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7亚太国际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综合防治高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
2007亚太国际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综合防治高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

2007亚太国际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综合防治高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09-15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07亚太国际肿瘤生物学和医学学术会议暨首届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综合防治高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氟尿嘧啶类药物是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的三大类药物。卡培他滨作为氟尿嘧啶的前体口服制剂,在体内须经胸苷酸磷酸化酶TP酶活化方可转变为活性产物发挥抗肿瘤效应。与传统的FU/LV或LV5FU2相比,有效率、TTP相当,除手足综合征外,无论血液学毒性还是非血液学毒性均明显下降。以这些药物为基础组成的化疗方案在一、二线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己达成共识。以5FU/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组成的FOLFOX/XELOX方案和联合CPT-11组成FOLFIRI/XELIRI方案治疗结直肠癌可以互为一、二线。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以上化疗药物联合方案的用药顺序并无定论。初始治疗的选择可能取决于特定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患有基础神经病变者常首选含伊立替康方案,或有慢性肠道功能障碍者常首选奥沙利铂方案。事实上,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与病人是否能够全部接受到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三种药物有关。近年有关术后辅助治疗,stop and go策略和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以及以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 )和抗EGFR的Ig1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商品名erbitux)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OPTIMOX即stop and go策略,简述了结直肠癌辅助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化疗联合靶向药物等内容,指出这些研究初步显示出联合多靶点药物的可行性,而且目前,有关多个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及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辅助治疗中也在开始进行临床试验,但靶向药物的治疗更多可能与肿瘤的分子分型相关,所以进一步的探索结直肠癌患者的分子生物学行为,将为靶向药物的疗效提供更好的结果。
  • 摘要:目的:对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基本原理、设备、现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世纪90年代至2007年微波消融术的设备及临床应用,后者包括微波消融术的适应征、技术、治疗效果,并发症及联合治疗等。rn 结果:微波消融有着诸多优势,如热效率高、凝固血管的能力强、治疗时间短,热量传导好等。微波消融能够生成较大的凝固区,对肝肿瘤有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控制上。利用更有效的天线和同时组合多根天线方法大肝癌也能够通过微波消融完全灭活。微波消融治疗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能够同外科手术相媲美。rn 结论:在肝细胞肝癌治疗上微波消融术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微创性介入治疗技术,未来的技术发展必将推动这一技术更加成熟、有效。
  • 摘要:本文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应症进行介绍,提出针对不同的病种采用不同的净化方法。净化的益处目前尚无得出肯定的结论。对其评价还需要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证实。然而,由于理论上及实际应用上其对移植无明显害处,许多研究中心仍在移植前对移植物进行净化或体内净化。解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疾病复发需从多方面下手。除移植物净化和体内净化外,移植后免疫治疗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 摘要:自1956年Liebow等首次描述此瘤并命名为“肺硬化性血管瘤”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起源、性质及命名一直争论不已。国内曾先后称之为“炎性假瘤”、“肺腺瘤”等。七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通过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对其“血管来源”提出质疑,遂称之为“所谓的肺硬化性血管瘤”(So-called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lung,SHL) (Hi11,1972)。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电镜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对此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细胞起源及生物学行为,以及诊断手段等,均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结合近期文献及在会诊中遇到的一些不寻常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了此瘤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命名及归类等问题。
  • 摘要: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大多数的肝癌病人均伴有肝硬化。从肝炎、肝硬化到肝癌,其形态改变往往是连续的,即:肝炎-肝硬化-巨大再生性结节-腺瘤性增生-不典型腺瘤性增生-高分化肝癌(或称早期肝癌)-进展期肝癌。对多数病理医生来说,肝炎、肝硬化以及进展期肝癌由于细胞形态良恶性明显而比较容易诊断。而形态界于其间的腺瘤性增生、不典型腺瘤性增生与高分化肝癌之间的鉴别则非常困难。特别是近年来肝脏穿刺活检广泛开展,所取组织少,不便于进一步深入工作,常常只能靠HE切片进行诊断,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因此,对此类病例必须从理论上熟悉其特点,在实际工作中熟悉其病变,尽量使用统一的诊断标准。本文综合文献中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粗浅体会,对高分化肝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进行简述,指出当肿瘤以上皮样平滑肌细胞为主且呈梁状排列时,易与肝腺瘤或肝细胞癌混淆,尤其是穿刺标本。如果对本瘤的特点熟悉,一般不易错判。
  • 摘要:对于肺腺癌研究正处于历史性变化之中。最近十多年来,在各个层面上,包括病理学,临床研究、放射学,分子生物学和治疗学等,有了许多新进展。随着肺癌CT筛查的到来,对周围性肺腺癌的CT征象与病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肿瘤的CT影像与病理的结合上已积累了很多知识。分子靶向治疗,特别是上皮生长因子的发展,已在肿瘤的CT表现、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发现的结合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就WHO肺腺癌组织学分类的历史和肺腺癌CT及病理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 摘要:乳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根据临床396例乳腺癌病人的病情观察,从中医的角度了解正气不足、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内因,临床结果显示:68.3%的乳腺癌病人具有肝气郁结;56.4%的有乳腺增生。病机乃本虚标实,其治疗要重视整体调理,因人制宜,综合治疗;疏肝理气,调和冲任为治疗大法;针对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的不同时期采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和胃,软坚散结之法;注重疏肝理气,强调情绪精神因素在乳腺癌发病中的重要性,58.7%的乳腺癌的转移与乳腺癌术后抑郁有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循经药的重要性,乳房属肝经所辖,因此要用疏肝理气之品。在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胃气,又其肿瘤晚期的病人,正气由虚至衰,由衰至竭的过程,因此正气保存得越好,病人的生活质量就会提高,病人生存的时间就越长。
  • 摘要:在西方国家,X线乳房摄影被认为是常用且很重要的诊断工具,超声波被认为是作为X线铂靶照相的辅助手段,只是对30岁以下或怀孕的女性则被用为诊断乳房疾病的第一线工具。根据笔者的经验,一方面与东西方女性乳房的各种组织成分含量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与东西方乳腺检查的医疗体制有关。笔者常常发现铂靶片上的钙化在致密的影像中区别不出是腺体内的钙化还是肿块中的钙化,一些较小的肿瘤也可能由于乳房致密而X线显影不易被发现,此外,超声波对乳房病灶的定位比X线乳房摄影好,超声波可以乳头为基准点,依时钟法清楚地标示病灶所在的位置和深度,也更容易区分病灶是囊性还是实性。另外,X线检查时须将乳房夹住,东方女性在接受X线检查时常有疼痛、不适的感觉。同时超声波检查没有放射线的顾虑、检查方便、费用较低。因此笔者认为超声波检查可作为中国女性普查和诊断的首选工具,与铂靶X线等影像技术结合,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水平。本文现就灰阶超声、多普勒超声、乳腺疾病活检法、Sono CT实时复合成像、超声造影等现代超声技术在乳腺肿瘤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 摘要:进入新世纪,影像学导向下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全球医学领域迅猛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既原位消灭肿瘤,又最大限度地保护机体。影像学导向下介入微创治疗从诊疗技术方法上可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类;血管性介入治疗的主要内容为经血管选择性插管肿瘤局部灌注化疗和栓塞,而非血管介入的主要内容为经皮穿刺肿瘤的消融治疗(Ablation),现在结合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开展的肿瘤介入微创治疗情况,对CT,MRI导向下肿瘤病变的介入治疗做简单介绍。指出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任何一种新技术的选择应用都需要根据病人情况、治疗目的、技术的有效性来决定。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显示了治疗恶性肿瘤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其联合应用更能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和远期生存率,也将明显增强影像学科介入医师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摘要:近二十年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开展,随着HLA配型技术的不断完善,骨髓库的建立与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非亲缘关系移植技术、非清髓移植技术的进步使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患者的预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改善。本文概述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定义、分类及适应症,简述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概念和关于KIR基因的研究,并对移植物的体外处理及移植后的支持治疗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根据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分析在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中,功能性外科(功能性保留外科及功能性重建外科)的应用价值和进展。rn 方法:分析近十年来功能性保留及功能性重建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并将临床经验加以分析和总结。rn 结果:rn 功能性重建外科:1、甲状腺癌手术中甲状旁腺的自体移植:有些甲状腺癌局部侵犯严重,也有些患者甲状旁腺的血供和位置变异,术中虽对其进行保留,但易造成血供差或回流障碍。因此,对术中动脉血供明显障碍或被误切甲状旁腺者进行术中移植是甲状旁腺损伤的最后补救措施。对于难以与淋巴结、脂肪组织鉴别的甲状旁腺,可以采用术中冰冻、同位素(99Tcm-MIBI 740MBq)显像及术中γ探测诊断来判定;也可以采用浮沉法、血运检测法进行简单、快速的鉴别。甲状旁腺的移植部位多为血运较丰富的前臂肌肉、颈前肌肉及胸锁乳突肌。术中一期行甲状旁腺胸锁乳突肌内移植可使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喉返神经的修复及移植:对于喉返神经受累或外院误伤喉返神经的甲状腺癌患者,我们主张尽量行神经端端吻合,如果缺损较长,可取与其粗细相当且略长于缺损长度的颈深丛神经进行神经移植。喉返神经缺损的长度3cm到7cm不等,经移植后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部分患者术后即开始恢复神经功能,大部分患者3-9个月后神经功能得到近全恢复。3、颈部血管的修复及重建:对于肿瘤或转移灶侵犯颈部重要血管,如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等,如侵犯范围较小,应尽量行血管端端吻合;反之,可行颈部血管自体移植或应用人造血管进行重建。4、咽、颈段食管的修复及重建:对于一些晚期甲状腺癌患者,肿瘤侵及下咽或食管,当缺损超过3cm或缺损横径大于下咽或食管管径的2/3时,应采取修复及重建,以前多采取胃咽吻合术、游离空肠、带蒂或游离肌皮瓣修复等。目前,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下咽及颈段食管的修复,尤其对于缺损范围较大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气管的修复及重建:对于明显侵犯气管壁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我们主张切除受累气管壁全层,并对缺损处进行修复及重建。若气管缺损小于3-5环,尽可能行气管端端吻合;如缺损较大,可采取胸锁乳突肌肌蒂锁骨骨膜瓣修复、带血管蒂肋骨瓣修复或人造气管环修复等,具体方法应根据术前检查、气管缺损的位置及范围进行相应的修复或重建。rn 功能性保留外科:1、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除术中的功能性保留:目前,功能性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即保留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及副神经;近年来国内对于颈淋巴结清除术已从原有的功能性保留逐渐过渡为多功能保留,即多保留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我们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在不影响手术范围、达到根治目的的同时,行超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除术,即在多功能保留的基础上保留肩胛舌骨肌、颈外静脉、胸骨舌骨肌及颈丛神经的深丛和浅丛,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功能。2、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的血管化保留:甲状旁腺应尽可能原位保护,腺叶切除时,应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尤其注意远端结扎主要分支血管。rn 结论:甲状腺癌具有生长缓慢,生存期长等特点,因此,功能性保留及重建在甲状腺外科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早、中期甲状腺癌患者,我们倡导在不影响手术范围和根治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性保留;对于中晚期甲状腺癌患者,主张在尽量切除肿瘤的情况下,对所侵犯的周围组织行相应的功能性重建和修复,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赫赛汀与顺铂(DDP)联合作用于乳腺癌细胞时,抑制作用最强的序贯方式;赫赛汀对于顺铂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rn 方法:利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单纯赫赛汀组、单药顺铂组以及不同序贯方式赫赛汀结合顺铂组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543)的抑制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rn 结果:顺铂与赫赛汀联合应用时效果均好于单药化疗组(P<0.01);其中顺铂赫赛汀同时作用组及顺铂后应用赫赛汀组联合抑制率明显高于顺铂前使用赫赛汀组,Q值提示各组均为相加作用,其中以同时使用时相加作用效果最好。与单药顺铂组相比,顺铂前应用赫赛汀组G0/G1、S期细胞所占比例减少,G2/M期细胞增多,而其他组则未见明显变化,提示此种序贯方式中两药的相加作用较弱与细胞周期的影响有关。rn 结论:赫赛汀与顺铂同时应用时,可最大程度增强顺铂的抑制作用,优于单药及其他序贯方式,且此时两药联合对于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流式细胞技术初步证明不同序贯方式的联合应用的相加作用的差异与细胞周期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索从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高效扩增淋巴细胞的方法。rn 方法:取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BMCs,每例患者重复3次,在GMP实验室体系下,经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体外诱导扩增淋巴细胞,观察淋巴细胞体外扩增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扩增前后总CD3+、CD3+CD4+、CD3+CD8+淋巴细胞、CD3-CD16+56+(NK细胞)、CD3+CD16+56+(NKT细胞)以及CD4+和CD8+T细胞比值的变化,分析培养前后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扩增情况,观察培养扩增的重复性,同时初步观察淋巴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回输患者的生物安全性。rn 结果:CD3+、CD3+CD8+、CD3+CD16+56+细胞比例较培养前明显增加(P<0.01),而CD3+CD4+、CD3-CD16+56+细胞比例、CD4+和CD8+T细胞比值则明显的降低(P<0.01)。CD3+、CD3+CD8+、CD3+CD16+56+细胞增殖倍数的中位数分别为487.9、832.5和2540.6;CD3+CD4+和CD3-CD16+56+细胞增殖倍数的中位数分别为159.6和155.5。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前后亚型和扩增倍数的重复性较差,在本研究中只有CD3+T细胞在体外培养前后、CD3+CD16+56+细胞在培养后的CV值在10%以内。培养扩增后淋巴细胞细菌、真菌、支原体、外来病毒及内毒素检查后无阳性发现,所有患者细胞回输治疗后无明显的毒副反应。rn 结论:在本研究体系下体外诱导扩增培养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NK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效率较高,细胞毒性细胞比例增高较大,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NK细胞进行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扩增NK细胞的方法。
