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总黄酮
黄芪总黄酮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1780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国中医急症、中成药、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抗衰老医学大会暨首届中国干细胞与抗衰老美容高峰论坛、2007亚太国际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综合防治高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等;黄芪总黄酮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汪德清、赵明、田亚平等。
黄芪总黄酮—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780篇
占比:99.60%
总计:21868篇
黄芪总黄酮
-研究学者
- 汪德清
- 赵明
- 田亚平
- 张雪梅
- 徐大鹏
- 沈文梅
- 匡洪宇
- 王成彬
- 陈建业
- 康英英
- 窦忠霞
- 马丽丽
- 卜显和
- 唐华英
- 柳文清
- 栗方星
- 段鹏
- 王志洁
- 王洪军
- 胥正敏
- 鄢佳程
- Thomas G Neil
- 丁保国
- 于影
- 张冲
- 张贤
- 李贤富
- 杨映雪
- 江红
- 王莹
- 郭泽
- 黄铁牛
- Critchley Julian AJH
- Tomlinson Brian
- 何宝
- 刘光炜
- 刘国廉
- 刘永峰
- 刘永琦
- 刘遵峰
- 刘雪萍
- 刘青山
- 史传道
- 向兰
- 周淑珍
- 孙仲怡
- 孙晓晨
- 孙瑞敏
- 宣丽颖
- 平键
-
-
王贤;
崔世茂;
宋阳;
潘璐;
郭怀怀
-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营养液浓度对蒙古黄芪幼苗生长及其药用成分的影响,为蒙古黄芪进行营养液育苗提供参考。【方法】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采用园土(CK)、标准浓度Hoagland和Aron通用营养液(Y1)、1/2标准浓度Hoagland和Aron通用营养液(Y2)、1/3标准浓度Hoagland和Aron通用营养液(Y3)4个处理进行无土培养,分析蒙古黄芪生长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药用成分含量。【结果】与其他处理相比,Y1处理可提高蒙古黄芪幼苗的株高、主根长、分枝数、茎粗、芦头茎粗、主根粗。与CK相比,Y1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蒙古黄芪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显著(P<0.05)降低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P<0.05)增加出苗后70~77 d蒙古黄芪幼苗根系中黄芪总黄酮含量和出苗后49~77 d黄芪总多糖含量。【结论】采用标准浓度Hoagland和Aron通用营养液育苗,可以促进蒙古黄芪幼苗生长和药用成分黄芪总黄酮、黄芪总多糖的积累。
-
-
叶亚茹;
姜紫含;
徐京克;
马秋玲
-
-
摘要: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研究发现,葛根、三叶青、红芪、黄芪等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均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而木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丰富,但人们对木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较少,因此提取和分离木薯叶中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活性物质并探究其在白血病中的发病机制成为目前新的研究热点。该文主要对木薯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抗白血病机制进行探讨。
-
-
焦士军;
李岩;
韦中阳;
刘瑞端
-
-
摘要:
目的 探究黄芪总黄酮对强直性脊柱炎(AS)模型大鼠炎症反应和成纤维细胞成骨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黄芪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和阳性药物组(柳氮磺胺吡啶825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AS大鼠模型,药物干预28 d后,ELISA分别检测血清和脊柱组织中炎症因子(IL-6、IL-1β、IL-8),显色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成骨型表达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分化相关细胞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Notch-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脊柱组织中IL-6、IL-1β和IL-8水平升高(P<0.05),血清ALP活性、BGP含量升高(P<0.05),PINP含量降低(P<0.05),脊柱组织中BMP-2、TGF-β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Notch1、Hes1、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血清、脊柱组织中IL-6、IL-1β和IL-8水平降低(P<0.05),血清ALP活性、BGP含量降低(P<0.05),PINP含量升高(P<0.05),脊柱组织中BMP-2、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Notch1、Hes1、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黄芪总黄酮可减轻AS模型大鼠炎症反应,改善成纤维细胞成骨转化,可能与抑制Notch-Wnt信号通路相关。
-
-
陈攻;
江增宏
-
-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损伤的干预作用与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构建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分别给予TFA 25,50,100 mg/kg连续治疗2周。观察TFA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学习记忆损伤、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活性、脑组织ROCK2表达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50,100 mg/kg TFA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学习记忆损伤。此外,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中ROCK2表达和Tau Ser262位点磷酸化明显增高,但50,100 mg/kg TFA治疗组大鼠海马组织中ROCK2表达和Tau Ser262位点磷酸化明显降低。结论:TFA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OCK2表达和下调Tau磷酸化有关。
-
-
张瑞华;
张静文;
刘玲;
石勇;
钞婷;
王川;
王斌;
Abdulmalik Koya;
刘继平
-
-
摘要:
