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莲
陈老莲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095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收藏.拍卖、收藏、美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等;陈老莲的相关文献由11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光伟、于水、刘一闻等。
陈老莲
-研究学者
- 何光伟
- 于水
- 刘一闻
- 吴冠中
- 朱浩云
- 李晓夏
- 祝贺
- 胡西林
- 郎绍君
- 一勺
- 丁蔚文
- 从容
- 任伯年
- 伊
- 伦楠楠
- 何建国
- 何景铨
- 佚名
- 侯志川
- 公刘
- 冯其庸
- 冯厚生
- 冯杰
- 凌君武
- 凌羽
- 刘和鑫1
- 刘天振
- 刘朝侠1
- 刘汉忠
- 刘海东
- 单琨
- 原国镭
- 史晓丹
- 吕士荣
- 吴作人
- 周京新
- 周葵
- 唐吟方
- 夏伊乔
- 大隐
- 娄远琨
- 孟怀芹
- 孟晖
- 宋玉麟
- 宋陵
- 尚可
- 布谷
- 康强
- 张伟生
- 张发志
-
-
杨福音
-
-
摘要:
"明末清初陈老莲之后,四百年来一人而已。"这是给陈白一先生在中国工笔人物绘画史上的定位。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工笔画家。画史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当代国际学者推尊其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的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
-
李铎
-
-
摘要:
王立新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陶瓷世家,自幼就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他7岁时在父母的指导下,从《芥子园画谱》入手学习绘画,后偶得吴友如人物画谱,便天天临摹,爱不释手,为儿时之乐趣。尔后又从描摹清代任伯年的人物花鸟入手,旁及八大山人、陈老莲、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门、陈之佛、陈子奋。他十分迷恋张大千线描人物及敦煌造像,尤喜勾勒白描人物,并以擅长工笔重彩人物、花鸟、猛兽老虎画而名噪湘东。
-
-
郑阿湃
-
-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花鸟画便因技法、趣味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五代的"徐黄异体",明代青藤白阳的写意花卉、陈老莲的双勾花鸟,清初恽南田的没骨花鸟,晚清民国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等,它们既紧密联系又各有渊源。唐云(1910—1993)生于杭州,成名于上海,通过石涛、八大、华喦、齐白石写意花鸟的学习,转益多师,最终形成了笔墨妍雅温润、潇洒肆意的个人风格。
-
-
赵炳鑫
-
-
摘要:
对于画家周一新,早有耳闻。我与他都生活在宁夏,但说实话,我们并不熟,仅仅见过那么一两次面,印象并不深刻。但周一新的画却是见得多了,他在画坛享誉盛名,他的名字如雷贯耳,这些都是不用我在此饶舌的。在宁夏这个偏远地区,他的突出真还是一个奇迹。我们说,奇迹不是凭空产生的,奇迹的背后,肯定会有一个相当深厚的铺垫。
-
-
龚继先;
邢建榕;
魏松岩
-
-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社会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文化事业逐渐活跃起来。1989年,我当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去辽宁博物馆参加建馆四十周年大庆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辽宁博物馆实力雄厚辽博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始终处在文博事业的第一梯队之中。当年伪满洲国时期,溥仪出关,带出大量清廷珍贵文物,这部分文物几经流转,大部分归到了辽博;加上有杨仁恺先生这样的专家在那里主持,所以"文革"刚结束,辽博就有能力办大展,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
-
-
张发志
-
-
摘要:
明代陈老莲有《隐居十六观》,依次为: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老莲诗书画相伴一生,即物即心,当十六种意象被冠以这十六个动词之后,顿时让原本静态的物象苏醒过来,使人耳目一新,胸中意境陡现。因慕其高逸,故取其两观,为本次展览命名曰:"醒石味象"。石如何可以醒?按现代人的思维,石只是石,砸成两半,也还是石;即使磨成粉、分解为矿物质元素,也还是谈不上"醒"。
-
-
樊波
-
-
摘要:
少卿弟在艺术界似乎多以学者身份见著,殊不知他原本乃为绘画专业出身。的确,从事绘画专业而复能获得很高的学术成就者寡也。从现代画史上讲,真正做到的大约只有黄宾虹和傅抱石二人,远一点讲,郑午昌亦可算在内。其余则不足论也。我讲这一点,是对一些成见加以责难,并觉得现在人们对少卿的绘画成就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少卿创作主要以人物画为主,具体题材则是佛道人物和高士形象。他的人物画已然形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风格样式,但这一风格样式又不是刻意而成的,而是从他笔底自然抒写呈现出来的。人物造型汲取了明清丁云鹏、陈老莲、任伯年的路数,不以端重为能,却以奇异标识——现在画坛讲什么识别度,少卿的人物奇异造型所具有的识别度不是极为显著吗,但却并不让人感到故意的炫奇。
-
-
-
-
刘朝侠1;
詹远1;
刘和鑫1
-
-
摘要:
弁言写陈洪绶的想法历时有年,拿起笔又放下。复原艺术家的本真是困难的,只有尽可能深入地探索他的意义。陈洪绶的丰富不易尽述,艺术变形是他较为卓异的部分。说到变形,使我想到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想到米开朗基罗受伤的鼻子、凡高割掉的耳朵、高更生命塌陷式的死亡、徐渭命运的诡异、八大艺术的冷峻与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