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阿片类
镇痛药,阿片类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专利文献163222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
镇痛药,阿片类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艺、于泳浩、任明慧等。
镇痛药,阿片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3222篇
占比:99.92%
总计:163348篇
镇痛药,阿片类
-研究学者
- 冯艺
- 于泳浩
- 任明慧
- 张力辉
- 王英
- 袁峰
- 陈骏萍
- 刘孝文
- 叶志弘
- 吕志峰
- 吴新民
- 孙玉蕾
- 彭文平
- 李然
- 杨洋
- 梁汉生
- 江伟
- 王国林
- 王烨
- 王磊
- 董铁立
- 袁建虎
- 邓晓明
- 钱燕宁
- 隋静湖
- 高鸿
- 黄舜
- 丁广军
- 丁晓英
- 丁正年
- 丛海涛
- 中颖
- 于晖
- 于荣国
- 付红光
- 任伟
- 任学军
- 但颖之
- 何志勇
- 何祥
- 何苗
- 何荷番
- 侯文光
- 俞卫锋
- 俞晨
- 倪曙民
- 冯健
- 冯智英
- 冯素琴
- 凌晶
-
-
孙晶晶;
宋建申;
许碧云;
马正良
-
-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术后住院期间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的10~18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共877例资料.收集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麻醉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术后用药、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等,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分为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组(O组,182例)和未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组(NO组,695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结果 877例患者中有182例(20.8%)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使用补救性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情况、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5岁[与<15岁比较,校正后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aOR)=1.590,P=0.011]、术后24 h最高血压与基础血压的比值(SBPmax/bas)≥110%(与术后24 h SBPmax/bas< 110%比较,aOR=1.687,P=0.007)、术后Hb较术前下降值(AHb) ≥29 g/L(与△Hb<29 g/L比较,aOR=1.477,P=0.028)、引流量≥13.1 ml/kg(与引流量<13.1 ml/kg比较,aOR=1.717,P=0.012)和术后补救性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aOR=2.824,P<0.001)是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发生率为20.8%,年龄≥15岁、术后24 h SBPmax/bas≥110%、△Hb≥29 g/L、引流量≥13.1 ml/kg和术后补救性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是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
-
-
袁建虎;
杨洋
-
-
摘要: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适宜配伍。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市二龙路医院择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120例,ASAⅠ或Ⅱ,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于L3~4行腰硬联合麻醉,在蛛网膜下腔给予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7.5 mg,向尾侧留置硬膜外导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镇痛配方分别是:A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B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C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3μg/ml,D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2μg/ml。稀释液均为0.9%NaCl注射液250 ml,背景速度5 ml/h,PCA 2 ml/次,锁定15 min。记录术后6、8、12、24、48 h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B、C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及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优于D组(P均0.05),且均低于A组[(0.5±0.4)分、(0.5±0.4)分、(0.6±0.4)分比(2.6±0.5)分,P均<0.05];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0.075%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0.3μg/ml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适宜配伍。
-
-
鄢润斌;
袁海军;
张宇帆;
楚双萍;
赵栋
-
-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羟考酮联合丙泊酚用于颅脑创伤急诊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76例颅脑创伤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为38例,采用丙泊酚结合盐酸羟考酮;对照组为38例,采用丙泊酚结合瑞芬太尼;评估两组麻醉恢复、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有关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术后24 h血清指标都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5.26%低于对照组23.68%(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联合丙泊酚对颅脑创伤急诊手术患者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
-
罗娟;
袁琦;
刁长冬;
陈旭;
范丽;
史琛
-
-
摘要:
目的 比较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症疼痛(癌痛)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住院期间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羟考酮组)或芬太尼透皮贴剂(芬太尼组)且用药时间≥1周的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病历资料,对镇痛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为698例,羟考酮组535例,芬太尼组163例.羟考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72.5%(388/535)比51.5%(84/163),x2=25.139,P<0.001).羟考酮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5%)为便秘、恶心呕吐、口干、嗜睡和头晕,芬太尼组为便秘、恶心呕吐和头晕.羟考酮组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芬太尼组[60.9%(326/535)比40.5% (66/163),x2=21.209,P<0.001],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芬太尼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的分级均≤2级,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3级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均较安全,不良反应较轻,经对症治疗可缓解.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比芬太尼透皮贴剂更易导致便秘.
-
-
陈理建;
丛海涛;
梁慧英
-
-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应激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于诱导前加用DEX 1μg/kg,在15min内泵注完,后以0.2μg·kg-1·h-1微泵泵入维持至术毕,对照组予同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24h血清应激反应指标、炎症反应指标及认知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术后12、24 h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水平均较术前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2、24 h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DEX用于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可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控制炎症反应,而且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
-
袁建虎;
杨洋
-
-
摘要: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适宜配伍.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市二龙路医院择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120例,ASA Ⅰ或Ⅱ,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于L3~4行腰硬联合麻醉,在蛛网膜下腔给予等比重盐酸罗哌卡因7.5 mg,向尾侧留置硬膜外导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镇痛配方分别是:A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B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C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3 μg/ml,D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2μg/ml.稀释液均为0.9%NaCl注射液250ml,背景速度5ml/h,PCA2 ml/次,锁定15 min.记录术后6、8、12、24、48 h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A、B、C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及48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优于D组(P均<0.05);B、C、D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低于A组[(0.5±0.4)分、(0.5±0.4)分、(0.6±0.4)分比(2.6±0.5)分,P均<0.05];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0.075%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0.3μg/ml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适宜配伍.