  • 摘要:目的:体外建立耐紫杉醇肺腺癌A549/TAX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rn 方法:采用逐步增加紫杉醇浓度结合低剂量持续诱导法,建立耐紫杉醇A549/TAX细胞系。MTT法描绘A549和A549/TAX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比较经紫杉醇诱导24小时后A549和A549/TAX细胞平均凋亡率的差异;检测A549/TAX细胞对紫杉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耐药系数(RI)及对其它5种化疗药物(顺铂、长春新碱、表阿霉素、足叶乙甙及吉西他滨)的交叉耐药谱;RT-PCR半定量分析A549/TAX细胞凋亡基因(bcl-2)及耐药基因(MDR1、LRP、GST-π)的mRNA表达。rn 结果:A549/TAX细胞生长较亲本细胞快,S期细胞增多(51.61±0.48)%,G1期减少(37.25±0.21)%,经紫杉醇(150μ M/L)诱导前后平均凋亡率差异与A549细胞相比有显著性差异。A549/TAX细胞对紫杉醇、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及足叶乙甙的耐药系数分别为21.3、12.91、5.88和4.79,而对顺铂(RI=1.06)和吉西他滨(RI=1.03)则无交叉耐药;A549/TAX细胞bcl-2、MDR1、LRPmRNA的表达均较亲本细胞显著增高(P<0.001),GST-π mRNA未见表达。rn 结论:成功建立了耐紫杉醇A549/TAX细胞系,该细胞抗药性能明显、稳定,推测其多药耐药性与bcl-2、MDR1和LRP高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探讨131I-anti-CD20McAb经瘤内注射对荷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移植瘤裸鼠放射免疫治疗疗效。rn 方法:131I标记物的标记采用IODO-GEN碘化标记;按预定治疗方案分别注入含有131I标记物,开始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天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依公式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rn 结果:131I-anti-CD20McAb瘤内注射组肿瘤抑制率显著高于腹腔注射组、131I-IgG瘤内注射组以及对照细胞组(P<0.05);131I-anti-CD20McAb不同剂量瘤内注射,小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率低于大剂量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rn 结论:131I-anti-CD20McAb经瘤内途径给药可以获得更好的放射免疫治疗效果,为下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评价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介导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s)的可行性。rn 方法:构建重组质粒d16-95/PSAp5/NeoSV40(简称rAAV/PSA/Neo),并制备该病毒。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s前体细胞),采用GM-CSF,IL-4,TNF-α诱导,以rAAV/PSA/Neo病毒感染DC前体细胞,感染后72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rAAV/PSA/Neo病毒感染效率及PSA表达情况,6天后,PCR/Southern blot分析PSA基因染色体整合情况。rn 结果:AAV成功介导PSA基因转染DC,PSA基因在DCs内良好表达,病毒基因成功整合入DCs基因组内。rn 结论:AAV载体成功介导PSA基因转染DCs,为以DCs为基础的前列腺癌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血卟啉衍生物(HPD,Hematoporphyrinderivative)孵育浓度和孵育时间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体外光动力作用(PDT photodynamic therapy)效应的影响。rn 方法:以不同浓度HPD孵育Eca-109细胞,并给予不同孵育时间(2、4、12、24小时),在30J/cm2(光源采用DIOMED630PDT系统)饱和光能量密度下行PDT,24小时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rn 结果:除孵育时间为2小时外,其余三个孵育时间(4、12、24小时)不同孵育浓度间的细胞生存率P值均<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同一孵育浓度下不同孵育时间的细胞生存率,当孵育浓度>0.75ug/ml时,其P值均<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特定光源和饱和光能量密度下,HPD的孵育浓度和孵育时间对人食管癌细胞体外PDT效应影响显著。
  • 摘要:目的:研究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差异。rn 方法:对29例手术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rn 结果:19例(65.5%)原发灶组织中EGFR阳性,原发灶EGFR阳性者中,有5例(26.3%)对应的转移灶EGFR阴性。10例原发灶EGFR阴性者中,有2例(20%)对应的转移灶EGFR阳性。原发灶与转移灶的EGF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45)。rn 结论:在部分病例中原发灶的EGFR表达状态不同于转移灶,但无统计学差异。
  • 摘要:鼻咽癌(NPC)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广东省是高发区,占广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NPC是一种放射敏感的肿瘤,放射治疗的控制率在80%以上,但NPC绝大多数属于低分化和未分化类型,生长快,容易出现远处转移,因此,比较晚期的肿瘤,在放射治疗后易复发和转移,NPC的放疗疗效仍不够理想。化疗虽然对NPC有一定的疗效,但毒副作用很显著,而且未能明显提高NPC的长期生存率。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本文研究指出,以EBV转化的BLCL细胞为抗原递呈细胞,能在体外有效诱导EBV特异性的细胞毒淋巴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 CTL)的特异杀伤活性。OKT-3/PBMC鸡尾酒扩增法能在体外有效的大量扩增CTL的数量,而且能维持CTL的杀伤活性。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舌鳞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hTERT蛋白与P53调控蛋白(P63/P53/P21/MDM2)的表达水平,分析其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舌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舌鳞癌、7例口腔黏膜白斑、11例正常舌上皮中hTERT、P63、P53、P21、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rn 结果:hTERT蛋白在舌鳞癌、口腔黏膜白斑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和42.9%,在正常舌上皮中检测不到其表达;癌组织中P21WAF1表达降低,P53和MDM2蛋白表达升高(P<0.05);而P63在各组中均高水平表达(P>0.05);hTERT水平与MDM2的表达具有正相关的关系(r=0.51),与P21WAF1和P63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n 结论:hTERT表达上升是舌鳞癌发生的早期事件,P21WAF1和MDM2可能通过参与hTERT表达调控,在部分舌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标志物DNA-PKcs及P16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肿瘤生物学特点并探讨它们与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rn 方法:采用PV6000二步法检测359例结直肠癌(其中有198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及35例癌旁正常组织DNA-PKcs及P16表达的异同;提取16例新鲜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的组织蛋白并进行定量,通过Western印迹杂交法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DNA-PKcs蛋白表达的不同。rn 结果:(1)结直肠癌DNA-PKcs的阳性率为63.5%(228/359),P16的阳性率为53.2%(191/359);(2)P16及DNA-PKcs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腔和远处转移情况相关(P均<0.05)。DNA—PKcs还与肿瘤的肠壁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均<0.05)。(3)DNA-PKcs及P16阳性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阴性组患者(P均<0.05)。(4)DNA-PKcs与P16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149,P=0.036)。(5)P16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表达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杂交法结果均显示,DNA-PKcs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rn 结论:DNA-PKcs及P16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结直肠癌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球瘤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鉴别诊断。rn 材料和方法:对4例胃血管球瘤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球瘤的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特点。rn 结果:胃血管球瘤主要形态学特点包括: (1)肿瘤组织呈多结节状,结节周围被平滑肌束分隔(2)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红染或透亮,无细胞异型性和分裂像;(3)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或血窦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或呈实性排列,局部间质可见粘液变性。4例肿瘤SMA、Laminin、Vimentin均为阳性表达,其中1例CD34局部弱阳性表达;而CD117、S100、Desmin、CgA、Syn、CK均阴性。4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术后时间最长者7年,最短者3年。rn 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属于种良性肿瘤,具有特定的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NSCLC中P53蛋白表达与对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rn 方法:应用Meta分析Dersimonian-Laird分析模型对有关NSCLC中P53蛋白表达与对铂类化疗敏感性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rn 结果:入选16篇文献共1070例患者,p53阳性患者539例,p53阳性率50.4%。铂类化疗有效患者414例,总有效率38.7%。异质性检验显示x2=47.57,P<0.0001,文献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ersimonian-Laird法进行分析,合并优势比(OR)为1.37,95%可信区间0.84~2.24。rn 结论:NSCLC中P53蛋白阴性表达患者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并不明显优于P53蛋白阳性患者。
  • 摘要:目的: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将双突变的二氢叶酸还原酶(mDHFR)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基因导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达到保护机体造血功能的目的,同时建立一个简便、易行的检测目的基因的体系。rn 方法:构建携带人mDHFR和GFP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mDHFR-GFP),包装成重组病毒;将重组病毒感染人外周血来源的CD34+细胞,PCR、RT-PCR检测转染细胞的基因转染情况,MTT法检测转基因组与未转基因组耐药性差异,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转染率。rn 结果:成功构建了rAAV/mDHFR-GFP重组载体并表达。PCR证实腺相关病毒载体可将mDHFR-GFPcDNA导入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RT-PCR证实病毒转染后的CD34+细胞中有mDHFR和GFPmRNA的存在,MTT法证实转基因细胞耐药性较未转基因细胞有一定提高。rAAV/mDHFR-GFP重组病毒感染外周血CD34+细胞,感染率可高达25%,外周血CD34+细胞中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n 结论:腺相关病毒载体可将mDHFR-GFP融合基因成功导入外周血干祖细胞,转入的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可有效表达,产生相应有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使经转染的外周血干祖细胞对MTX的耐药性增强,今后仍需进一步改善AAV结构、包装系统和基因转染技术,以提高基因转导效率。
  •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标志物Id2、EGFR及Her-2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肿瘤生物学特点并探讨它们与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rn 方法:采用PV6000二步法检测359例结直肠癌(其中有198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及35例癌旁正常组织Id2、EGFR及Her-2表达的异同。rn 结果:(1)结直肠癌中Id2的阳性率为68.0%(244/359),EGFR的阳性率为64.9%(233/359),Her-2的阳性率为1.7%(6/359);(2)Id2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组织的肠壁浸润深、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腔和远处转移情况等均相关(P均<0.05);(3)Id2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较阴性表达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短(P=0.002),其阳性表达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P=0.001);(4)EGFR及ld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均<0.05),而Her-2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表达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441)。rn 结论:Id2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结直肠癌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标志物ER、PR、CyclinD1、Bcl-2、Bax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探寻这些生物标志物对化疗患者预后的提示作用。rn 方法:用HE及SP免疫组染色法对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各生物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ER 60%,PR 58%,CyclinD1 55%,Bcl-2 50%,Bax 34%。其中ER的阳性率与患者的绝经与否有关,ER、PR、Bcl-2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负相关。Cyclin D1阴性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要短于Cyclin D1阳性的患者(X2=7.77,P=0.0053)。ER、PR阳性者与阴性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 PER=0.0322,X2=6.19 PPR=0.0129),ER、PR阳性者无瘤生存时间更长。Bcl-2阳性者平均无瘤生存时和平均总体生存时间均长于Bcl-2阴性者。ER为阳性表达者,化疗后平均无瘤生存时间(55.4个月)长于ER阴性者(35.8个月)(X2=6.10,P=0.0135),Bcl-2为阳性表达者,化疗后平均无瘤生存时间(54.8个月)长于Bcl-2阴性者(41.6个月)(X2=10.11,P=0.0015)rn 结论:ER、PR、Bcl-2的表达与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相关,Bcl-2、CyclinD1的表达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ER、Bcl-2为阳性表达,患者化疗后无瘤生存时间较长。
  • 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女性患者腹膜假黏液瘤的组织学起源。rn 方法:复习18例女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别对每例患者腹膜、阑尾及卵巢的病变进行PV-6000法免疫组化标记,抗体有CK7、CK20、MUC-1、MUC-2、CA-125、ER及PR。rn 结果:18例腹腔内均见大量胶状黏液性肿瘤,17例患者有阑尾切除病史,其中黏液性病变15例,阑尾炎1例,1例外院手术病理不详;11例卵巢见黏液性肿瘤,7例为双侧,2例为右侧,2例为左侧;2例卵巢未见著变,5例术中未见病变,未予切除。18例中15例腹膜病变呈CK20及MUC-2阳性,而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阑尾与卵巢表达方式与腹膜病变相同;1例CK20、CK7及MUC-2阳性,MUC-1、CA125、ER及PR阴性;卵巢未予切除,阑尾为外院手术,未得到组织块;1例腹膜病变未获得组织块,影像提示双侧卵巢萎缩,而阑尾活检CK20及MUC-2阳性,CK7、MUC-1、CA125、ER及PR阴性;另一例术中见阑尾正常,未切除,腹膜及卵巢病变CK20、MUC-2、CK7、MUC-1、CA125、ER及PR均为阴性。rn 结论:腹膜假黏液瘤是一种以腹膜大量胶冻样黏液播散种植为特征的病变,患者往往具有阑尾黏液性病变,或曾行阑尾切除史。在女性患者,虽然部分病例卵巢同时有病变,但多数双侧卵巢受累,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考虑大部分腹膜假黏液瘤起源于阑尾,卵巢肿瘤应为种植而非原发,对腹膜黏液瘤患者外科医生手术时应常规切除阑尾。
