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西美坦
依西美坦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676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循证医学、中国综合临床、现代肿瘤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2017年全国中医肿瘤青年论坛等;依西美坦的相关文献由400位作者贡献,包括殷东风、高宏、宋小华等。
依西美坦
-研究学者
- 殷东风
- 高宏
- 宋小华
- 杨建锋
- 王绍光
- 吴国锋
- 周臣生
- 周跃华
- 宋三泰
- 徐慧婷
- 曹瑞伟
- 李继俊
- 江泽飞
- 沈润溥
- 赵兴波
- 赵卫良
- G·玛西米尼
- G·皮斯希特里
- J-P·罗伯勒
- R·帕里迪恩斯
- YIN Dong-feng
- 于锋
- 井小会
- 任军
- 俞利琴
- 俞永浩
- 刘家文
- 刘朝建
- 刘玉玲
- 包玉林
- 周克元
- 姚甲玉
- 姜学强
- 宁志强
- 宋祥珍
- 宛传丹
- 尚北城
- 帅莎莎
- 张晓慧
- 彭健愉
- 徐宝旺
- 操龙斌
- 方庆丰
- 曹海湘
- 曾今诚
- 朱勤
- 朱成峰
- 李东
- 李明江
- 李武琴
-
-
顾玉兰;
宛传丹;
钱军
-
-
摘要:
目的:研究节拍化疗模式下卡培他滨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实验分为7组,CCK-8法检测单药与联合用药组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药物作用对MCF-7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用药组MCF-7细胞p27、Bcl-2、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卡培他滨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为282.7μmol/L、依西美坦IC_(50)为103.5μmol/L;联合用药组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于单药组(P=0.003);联合用药组中减小卡培他滨剂量不会显著降低细胞增殖抑制率(P=0.916);与单药组影响细胞周期不同,联合用药会使MCF-7细胞停滞于S期或G_(1)期;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联合用药会促进p27表达,抑制PI3K表达,促使细胞凋亡;低剂量卡培他滨会显著抑制Bcl-2表达(P=0.006),使细胞停滞于S期。结论:小剂量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依西美坦通过不同模式多方位影响MCF-7细胞周期及信号因子表达,显著抑制MCF-7细胞增殖。
-
-
周跃华;
高宏;
殷东风
-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对MCF-7(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7,MCF-7)乳腺癌细胞周期及ER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p-Akt(phosphorylated-protein kinase 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将40只造模成功的绝经荷瘤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依西美坦组、乳岩宁组、结合组(乳岩宁+依西美坦)。连续给药21天后脱颈处死裸鼠,完整剥离出瘤体,切开标本取材。采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单染法测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Akt、ERα蛋白表达。结果:各用药组G_(0)/G_(1)(zero/first gap)期细胞比例增多,S期比例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裸鼠瘤组织中ERα、p-Akt蛋白高表达,与各用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用药组均可下调ERα、p-Akt蛋白表达,其中结合组作用更显著,与乳岩宁组、依西美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可能通过抑制组织细胞周期进程,下调癌组织中p-Akt、ERα蛋白表达来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实现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同时中药乳岩宁对依西美坦有协同作用。
-
-
唐丹;
袁进
-
-
摘要:
目的 对比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失败后使用氟维司群与依西美坦进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肿瘤科收治的72例一线内分泌治疗后进展的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氟维司群组和依西美坦组,每组36例.氟维司群组给予剂量为500 m g(每28天肌内注射1次)、依西美坦组给予剂量为25 mg(每天口服1次)进行二线内分泌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临床获益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不良事件.结果 氟维司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依西美坦组,临床获益率明显高于依西美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维司群组患者注射部位反应较为常见.2组患者均出现乏力、潮热、头痛、恶心、关节疼痛等Ⅰ ~ Ⅱ级不良反应.结论 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采用氟维司群的疗效优于依西美坦,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
-
顾玉兰;
朱金莲;
许晔琼;
宛传丹;
钱军
-
-
摘要:
目的 探讨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MCF-7细胞,分为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的DMEM培养液)、30 μmol/L依西美坦组和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用药组[30 μmol/L依西美坦联合不同浓度(50、33、17 μmol/L)卡培他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卡培他滨和依西美坦作用MCF-7细胞72 h的IC50分别为101.2μmol/L和60.6 μmol/L.24、48 h 30 μmol/L依西美坦联合50、33、17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30 μmol/L依西美坦组(均P< 0.01);30 μ-mol/L依西美坦组、30μmol/L依西美坦+50 μmol/L卡培他滨组、30μmol/L依西美坦+33 μmol/L卡培他滨组、30 μmol/L依西美坦+17 μmol/L卡培他滨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1±2.6)%、(34.6±3.0)%、(27.6±1.3)%、(2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52,P<0.01).与对照组相比,30μmol/L依西美坦组MCF-7细胞G2期细胞比例上升[(16.7±2.6)%比(10.6±2.2)%],G1期细胞比例下降[(53.3±4.0)%比(56.3±3.2)%];30μmol/L依西美坦+50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S期细胞比例上升[(39.0±3.6)%比(33.1±2.0)%];30 μmol/L依西美坦+33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更多停滞于S期[(51.7±4.1)%],G2期细胞几乎消失[(1.2±0.5)%];30 μmol/L依西美坦+ 17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G2期细胞比例上升[(26.2±3.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低剂量节拍化疗促进依西美坦抑制PI3K表达,促进AKT蛋白473位丝氨酸磷酸化[p-AKT(473)表达增高],促进信号通路下游S6蛋白表达及提高磷酸化水平(p-S6表达升高),从而激活凋亡信号.结论 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依西美坦可协同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凋亡机制.
