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DNA错配修复

DNA错配修复

DNA错配修复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1031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生物物理与重大疾病分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DNA错配修复的相关文献由463位作者贡献,包括毛裕民、谢毅、赵岩等。

DNA错配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031 占比:99.90%

总计:101131篇

DNA错配修复—发文趋势图

DNA错配修复

-研究学者

  • 毛裕民
  • 谢毅
  • 赵岩
  • 吕宁
  • 周爱萍
  • 应建明
  • 张先恩
  • 张荣欣
  • 支文雪
  • 毕利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珊; 邱俊; 陈俊宇; 陈莹莹; 王月婷; 王楠; 刘淑香; 赵淑华
    • 摘要: 核酸外切酶(EXO)1兼有5'端-3'端外切酶及5'端结构特异性内切酶活性[1],属于皮瓣结构特异性内切酶(Rad)2/着色性干皮病(XP)G组蛋白家族的成员。EXO1蛋白具有EXO1a及EXO1b两种异构体,其中EXO1b的C端额外具有48个氨基酸,因而活性明显优于EXO1a[1],但两者的功能并无区别。
    • 梁金晓; 黄纯娴; 林仲秋(审校)
    • 摘要: 传统治疗对晚期/复发妇科肿瘤的效果较差,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甚至为一些原来没有治疗希望的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可能,因此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但是,PD-1/PD-L1抑制剂对大多数晚期/复发妇科肿瘤患者无效(原发耐药),或者疗效持续时间短(继发耐药),成为免疫治疗的瓶颈。目前,临床上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①PD-1/PD-L1抑制剂单药的总体治疗效果欠佳,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成为新趋势;②目前临床常用的预测药物疗效的分子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有限,因此,找到更为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将对免疫治疗可能有效的患者分流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③应用PD-1/PD-L1抑制剂后可能存在超进展、假性超进展等问题,因此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也非常重要。此外,PD-1/PD-L1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的评估以及治疗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 肖婧; 吴颖
    • 摘要: 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子宫内膜癌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关于微卫星不稳定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少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48例,收集其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tL同源物1(MLH1)、MutS同源物2(MSH2)、MutS同源物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PMS2)表达情况。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2.6%(78/239)、22.2%(53/239)、2.9%(7/239)、65.7%(157/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5、3/5、5/5、4/5;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4、2/4、3/4、2/4。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层侵犯深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错配修复蛋白(MMRP)表达情况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变进展及预后有关,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 郭璐璐; 王翔宇; 付广明; 李贝贝; 王蓁
    • 摘要: 目的不同错配修复蛋白(MMR)检测组合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价值及经济学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的表达,按照MMR不同检测组合进行分组,将检测MLH1、MSH2定义为A组,检测MSH6、PMS2定义为B组,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定义为C组,根据各蛋白阳性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卫星稳定性(MSS)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分析各组MS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评估不同MMR检测组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预测效果。结果A组患者MSI与ER、PR的表达有关(χ^(2)=7.587、6.935,P<0.05);B组患者MSI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ER、PR的表达有关(χ^(2)=6.566~8.765,P<0.05);C组患者MSI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ER、PR的表达有关(χ^(2)=6.774~11.600,P<0.05)。结论通过对4种MMR中两种MMR的检测,也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经济价值。
    • 李娟; 何苗; 袁春兰; 李红梅; 邓小梅; 肖雪
    • 摘要: 目的:观察Polo样激酶1(PLK1)在卵巢癌(OC)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抑制PLK1表达对耐5-氟尿嘧啶(5-FU)的OC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在2011年4月~2018年12月的126名OC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LK1在OC组织及邻近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体外构建耐5-FU的OC细胞系(OVCAR3-5FUres和SKOV3-FUres).将PLK1重组质粒和PLK1-shRNA慢病毒载体(sh-PLK1)分别转染到OVCAR3、SKOV3、OVCAR3-5FUres和SKOV3-5FUres细胞中.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通过串联亲和纯化和质谱分析确定PLK1在OC细胞中的结合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OC细胞系中,PLK1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在大多数OC组织中,PLK1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上调(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PLK1高表达OC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显著短于PLK1低表达OC患者(P<0.001).OC中PLK1水平的升高与FIGO分期、肿瘤分级和错配修复缺陷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与阴性对照细胞相比,转染sh-PLK1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而转染PLK1重组质粒的OVCAR3和SKOV3细胞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细胞.通过串联亲和纯化和质谱分析确定人MutS蛋白同系物2(hMSH2)是PLK1在OC细胞中的结合蛋白,并且hMSH2基因敲除使sh-PLK1转染的OVCAR3-5FUres细胞的凋亡率降低(P<0.01).结论:抑制PLK1表达通过靶向hMSH2提高了OC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 刘莹; 孙燕; 郭玉虹; 罗烨; 孙琳; 赵帅; 邵兵; 臧凤琳; 邱志强; 孙保存