-
-
邱郁薇;
徐美英
-
-
摘要:
胸腔镜手术联合胸外科快通道麻醉技术已成为近年来胸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是胸外科快通道麻醉的基石。阿片类药物存在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使其在胸外科快通道麻醉中的主导地位受到质疑。阿片类药物节俭策略,即围术期联合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技术和药物、在最短时间内使用最低剂量的阿片类药物的策略,可有效地促进患者在胸腔镜手术后快速恢复。
-
-
李波;
朱明;
但颖之;
白洁;
郑吉建;
张马忠
-
-
摘要:
目的探索艾司氯胺酮单药或与小剂量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儿童包皮环切术所需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并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序贯法收集2020年5—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包皮环切术的3~7岁患儿72例,随机分为3组,即艾司氯胺酮单药组(E组)、芬太尼(1μg/kg)和艾司氯胺酮联用组(FE组)、舒芬太尼(0.1μg/kg)和艾司氯胺酮联用组(SE组),E组22例、FE组和SE组各25例。按序贯法的实验设计要求,根据实验方案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并记录咪达唑仑给药后3 min(T_( 0))、艾司氯胺酮给药后3 min(T _(1))、术中切皮即刻(T_( 2))、术毕即刻(T _(3))4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结果本研究每组各确定8个交叉点。所有病例手术均成功,35例不需要追加艾司氯胺酮,其中E组11例,FE组和SE组各12例。3组间患儿的年龄、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后,E组、FE组和SE组患儿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分别为(27.1±7.4)、(23.0±5.2)和(26.3±4.2)s,苏醒时间分别为(43.4±11.3)、(42.1±11.8)和(34.2±15.0)min,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E组和SE组T 1时间点的S pO 2显著低于E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为0.001、0.003),在T_( 1)、T_( 2)和T_( 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E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为0.015、0.004、0.039、0.010、0.034、0.027)。E组实施手术所需的艾司氯胺酮ED 50为1.88 mg/kg(95%CI:1.73~2.04),FE和SE组所需的艾司氯胺酮ED 50分别为1.91 mg/kg(95%CI:1.77~2.07)和1.72 mg/kg(95%CI:1.59~1.86),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FE组和SE组(P值均0.05)。FE组和SE组各有7例患儿在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后发生低氧血症,大部分患儿的S pO_( 2)维持在85%~90%,予面罩吸氧后S pO_( 2)快速恢复至正常。结论小剂量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与艾司氯胺酮联合用于包皮环切术能够明显降低患儿术中血压,但不能有效降低手术所需的艾司氯胺酮ED_( 50),同时患儿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增加。
-
-
徐桂萍;
陈楠;
阿里木江·司马义;
杨慧鸿;
马雪萍
-
-
摘要:
目的 探讨OPMR1 A118G基因多态性(rs1799971)与腰椎减压术后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后路腰椎减压术患者147例,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基因多态性,观察术后各基因组(AA、GA、GG)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asy镇静评分、血氧饱和度(SpO2)、PCIA 48 h内舒芬太尼总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AA、GA、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 (57/141)、55.5% (59/141)、13.9%(15/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24,P=0.042);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59,P=0.018).术后各组SpO2、Ramasay镇静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PCIA 48 h内OPRM1基因突变型GG型[(151.0±23.4) μg]、GA型[(132.0 ±.19.1)μg]舒芬太尼总用量均高于AA型[(123.0±16.2) 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6、2.817,均P<0.05).结论 OPRM1 A118G基因多态性(rs1799971)与腰椎减压术后患者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有相关性.
-
-
张庆芬;
吴雅青;
冯艺
-
-
摘要:
目的 调查骶骨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疼痛现状和镇痛策略,探索围术期镇痛管理中可改进的方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骶骨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次要指标包括术前疼痛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术中及术后镇痛方案、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共纳入215例骶骨肿瘤手术患者,其中术前存在慢性疼痛者126例(58.6%),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者49例(22.8%).术中及术后镇痛以单一阿片类药物镇痛模式为主.术后第1天中、重度疼痛者112例(53.3%),疼痛程度与患者术前疼痛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肿瘤位置、肿瘤切除方式等均无相关性(P>0.05).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与疼痛程度正相关(P<0.05).术后7 d仍需服用阿片类药物者占42.3%,出院时降至26.0%.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未使用阿片类药物者相比,术前使用阿片类药物者术后7 d累积阿片类用量、术后7 d及出院时仍需服用阿片类药物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 骶骨肿瘤患者术前疼痛发生率高,术后疼痛剧烈,阿片类药物需求量大,需要进一步优化镇痛模式,改进术后镇痛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