黄芪从古至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主要有效组分黄芪多糖、黄芪总黄酮、黄芪甲苷等具有保护心血管、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应激、改善代谢等作用.疾病的发生多与免疫系统相关,而作为补气中药,黄芪对免疫系统有更大贡献.不仅单用有效,与西药及现代医学技术联用更能呈现出提高机体抗病原体能力.如抗肿瘤的免疫疗法及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环境免受外界刺激带来的损害,这正体现了中医"扶正"的理念.在临床应用上,黄芪注射液的开发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性.另有学者已开展了黄芪纳米粒干预脓毒症小鼠的基础研究.这暗示中药潜在的临床价值建立在改进治疗手段和开发新型制剂上.现对近几年黄芪及其组分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黄芪临床应用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
-
-
高萍;
刘黎黎;
徐华;
刘茂昌;
彭静;
汪洋;
关鑫磊
-
-
摘要:
目的:筛选黄芪改善他克莫司慢性肾毒性的活性组分,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黄芪总提取物组、黄芪总黄酮组、黄芪多糖组和黄芪总皂苷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他克莫司诱导慢性肾毒性模型,各治疗组同时灌胃给予相应的治疗药物,qd,连续28d.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小鼠尿量、体质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应用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总提取物组、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皂苷可显著降低小鼠SCr、BUN、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TGF-β1 、Collagen Ⅰ和α-SMA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增加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的活性(P<0.05或P<0.01),显著降低MDA水平(P<0.05或P<0.01),而黄芪总黄酮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黄芪多糖和黄芪总皂苷可能是黄芪发挥肾毒性保护作用的活性组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氧化应激相关.
-
-
王萌;
郭泽;
周鸿缘;
葛冰洁;
王政;
李海涛;
张雪梅
-
-
摘要:
为研究黄芪总黄酮(TFA)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炎免疫双向调节作用,本研究首先采用MTT法筛选TFA对RAW264.7细胞的安全剂量;后续研究均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开展:采用不同安全剂量(10 μg/mL、25 μg/mL、100 μg/mL)的TFA与正常培养的RAW264.7细胞作用;上述不同浓度的TFA与RAW264.7细胞作用后以终浓度为1μg/mL LPS刺激.分别通过ELISA和RT-PCR检测上述两种情况下RAW264.7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含量及其mRNA的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测定上述两种情况下RAW264.7细胞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显示,TFA在0~150 μg/mL对细胞无明显毒性;ELISA和RT-PCR结果显示,TFA能够显著提高正常培养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及其mRNA转录水平,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和TNF-α的过度表达及其mRNA水平的过度转录,并呈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FA能够显著下调正常培养的RAW264.7细胞中IKKα/β、IκBα和C-NF-κB p65蛋白表达而上调p-IKKα/β、p-IκBα和N-NF-κB p65蛋白的表达,促进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IKKα/β、IκBα和C-NF-κB p65蛋白表达而抑制p-IKKα/β、p-IκBα及N-NF-κB p65蛋白的过度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上述结果表明,TFA可分别通过调节正常和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关键蛋白的表达,适度活化NF-κB信号通路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提高正常培养的RAW264.7细胞细胞因子含量及mRNA转录水平,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促炎因子含量及mRNA水平的过度转录,从而发挥其抗炎免疫双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为TFA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和抗炎免疫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
-
-
谌卫龙;
李卫明;
张守华;
雷俊;
涂小飞;
曾俊权
-
-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stragalus,TFA)改善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效果及抗炎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FA低剂量组和TFA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CCl4橄榄油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8周.造模4周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TFA低剂量组和TFA高剂量组给15mg/kg和30mg/kg的TFA灌胃,1次/d,治疗4周后分别取血清及肝组织标本.血清检测ALT、AST、ALB水平;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查;qPCR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和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F-κB、FXR等蛋白表达变化;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TFA低剂量组和TFA高剂量组中肝脏脂肪变性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及肝纤维化减轻;肝功能相关指标AST、ALT、ALB明显好转;相关炎症因子的mRNA和蛋白下降;FXR的表达明显上调;肝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GSH、SOD表达水平增高.结论 TFA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延缓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FXR的表达相关.
