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酶联免疫吸附

酶联免疫吸附

酶联免疫吸附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112154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传染病信息、中国医药导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酶联免疫吸附的相关文献由209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峰容、杨娟、李华渊等。

酶联免疫吸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2154 占比:99.59%

总计:112614篇

酶联免疫吸附—发文趋势图

酶联免疫吸附

-研究学者

  • 何峰容
  • 杨娟
  • 李华渊
  • 李季
  • 李庆
  • 汪景
  • 许艇
  • 童晓玲
  • 邓安平
  • 姚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秀; 王亚萍; 白继超; 周巍; 张晓东; 陈怡文; 崔生辉; 林兰
    • 摘要: 针对花生致敏蛋白Ara h2、Ara h3及芝麻蛋白2S albumim,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纯芝麻酱中上述蛋白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方法学验证显示均良好。验证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纯芝麻酱DNA进行芝麻蛋白2S albumim基因、花生蛋白Ara h2基因的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花生致敏蛋白Ara h3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90批样品均含有芝麻成分,CT值为22.00~33.80,其中45批次还检出花生成分,CT值为25.60~38.60;酶联免疫吸附法除检出此45批次外还另检出38批次含有花生成分。通过结果比对分析及灵敏度检测研究发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出限更低。二者检测结果虽有差异,但不矛盾,均可用于纯芝麻酱中花生源检测。高含量样品检测时可选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低含量或无法预估的样品可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目前无芝麻酱中过敏原检测相关标准,该研究可作为基础研究的可靠数据并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建立相关方法,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 史传燕
    • 摘要: 结合教材对抗原抗体检测的描述,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层析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以及免疫PCR技术5个方面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抗原抗体体外检测技术,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洛松西热; 王玉恒; 吉哈利; 于子淇; 胡剑武; 旦增卓玛
    • 摘要: 旨在评价阻断ELISA在小反刍兽疫抗体监测的稳定性。本试验选取20份免疫羊血清,利用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份免疫羊血清检测均为小反刍兽疫抗体阳性,其中平均吸光值在0.10~0.19,平均阻断率维持在80%~90%。第一次检测与第二次检测的阻断率差异性较小,进一步表明阻断ELISA检测方法在小反刍兽疫抗体监测中较稳定。
    • 尹建国
    • 摘要: 目的:在肺炎支原体检测中,分别应用金标免疫层析试验(GICA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进行干预,分析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中,抽取500例入组研究,分别应用GICA试验、ELISA试验干预,分析两中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结果:GICA试验的阳性率为15.80%,ELISA试验的阳性率为16.00%.阳性、阴性以及总符合率分别为97.50%、99.76%、98.75%.两种检测结果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支原体检测中,GICA试验、ELISA试验的检测阳性均较高,价值大.
    • 孙兵; 何丽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检验与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的临床对比.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均经临床确诊,两组乙肝病毒携带者均按照常规方式获取标本,检测患者乙肝病毒标记物(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原),根据不同检测分为两组,对照组(n=50)接受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观察组(n=50)接受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概率和检测灵敏度.结果 观察组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0.00%、42.00%、44.00%、24.00%、64.00%,对照组分别为66.00%、42.00%、30.00%、12.00%、50.00%.两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病毒标记物中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阳性概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8、0.000,P>0.05);观察组乙肝病毒标记物中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4、4.878、3.998,P<0.05).光激化学发光法的检测最低浓度为0.05 IU/mL;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测最低浓度为0.14 IU/mL;0.05 IU/mL<0.14 IU/mL,说明光激化学发光法的检测灵敏度更高.结论 两种检测方法均具有一定价值,但光激化学发光法的检测准确度和灵敏度更高,有利于动态监测乙型肝炎.
    • 孙兵; 何丽娜
    • 摘要: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检验与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均经临床确诊,两组乙肝病毒携带者均按照常规方式获取标本,检测患者乙肝病毒标记物(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原),根据不同检测分为两组,对照组(n=50)接受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观察组(n=50)接受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概率和检测灵敏度。结果观察组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0.00%、42.00%、44.00%、24.00%、64.00%,对照组分别为66.00%、42.00%、30.00%、12.00%、50.00%。两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病毒标记物中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阳性概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8、0.000,P>0.05);观察组乙肝病毒标记物中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4、4.878、3.998,P<0.05)。光激化学发光法的检测最低浓度为0.05 IU/mL;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测最低浓度为0.14 IU/mL;0.05 IU/mL<0.14 IU/mL,说明光激化学发光法的检测灵敏度更高。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具有一定价值,但光激化学发光法的检测准确度和灵敏度更高,有利于动态监测乙型肝炎。