  • 摘要:目的:乳腺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IGF—IR)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各种病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乳腺癌IGF-IR表达的病理学意义。rn 方法:120例乳腺癌组织、18例正常乳腺组织、29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病理石蜡块,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IGF—IR的表达,将表达程度分为0、1、2、3级,2和3级定义为高表达。回顾性研究120例乳腺癌病例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间质反应、肿瘤分化程度。乳腺癌IGF-IR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指标比较,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rn 结果:1、乳腺癌组织中IGF—IR的高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64.1%vs 33.4%,F<0.01);2、IGF—IR在乳腺癌原发灶癌组织中的高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64.1%vs 41.3%,F<0.05);3、低分化乳腺癌IGF-IR高表达比高分化乳腺癌组IGF-IR高表达明显减少(50.8%vs 77.0%,P<0.01);4、IGF-IR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间质反应无相关性。rn 结论:1、IGF—I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正常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这提示IGF—IR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等方面扮演了一定的角色;2、IGF-IR的高表达与乳腺癌分化状态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标志物NF-κB/P65及FHIT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肿瘤生物学特点并探讨其与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rn 方法:采用PV6000二步法检测359例结直肠癌(其中有198例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及35例癌旁正常组织NF-κ B/P65及FHIT表达的异同。rn 结果:(1)结直肠癌NF-κ B/P65的阳性率为67.7%(243/359),FHIT的阳性率为46.0%(165/359);(2)NF-κB/P65和FHIT均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均<0.05)。FHIT还与肿瘤的肠壁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均<0.05)。(3)NF-κB/P65阳性表达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而FHIT阳性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则显著高于阴性组(P均<0.05)。(4)NF-κ B/P65与FHIT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负相关(r=-0.167,P=0.019)。(5)NF-κ B/P6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而FHI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则显著低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均<0.05)。(6)Cox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NF-κ B/P65是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及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子。rn 结论:NF-κB/P65及FHIT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结直肠癌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 摘要:内胚窦瘤( 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被认为来自多能性原始生殖细胞。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primary 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us tumor,PMEST)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临床极为罕见,国内外文献中少见此类疾病的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及其诊治情况。指出该患者纵隔内肿瘤巨大,而且有出血坏死,因此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先由介入科行血管栓塞,再由外科行手术切除,减轻肿瘤负荷,最后由内科行化疗并联合靶向治疗。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全身化疗及放疗等传统治疗效果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分子靶向药物在多种肿瘤治疗中的成功应用,肝癌的靶向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针对EGFR、VEGFR及Raf/MEK/ERK为靶点的药物相继应用于肝癌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并获得了阶段性的结果,特别是多靶点索拉非尼在新近结束的Ⅲ期临床试验中被证实能够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本文将针对HCC的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 摘要:头颈部恶性肿瘤是指颅底到锁骨上、颈椎前这一解剖范围内的所有恶性肿瘤,通常包括头面部软组织、耳鼻咽喉、口腔、涎腺、颈部软组织、甲状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我国头颈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19.9%-30.2%。吸烟和饮酒是其主要的发病诱因。耳鼻喉部以鼻咽癌最多见,颈部以甲状腺肿瘤最多发,口腔颌面部肿瘤则以口腔黏膜上皮及涎腺上皮肿瘤为多见。尽管其组织类型很多,但大约90%为鳞癌,其次为各类腺癌,而肉瘤和和其他病理类型少见。本文现就其目前的化疗、同步放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进行分述,提出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姑息化疗及同步化、放疗的应用,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以及新的化疗药物和化疗方案使用,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内科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未来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够在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有效的筛选出对药物敏感的患者,以减少医疗费用,获得最大的医疗效益,这就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密切协作,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筛选出最佳药物、方案及剂量,来逐步攻克肿瘤这一世界性难题,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 摘要:本文介绍了正常垂体的MRI表现,简述了垂体侏儒特殊的垂体发育低下+生长激素缺乏情况,指出75%的垂体瘤为功能性,现对垂体脓肿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应考虑垂体脓肿诊断的注意因素,并就错构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脊索瘤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在部分国家甚至超过了肺癌的发病率而成为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就现阶段来说,手术和放疗仍为主要的根治手段,术后早期进行抗雄激素治疗可以推迟肿瘤的复发,而复发、转移的晚期病人的治疗则是以全身化疗为主,目前复发转移的前列腺癌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即是以多西他赛为主的方案。近年来,国际上一系列的临床研究显示,化疗和生物治疗对复发、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前列腺癌化疗及生物治疗方面的进展及最新研究结果做一概述。
  •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癌胚抗原(CEA)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rn 方法:肺癌患者96例,健康对照组9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PS、CYFRA21-1和CEA三项标志物。rn 结果:肺癌组(n=96)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组(n=90)(P<0.001)。TPS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89.4%;CYFRA21-1敏感性为54.1%,特异性为91.2%;CEA敏感性为45.8%,特异性为91.4%。三项联合则敏感性为100%。rn 结论:TPS、CYFRA21-1和CEA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有明显的互补性,可明显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随着影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辟了新的介入诊断领域,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几乎可以获得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用于病理诊断,而且穿刺术微创,更为病人所接受。与其他实质器官一样,淋巴结的手术切除活检现也已越来越多地被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所取代。如何在更小的组织上进行诊断并分型,特别是淋巴瘤的精确分型,以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是病理医师必须面对的现实和挑战。rn 方法:分析总结自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3224例中的630例淋巴结或淋巴组织活检。涉及的部位有:颈部(274例)、锁骨区(136例)、腹膜后(113例)、腋下(44例)、腹股沟(37例)、腹腔肠系膜(15例)、颌下(10例)和肝门区(1例)。rn 结果:能够做出明确诊断的有35l例,依次为转移癌157例,结核51例,反应性增生5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58例,霍奇金淋巴瘤19例。其余279例未明确诊断的原因有:穿刺肿瘤组织过少、大量坏死组织,或仅穿刺到皮肤、肌组织以及门诊病人的依从性差导致无法收费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转移癌病例中颈部穿刺最多(6l例),其次为锁骨上淋巴结(50例其中左侧29例,右侧2l例)和腹膜后淋巴结(14例)。诊断结核的病例中常见部位有颈部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分别为35例和8例)。诊断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见于颈部穿刺(8例),而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诊断主要见于腹膜后淋巴结穿刺(30例)。主要病理类型:转移癌的主要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及低分化癌,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穿刺诊断的25%,其中主要类型为结节硬化型(9例)和混合细胞型(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类型为B细胞淋巴瘤占65%,T细胞淋巴瘤占19%,其他5%为难以分类。在38例B细胞淋巴瘤中,能够进一步精确分型的有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小B细胞淋巴瘤,l例滤泡性淋巴瘤。11例T细胞淋巴瘤中,能够进一步分型的有5例问变大细胞淋巴瘤。157例转移癌大多数在HE切片能够直接明确诊断,有43例应用了免疫组化辅助诊断。淋巴瘤的诊断均需经免疫组化染色。rn 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病例因组织标本少、局限性大,病人依从性较差,给病理诊断提出更高要求。近50%超声引导下的淋巴结穿刺活检能够明确诊断,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特殊染色可以进一步明确分型。
  • 摘要:目的:分析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影像表现与病理形态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作初步探讨,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rn 方法:对6例幕上PNET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表现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例均为男性,5例为儿童和青少年(5-19岁),1例成人(37岁),颅内高压为主要症状。CT或MRI肿瘤最大径范围4.2cm-10cm,呈实性或囊实性,混杂密度或不规则异常信号,环状或不均匀强化。手术全切或次全切,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rn 结果:随访1例死亡(15个月),1例生存(6个月)。病理组织学:PNET 3例,神经母细胞瘤(CNB)2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NB)1例。肿瘤由致密的未分化与不同分化程度的小至中等大细胞构成,GNB中见较成熟的节细胞,可见Homer-Wright或假菊形团结构,瘤组织分枝状或弓状血管丰富,瘤细胞浸润边缘血管增生,呈屏障样结构,免疫表型以Syn、CD99、NSE、NF表达为主,Ki67阳性率25%-75%。rn 结论:幕上PNET预后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正确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
  • 摘要:目的: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及相关亚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结合声像图特点,创建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分型。同时,将超声应用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实现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合理评估、精确分期及个体化治疗。rn 方法:收集有完整病例记录、有完整的甲状腺肿瘤超声图像及明确病理诊断的甲状腺癌病例407例,通过回顾性研究,计算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并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相关亚型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根据声像图特点进行甲状腺癌的超声分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分型;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分型。同时将407例甲状腺癌根据超声图像进行临床分期,与术后的病理分期相比较,计算其准确性,实现超声介导的甲状腺癌术前分期和个体化治疗。rn 结果:rn 1、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rn ①典型甲状腺癌典型的甲状腺癌声像图特征包括:肿瘤内部呈实性低回声,且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且周围无明显晕环;结节内部有微小钙化;肿瘤的血流分布多以内部为主;常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其中以肿瘤内部微小钙化的特异性最高。超声诊断典型甲状腺癌的准确率为92.3%。rn ②乳头状微癌乳头状微癌除具有典型的甲状腺癌声像图特点外,直径≤1cm,肿物呈均匀低回声比例明显增高,而内部血流、伴强回声钙化及颈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减低,是其较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乳头状微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67.2%。其中淋巴结转移性乳头状微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2.9%;非淋巴结转移性乳头状微癌为60.3%。rn ③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中超声检查显示较为均匀低回声的占62.3%,有弥漫分布强回声钙化的占84.1%。,超声诊断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的准确率为91.1%。rn ④滤泡癌滤泡癌的声像图特点常不典型,部分表现为边界清、有包膜,并常有囊性变,术前超声检查发现45.5%的滤泡癌边界较清并有完整包膜;54.5%伴有液性成分。超声诊断滤泡癌的准确率为70.2%。rn ⑤髓样癌髓样癌的声像图特征是肿瘤后方回声衰减,此现象占69.2%;超声诊断淋巴结转移率为84.6%。超声诊断此型的准确率为93.5%。rn ⑥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声像图特点为:肿块较大,双侧多见,病变不规则,无包膜,向外浸润性生长,广泛浸润、破坏,常有液性暗区。超声检查发现肿物大小均在2.5cm以上,其中4cm以上的占58.3%。超声检查发现41.7%的未分化癌有周围血管、肌肉的侵犯。超声诊断此型的准确率为96.3%。rn 根据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结合其声像图特征,创建甲状腺癌的超声分型(Bus-TC typing),包括以下6型:①经典型;②不典型型;③微小型;④弥漫硬化型;⑤髓样型:⑥低分化型。rn 2、不同变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生物学特性也不尽相同,在声像图特征上,甲状腺乳头状癌除典型的声像学特征外,也存在一些较特殊的表现,现将其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生物学特征创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分型(Bus—PTC typing),如下:①经典型: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4.5%;②微小型: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67.2%;③弥漫型: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84.5%;④囊性变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1.4%;⑤边缘型: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89.2%。;⑥多灶型: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79.9%。;⑦侵袭型: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2.O%:⑧合并桥本型: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76.4%。rn 3、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206例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中,超声显示淋巴结纵横比<1.5的有177例,占85.9%;内部不均匀低回声的有129例,占62.6%;淋巴结中有细沙粒样钙化71例,占34.5%;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超声发现肿瘤的位置多靠近甚至侵犯甲状腺被膜,这种情况占54.9%;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中超声显示有囊性变的占44.2%。根据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创建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超声分型(Bus—LNtyping),将其分为以下5型:①囊性变型;②钙化型;③巨淋巴结型;④微小型:⑤侵袭型。甲状腺癌超声介导的临床分期:超声诊断甲状腺癌T分期准确率为93.9%。N0:病理诊断为N0的有201例,其中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6.1%。N1a:病理诊断为N1a的有35例,其中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0.0%,而触诊诊断的准确率为45.7%。