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
释家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大众心理学、法音、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等;释家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丽萍、赵景深、三木公等。
释家
-研究学者
- 赵丽萍
- 赵景深
- 三木公
- 何胜保
- 俞旭
- 刘书通
- 刘伯根
- 刘建栋
- 刘思
- 初中海
- 华旭辉
- 卢迪
- 史梦妮
- 叶延滨
- 吴信如
- 吴倩
- 周可真
- 周琼琼
- 如意
- 孙威江
- 孙立新
- 孙至妍
- 孙进已
- 寒碧
- 屈胜文
- 张志烈
- 张文文
- 张欢
- 张灿玾
- 张绚丽
- 张继禹
- 张跃
- 彭春芳
- 徐季子
- 徐枫
- 晏扬
- 景克宁
- 曲金良
- 曹虹1
- 木仕华1
- 朱佩弦
- 朴润陆
- 李安纲
- 李朝旭
- 李松雷
- 李舜臣
- 李雪白
- 杨启军
- 杨春
- 杨智
-
-
赵天义
-
-
摘要:
俗,是一个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且代代相传,是约定俗成的风尚和习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其历史绵延数千年。释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对中国包括民俗在内的中古文化影响深远,释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文化相互依存,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要素的文化古国。玉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
李舜臣
-
-
摘要:
笔者翻检明清释家别集时,在《〈北莱遗诗〉〈天寥遗稿〉合刊》一书中发现了柳亚子的一篇佚文。全文如下:北莱上人卓锡嘉善西塘雁塔寺,与黄、郭诸老倡酬甚密,即缝人吴季子披剃之本师也。遗稿两册,藏余秋槎茂才(其锵),许汗漫,颇难卒读。余从假归录副,辑成三卷。上卷经吾邑叶溉翁加墨,中卷嘉善倪默卿点定,下卷无人校正,仅黄霁青、郭少莲、程桐生都有题记尔。《天寥遗稿》中有《呈阿师诗》,而此于披度后迄其怛化,乃无一字,疑尚非完璧也。中华民国九年庚申元月十四日,吴江柳弃疾记。
-
-
杨朝蕾
-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徒西行求法大潮的涌起,释家异域志蔚然滋多.这些异域志以纪实为主,主要记录高僧乘危履险、西行求法的种种经历,亦不乏对异域奇闻异物、风土人情的生动描写.既有对域外自然险境的如实记录,又有对异域奇特事物的传神摹写,还涉及不同国家不同的土风民俗,包括居住环境、饮食习惯、衣着打扮、交通状况、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学、文献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价值,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
-
赵丽萍
-
-
摘要: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三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因其文化内涵深厚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艺术不仅密切联系着中国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而且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反映着中国人的传统情趣、理趣和志趣.17世纪古琴受到西方关注,18世纪后有关古琴的著作在西方陆续问世,古琴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
-
-
赵丽萍
-
-
摘要: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三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因其文化内涵深厚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艺术不仅密切联系着中国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而且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反映着中国人的传统情趣、理趣和志趣。17世纪古琴受到西方关注,18世纪后有关古琴的著作在西方陆续问世,古琴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崇。
-
-
-
童明
-
-
摘要:
一博尔赫斯(1899-1986)不幸中年失明,著《论失明》一文,坦言盲人的世界并非漆黑一片,"在似绿似蓝的迷雾中,隐隐有着光亮"。他的命运坎坷却又精致,眼盲却有内视力,有如荷马,如泰瑞西亚斯(Tiresias)。其内视力可比释家之法眼佛眼,将无限的生命力想象为永恒的一体,通透历史且能超越历史,将已发生、正发生、将发生的,尽收眼底。
-
-
-
游自勇1
-
-
摘要:
中古时期的正史里有不少佛教记述,除了《魏书.释老志》外,正史《五行志》中的佛教记载相对集中。以“永宁见灾”和“佛像流汗”两类佛教神异的叙述模式为例,此类神异故事被载入《五行志》的过程,大体在佛教史学创立之初,传统史学中的诸多叙述策略、思想观念等即流淌其间,难以区隔。
-
-
虞崑1
-
-
摘要:
道教作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与儒、释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渊源,对比儒、释、道三家之''三宝'',儒家''儒书贤''、释家''佛法僧''与道家''道经师''三宝是存在着共性的:三家之三宝,皆是各家的最高信仰,且最先的都是一种类似于黑格尔所提出的''绝对精神''的独立而最具权威的核心教义与终极信仰——儒、佛、道;次之则强调了文字、经典之地位,肯定了文本的深刻作用,即书、法、经;再次之,才出现了宗教中的''人'',即贤、僧、师。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或许是我们的祖先都是精英主义者,又或许因为佛教是三家之中唯一外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