    • 邹玲莉; 蔡定军; 陈学波
    • 摘要: 目的 探究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相比,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chR抗体、MuSK抗体和LRP4抗体在重症肌无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招募104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受试者的血清AchR抗体、MuSK抗体和LRP4抗体水平,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使用ROC曲线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法用于检测MG的诊断价值.结果 ROC分析结果显示ⅡF法优于ELISA法,IIF法抗体联合诊断MG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可信区间为0.899-0.976,ELISA法抗体联合诊断MG的曲线下面积为0.856,95%可信区间为0.801-0.911;在所有入组MG患者中,IIF法的血清AchR抗体(P=0.010)、MuSK抗体(P=0.004)和LRP4抗体(P=0.002)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LISA法;在胸腺瘤型MG患者中,IIF法的血清AchR抗体(P=0.831)、MuSK抗体(P=0.564)和LRP4抗体(P=0.616)阳性检出率与ELISA法无显著差异;在非胸腺瘤型MG患者中,IIF法的血清AchR抗体(P=0.001)、MuSK抗体(P<0.001)和LRP4抗体(P<0.001)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LISA法.结论 在MG诊断中,IIF法抗体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优于ELISA法,尤其在非胸腺型MG患者中,IIF法的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ELISA法.
    • 温争争; 左闪; 陈梦; 周红学; 孙国华; 冯艳微; 王卫军; 杨建敏
    • 摘要: 本研究为了探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DNA甲基化水平与甲基化模式变化,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WGBS)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刺参在3个温度下(20°C、26°C和32°C)的纵肌、呼吸树、消化道和体壁4个组织进行分析.WGBS测序结果显示,在消化道组织中,20°C、26°C和32°C温度组全基因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70±0.01)%、(1.79±0.11)%和(1.59±0.04)%,26°C组处于休眠状态,刺参消化道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升高,而32°C组高温胁迫下,甲基化水平下降;在总甲基化位点中,CG类型是主要的甲基化修饰(96%以上),CHH和CHG位点占比较低;30%甲基化水平的甲基化位点中,CHG和CHH为本类型甲基化的最高点,且显著高于CG类型.ELISA检测结果显示,3种不同温度下,刺参呼吸树和消化道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范围为2.68%~3.29%,均高于纵肌和体壁组织;温度变化后,刺参呼吸树和消化道组织的总甲基化水平均有显著变化,而纵肌和体壁的总甲基化水平基本不变,表明DNA甲基化可能参与刺参的高温胁迫调控机制.刺参应对温度变化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研究,从表观遗传学视角解析温度升高对刺参不同组织的影响,可为丰富刺参甲基化研究内容和无脊椎动物的甲基化发生规律提供参考.
    • 李新建; 武丽娟
    • 摘要: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本站2017年1月-2019年12月309191人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所有献血者献血时采集血液标本5ml,所有血液标本经血清学、谷丙转氨酶(ALT)检测合格后行核苷酸检测(NAT).分析2017年-2019年无偿献血者NAT检测结果;分析混样有反应性及拆分有反应性标本CT值分布;分析175例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基础资料信息;最后将175例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以是否存在HBV-DNA单独反应性为因变量(Y,是=1),以性别、献血次数、职业为自变量(X),明确发生HBV-DNA单独反应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7年-2019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混样有反应性检出率、拆分有反应性检出率呈现出缓慢的增长趋势,309016人份血液标本中混样有反应检性出率0.07%、拆分有反应性检出率0.06%,其中拆分有反应性检出均为HBV-DNA,未见HCV-RNA及HIV-RNA.2017年-2019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混样有反应性、拆分有反应性CT值多集中于<35、35≤CT<37、37≤CT<39,占比分别为9.71%、37.38%、39.32%及17.15%、21.14%、48.57%.175例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首次献血者明显多于献血次数≥2次者、农民明显多于工人、公务员及其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男性、首次献血、农民为发生HBV-DNA单独反应性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HBV-DNA单独反应性可增加输血感染风险,同时HBV-DNA单独反应性与性别、献血次数、职业关系密切,而NAT检测则是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方式.
    • 单群
    • 摘要: 目的:探究在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所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9月于我院检验科门诊检查的400例梅毒螺旋体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血样检测手段的不同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甲苯胺红不加热检测,观察组患者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对照组真阳性患者104例,假阳性患者96例,真阴性患者117例,假阴性患者83例,灵敏度为55.61%、特异度为54.93%;观察组真阳性患者146例,假阳性患者54例,真阴性患者157例,假阴性患者43例,灵敏度为77.25%、特异度为74.41%,两组患者的特异度、灵敏度对比具有差异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手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出梅毒螺旋体感染,并为主治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利的证据,值得我国临床医学大力推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