N1b:病理诊断为N1b的有171例,其中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4.9%,而触诊诊断的准确率为50.9%。在206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病例中,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7%;触诊准确率为50.0%;术前超声检查可以发现51.5%(53/103)的临床触诊漏诊的隐匿性转移淋巴结。rn 4、超声介导的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在甲状腺癌的T分期上,超声检查要比视诊、触诊甚至CT等影像学检查精确的多,且几乎无痛苦和副作用。超声能准确的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而且在颈部淋巴结的定性、定量及定位上有着非常高的准确率,能精确指导N分期。影响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除肿瘤的分级、大小、周围侵犯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外,年龄因素也十分关键。在3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小于45岁的有157人,术后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为65.0%;年龄大于等于45岁的有203人,术后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为41.9%。因此,术前应结合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进行合理评估、精确分期,根据肿瘤的部位、TNM分期及年龄等多种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案。rn 结论:(1)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独到的优势,超声介导的甲状腺癌临床诊断准确率高、特异性强:且经济、无创,易被患者接受、易被广泛推广应用。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及相关亚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结合声像图特点,创建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分型,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实现甲状腺癌的声像学与病理学相结合,共同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临床及影像专业人士均应注重甲状腺癌的术前超声检查。rn (2)在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中,超声有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超声能准确的测量原发灶的大小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并能对颈部淋巴结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及定位。以超声介导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准确率高、特异性强。对于临床怀疑甲状腺癌,特别是CN0而PN+的患者,更应采用超声检查,以判断甲状腺癌的术前分期,为下一步治疗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准确的依据。甲状腺结节的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FNA)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准确率也颇高,但在判定临床分期,尤其在淋巴结的定量、定位方面不及超声检查。rn (3)超声介导的甲状腺癌个体化治疗:超声检查对于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合理评估、精确分期、及时治疗及颈部淋巴结的处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超声检查还具有经济实用及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rn 因此,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前应常规进行超声检查,并根据超声诊断结果,以超声介导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Bus-staging),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适时结合FNA及术中冰冻病理,一定程度上减少过渡治疗或治疗不充分。
  • 摘要:目的:对乳腺癌、乳腺异常增生疾病患者进行抽血检测内分泌性激素,对内分泌激素变化导致癌变的机理,采取寻找内分泌激素共同规律,采用统计学论证;进行治疗前、后组对照下丘脑-垂体激素和钼靶X光说明。rn 方法:人组总数1252例乳腺肿瘤患者分5组统计:加权法统计分析433和111例乳腺肿瘤患者的平均值与正常人群标准值比较;53例(滤泡期)和15例(绝经期)乳腺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两组统计(X±S)对照下丘脑-垂体激素;对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患者各50例,在治疗前绝经前期和绝经期,采用秩和检验,正态近似法(Wilcoxon两样比较法)统计分析;按百分率统计分析440例乳腺肿瘤患者激素轴系相关性;按百分率统计分析入组总数1252例乳腺肿瘤患者伴随多种腺体疾病。rn 结果:乳腺疾病433和111例患者比正常人群滤泡期和绝经期HPO轴系的正常值增高;53例(滤泡期)和15例(绝经期)乳腺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两组统计对照下丘脑-垂体激素,呈亢进的激素水平明显下调;100例乳腺良、恶性患者绝经前期FSH和绝经期ACTH高于乳腺异常增生病患者;分析乳腺肿瘤440例患者的HPO激素轴系、GH轴系、PRL激素轴系和免疫激素轴(ACTH轴系、TSH轴系)的相关性:总数滤泡期973例乳腺肿瘤患者中,占40%伴随多种腺体疾的统计学论证。rn 结论:证实乳腺异常增生病、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激素改变,不论良性还是恶性,雌激素轴系(FSH、E2)长期处于绝对过高,而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导管扩张及刺激靶受体(ER)增多,ER活性随作乳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其激素变化与病理改变过程是相一致;乳腺癌患者绝经前期血浆中FSH和绝经期ACTH浓度高于乳腺异常增生病患者;并寻找出激素轴系变化的共同规律:而且发现乳腺肿瘤患者往往并发多种腺体疾病,同时并存的相关因素;乳腺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亢进激素水平明显下调。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临床症状以及整体状况,评价早期应用凉血活血中药预防放射性肺炎的效果。rn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以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而接受放疗,且身体机能状态评分(KPS)60分以上,预料生存期>6个月的患者为纳入人群。确定样本量46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治疗组在放疗同时给予复方地芎汤(生地、川芎、丹皮、桃仁、连翘等),对照组则给予一般扶正抗癌中药(党参、当归、女贞子、杏仁、炒白术等)治疗。分别在放疗开始后1、2、3、6个月对患者进行肺部CT扫描,观察患者咳嗽、气短、乏力等症状变化,并分别对呼吸困难程度、生活质量以及急性放射性肺损害分级进行Watters评分、KPS评分以及RTOG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和两组患者症状变化及各项评分的差异。rn 结果:试验结束时,治疗组剔除1例,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后纳入统计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6%,P值=0.0032,差异有极显著意义;Watters评分、RTOG分级评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咳嗽、气短、乏力症状治疗组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放疗过程中早期应用凉血活血法可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减轻急性放射性肺损害程度,并可控制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了解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基本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光动力学疗法应注意及解决的问题。rn 方法:通过对国内医学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发表于1982-2006年的30篇原创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中英文论文。并对文章中有关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应用的激光器及光敏剂、取得的疗效以及发生相关的不良反应等均记录下来,整理进行分类统计分析。rn 结果:共收入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687例,均应用血卟啉类光敏剂及波长630nm左右激光器完成治疗,有效率(CR+PR+MR)为87%。光动力联合治疗组疗效较光动力单纯治疗组疗效好,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u=4.456>2.58,P<0.01)。光动力学疗法对各种病理类型肿瘤均有效。不同作者应用不同的激光器及光敏剂,但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rn 结论:光动力学疗法对早期肿瘤有根治效果,对晚期肿瘤有较好姑息治疗效果,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研究规范保乳治疗病例的选择、手术的范围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式,使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水平、生存率及生活质量。rn 方法:1997年1月-2007年1月,对156例早期乳腺癌病例实施了保乳治疗。术后常规行辅助放疗及化疗。rn 结果:手术标本各个切缘的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肿瘤累及。26例为导管内癌,18例特殊型浸润性癌,11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16例患者腋淋巴结发现癌转移,中位淋巴结转移个数为3个(1-8)。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尚无局部及区域复发的病例。有2例远处转移,转移部位是胸膜,手术至转移间期30个月。对80名保乳治疗满一年的病例行乳房外形的随访,两侧乳头水平高度相差>3cm有14例(17.5%),两侧乳房下皱褶水平高度相差>3cm有6例(7.5%),两侧乳头与胸骨中线距离相差>1.5cm有4例(5%)。rn 结论:规范的广泛切除、腋淋巴结清扫及术后辅助放疗是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关键措施,可使局部复发率降低;同时保乳治疗后大多数病例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
  • 摘要:目的:观察动员后的人外周血成体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特征及免疫表型的变化。rn 方法:本实验用健康成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的外周血干/祖细胞(PBPCs),经贴壁培养法定向扩增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s),并通过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EPC表型和变化。rn 结果:贴壁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特征,能够与荆豆凝集素-I(UEA-I)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UEA—I结合率为92.1%,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 KDR CD62E有不同程度增加。培养后CFU—GM CD34及CD13CD14 CD19明显减低。rn 结论:贴壁培养法诱导扩增成体干/祖细胞可以得到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其免疫表型发生了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rn 方法:12例前列腺癌患者,全部经去势手术及不同程度的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经全身骨扫描证实均有多发性骨转移灶,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各1例,血PSA呈逐渐上升趋势。给予多西紫杉醇75mg/m2,第一天;卡铂AUC5(300~400 mg/m2),第一天;21—28天为一个周期。rn 结果:12例随访2~26个月,平均17个月。入组后接受治疗1~6个周期。3例患者PSA值降至正常水平<4ng/ml,7例PSA值下降超过50%,有效率83.3%,有效患者PSA从治疗前(67.8±35.9ng/ml)下降至(14-2±5.7ng/ml),有效持续时间6~19个月,平均15.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7.8个月。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余反应均可耐受。rn 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摘要: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rn 方法:对61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的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rn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rn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不仅有躯体疾患,而且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将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 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针对恶性肿瘤目前大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对于术后、化疗、放疗后的毒副反应配合中医中药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结合临床实际,着重介绍了肿瘤患者化疗的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毒副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损害、肾、膀胱以及肺毒性,神经毒性反应等的中医中药治疗。在治疗的不同时期采用益气补肾养血,和胃健脾化湿,理气软坚散结等法;通过临床中药的配合应用,我们发现中医药可以防治或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病人接受完整的化疗,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病人的远期生存期。
  • 摘要:通过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存活26年的治疗分析,探讨其中成功的经验,认为精神因素在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对今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目的:肺癌患者EGFR基因18—21外显子突变与吉非替尼疗效密切相关,建立一种采样方便、病人痛苦小、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便易于在临床应用推广的EGFlR基因突变诊断方法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探讨肺癌患者游离核酸EGFR 19及2l外显子突变检出的可行性并评价血浆游离核酸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检出对吉非替尼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rn 方法:应用EGFR基因突变体酶切富集及非酶切富集PCR法分析血浆、血清、胸水游离核酸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状况并回顾性分析血浆游离核酸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检出对吉非替尼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rn 结果:在进行EGFR基因突变体酶切富集和非酶切巢式PCR法分析的55份血浆标本、15份血清标本、23份胸水标本中,酶切富集PCR法分别检出EGFR基因外显子19突变28例(50.9%)、9例(60%)、10例(43.4%)和外显子2l突变l例(1.7%)、0例、2例(8.7%);而非酶切PCR法则分别仅能检出EGFR基因外显子19突变7例(12.7%)、0例、1例(4.4%),两种方法在检出率差异显著(血浆、血清与胸水分别为P=0.000、0.021、0.032);酶切富集PCR法检测15例配对血浆、血清标本和10例配对血浆、胸水标本EGFR突变的检出率分别为66.7%与60.0%,和50.O%比.60.0%,结果无明显差异。在64例肺癌患者血浆标本中酶切富集PCR法检出突变31例(48.4%),除1例同时具有EGFR基因外显子19缺失和外显子21 L858R突变,其余30例均为EGFR基因外显子19缺失突变。EGFR基因突变主要见于腺癌患者(55.3%),而鳞癌中少见(21.4%),P=0.02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率的因素为病理类型(P=0.020)。在16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中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者疗效明显优于野生型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7.8%(7/9)vs.14.3%(1/7),P=0.041;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分别6.0个月vs.2.0个月,P=0.009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吉非替尼治疗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是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P=0.007)和吸烟史(P=0.040);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吸烟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患者吉非替尼治疗的有效率及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显著低或短于非吸烟同样突变检出患者。rn 结论:肺癌患者血浆游离核酸酶切富集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检测方法是简便易行、临床可行性强的方法;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主要见于肺腺癌患者,且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19外显子突变是临床TKIs治疗的有价值预测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效果。rn 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36例。超选择经导管灌注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PYM)混合乳剂,部分病人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达肿瘤内灌注栓塞,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rn 结果: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肿瘤异常血管湖消失。栓塞术后4周CT显示病变缩小率48%-69%。rn 结论: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较好的方法之一,采用微导管超选择达肿瘤内灌注栓塞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