-
-
赵峰;
吴文飞;
潘建华;
周岳鹏
-
-
摘要:
目的:研究依西美坦与托瑞米芬在绝经后乳腺癌肝转移上的治疗效果.方法:于我院选取76名绝经后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托瑞米芬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西美坦药物治疗,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肝功能检测指标予以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6.84%,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4.21%,治疗后的谷丙转氨酶(31.48±5.88)U/L,谷草转氨酶(24.77±7.94)U/L,碱性磷酸酶(84.79±17.99)U/L;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6.57%,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7.32%,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的谷丙转氨酶(32.66±5.35)U/L,谷草转氨酶(25.47±5.22)U/L,碱性磷酸酶(75.25±17.95)U/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依西美坦以及托瑞米芬两种药物在绝经后乳腺癌肝转移疾病上的治疗效果相当,且整体对比安全性差异不明显,故可作为临床治疗中主要的两种治疗药物.
-
-
张晶
-
-
摘要:
目的:分析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对激素受体阳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激素受体阳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72例进行研究,均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本院,经抽签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6例.对照组仅用依西美坦,观察组依维莫司与依西美坦联合使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存情况、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33.3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4.78±1.2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30.12±5.12)个月,长于对照组的(3.92±1.18)个月和(27.32±4.56)个月,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激素受体阳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联合应用依维莫司和依西美坦,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情况,对炎症因子水平调节作用明显,也可减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可应用.
-
-
陈风扬;
董作军;
孙国君
-
-
摘要:
目的从中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单用依维莫司和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成本效果。方法利用一项Ⅱ期多中心、高质量的BOLERO-6临床试验数据结果,根据Markov模型建立无进展生存、疾病进展、死亡三个状态。通过TreeAgePro 2011软件模拟雌激素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10年内疾病进展,得出两种治疗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并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模型的输出结果表明,依西美坦联合依维莫司较单用依维莫司,二者的ICER值为1621881.4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远高于3倍人均GDP的意愿支付阈值193932元/QALY。并且单因素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结论可靠。结论在中国卫生体系背景下,单用依维莫司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晚期乳腺癌更具有经济性。
-
-
-
孟威
-
-
摘要:
目的 探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25例)和依西美坦组(26例).联合组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依西美坦组采用依西美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完全缓解,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1.7%(5/23)与15.4%(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9.6%(16/23)与38.5% (10/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6.6个月与3.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9,P=0.02).联合组有56%(14/25)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停用依维莫司超过28 d而退出研究.联合组患者口腔炎、乏力、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0.0%(15/25)、48.0%(12/25)、16.0%(4/25),依西美坦组分别为11.5%(3/26)、11.5% (3/2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001、0.028).结论 对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能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延长中位PFS,效果良好,可作为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同时,对依维莫司的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评估需要密切关注并需要进一步观察.
