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状态
高血糖状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4178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健康大视野、上海预防医学、解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2015年器官移植年会、中国药品评价高峰论坛、2008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高血糖状态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魏开敏、彭永德、关菘等。
高血糖状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4178篇
占比:99.88%
总计:104305篇
高血糖状态
-研究学者
- 魏开敏
- 彭永德
- 关菘
- 刘鹏
- 吕利
- 吕红彬
- 张坚
- 曹阳
- 田敏
- 胡萍
- 韦芳
- 顾青
- 万海龙
- 丛小夫
- 于宏颖
- 于艳梅
- 付萍
- 代文杰
- 代立娟(指导)2
- 任野平
- 伏红梅
- 余亮科
- 余彦
- 余文富
- 佟怡然
- 侍晓云
- 侯书鹏
- 侯平1
- 侯辰
- 倪娜
- 关快活
- 刘堃
- 刘娟
- 刘建萍
- 刘明哲
- 刘莹
- 刘贯英
- 刘锐
- 刘鸿丽
- 卜庆萍
- 卢东杰
- 叶迅
- 司马
- 吕传永
- 吴佩
- 吴光秀
- 吴均茹
- 吴春明
- 吴沛田
- 吴玲艳
-
-
姜振环
-
-
摘要:
2型糖尿病会引起患者各器官、组织、细胞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中,随着疾病的发展,机体中的大血管、微血管、肾脏、心脏、肝脏、神经、眼部等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诱发各类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增加致残率与病死率[1,2]。有研究指出[3],有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一旦超过10年,就非常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肠道菌群是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便会影响糖脂代谢,降低能量摄入,增加炎症反应等[4]。
-
-
邹慧莹;
周云飞
-
-
摘要:
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代谢性疾病与动脉硬化疾病患者逐年增多。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的病变过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由于颈动脉硬化的无创性、可重复性,临床上也可用颈动脉硬化程度来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高龄、高血压、高血糖、血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均为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有证据表明[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可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HbA_(1)c升高,可反映高血糖状态。
-
-
李婷婷;
杨丽辉
-
-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等症状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1]。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引起组织及器官的慢性损伤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如能早期有效筛查,识别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
-
-
刘贯英
-
-
摘要:
在临床中我们经常遇到很多在体检中发现血糖轻度增高,但又不足以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前来就诊,这种血糖轻度升高的现象被统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 G 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高血糖状态。体检中发现的往往是IFG。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约为15.5%,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管理糖尿病前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
-
小和
-
-
摘要:
冬季寒冷干燥,会使糖尿病人血糖异常波动,容易诱发糖尿病并发症。天气寒冷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促进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使糖尿病患者本来血液中相对或绝对不足的胰岛素水平更低,从而使患者血糖升高,导致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
-
卜庆萍
-
-
摘要:
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升高,唾液中的糖分也随之增加,非常容易导致口腔中细菌的滋生;另一方面,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状态不正常,机体抵抗力下降,常会发生以下五种口腔问题。蛀牙。糖尿病患者蛀牙发生率高于一般人,这是由于高血糖状态使唾液中含糖量较高。
-
-
-
曹阳;
胡萍;
田敏;
韦芳;
顾青;
吕红彬
-
-
摘要:
背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关于新生血管的研究多局限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phosph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PFKFB3)也有一定的作用.目的:探讨PFKFB3小干扰RNA(siRNA)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4组:正常糖组(5.5 mmol/L葡萄糖)、正常糖+PFKFB3-siRNA组、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高糖+PFKFB3-siRNA组.正常糖+PFKFB3-siRNA组和高糖+PFKFB3-siRNA组以PFKFB3-siRNA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FKFB3的沉默表达效果,并选取沉默效果最佳者进行后续实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FKFB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FKFB3及磷酸化AKT/AKT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结论:①PFKFB3-siRNA能明显抑制PFKFB3的蛋白表达(P<0.01);②与正常糖组相比,正常糖+PFKFB3-siRNA组管腔形成总长度增加(P<0.05),高糖组管腔形成总长度明显减少(P<0.01),高糖+PFKFB3-siRNA组管腔形成总长度无明显变化(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PFKFB3-siRNA组管腔形成能力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糖组相比,高糖组中PFKFB3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PFKFB3-siRNA组的PFKFB3蛋白表达降低(P<0.05);③与正常糖组相比,正常糖+PFKFB3-siRNA组与高糖组中磷酸化AKT/AKT比值均降低(P<0.01),而高糖组+PFKFB3-siRNA组磷酸化AKT/AKT蛋白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PFKFB3-siRNA组磷酸化AKT/AKT蛋白比值升高(P<0.01).提示采用siRNA沉默PFKFB3基因表达可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PFKFB3的表达,促进管腔形成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KT表达有关.
-
-
-
汪先恩12
-
-
摘要:
现实中,一些降糖药并没有阻止血管病变。给动物注射高浓度葡萄糖未见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表现;肝脏的门静脉直接接受小肠等吸收来的物质,常年处于高血糖状态,未见血管病变;鸟类的正常血糖值是人的3倍,并没有血管病变。血管病变应当是血管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各细胞内糖的燃烧少了,血糖自然高,高血糖应是结果,不是原因。
-
-
-
程颖
- 《中华医学会2015年器官移植年会》
| 2015年
-
摘要:
1967年,美国的Paul Lacy和Kostianovsky M首次成功分离啮齿类动物胰岛.1972年,Ballinger W和Lacy教授成功证明胰岛移植可改善糖尿病大鼠高血糖状态.胰岛门静脉内注射技术,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胰岛移植技术,经皮经肝插管是临床胰岛移植的常用路径。其他进入门静脉的路径包括腹腔镜、大网膜及肠系膜静脉、开放脐静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1974年明尼苏达大学实施首例临床胰岛移植,至2000年,全球共施行了445例胰岛移植,效果并不理想,仅11%的受者胰岛素不依赖超过1年.2000年,Edmonton中心公布新的方案,取得突破性进展,胰岛1年生存率超过85%,掀起了胰岛移植的第二个高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