  • 摘要:喜树碱(Campotothecin,CPT)是从珙桐科植物喜树中提取出来的五环的生物碱。在亚洲和我国分布最多,在六十年代早期由M.E.Wall等人最早提取分离出来,并在小鼠体外肿瘤试验中发现很高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活性与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的作用有关。自从该酶的发现,人们致力于寻找高效、低毒的喜树碱类衍生物。本文介绍了1例9-硝基喜树碱治疗肝癌术后双肺转移完全缓解的病历资料。经本科治疗的该患者经过连续5个月的口服该药化疗,病情达到CR,一直稳定达16个月以上。在服药过程中观察到Ⅱ度骨髓抑制等,病人主诉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食欲有所提高。肿瘤指标AFP直线下降降至正常水平。在国内尚无关于9-硝基喜树碱的临床应用报道,提示该药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仍需大宗病例进行临床验证。
  • 摘要: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rn 方法:将病理确诊为Ⅱb-Ⅲb期宫颈癌176例患者,随机分为同步组及对照组各88例,两组在行放疗的基础上同步组同时给予化疗(DDP40mgd1~3,BLM15mgd1~3,5-Fu1.0d1~3)化疗2~3周期,对照组行单纯放疗。两组放疗均用6mv-x线全盆对穿大野照射,DT20~24Gy后改为盆腔四野照射并加铱192后装治疗。rn 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平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Ⅱ期5年生存率同步组为82%,对照组7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期5年生存率同步组为78.9%,对照组为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毒性反应同步组高于对照组,经积极处理均能耐受。rn 结论:同步放化疗能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局部淋巴和远处转移率,有效提高长期生存率,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简单、安全、较理想的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方案,有临床推广价值。
  • 摘要:肿瘤的消融治疗包括物理消融(主要有热消融和冷消融)和化学消融,它是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是对传统肿瘤局部治疗如手术和放疗的补充,临床研究已经证明其对肝癌、肾癌和子宫肌瘤等恶性和良性肿瘤的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根据消融治疗的途径不同可分为切开消融和经皮穿刺消融,这两种途径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侵入性治疗(或称有创治疗)和非适形治疗,可出现与创伤和非适形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HIFU治疗中麻醉的目的是解决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以及病人的运动问题,有利于能量的沉积,有利于肿瘤的消融。但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负担、使操作更加复杂,影响技术的推广。如何在保证肿瘤消融治疗的前提下,减少或不用麻醉是HIFU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HIFU治疗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HIFU治疗的600例原发性肝癌、150例恶性骨肿瘤以及120例子宫肌瘤进行分析,通过对比HIFU治疗前后的增强MRI的变化,确定凝固性坏死的区域,并与治疗能量密度进行比较,寻找凝固性坏死与治疗能量密度的关系。现对非麻醉下子宫肌瘤消融治疗、乳腺纤维腺瘤消融治疗、肝癌消融治疗、胰腺癌消融治疗等进行了简述。
  • 摘要: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EGFR、HER-2/neu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其作为胃癌预后指标的可行性。rn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具有随访资料的103例胃癌标本中EGFR、HER-2/neu蛋白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rn 结果:①103例胃癌组织中EGFR、HER-2/neu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7%(44/103)、31.1%(32/103),在胃正常组织中均无表达:②EGFR、HlER-2/neu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③EGFR、HER-2/neu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个月、10.1个月,表达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2个月、64.5个月,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间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EGFR与HER-2/neu蛋白联合表达与生存期相关(PEGFR=0.027,PHER-2/neu=0.000,rEGFR=1.965,rHER-2/neu=3.153),二者的阳性表达有降低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HER-2/neu阳性表达的危险度相对较大。rn 结论:测定胃癌组织中EGFlR、HER-2/neu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临床判断病人预后,为IMC-C225、Herceptin等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胃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健择抑制人肺腺癌细胞95D生长的实验研究,同时寻找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健择作用的最佳时机。方法:MTT比色法。结果:康莱特单药对人肺腺癌95D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联合健择的抑制率高于单药组;康莱特先于健择加入对95D的抑制最强。结论:康莱特体外对肺癌细胞有抗肿瘤和化疗增敏作用;康莱特先于健择加入对95D的抑制最强。为康莱特的临床应用提供线索。
  • 摘要:斑蝥是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斑蝥能抗肿瘤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斑蝥其有效成分是斑蝥素,即斑蝥酸酐,它是斑蛰体内提取的一种单萜类物质,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核酸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癌细胞死亡。但斑蝥素的毒副作用较大,主要是泌尿道和消化道反应,这使得它的临床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近来,人们合成了许多斑蝥素的衍生物,如斑蝥素与铂的络合物、去甲斑蝥素、斑蝥酸钠等,以降低斑蝥素的毒副反应,增强药物疗效。本文应用DNA微阵列技术,观察了斑蝥酸钠诱导K562细胞凋亡前后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初步研究斑蝥酸钠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以乳腺癌特异抗原BA46基因转染乳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诱导特异细胞免疫的可行性。rn 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前体细胞),将细胞分为基因转移组及对照组,基因转移组感染携带BA46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BA46/Neo,对照组以293细胞冻融液刺激,两组细胞均采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DC前体细胞成熟。第7天,收集悬浮细胞(DC),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表面标志CD80、CD86、CD40的表达情况;另取该DC与T细胞按1:20比例混合,含5%人血清蛋白的AIM-V为培养基,同时加入IL-2与GM-CSF,共育7天,诱导获得细胞毒性T淋巴细(CTL),取BA46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株Hs578T为靶细胞,采用51Cr释放法测量杀伤效率,同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TL群体中CD8/CD4和CD8/CD56的比值。rn 结果:BA46基因转导的DC表面标志CD80、CD86、CD40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C,所激活的T细胞对BA46阳性的乳腺癌细胞株Hs578T有很好的杀伤效果,此杀伤具有抗原特异性和MHC限制性,且该T细胞中CD8/CD4和CD8/CD56的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裂解物冲击DC所激活的T细胞)。rn 结论:BA46基因转导成功制备DC,并诱导特异的CTL,为乳腺癌的DC基因转导疗法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脆性三联组氨酸(FHIT)在前列腺癌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前列腺癌的关系。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非生物素二步法技术检测50例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癌石蜡标本中CK19、NF-κ B、FHIT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关系。rn 结果:三种生物标志物在前列腺癌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CK19 68.0%(34/50),NF-κ B 70.0%(35/50),FHIT 72.0%(36/50)。CK19和FHIT表达与临床分期及Gleason分级呈正相关,临床分期由A期至C期CK19和FHIT的表达逐级增高(P均<0.05),Gleason分级恶性程度越高CK19和FHIT表达越强(P均<0.05)。FHIT和NF-κ B阳性表达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均较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短(P均<0.05)。rn 结论:CK19,NF-κ B,FHIT为前列腺癌的阳性生物标志物,上述生物标志物的高表达可能成为新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NF-κ B,FHIT可作为预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期的指标。
  • 摘要:目的:寻找结肠癌Colo205细胞系中SP(sidepopulation)亚群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rn 方法:结肠癌Colo205细胞经Hoechst33342染色处理后固定,后续PI复染对其中的sP细胞进行定位,并通过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比较SP细胞与非SP细胞在DNA-PKcs、P16、FHIT、NF-κ B/P65及Id2中表达的异同。rn 结果:(1)结肠癌Colo205细胞中Hoechst33342低染的SP细胞的比例的均数为7%。(2)结肠癌Colo205细胞经DNA-PKcs染色后的阳性率为68%,其中,SP细胞的阳性率为79%,SP细胞DNA-PKcs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SP细胞(P=0.002);经P16染色后阳性率为78%,而SP细胞的阳性率为54%,SP细胞P16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非SP细胞(P=0.000);经FHIT染色后阳性率为55%,其中,SP细胞的阳性率为34%,SP细胞FHIT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非SP细胞(P=0.000):经NF-κ B/P65染色后阳性率为51%,而SP细胞的阳性率为40%,SP细胞NF-κ B/P65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非SP细胞(P=0.003);SP细胞与非SP细胞在Id2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62%和66%。rn 结论:DNA-PKcs可能与结肠癌Colo205细胞中SP细胞的表达相关,而P16、NF-κ B/P65、Id2及FHIT可能均与结肠癌Colo205细胞中SP细胞的表达不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 of kappaB,NF-κ B)和脆性三联组氨酸(fragilehistidine triad,FHIT)在前列腺癌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点及转移的关系。rn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非生物素二步法技术检测50例前列腺癌石蜡标本中CK19、NF-κB、FHIT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rn 结果:三种生物标志物在前列腺癌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CK1968.0%(34/50),NF—κ B 70.0%(35/50),FHIT 72.0%(36/50)。生物标志物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的是CK19和FHIT,临床分期由A期至C期CK19和FHIT的表达逐级增强(P均<0.05)。与Gleason分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是CK19和FHIT,恶性程度越高CK19和FHIT表达越强(P均<1.05)。NF-κ B和FHIT与转移有关,转移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的阳性率(P均<0.05)。rn 结论:CK19、NF-κ B、FHIT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或)侵犯转移密切相关,上述生物标志物的高表达可能对前列腺癌的演化和进展起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新的临床辅助诊断和监测预后的指标。
  • 摘要:目的:观察竹叶石膏汤对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作用。rn 方法:选择本院行纵膈放疗的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病人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自放疗之日起口服竹叶石膏汤加减,直到放疗结束。观察两组病人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情况。rn 结果:对照组轻、中度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均为100%,重度食管炎发生率40%,治疗组轻中度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6.7%,13.3%。无1例发生重度放射性食管炎。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rn 结论:中药竹叶石膏汤加减对防治放射性食管炎有明显效果。
  • 摘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浅静脉先天性纤细,年幼、体弱及病情危重患者,静脉充盈不良,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厚而不易显示静脉血管,反复多次静脉穿刺患者上肢浅静脉壁产生疤痕、硬化并失去弹性,致使穿刺困难。本科3例患者在行PICC置管时出现失败而改用B超引导下置管,使得穿刺置管一次成功。这项技术的创新,为外周血管条件差的病人开辟了新的静脉输液途径。同时,提高了穿刺的准确度,减少了穿刺针在组织间潜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局部刺激,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降低置管并发症。笔者认为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可使常规PICC置管中穿刺困难以及肘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重新获得前臂浅静脉穿刺成功的机会,避免了以往常规穿刺失败后造成的浪费。
  • 摘要:盆腔淋巴囊肿是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清扫术后常见的近期合并症,小型囊肿常无症状,可观察等待自然吸收,较大的或感染性的淋巴囊肿,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必须干预。本院自1999年起开展了超声介入治疗盆腔淋巴囊肿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rn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价值。rn 方法:经腹彩色超声引导通过穿刺抽液及无水乙醇固化对14例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术后症状性盆腔淋巴囊肿共15个囊腔进行超声介入治疗。年龄31~77岁。仪器采用Sequoia 512超声仪,使用日本八光公司生产的18G PTC穿刺针。rn 结果:14例病例15个囊腔均成功地完成了液体抽吸及无水乙醇凝固治疗。本组病灶最大径4.9~12.8cm,平均7.6±3.0 cm。治疗中抽出液体25.0~494ml,平均145.3±133.2ml。12例13个囊腔通过一次超声介入治疗囊腔完全闭合。1例多房合并感染者,在抽吸囊液、囊内注入混合性抗生素治疗1周后,行超声介入及无水乙醇固化治疗。3个月后复查囊腔完全闭合;另1例治疗后囊腔明显缩小,未经处置,4个月后囊肿自然消失。除1例合并感染者介入超声治疗中有疼痛感外,余病例均未见疼痛等副反应,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无直接及晚期并发症发生。人体髂窝淋巴管主要分布在髂血管周围,这部分淋巴管在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较易受损伤,与手术后淋巴囊肿形成有密切关系,其发生率在2%~48.1%。由于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淋巴囊肿发生率已显著减少。较大的淋巴囊肿常引起下腹疼痛或压迫周围髂血管,引起下肢肿胀疼痛/静脉血栓形成、输尿管梗阻、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盆腔淋巴囊肿治疗的核心问题是排除囊液,使囊腔闭合,目的是解决囊内液体引起的疼痛、感染、预防淋巴液从离断的淋巴管持续漏出造成液体的反复积聚。自1983年Aronowitz J首次报道了盆腔淋巴囊肿的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的个案后,国内外已有许多有关盆腔淋巴囊肿治疗方法的报道。如:手术切开引流及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率90%,但多数患者不能承受再次手术;超声引导囊腔内注入二甲胺四环素成功率74%、注入氟尿嘧啶、噻替哌效果不佳;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治愈率71.4%,有效率96.4%,但治疗时间较长,14d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要治疗2个疗程;超声或CT引导置管引流结合酒精硬化疗法治疗成功率较高88%~100%,不足之处是平均需要置管引流时间9~22d,容易出现引流管不畅甚至管腔阻塞,局部皮肤或囊肿感染、引流管移动或脱出。因此,解决手术后淋巴囊肿的理想方法,应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特点。本研究采用了超声引导无水乙醇固化疗法,其治疗淋巴囊肿的机理是:无水乙醇进入囊腔后,使囊内损伤的毛细淋巴管产生严重的炎性反应及瘢痕化,进而使淋巴管微小漏口及囊壁粘连以至完全闭合;并与囊液内所有淋巴细胞充分接触,使其迅速退变失活,从而达到治疗作用。感染性病灶的治疗措施:在囊肿有急性感染的情况下,本研究采用先超声引导囊肿局部抗感染治疗,待患者感染症状消失、囊肿缩小后,再行无水乙醇固化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组1例体积较大的淋巴囊肿经过超声介入及无水乙醇固化治疗后,囊腔明显缩小(囊肿最大径<原病灶的1/2),未经处理,4个月后超声复查囊腔自然消失。