进萍
- 倪中华
- 关键
- 冯慧强
- 刘丹
- 刘传孝
- 刘兆阳
- 刘兴旺
- 刘勇
- 刘华
- 刘洁群
- 刘洋
-
-
檀昆;
朱亚林;
李勇海;
汪亦显;
洪胤
-
-
摘要:
文章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模拟坑中坑模型,研究坑中坑最佳加固区域,提出最合适加固尺寸,并通过改变加固体在平台中的位置及加固体弹性模量2个关键因素来探究其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最后设计正交试验来确定关键因素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坑中坑平台靠外坑围护桩一侧进行加固时效果最好,最合适加固范围为深度为7 H/6(H为外坑开挖深度),宽度为3B/5(B为坑中坑平台宽度);加固体在平台中的位置及加固体弹性模量2个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均有一定限值,且对桩顶侧向位移影响最大;加固体距外坑距离因素的显著性最高,其次为加固体深度和加固体弹性模量,最后为加固体宽度。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坑中坑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
-
胡世英
-
-
摘要:
为研究近海淤泥土层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地层以及基坑辅助结构的变形特征,以沿海某地区新建地铁基坑为工程背景,利用岩土工程软件geostudio的sigma/w模块,分析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土体的应力场、渗流场、周围地层的沉降规律、基坑表面的变形特征以及灌注桩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计算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过程中,坑外地下水不断涌入坑内,灌注桩周围土体的孔隙水压力不断减小,最底部监测点较初始孔压力减小30%。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地表土层呈U型沉降。灌注桩的侧向位移总体呈“弓”字型分布。基坑底部表面竖向位移随着开挖的进行不断增大,呈倒U型分布。
-
-
张爱卿;
李金云;
吴爱祥;
王贻明
-
-
摘要:
以3个矿柱同时回采为例,运用FLAC^(3D)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在不同的矿柱一次回采高度、矿柱跨度、矿房宽度和充填体强度条件下充填体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矿柱同时回采时,充填体双侧侧向位移值大于单侧侧向位移值,充填体侧向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回采矿柱高度中间位置,由靠近中央位置向两端逐渐减小;充填体最大侧向位移值随着矿柱跨度和一次回采高度增加不断增大,与矿房宽度和充填体强度呈负相关,充填体侧向位移的影响敏感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矿房宽度、矿柱跨度、一次回采高度及充填体强度。
-
-
张崇洋;
张俭平;
邵国栋;
孟祥瑞
-
-
摘要:
为研究在高桩承台基础中设置斜桩对基础水平承载力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斜桩倾斜角度、竖向荷载大小和斜桩倾斜方向对斜桩承台桩基侧向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斜桩倾斜角度处于10°以内时,基础上部荷载相同,倾斜角度越大,承台侧向位移越小,侧向承载力得到提高;竖向荷载能够显著影响斜桩承台桩基的水平位移,当水平荷载一定时,竖向荷载越大,承台侧向位移越小;斜桩倾斜方向对斜桩承台桩基侧向位移的影响主要受到竖向荷载的控制,当竖向荷载为下压力时,负斜桩承台桩基侧向位移明显小于正斜桩承台桩基。这说明通过合理设置斜桩能够有效提升高桩承台基础的水平承载力,当基础下压力一定,负斜桩倾斜角度为10°时,高桩承台基础的水平承载力最大。
-
-
赵欣;
才冰;
吴静;
罗冰
-
-
摘要:
塔机塔身腹杆布置方式对塔机整体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解析法分析了K型腹杆和常规腹杆的布置方式对塔身侧向位移及扭转刚度的影响,并将结果与通用有限元软件SAP84分析结果相比较,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塔身高效准确的计算提供借鉴。
-
-
熊维林;
葛洪林;
富海鹰
-
-
摘要:
多年冻土区的地基土经常受冻胀的影响,但由于斜坡或边坡的存在,塔杆不仅存在拔起还同时存在侧向偏移现象,其病害机理倾向复杂化。为研究多年冻土区临坡塔杆桩基位移变化以及桩周路基土的温度规律,基于模型实验,研究路基在持续非对称冻结情况下塔杆桩基周围的温度场分布以及桩位移变化规律,并发明和试验一种非对称扩底锥形桩。研究结果表明:分阶段加载温度条件下,土体温度呈阶梯型下降,且初始变化规律异于后续加载阶段的变化规律,桩周温度场分布非均匀。初始试验阶段冻拔量以及侧向位移随时间稳定增长,后续加载阶段表现出位移曲线平台,且初始阶段量值最大。第1和第2温度加载阶段完成后新型桩的抗拔以及抵抗侧向偏移的效果显著,当温度加载条件下降至−20°C,抗侧向位移能力减弱,抗拔效果仍显著。针对多年冻土区的临坡塔杆桩基应避免路基遭受持续非均匀冻结作用的情况,在施工以及投入使用后期应随着环境温度变化采取足够的保温措施,并且设计时可对桩基设置适当的抗拔以及抗侧向偏移措施,以减弱非均匀冻结对桩基产生的法向以及切向的叠加作用效果。
-
-
-
-
-
李龙
-
-
摘要:
针对真空预压侧向位移控制的问题,研究了以预压地基沉降量反算地基力学参数,并以反算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地基沉降量一致的情况下,该法可有效的模拟预压地基处理期间的侧向影响范围,并为侧向位移控制措施的采取提供指导,有效的保证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
-
-
张海兵;
曲直
- 《首届中国桥梁工程技术创新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以湖北省随岳高速公路珠玑互通跨线桥侧向位移病害治理为案例,系统研究了导致运营高速公路弯梁桥侧向位移病害成因及顶升平移技术.结果表明:导致该弯梁桥箱梁发生侧向位移病害的主要原因为"梁端被固结约束、位移受限"和"温度影响"两大因素;根据病害成因,设计采用整体顶升平移复位梁体.平移到位并落梁后,经检查,施工中支座无脱空、墩柱无开裂、梁体无可见裂缝、梁体纵向位置居中、两侧伸缩缝宽度基本相同,侧向位移病害弯梁桥恢复到设计要求状态.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高速公路弯梁桥侧向位移病害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
-
-
-
QIU Chengchun;
邱成春;
ZHANG Mengxi;
张孟喜;
LIN Yongliang;
林永亮;
XU Guizhong;
徐桂中
- 《第六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加强节点土工格栅是在普通土工格栅节点处布置一定厚度的块体形成加强节点,使其具有立体加筋的效果.为探讨加强节点对加筋效果的影响,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无筋路堤、普通土工格栅加筋和加强节点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的承载力特性、边坡侧向变形规律、土压力分布特征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土工格栅,加强节点土工格栅进一步提高了路堤的承载力,相同条件下,加强节点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的承载力是普通土工格栅的1.26倍;加强节点土工格栅更有效地限制了路堤边坡的侧向位移,尤其是坡顶的位移;除了土工格栅与土体间咬合嵌锁和摩擦作用,加强节点也可以发挥侧阻力,从而制约了土体侧向运动,使土体变得密实形成加固土体,提高了路堤土承受剪应力的能力,因而能够承受更大的极限荷载.
-
-
-
戴武奎;
陈晓哲
- 《2014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辽宁省海城市某住宅项目场地地面下存在一条石油管道.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群桩施工过程,考虑了施工过程的挤土效应,分析了群桩、基坑及管道的位移.结果表明:群桩施工结束,石油管道侧向位移最大侧向位移为6.65mm,其发生于管线的中部;最小为4.53mm,其发生于管线两端,位移方向均为远离基坑方向.为减小挤土效应,本文提出了引孔、布置减压孔等安全防控措施.
-
-
张金良;
张红;
龚丽飞;
徐家祥;
黄家青
- 《第八届港口工程技术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以福建省某港区护岸及陆域形成工程为对象,对其中已建围堤施工过程中分层沉降、孔隙水压力、侧向位移等监测项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采用打设塑料排水板结合回填海砂堆载预压处理下部软弱淤泥土质,地基沉降稳定,水平位移发展稳定.整个监测过程中,未发现沉降及位移的速率超过控制标准.孔隙水压力在上部堆载后增加明显,但消散情况良好,表明塑料排水板起到一定的排水固结效果.护岸内侧陆域填筑中加荷的设计、调整和控制是成功的.同时,该结果对相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