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批判
道德批判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0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宪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等;道德批判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熊元义、任帅军、何良安等。
道德批判
-研究学者
- 熊元义
- 任帅军
- 何良安
- 余京华
- 彭松乔
- 斜茧
- 易中天
- 李玉英
- 羽戈
- 邵青
- 黄明理
- Becho
- CFP(图)
- 伍联群
- 何三畏
- 何东
- 何建华12
- 佘军
- 余嘉琪
- 余达淮
- 侯金彦
- 冯庆堂
- 冯波
- 冯颖星
- 刘义军
- 刘勇
- 刘娅
- 刘家思
- 刘明
- 刘春宁
- 刘郁琪
- 叶延滨
- 叶晓庆
- 向燕南
- 吕崇龄
- 吴继华
- 吴静
- 吴龙仙
- 吴龙仙2
- 周星
- 周燕
- 基督山伯爵
- 姚达兑
- 孔文清
- 孙建中
- 尹力
- 崔雪茹
- 张三元
- 张丽
- 张之沧
-
-
程广丽
- 《学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思考道德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作用与界限,需要清晰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从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出发,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道德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的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偏执于其中一方是没有意义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比道德批判更为重要和深刻的批判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道德批判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判断和伦理指向,它无法取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作用和地位.认清道德批判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与界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把握,从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
-
冯波
- 《现代哲学》
| 2020年
-
摘要:
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NiccolòMachiavelli)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双重的,而不是矛盾的.研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解决卢克斯所提出的、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矛盾态度问题,有助于理解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借用.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为"对事物的想象",又要求复归"古代的德性".马克思批判道德为意识形态,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具有道德谴责意味.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又实现道德,这正是黑格尔"伦理生活"之义.同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思想差异:第一,他们对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伦理生活是消除民族差异和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马基雅维里的伦理生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共和国奠定基础的君主国;第二,他们所认为的伦理建构所需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经济条件,马基雅维里更加关注政治秩序.
-
-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实践概念,强调道德的感性本源,指出道德意识及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的虚假性,强调道德异化的扬弃在于走实践道路.涂尔干批判康德道德思想的先验原则,提出道德"可求性"及"道德事实"概念,并强调通过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来落实道德建构.马克思和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在本体论根基上以及在方法论路径上都存在差异.总之,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建构本质上从属于理性主义范式,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康德道德理论及启蒙理性传统的真正超越.
-
-
-
-
何建华12
- 《党政干部参考》
| 2018年
-
摘要:
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既不停留在单纯的道德批判,也不沉溺于对资本现象的直观描述,而是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内部,深入到资本矛盾的内在本质,将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等置于批判的核心,在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资本生产的基本规律及其财富分配关系。
-
-
-
-
-
-
Houliang Lu;
吕厚量
-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主要通过公元2世纪作家雅典尼乌斯保留下来的主体史料中,波斯帝国宫廷宴饮往往被丑化为奢侈无度、淫荡粗俗、阴森可怖的饕餮之徒狂欢场面.近年来的亚述学、考古学相关前沿成果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幅场景的非历史性.笔者认为,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之前的古希腊知识精英历史记忆中,波斯宫廷宴饮场景的原型是一种以希腊哲学家会饮为模板进行的正面理想化建构.在兴起于亚历山大东征前夕的东方主义世界观影响之下,后世希腊史家对波斯宫廷会饮的形象不断进行着丑化与道德批判,最终将之转化为塑造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记忆元素.
-
-
黄巍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本文旨在梳理尼采在《善恶之彼岸》一书中提出的未来哲学的构想,其意图和基础。《善恶之彼岸》作为“未来哲学的序曲”在尼采的著作中占有独特地位,该书为未来哲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并规定了“重估价值”的主题。通过对以往哲学和基督教的批判,尼采将现代性的弊病归因于错误地理解“生活”和古代哲学家的意图,并以“强力意志”学说为依据,企图摧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而重塑生活意义、对抗虚无主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