提示:对于经过超声介入及无水乙醇固化治疗后体积明显缩小者(囊肿最大径<原病灶的1/2),可定期复查,根据囊肿的大小及临床症状决定是否再次介入治疗。rn 结论:盆腔淋巴囊肿的超声介入治疗安全、疗效确实,可以作为淋巴囊肿治疗的另一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年老体弱的手术后患者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盆腔囊性病变的价值和方法。rn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1997~2007年1061例女性盆腔良性囊性病变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年龄13~82岁。包括卵巢冠囊肿131例,卵巢囊肿243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83例,盆腔包裹性积液170例,无生育要求的输卵管积水34例。其中35例为剖腹或腹腔镜手术后复发患者。病灶最大径线1.1~27.5cm,其中>8cm的囊肿213例,多房99例。应用Sequoia512超声仪、日本八光公司生产的PTC穿刺针。rn 结果:99.8%的病例成功地完成了囊内液体的抽吸,抽出液体1~6281ml。注入酒精0.4~60ml。共46例(4.3%)出现副反应,其中43例患者(4.1%)注入无水酒精时或拔针后患者感到下腹疼痛,持续时间5~10min,无须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3例(0.3%)经阴道穿刺治疗的患者拔针后阴道少量出血,纱球局部加压2~5min即可止血。经随诊3~24个月,92.0%的病例通过一次治疗囊腔完全闭合,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24个月累积复发率8.3%。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囊内液体均未发现瘤细胞,所有病例均无近期及远期严重的并发症发生。rn 讨论:盆腔囊性病变是妇科常见的病变,囊肿体积增大可引起疼痛及发生扭转、破裂等并发症的可能。传统的开腹手术已经过临床充分验证,适合所有良、恶性附件肿瘤,疗效可靠。然而,该方法创伤大,需要住院治疗。腹腔镜手术切口小、恢复快,但手术操作空间的相对窄小限制了该技术对较大囊肿在临床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盆腔囊性病变的超声介入治疗技术不失为操作简单、有效的无创治疗手段。盆腔大囊肿的介入超声治疗措施:本组治疗>8cm的盆腔囊肿213例,因采取了如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单房大囊肿。应用无水乙醇多次固化,每次凝固3min法。(2)多房囊肿。每个房都要单独完成囊液抽吸及无水乙醇固化。(3)如两囊腔之间的分隔与腹壁垂直,须穿刺两次完成治疗。盆腔囊肿的复发与预防:复习文献发现盆腔囊肿超声介入治疗后复发率高的研究组可能与未使用无水乙醇有关。本组使用无水乙醇作为固化剂,治疗后卵巢冠囊肿组未见复发,卵巢囊肿组仅3例复发。其机理是无水乙醇注入囊腔后可非常缓慢的渗入囊肿的纤维包膜,并与囊壁上所有的分泌型细胞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充分接触,使其迅速退变失活。本研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复发率与文献报告该病的腹腔镜及超声介入治疗后复发率6~30%相似。Fedele等对30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初次腹腔镜手术及54例术后复发再次行腹腔镜治疗的病例进行比较,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9.4%和17.3%。疼痛的再发生率约为20.5%和17.4%,由于该病的病因学尚不清楚,发病的特点不尽相同,预防复发较困难。本研究提示囊腔内液体尽量抽净,然后注入无水乙醇,使之与囊壁充分接触,并保持凝固时间3min可减少复发率。rn 并发症及防治:国内文献报道囊肿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9-19.6%。本研究采取了下列措施,使并发症减少至4.3%。(1)盆腔囊肿因其来源和大小不同,位置差异很大。对于子宫后方的囊肿,应尽量避免经腹穿过膀胱、子宫、肠管等重要脏器或大血管做深部穿刺,选择经阴道穿刺可缩短穿刺距离,提高一次进针的命中率,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2)经前腹壁入路,若病灶前方有肠管,穿刺时可用探头对前腹壁加压,尽可能推开囊肿与腹壁间的肠管。(3)经前腹壁穿刺时,由于使用局部麻醉不可能充分的麻痹穿刺部位,在穿刺中应避免针尖晃动,减少因疼痛引起的不合作。 (4)已经出现疼痛等不良反应的病例,通常多无须药物治疗。本组采用穴位按摩,按压合谷及内关穴可使疼痛缓解。(5)拔针后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持卵圆钳将纱球放入后穹隆针孔处局部加压数分钟即可止血。超声介入治疗对于内部呈网格状结构的小型囊肿有局限性,不能完成囊内液的抽吸。
  • 摘要:目的:通过特异性HER-2 siRNA对BT-474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为RNAi技术用于乳腺癌的防治提供基础的实验依据。rn 方法:设计并构建3种特异性HER-2 siRNA质粒(pRNAT-U6.1/Neo-siRNA-1、pRNAT-U6.1/Neo-siRNA-2及pRNAT-U6.1/Neo-siRNA-3)和1种无关序列质粒(pRNAT-U6.1/Neo-siRNA-neg)。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用重组质粒转染HER-2过表达的人乳腺癌BT-474细胞株,筛选出稳定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株,分别用RT-PCR法和westem blot法检测特异性HER-2 iRNA对BT-474细胞HER-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用MTT法检测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rn 结果: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用重组质粒转染BT-474细胞,成功筛选出阳性稳定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株。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siRNA-1组和siRNA-2组细胞HER-2 mRNA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抑制率分别达到61.04%和41.05%,而无关序列siRNA-neg组HER-2 mRNA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下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示:siRNA-1组和siRNA-2组细胞的HER-2蛋白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抑制率分别达到59.34%和38.01%,空质粒组和负对照组HER-2蛋白水平略有下降,但其HER-2蛋白抑制率和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MTT法测定结果显示:siRNA-1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能显著地抑制BT-474细胞增殖(P<0.05),而siRNA-neg对BT-474细胞增殖的影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本实验中证明了特异性HER-2 siRNA能特异性下调BT-474细胞中HER-2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抑制BT-474的生长。该实验为RNAi治疗乳腺癌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下的温热对化疗药泰索帝增敏的规律及其机制。rn 方法:应用四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热疗组、单纯化疗组以及以不同序贯方式结合的热化疗组对人肺巨细胞癌细胞(PLA-801D)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42℃温热条件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rn 结果:(1)38℃~41℃的单纯热疗促进了肺癌细胞的生长(P<0.01);42℃~43℃的单纯热疗对肺癌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P<0.01);(2)38℃~41℃温热与药物以不同序贯方式联用时,仅热化同时组对肺癌细胞的抑制和杀伤作用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1);而42℃~43℃高温与药物不论以何种方式结合,作用均强于单纯化疗组(P<0.05),尤以热化同时作用组效果最佳(P<0.001);(3)热化同时组对肺癌细胞的抑制率与热疗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r=0.9920,P=0.0001);(4)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先化后热组、先热后化组和热化同时组的G2/M期细胞所占比例减少,G0/G1和S期细胞增多,其中热化同时组增减的幅度最大。rn 结论:临床热疗不宜单独进行,需与化疗联合应用;结合方式上以热化同时进行最佳,原因可能与其干扰细胞周期有关;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热化疗的疗效越好。
  • 摘要:目的:药物耐受性是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的新思路。临床观察到贝伐单抗(bevacizumab)可以使一部分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的肿瘤患者恢复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实验在体外研究bevacizumab对耐药肿瘤细胞的影响,探讨是否有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rn 方法:以人鼻咽癌低分化细胞系CNE2及其吉西他滨(gemcitabine)耐药细胞亚系CNE2/Gem为研究对象,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gemcitabine和/或bevacizumab处理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药物对CNE2和CNE2/Gem的杀伤效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NE2和CNE2/Gem的凋亡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中MDRI、VEGF、Bcl-2、Bax等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中One-Way Anova方法分析不同处理组间细胞杀伤率、凋亡率的差异。rn 结果:单用10ug/ml bevacizumab时,细胞杀伤率与空白对照组相似,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40),而且bevacizumab浓度增加一倍但杀伤率无明显变化,高低浓度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31)。但无论是20ug/ml或40ug/ml gemcitabine,联合10ug/ml bevacizumab所产生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用gemcitabi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在同样的药物处理条件下,CNE2/Gem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CNE2细胞(8.87±1.06%VS 23.50±4.21%,P=0.005);晚期凋亡率也降低(41.70±9.78%VS 60.52±9.94%,P=0.036)。对于CNE2/Gem细胞,联合20ug/ml gemcitabine和10ug/mlbevacizumab处理24h所诱导的早期凋亡率比单纯20ug/mlgemcitabine明显增高(39.87±5.85%vs 8.87±1.06%,P<0.001):而晚期凋亡率变化不大(37.64±5.11%vs41.70±9.78%,P=0.582)。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显示CNE2、CNE2/Gem和CNE2/Gem/Bev中MDR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23、1.364和1.165,VEGF分别为0.241、1.652和1.547,Bcl-2分别为0.613、0.952和0.135,Bax分别为0.665、0.387和1.751。rn 结论:Bevacizumab可以显著增加人鼻咽癌吉西他滨耐药细胞系CNE2/Gem对gemcitabine的敏感性。单用bevacizumab杀伤作用不明显,与gemcitabine联合可明显提高gemcitabine的细胞杀伤活性,但增加bevacizumab浓度并不能提高杀伤率。耐药细胞CNE2/Gem与其亲本细胞CNE2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减少,而bevacizumab能增加耐药细胞的早期凋亡。Bevacizumab对耐药相关基因影响不大,但可以显著影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耐药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木疏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探讨木疏胶囊抗肝纤维化的免疫作用机制。rn 方法: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各组于实验第1天皮下注射40%CCL 40.5ml/100g体重,以后每4d皮下注射40%CCL4油溶液0.3 ml/100g体重,连续8周。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木疏胶囊预防组和治疗组,鳖甲软肝片预防组和治疗组。预防实验造模同时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每天5ml蒸馏水分2次灌胃,木疏胶囊预防组木疏胶囊3.125g/kg/d溶于5ml蒸馏水后,分2次灌胃,鳖甲软肝片预防组鳖甲软肝片0.625g/kg/d溶于5ml蒸馏水后,分2次灌胃,治疗实验于造模结束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蒸馏水5ml/d,分2次灌胃,木疏胶囊治疗组木疏胶囊3.125g/kg/d溶于蒸馏水5ml后,分2次灌胃,鳖甲软肝片治疗组鳖甲软肝片0.625g/kg/d溶于5ml蒸馏水后,分2次灌胃,共4周。实验结束取肝右叶相同部位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放免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8及TNF-a,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淋巴细胞CD4、CD8表达。rn 结果:四氯化碳皮下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病理证实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显著性,模型成功。木疏胶囊治疗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IL-2、IL-6、IL-8及TNF-a影响的结果为: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2下降,IL-6、IL-8及TNF-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L-2升高,IL-6、IL-8及TNF-a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木疏胶囊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与鳖甲软肝片预防组和治疗组进行两两比较,对IL-2的升高作用及对IL-6的下降作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IL-8的降低作用木疏胶囊优于鳖甲软肝片(P<0.05);对TNF-a的降低作用为木疏胶囊预防组优于鳖甲软肝片(P<0.05),而木疏胶囊治疗组与鳖甲软肝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疏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CD4、CD8、CD4/CD8影响结果为: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CD4、CD4/CD8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木疏胶囊预防组和治疗组使CD4和CD4/CD8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鳖甲软肝片预防组使CD4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鳖甲软肝片使CD8和CD4/CD8升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木疏胶囊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与鳖甲软肝片预防组和治疗组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木疏胶囊与鳖甲软肝片对CD4、CD8和CD4/CD8的升高作用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木疏胶囊可升高肝纤维化大鼠血清IL-2,降低IL-6、IL-8、TNF-a水平,并使血清CD4、CD4/CD8升高,对肝纤维化大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131I标记的Rituximab对CD20表达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为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应用IODO-GEN法对Rituximab进行131I标记,以MTT比色法测定131I-Rituximab、131I和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剂量效应曲线,并根据剂量效应曲线选取合适的剂量,以131I-Rituximab、131I及Rituximab作用于CD20阳性的Ramos(RA-1)细胞、Raji细胞以及CD20阴性的Molt-4细胞,根据细胞存活率的变化,评价131I-Rituximab、131I及Rituximab对上述细胞的杀伤作用。rn 结果:①131I-Rituximab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②选取60 μCi/ml作为疗效实验的作用剂量,131I-Rituximab组的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Rituximab组(P<0.05)。③Raji细胞在131I-Rituximab、131I、Rituximab作用24小时后的细胞抑制率,与同等条件下的Ramos(RA-1)细胞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同等条件下的Molt-4细胞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rn 结论:131I-Rituximab可特异性杀伤CD20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为放射免疫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提供可能性。