-
-
王超
-
-
摘要:
目的:观察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片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西美坦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维莫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1年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片治疗HR阳性乳腺癌晚期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效果优于单纯依西美坦片治疗效果.
-
-
LI Hao;
李皓;
YIN Dong-feng;
殷东风;
GAO Hong;
高宏
- 《2017年全国中医肿瘤青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瘤重及GLUT1和PKM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乳岩宁干预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 方法:建立乳腺癌(MDA MB-435)荷瘤裸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依西美坦组、乳岩宁组、联合组(依西美坦+乳岩宁组)及空白对照组.日一次灌胃,连续21天.将裸鼠断颈法处死,剥离肿瘤组织并测出瘤体重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瘤组织中GLUT1和PKM2蛋白的表达. 结果:瘤重:乳岩宁、依西美坦和联合用药组瘤重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依西美坦组的瘤重组低于乳岩宁组,并且结合组的瘤重最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GLUT1和PKM2蛋白的表达:对照组最高,联合组表达最低,依西美坦组低于乳岩宁组,实验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乳岩宁能提高依西美坦的抑瘤作用,可通过干预内分泌治疗来抑制肿瘤细胞的代谢,增强依西美坦的治疗效果.
-
-
Gao Hong;
高宏;
周跃华;
ZHOU Yue-hua;
YIN Dong-feng;
殷东风
- 《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对MCF-7乳腺癌细胞周期分布、ERα、p-AKT蛋白表达,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通路.rn 方法:采用双侧卵巢切除的方法制备绝经后裸鼠模型,将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调整浓度为5×107mL–1,每只接种于卵巢切除的裸鼠右侧胸壁第二乳垫部皮下0.2mL/只,待裸鼠长出肿瘤0.8cm3后,将裸鼠肿瘤切除,将切除后的瘤块切成1mm3大小,行无菌手术将瘤块下接种于裸鼠右腋窝脂肪垫下,绝经后裸鼠移植瘤模型造型成功.选取荷瘤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4 组:对照组、依西美坦组、乳岩宁组、结合组(乳岩宁+依西美坦).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分布,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ERα、p-AKT 蛋白表达.rn 结果:各用药组G0/G1 期细胞的比例增多,S 期比例明显减少,结合组的G0/G1 期细胞比例最多,S 期细胞比例最少.各组裸鼠瘤组织中ERα、p-AKT 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中ERα及p-AKT 蛋白高表达;三个处理组均可下调ERα及p-AKT 蛋白的表达,其中以结合组的作用更为显著.rn 结论:中药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抑制乳腺癌生长可能通过下调癌组织中p-AKT、ERɑ蛋白的表达来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来实现.
-
-
-
-
-
-
-
-
- 陕西理工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1-02-26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依西美坦的合成方法,以6‑亚甲基雄甾‑4‑烯‑3,17‑二酮为原料,在有机溶剂中、氮气保护下、无机碱的存在下,有机磷酯类化合物做配基,加热回流条件下经催化剂催化直接对原料进行选择性Δ1,2脱氢反应,反应一段时间后,经后处理得到依西美坦。相较传统的合成方法,该路线通过催化剂对6‑亚甲基雄甾‑4‑烯‑3,17‑二酮进行1,2选择性脱氢制备依西美坦,避免使用苯醌类氧化剂及Jones氧化剂等,简化了后续纯化过程、提高了收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