    •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结直肠癌中分析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具有MMR检测结果的、术前未经新辅助治疗的手术切除结直肠癌3428例,复读MMR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对判读有问题的病例重新染色、评估,并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分析MMR表达与MSI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1)3428例结直肠癌中,28例(0.8%)因当初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佳进行重新染色,119例(3.5%)的复诊MMR结果与原判断不一致,主要集中在PMS2和MLH1.最终,261例(7.6%)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以MLH1、PMS2联合缺失(43.3%,113/261)为主.(2)在当初诊断时进行MSI检测的14例中,MSI与MMR结果一致的有13例;在29例进行二代测序的dMMR病例中,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与dMMR的一致率为93.1%(27/29).其中,MSI与MMR结果不一致的病例为MSH6或PMS2单独缺失.(3)21例结直肠癌呈MLH1或MSH2单独阴性,而PMS2或MSH6呈少部分或部分(弱)阳性.其中能进行MSI检测的19例中,16例为MSI-H,2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1例为微卫星稳定.(4)与错配修复完整(pMMR)的病例相比,dMMR组女性、<50岁、具有肿瘤家族史、早期患者更多见,肿瘤更好发于右半结肠,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见(均P<0.05).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R蛋白表达是一种比较有效、方便的方法,但是操作流程及结果评估需要标准化,对于特殊病例需要进行MSI检测,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
    • 滑天; 李琰; 李晓飞; 孙海燕; 陈娟; 康山
    • 摘要: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50例EOC患者肿瘤组织中hMSH2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肿瘤组织中hMSH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hMSH2 mRNA表达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铂耐药组患者和铂敏感组患者肿瘤组织中hMSH2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hMSH2 mRNA表达与EO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OC患者肿瘤组织中hMSH2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铂耐药患者肿瘤组织中hMSH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铂敏感患者(P=0.004);hMSH2 mRNA低表达可能明显降低EO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P 值均<0.05);COX 回归模型显示,hMSH2 mRNA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EO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azard ratio,HR)=1.9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1.85~2.31,P=0.033].结论:肿瘤组织中hMSH2mRNA表达水平与EOC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铂类耐药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 张银
    • 摘要: 目的 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四种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在肿瘤微卫星状态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37例结直肠癌患者,对其病灶组织行切片处理,所有患者先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后行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观察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常规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31例患者四种MMR蛋白呈现出弥漫强阳性表达,5例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蛋白阴性表达,1例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蛋白局灶阳性表达.组织芯片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结果:30例患者四种MMR蛋白呈现出弥漫强阳性表达,6例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蛋白阴性表达,1例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蛋白局灶阳性表达.两种检测方式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未有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四种DNA蛋白表达情况,在结直肠癌肿瘤微卫星状态的预测中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可有效筛选出结直肠癌,其较高的准确性能对优化治疗方案有关键作用.
    • 张煜涵; 吴焕文; 王靖; 梁智勇
    • 摘要: 目的 了解免疫组织化学(IHC)结果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子宫内膜样腺癌(EEC)中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探讨在EEC中MMR/MSI不同检测方法间一致性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错配修复(MMR)蛋白IHC检测结果为dMMR的EEC病例60例,由2名病理医师对IHC结果进行复核.利用二代测序(NGS)技术对60例样本进行MSI状态及MMR基因胚系/体细胞突变状态的检测.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病例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MMR IHC和MSI NGS检测结果不相符的样本中,用PCR法再次检测MSI状态,并结合基因突变及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探讨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结果 在IHC结果为dMMR的60例EEC样本中,3例IHC结果经复核为MMR蛋白表达完整/正常(pMMR),相应NGS检测结果均为MSS;另有3例肿瘤细胞含量不足,NGS检测结果为MSI状态不能确定(MSI-U).其余54例中,dMMR与MSI-H的符合率为87%(47/54).对7例不符合样本进一步分析发现:(1)5例为MLH1/PMS2蛋白表达共缺失病例.除1例样本量过少外,4例经PCR法再次检测MSI状态,其中1例为MSI-H,余3例为MSS;5例均为MLH1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其中2例MSS病例还存在MSH2基因的体细胞突变.(2)2例为MSH6蛋白表达单独缺失病例.2例PCR法检测结果均为MSS,其中1例存在MSH6基因胚系突变,考虑为Lynch综合征.结论 在IHC检测结果为dMMR的EEC中,除去IHC判读以及肿瘤含量不足的因素外,绝大多数病例NGS/PCR检测结果为MSI-H,一致性较高.但的确存在少数IHC结果为dMMR EEC的病例表现为MSS,多见于MLH1启动子高甲基化状态造成的MLH1/PMS2蛋白表达共缺失病例,罕见于Lynch综合征相关病例.MMR IHC和MSI NGS/PCR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必要时可以互为补充.
    • 郭正晨; 段华; 汪沙
    • 摘要: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子宫腺肌病亦是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均病因不明.两者既是两种独立的妇科疾病,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病理特征来看,子宫腺肌病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同时又是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的保护性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两者在分子信号通路、雌激素及其受体作用以及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等方面存在着共同机制,并且因子宫腺肌病自身特征对子宫内膜癌产生了分子及机械阻断作用,阻碍了子宫内膜癌的进展.明确两者的相互关系,探究其潜在机制,能够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精准诊疗及随访,提高疾病诊治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