  • 摘要:目的:探讨NK细胞与顺铂联合应用对肺巨细胞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MTT法测定单纯NK细胞组、单纯顺铂组以及NK细胞与顺铂联合组对人肺癌细胞(PLA-801D)的抑制率。结果:NK细胞与顺铂联合作用对肺癌细胞的抑制率最强(92.78%),优于单纯NK组(11%)及单纯顺铂组(30%)(P<0.01)。结论:NK细胞对肺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且与顺铂联合应用时可以提高顺铂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大蒜油对胃癌细胞EGFR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大蒜油抗肿瘤作用机理。rn 方法:(1)胃腺癌SGC7901细胞在体外常规培养,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的EGFR和TGF α表达;(2)给细胞予不同浓度的大蒜油处理;作用48 h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EGFR表达的变化。rn 结果:(1)胃癌SGC7901细胞常规培养48 h后,EGFR和TGF α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7.78%和46.80%。(2)当在常规培养的细胞中加入5%、7.5%和10%大蒜油,作用48 h后,细胞的EGFR表达分别下降了20.35%、45.76%和49.15%,与对照培养细胞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rn 结论:胃癌SGC7901细胞表达EGFR和TGF α,提示该胃癌细胞具有TGF α自分泌、旁分泌促增殖环路。大蒜油能够抑制该胃癌细胞的EGFR表达,进而抑制TGF α的促细胞增殖作用。推测这是大蒜油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理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Astragalus,TFA)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对四种不同的白血病细胞系的影响。rn 方法:以Molt-4细胞系,Raji细胞系,KG-1细胞系和Jarkat-1细胞系为实验对象,用MTT法测定TFA对这四种白血病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rn 结果:数据表明处理48h后,TFA对以上4种白血病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其IC50分别为:Molt-4为30μg/ml;KG-1细胞为84μg/ml;Jarkat-1细胞为164μg/ml;Raji细胞为184μg/ml。rn 结论:TFA对不同来源的白血病细胞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Astragalus,TFA)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生长、繁殖的影响。rn 方法:以BEL-7402细胞为实验对象,5-氟尿嘧啶(5-Fu)为阳性对照,比较观察了不同浓度的TFA与BEL-7402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后,TFA对BEL-7402细胞的形态学、细胞存活曲线、细胞生长曲线和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rn 结果:数据表明TFA处理48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0 μg/ml,5-Fu为0.3 μg/ml;TFA浓度达80 μg/m时可使BEL-7402细胞生长明显受挫(P<0.05),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与对照比较细胞形态主要表现为胞浆中颗粒明显增多,胞浆出现大量空泡,核固缩。rn 结论:TFA对BEL-7402细胞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分型中CD64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n 方法:用系列抗原对132例AML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直接标记,并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rn 结果:在AML中,CD64在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中敏感性最高(分别为96.4%和100%),在其他AML中(M0、M1、M2、M3、M6、M7)表达均较低。CD64在M4和M5中的特异性为56.5%。rn 结论:CD64有助于AML中M4、M5的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利用重组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筛选(sEREx)方法从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CTCL)细胞系SeAx 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中筛选肿瘤抗原。rn 方法:CTCL细胞系SeAx mRNA建立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重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蛋白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与SeAx细胞膜蛋白免疫的兔血清进行反应,加酶标的二抗,显色,阳性的克隆测定核苷酸序列,再到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比较。rn 结果:共筛选了1×106个噬菌体克隆,得到25个阳性克隆,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和数据库分析,其中4个cDNA片段为膜蛋白成分,分别为Integrin alpha 4,Ligatin,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4和MHC-I molecule HLA-A。rn 结论:用SEREX方法从CTCL细胞系SeAx mRNA建立的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中筛选到4个肿瘤细胞膜蛋白基因,它们可以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并可能成为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及临床观察,研究CIK细胞和IL-2对人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甲状腺激素T3、T4分泌功能的影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观察甲状腺癌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机理,从而为进一步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n 方法: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分离肿瘤细胞,培养3天后,以不同浓度的IL-2(500、2000、8 000、16 000U/ml)和CIK细胞(与癌细胞的比例为100:1)分别或联合刺激4次,每次刺激时间为72h。以放免法测定T3、T4水平,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rn 结果:高浓度IL-2能明显降低甲状腺癌细胞T3、T4分泌能力,而中低浓度IL-2无影响。CIK联合IL-2可以显著抑制癌细胞生长,增强CIK杀伤能力。rn 结论:高浓度IL-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能抑制其T3、T4分泌功能,有别于CIK细胞对甲状腺癌细胞的杀伤机制。
  • 摘要:目的:本项研究拟通过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初步筛选与肺癌分子分型相关基因,并对肺癌的基因分型诊断及肺鳞癌、肺腺癌内亚型的存在进行有益的探讨,为分子分型研究、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rn 方法:(1)根据文献报道及既往实验结果,共筛选了与肺癌分型、分期相关的基因332个,用NCBI提供的BLAST系统分析确定其特异性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设计成长度为60bp寡核苷酸探针,随后点制成芯片;(2)分别提取95D细胞、7例肺腺癌组织、8例肺鳞癌组织的总RNA,以总RNA逆转录为cDNA,制作成有荧光标记的探针;(3)上述制备的杂交荧光探针与芯片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结果;用ScanarrayLite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扫描芯片。所得图象由Genepix 5.1分析软件,分析Cy3和Cy5两种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比值,采用聚类方法分别对肺鳞癌和肺腺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1)芯片杂交技术的可靠性:芯片上的332个oligo,分布在4个区域,每块区域设有阴性对照5个基因;(2)芯片可重复性:在基因连续横向点3个点的情况下,CV(变异系数)为10%;不同批次95D细胞与芯片杂交之间的重复性为98.2%;(3)7例肺腺癌组织的共有差异基因29个,与鳞癌组相区别的有7个如DCTN2、Stst2、BRCA2、TGFD等;8例肺鳞癌组织的共有差异基因46个,与腺癌组相区别的有24个,如KRT6A、HMGB2、lumican等; (4)7例腺癌组织中对332个基因表达的一致性在52-92%之间,8例腺癌组织中对332个基因表达的一致性在55-97%之间。rn 结论:(1)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快速高通量的筛选出与肺癌分子分型可能相关的基因; (2)初步筛选出肺腺癌特征性表达基因如DCTN2、Stst2、CENPM等,肺磷癌特征性表达基因如CCT6A、HMGB2、EEF1A1等,对肺癌组织进行分子分型,提供一定线索,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3)在7例肺腺癌组织之间、8例肺鳞癌组织之间,也仍然存在表达差异较大的基因,可能预示肺腺癌、肺鳞癌内存在不同的亚型。
  • 摘要:目的:研究谷光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S—transferasepi,GSTP1)在前列腺癌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甲基化状态。rn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STP1在50例前列腺癌石蜡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MSP)方法分析GSTP1基因启动子区5',端CpG岛非甲基化和甲基化的状态。rn 结果:GSTP1在前列腺癌表达的阳性率为18.0%,明显低于癌旁正常前列腺腺体的阳性率(76.0%)(P=0.000)。GSTP1基因启动子区非甲基化发生率为86%(43/50),而本组50例前列腺癌无1例扩增出甲基化特异性产物。rn 结论:GSTP1阴性表达有望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一项辅助性新指标。国内前列腺癌GSTP1基因的高频率表达缺失可能与GST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无关,因本组病例数较少,还需进一步积累资料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在淋巴瘤及小细胞肺癌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得出明确诊断、且进行了:PAX-5染色的70例淋巴瘤(34例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36例霍奇金淋巴瘤)及33例肺小细胞癌病理结果,总结其在实际诊断工作中的意义。rn 结果:PAX-5在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均呈弥漫且强的核阳性,且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CD79a;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PAX-5阳性细胞的大小、与CD30阳性细胞对应,并且其阳性强度明显弱于周围B淋巴细胞,为重要的判断依据。33例肺小细胞癌中,22例PAX-5阳性,其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和阳性强度并不优于Syn和CD56的染色,但确有Syn和CD56均为阴性,仅PAX-5阳性的小细胞癌。rn 结论:PAX-5是CD20、CD79a阴性的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诊断依据,PAX-5的阳性表达率高于CD79a;PAX-5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PAX-5在肺小细胞癌诊断的应用中可作为Syn和CD56阴性时的补充。
  • 摘要:目的:研究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12种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rn 方法:用该检测系统测定分析54例肺癌患者,48例良性肺病患者和145例健康查体者血清中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tin,free—PSA,PSA,β-HCG及HGH)的血清水平。rn 结果:肺癌组的阳性率为83.33%,显著高于良性肺病组(52.08%)和健康查体组(28.97%)(P<0.001):不同分期肺癌之间C-12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IV组阳性率最高(P=0.048),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9);不同分期之间CA199、CEA以及CA242血清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1,P=0.018和P=0.002);CEA阳性率以腺癌组最高,但差异不显著(P=0.07);NSE阳性率以小细胞肺癌组最高(P<0.001);联合检测在提高诊断敏感性的同时(P<0.001),特异性有所下降(P<0.001)。rn 结论:运用蛋白芯片联合检测12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以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同时对于确定其临床分期,鉴别病理类型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均有一定的意义。由于该法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偏低,所以更适合于无明显症状的门诊病人和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 摘要:目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最初被认识是发生于胸腔的病变。近10年来,陆续有一些胸腔外的SFT的病例报道,包括脑膜、眼眶、上呼吸道、涎腺、甲状腺、腹膜、肝、后腹膜、肾上腺、肾、精索、膀胱、前列腺、脊髓、骨膜和软组织等。因为其组织学改变的可变性,SFT发生在不常见部位的诊断有一定困难。而且对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了解甚少,因此我们收集近几年来35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来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组织学改变与肿瘤的预后的关系。rn 方法:对35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rn 结果:在35例SFT中,发病年龄为9—79岁,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9例。其中有1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查体时偶然发现;其余23例均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1例出现反复的意识不清,查体发现胸腔巨大占位。考虑为非胰岛细胞性低血糖,可能由于肿瘤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所致。发生于胸腔内的SFT为17例,胸腔外有18例,分别见于脏、壁层胸膜、肺、左心室流出道、鞍区、前列腺、盆腔、后腹膜、鼻咽部、软组织、结肠、肾上腺及腮腺等。肿瘤最大者为27×19×14cm,小者为1.5×1×1cm。有10例组织学诊断为恶性,恶性组织学改变包括:细胞核的异型性、显著增加的细胞密度、肿瘤的坏死及核分裂像大于4个/10个高倍视野。有4例出现复发,还有2例组织学良性改变而表现为局部浸润的生物学恶性行为。4例复发病例中有2例组织学为良性表现,4例复发病例复发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性指标的增加。观察17例胸腔内SFT发现8例于肿瘤表面见到增生的间皮组织。随诊病例中至今没有患者死于此肿瘤。35例SFT中30例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表达,21例cD99免疫组化染色中有12例为阳性表达。20例Bcl-2免疫染色中有13例阳性。rn 结论:虽然大部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良性的,但确有一少部分存在恶性,而且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料。肿瘤的形态与生物学行为不是绝对相关的,大部分(不是全部)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SFT不复发和转移。而个别组织学良性肿瘤出现复发和浸润。因此对于所有SFT必须进行长期随访。一般情况下肿瘤有蒂和可以完整手术切除是良好预后的因素。诊断中需要注意与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去分化的脂肪肉瘤,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胃肠道间质瘤,所谓的血管外周细胞瘤,纤维型恶性间皮瘤,梭形细胞癌等相鉴别。免疫组化CD34、CD99、Bcl-2阳性有助于SFT的诊断。
  • 摘要:目的: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rimary hepatic angiosarcoma,PHA)是一种罕见的肝恶性肿瘤,仅占所有肝原发恶性肿瘤的0.6~2%,却是成人肝脏肉瘤中最多见的,约占36%,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术前和病理诊断常发生误诊。作者对本院收治的9例PHA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肝原发性血管肉瘤(PHA)的临床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特点。rn 方法和结果:选取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至2007年8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肝血管肉瘤的病例9例,其中活检7例,尸检2例,活检标本中6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例为穿刺。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5~88岁,平均年龄56.7岁。全部病例中,7例有腹痛症状,2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肝脏占位。其中经B超检查提示血管瘤的有l例(1/7),经CT检查提示血管瘤的有l例(1/7),2例行增强CT检查均考虑来源于血管的恶性肿瘤,经MRI检查提示恶性2例(2/3),提示血管源性恶性肿瘤1例(1/3)。2例于术前穿刺活检,分别误诊为肝紫癜和腺癌,1例手术切除部分肿瘤活检,考虑为平滑肌肉瘤(未做免疫组化)。检查全部病例并取材,取材组织经常规石蜡包埋、制片,采用HE、网织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PHA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大体检查(不含穿刺)4例为巨块型,3例为多结节型,1例为混合型,肿瘤直径平均大小为8(3—20)cm,切面呈实性或囊实性,囊性区大多为暗褐色、海绵状,实性区为灰白色、鱼肉样,可见出血、坏死区,2例尸检均见肿瘤破裂出血。显微镜下特征:瘤组织呈有瘤细胞衬覆的海绵状血管腔样结构。瘤细胞沿血窦、终末肝静脉和门静脉分支扩散,在肝板上呈支架样或覆盖式生长,致肝板解离,肝细胞萎缩或消失,快速生长的瘤组织内可见残留的肝细胞。分化差的区域瘤组织呈实性片状,瘤细胞混合穿插在胆管、血管和胶原间,形成大的富于细胞的漩涡状结构,可见细胞内嗜酸性小球。瘤细胞呈梭形或多形性、大小不一,胞质较少、略嗜酸性、淡染、边界不清,核卵圆形或梭形、深染、异型;有的瘤细胞核大、多角形及多核,常见核分裂像;有的则为多核瘤巨细胞,少数瘤细胞有吞噬现象。瘤细胞大量增生可形成突向管腔的乳头,腔内有血凝块和瘤细胞碎片。瘤细胞也可大量增生形成结节状团块,似纤维肉瘤。瘤组织中可见髓外造血和梗死灶,间质纤维反应较轻,可见残留的肝细胞条索及增生的胆小管。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瘤细胞位于网状纤维环内侧,瘤细胞间无网状纤维。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1,CD34,F—VIII相关抗原阳性(其中CD31阳性8例,CD34阳性9例,F-VIII相关抗原阳性7例),在血管形成集中处几乎总可见阳性表达,而在血管分化差和梭形细胞区常表达差或不表达。Desmin、AFP和CK均阴性。rn 结论:PHA极少见,为高度恶性,预后差。临床和病理上易误诊为肝血管瘤、肝细胞癌等。影像学检查中,B超、常规CT诊断血管肉瘤的特异性不强,增强CT和MRI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理学诊断是诊断PHA的金标准。但因血管肉瘤穿刺会引起严重的出血事件,故不宜穿刺诊断,开腹行肝脏活检仍是首选。根据PHA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 摘要:目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混合性肿瘤因较胶质瘤有较少的侵袭性及更好的预后,而广泛引起关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便是一预后良好的神经元肿瘤,望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rn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1970—2000年以及2005—2007年神经外科手术病例,共计28例CN病例。所有病历行石蜡包埋、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常规病理学观察。rn 结果:该肿瘤发病率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18%。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从11岁-51岁不等,平均年龄32.9岁。平均病程为9个月(1—48个月)。肿瘤均位于脑室系统,15例位于透明隔(占全部病例的53.6%);另13例分别位于侧脑室(7例,占25%)及三脑室(6例,21.4%)。肿瘤最大为7×6.5×4cm,最小为3.5×3×3cm。28例中19例见钙化。28例CN患者,全部切除17例,部分切除11例,术后放疗者10例,19例进行了长期随访无复发迹象,最常者为18年,平均为4.15年。rn 结论:CN是一组发生在中青年、临床并不十分少见的脑室内肿瘤,影像学显示为一体积较大、常伴有囊性变及钙化的肿瘤。镜下典型的CN可由形态较为一致的小园细胞组成,部分有核周空晕或胞浆透亮,部分可见岛状的无细胞由纤细突起形成的神经毡区、枝桠状血管及钙化。但尚存在着各种亚型,如少突胶质瘤样型、类松果体瘤样菊心团型以及室管膜瘤样型。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NeuN、Syn阳性,Olig-2阴性常有助于诊断,GFAP阳性的增加或MIB-1增高可能提示不良的预后。大部分CN呈-良性的经过,完整手术切除后复发少见。对部分切除及组织学呈间变改变者(细胞的异形性、核分裂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坏死,以及高增殖指数者)可辅以放射治疗。