-
-
李晨;
王洪军
-
-
摘要: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VMC)在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中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势态.临床研究发现VMC的诱因为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尤以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为著.VMC为心血管疾病中比较复杂和难治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多以对症疗法为主,然而近年来许多团队将黄芪总黄酮(TFA)运用到了VMC的治疗当中,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成果丰硕.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医疗学术期刊论文,对黄芪总黄酮在VMC的治疗现状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
-
Xu Changjun;
徐昌君;
Yang Chang-fu;
杨长福;
Wang Peng-fei;
Huang Ya-wei;
Ou Jiangqin;
Ding Qian;
Zhao Zong-jiang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17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研究黄芪总黄酮对BLM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miRNA-21、let-7d表达水平和TGF-β1/smad信号干预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总黄酮组.模型组及药物处理组小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博莱霉素(10mg/kg),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治疗组予黄芪总黄酮(43mg/kg)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与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28天取材,进行HE、Masson染色分析肺组织形态及胶原蛋白表达水平,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胶原蛋白含量,realtime-PCR分析miRNA-21、let-7d表达变化,western-bloting检测TGF-β/smad信号及EMT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BLM诱导肺纤维化miRNA-21明显上调,而let-7d下调,在此过程中信号蛋白smad7表达增强mad3磷酸化水平减弱,EMT标记蛋白α-SMA表达增高而E-cadherin减少,黄芪总黄酮对上述改变具有逆转作用,但对let-7d表达无影响. 结论:黄芪总黄酮可通过抑制miRNA-21,增加smad7表达,使TGF-β1/smad激活能力下降,抑制肺纤维化EMT作用.
-
-
王迪迪;
于丽丽;
欧芹;
朱贵明;
张涛;
徐辉;
江旭东
- 《第二届全国抗衰老医学大会暨首届中国干细胞与抗衰老美容高峰论坛》
| 2012年
-
摘要:
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H2O2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衰老的影响,观察MRC-5细胞活力、SA-β-gal活性,并以细胞p53、p21、cyclinD1、CDK4的基因表达水平说明黄芪总黄酮对抗H2O2诱导细胞衰老作用的机制。指出,黄芪总黄酮可拮抗H2O2诱导的MRC-5细胞衰老作用,其作用可通过减低MRC-5细胞p53、p21、cyclinD1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CKD4的表达,而发挥抗H2O2诱导MRC-5细胞衰老的作用,TFA的作用与其对p21/Rb途径的调节有关。
-
-
-
-
汪德清;
田亚平;
向兰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通过分离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Astragalus,TFA)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和分析其组合比例,探讨TFA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应用不同柱层析分离和光谱鉴定等技术对TFA进行分离,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计算各主要成分的组合比例.rn 结果:从TFA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芒柄花素(2)、毛蕊异黄酮(3)、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4)、芒柄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毛蕊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经计算这六种化合物在TFA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中重量组合比例为23:11:12:3:22:29.rn 结论:TFA中主要含有6种化合物,这6种化合物的有机组合比例可能是TFA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