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基雅维里

马基雅维里

马基雅维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欧洲哲学、欧洲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6467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复旦政治学评论、青年时代、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等;马基雅维里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惠媛、马俊峰、卢少鹏等。

马基雅维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6467 占比:99.93%

总计:366722篇

马基雅维里—发文趋势图

马基雅维里

-研究学者

  • 谢惠媛
  • 马俊峰
  • 卢少鹏
  • 吴增定
  • 周春生
  • 廖君湘
  • 彭军红
  • 李紫烨
  • 赵雪
  • 任军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俣威
    • 摘要: 马基雅维里的非道德政治观是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马基雅维里的非道德政治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人性恶是国家起源的基础、政治的核心是权力而非道德、君主专制是当时意大利的最优政体、“目的证明手段正确”的政治权术论。对于马基雅维里的非道德政治观,应当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审视,辩证地看待其历史意义。
    • 王天
    • 摘要: 马基雅维里因其直白赤裸地教导人行恶而获得了“授恶之师”的称号。施特劳斯在《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一书的开篇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将前者视为现代性的开端。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古典的反叛,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基督教的贬低和否定。但是在德鲁里的解释中,施特劳斯所批评的只是针对马基雅维里反对基督教的方式太过直白,后者的真实态度是对基督教的追随和赞同,并非是真的否定基督教。而另一位施派学者扎克特则认为德鲁里的言论极具误导性,施特劳斯眼中的马基雅维里是一位坚定的反基督教者。本文接续三位思想家的认识和评价,试图重新审视并还原马基雅维里对基督教的真实态度。
    • 梁万艺
    • 摘要: 在马基雅维里的著作中平民、人民、群众三者同义。马基雅维里关于群众的思考,是基于对罗马共和国兴衰历史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果。马基雅维里认为罗马民主共和体制的形成,主要源于平民与元老院的冲突。群众是罗马建构民主共和体制的核心力量,反对将群众与暴民划上等号。保民官这一与民众密切的群体,是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保障,也是共和国维护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重要制度模式。马基雅维里选择为群众正名。
    • 吴增定
    • 摘要: 马基雅维里与斯宾诺莎这两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对于人性与权力的基本看法有着共识与内在分歧.马基雅维里批评和拒斥了传统道德哲学对于人性和政治的目的论式的理解,把人类的政治世界看成一场获取和维持权力的永恒游戏.斯宾诺莎则是将马基雅维里的这一思想推到极端,他认为:包括人类政治世界在内的整个自然世界都是一个永恒的权力的游戏,在其中人和万物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尽可能地追求权力.但是,就像阿尔都塞所说的,马基雅维里之后的现代自然法哲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和普芬多夫等,又建构了一种新的道德秩序,以此来掩盖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这一事实.与之类似,斯宾诺莎也试图通过一种理性的沉思,也就是对于上帝的“理智之爱”,来超越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
    • 吴增定
    • 摘要: 马基雅维里与斯宾诺莎这两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对于人性与权力的基本看法有着共识与内在分歧。马基雅维里批评和拒斥了传统道德哲学对于人性和政治的目的论式的理解,把人类的政治世界看成一场获取和维持权力的永恒游戏。斯宾诺莎则是将马基雅维里的这一思想推到极端,他认为:包括人类政治世界在内的整个自然世界都是一个永恒的权力的游戏,在其中人和万物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尽可能地追求权力。但是,就像阿尔都塞所说的,马基雅维里之后的现代自然法哲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和普芬多夫等,又建构了一种新的道德秩序,以此来掩盖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这一事实。与之类似,斯宾诺莎也试图通过一种理性的沉思,也就是对于上帝的“理智之爱”,来超越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
    • 骆宣庆
    • 摘要: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被视为开创了一条通向近代政治科学的新道路.而且,不同于主流的国家理性学说的解读,马基雅维里的新政治科学之建立并非以牺牲政治领域中的道德为代价;相反,马基雅维里通过将政治与道德的标准安置在流变的经验世界的界限之内,超越了以超验的终极实在为根基的古典政治哲学:一方面解构了以终极实在为依据的永恒不变的古典德性,另一方面重构了以流变的经验世界为根基的德性.马基雅维里通过区分政治事务中的"显得好"和"真的好",弥合了旧道德观与新政治科学之间的张力,重新安顿了道德在政治领域中的位置.
    • 古斯塔夫·勒庞
    • 摘要: 其人古斯塔夫·勒庞(1841年-1931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早年学医,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游历欧洲、北非和亚洲等地,写有多本人类学和考古学著作。1884年开始研究群体心理学,其著作对西奥多·罗斯福、弗洛伊德等不同人物都产生了巨大彩响。
    • 吴增定
    • 摘要: 马基雅维里与斯宾诺莎这两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对于人性与权力的基本看法有着共识与内在分歧.马基雅维里批评和拒斥了传统道德哲学对于人性和政治的目的论式的理解,把人类的政治世界看成一场获取和维持权力的永恒游戏.斯宾诺莎则是将马基雅维里的这一思想推到极端,他认为:包括人类政治世界在内的整个自然世界都是一个永恒的权力的游戏,在其中人和万物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尽可能地追求权力.但是,就像阿尔都塞所说的,马基雅维里之后的现代自然法哲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和普芬多夫等,又建构了一种新的道德秩序,以此来掩盖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这一事实.与之类似,斯宾诺莎也试图通过一种理性的沉思,也就是对于上帝的“理智之爱”,来超越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
    • 冯波
    • 摘要: 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NiccolòMachiavelli)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双重的,而不是矛盾的.研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解决卢克斯所提出的、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矛盾态度问题,有助于理解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借用.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为"对事物的想象",又要求复归"古代的德性".马克思批判道德为意识形态,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具有道德谴责意味.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又实现道德,这正是黑格尔"伦理生活"之义.同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思想差异:第一,他们对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伦理生活是消除民族差异和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马基雅维里的伦理生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共和国奠定基础的君主国;第二,他们所认为的伦理建构所需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经济条件,马基雅维里更加关注政治秩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