  • 摘要:目的:评价凉血活血方3个不同剂量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rn 方法:采用多次重复照射的方法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照射组和凉血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分批处死大鼠,对各组大鼠的生物学特征、肺脏外观及组织病理进行观察和比较。rn 结果:凉血活血方大、中剂量组大鼠鼻周红赤、大便干硬等的表现轻于小剂量组及单纯照射组;肺脏表面肿胀、出血,肺间质充血、出血和肺泡结构破坏程度等情况亦明显轻于小剂量组及单纯照射组。rn 结论:凉血活血方能减轻早期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减轻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程度;而且大、中剂量组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小剂量组和单纯照射组。
  •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I125粒子植入治疗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CT引导下I125粒子植入术治疗的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rn 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植入通道及使用粒子数与术前放疗计划一致者为87.5%(21/24)。无严重操作技术相关及放射性损伤并发症。术后2个月,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达50%以上者占75%(18/24):术后6个月累计生存率均为91.7%(22/24)。肿瘤大小、分期、植入粒子与术前放疗计划吻合程度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rn 结论:CT引导下I125粒子植入术是治疗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rn 方法:52例原发性肝癌分成3组,肝动脉化疗栓塞组15例,干扰素治疗20例,干扰素联合动脉栓塞组17例。rn 结果:肝动脉栓塞组、干扰素组和干扰素联合肝动脉栓塞组有效率分别为40.00(6/15),50.000%(10/20),64.70%(11/17)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1>0.05、P2>0.05、P3>0.05),AFP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81.25%、35.71%、60.00%),P<0.05。rn 结论:干扰素或干扰素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分子水平上的意义,干扰素治疗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 摘要:目的:评价以中医药作为局部晚期和转移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巩固性治疗之可行性。rn 方法:1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被分成两组(开放性非随机性对照研究),A组(观察组)81例,在完成常规治疗后应用中医药作为巩固性治疗;B组(对照组)8l例,不用中医药作为巩固性治疗。中医药治疗主要根据辨证论治,观察组病例中可分为:肺脾气虚型,肺热痰阻型,肺胃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rn 结果:A组的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_3%,37.0%,20.9%,8.5%,中位生存期18个月;B组的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1.7%,20.9%,8.6%和3.7%,中位生存期12个月。经统计学处理,A组的2年、3年生存率明显地优于B组(p<0.05)。A组的中位生存期比B组延长了6个月。rn 结论:以中医药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巩固性治疗可能与患者2年及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的改善密切相关。但未能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
  • 摘要:胃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发达国家胃癌发病率下降,但死亡率下降不显著,死因的第二位。循证医学的发展与重视使肿瘤化学治疗提高到新水平,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认定为高水平证据,使晚期胃癌全身化疗规范化有据可依,让患者获得最佳利益。本文对进展期胃癌全身化学治疗规范化历程、现状、全身化学治疗等内容进行介绍,指出进展期(晚期)胃癌全身化学治疗近年有了显著进步,四类6种新药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成为AGC化疗的主流。近年中国大陆开展新药联合治疗晚期胃癌已出现高潮,进行了多项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取得不少成果,也存在不少差距。与国际协作少,高水平的RCT (Ⅲ)很少,在用药,判效,安全评估不规范等问题亟待改进。按照GCP标准,加强多中心合作,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使中国晚期胃癌全身化学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摘要:在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因素中,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等是评估肿瘤术后复发危险性的依据。输血,这一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是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的有效手段,但它对肿瘤患者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被忽略。大量的回顾性资料表明,围术期输血影响恶性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有关,并把这种不良作用归因于围术期输血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本文分析了输血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简述了输血引起肿瘤复发转移的机制,并介绍了减少由输血引起肿瘤复发转移的方法。研究表明,血液中引起免疫功能抑制的成分主要是白细胞及其降解产物,其中白细胞Ⅱ类MHC抗原及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可能充当了主要角色,所以输血时应尽量避免输全血,即使成分输血也应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血液中白细胞,以减少肿瘤复发和术后感染。
  • 摘要: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护理界的同仁们加大了研究力度,在各自的专科疾病领域中取得了相应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患者对医疗技术水平与质量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促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探求如何更加科学管理好PICC置管,使患者享受到安全、舒适的人性化服务是我们护理同行们永远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针对临床讲讲PICC置管在血液病应用中的护理管理的体会,指出PICC的临床应用,无论是抢救血液危重病人,还是肿瘤病人的化疗、手术及烧伤病人的静脉高营养等,均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化疗药物外渗的后顾之忧及高渗药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方便输入各种药物,操作简单、直观,费用可以接受。因此,在未来的输液理念中,护理工作者们将在PICC的应用领域中不断探索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方法,使其应用更得心应手,PICC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溃疡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12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5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2006年1月至12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7例,作为干预组,干预组加以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溃疡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口腔黏膜溃疡发生率,溃疡程度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系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使疼痛程度减轻及溃疡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 摘要:中国从1997年底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体外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1999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了国内第一张体外HIFU治疗系统的临床应用许可证,至今,体外HIFU治疗肿瘤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已接近十年,本文回顾HIFU治疗的临床应用历程,分析其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希望有利于这一新兴的非侵入性消融治疗技术的健康发展。研究指出,HIFU消融肿瘤治疗作为超声医学中一个新兴的技术,已经获得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尤其作为一种由中国率先应用的治疗超声技术,在国内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规范和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值得业内同行的重视。
  • 摘要:肿瘤综合治疗是根据病人的机体情况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将现有的各种手段有目的地、科学地、有计划地作一个序贯性的安排和实施,力争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患者的就医质量。为此探讨一种新的护理模式,便捷、全程地为患者服务。rn 方法:对有关护理管理发展的特点、对策进行详细地叙述,并对服务台内容和设施向患者进行讲解,便于患者得到来院如家的感觉。rn 结果:我们以病人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病人满意为第一标准,积极开展优化服务、帮助病人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使病人认可,密切了医、护、患三者的关系,在短时间内顺利达到就医。rn 结论:由于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内容的不断拓展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是一种全程的护理模式。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需病人之所需,是有希望实现理想的护理程序。
  • 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生脉注射液对老年恶性肿瘤化疗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老年恶性肿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例、39例,对照组根据肿瘤类型采用相应的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每天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60ml+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第1-10天。结果:治疗组在减轻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乏力。提高免疫力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减轻化疗化疗药物对老年患者机体的毒副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摘要:随着人们对肿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肿瘤干细胞的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肿瘤干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具有很多共同点,是肿瘤增长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在实体瘤中存在着肿瘤干细胞,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将为治愈肿瘤带来新的希望。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基因改变、多步骤演变的复杂过程。大多数观点认为,肿瘤细胞是由分化成熟的正常体细胞突变而来,每个肿瘤细胞都具有无限增殖、分化和成瘤能力。但新的研究观点认为,肿瘤细胞里只有极少量细胞具备无限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一小部分细胞的存在,才导致了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并且发现这一小部分细胞与正常干细胞具有很多相同点,人们称之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Cells)。
  • 摘要: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和预后的观念近年来不断发生变化,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摘要: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发生率在晚期癌症中占70%。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全世界每天有500万癌症患者正在遭受着疼痛的折磨,在所有癌痛患者中有50%的患者疼痛为中度至重度,30%的患者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癌痛在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多个方面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着大量与癌痛相近似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其中一些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癌痛中医治疗体系。本文现对近年来癌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中医药治疗的概况进行综述,指出今后的研究应设对照组观察,制定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加强对癌痛的辨证分型研究,引进现代的新技术、新方法,从众多的止痛药物中筛选出疗效更确切、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理成分,制成方便临床使用,药物释放吸收性能较好的剂型,加强药物剂型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这对揭示中药的止痛机理和促进中药的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一种起源于T、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尤为多见。在美国,男女之比为1.4:1,5岁之前是一个发病高峰,发病率为5.3/10万,之后发病率逐渐下降。35岁之后发病率又轻度上升,在80岁-84岁发病率又达到一个高峰,为2.3/10万。我国1986年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ALL发病率为0.69/10万。近年有增加趋势。本文介绍了ALL的免疫分型、宿主药代动力学与药代遗传学的相关内容,简述了ALL的诱导治疗、巩固强化治疗、维持治疗、CNS白血病预防与治疗。指出ALL治疗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有研究者证实Imatinib mesylate, Nilotinib,Dasatinib. MK-0457联合化疗方案能够提高Ph染色体阳性ALL的完全缓解率,并可以延长生存时间,但其治愈率尚不确定。已经广泛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用于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治疗ALL取得了可喜的结果,CD20,CD22,CD19,CD52,CD33单克隆抗体也已经用于临床治疗ALL,并取得一定疗效。另有多个针对bcr-abl阳性、MLL阳性ALL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实验或开始进入临床。
  • 摘要:在以往的临床试验中,纳入标准一般只包括一些常规的和临床的指标,如性别、年龄、接受何种治疗等,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基因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如中医的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表现迥异的疾病可能有着相同的分子机制,如靶向药物在不同肿瘤均发现有治疗作用;曾经被划分为同种的疾病却因为基因水平的异同可能属于不同的病种,如对小细胞肺癌归属的重新思考。新的分子筛选指标出现了,一种新的诊断治疗理念逐渐建立起来。
  • 摘要:传统的乳腺癌治疗方法有化疗、手术、放疗和内分泌治疗。随着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现代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生物治疗时代,靶向性治疗肿瘤已成为可能。靶向治疗是利用肿瘤细胞可以表达,而正常细胞很少或不表达的特定基因或基因的表达产物,形成相对或绝对靶向,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损伤很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针对Her-2/neu基因研发的单克隆抗体药物Herceptin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更加推动了人们对肿瘤细胞的分子调控和靶向新药研究力度。目前,分子靶向药物层出不穷,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其他治疗方式的治疗模式不断涌现,尤其生物化疗的治疗模式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