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过秦论》

《过秦论》

《过秦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8篇、相关期刊325种,包括文史知识、文教资料、语文教学研究等; 《过秦论》的相关文献由57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衡、刘明、瞿林东等。

《过秦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8 占比:100.00%

总计:588篇

《过秦论》—发文趋势图

《过秦论》

-研究学者

  • 梁衡
  • 刘明
  • 瞿林东
  • 陆精康
  • 仰时威
  • 何明
  • 党天正
  • 刘同知
  • 吴先进
  • 周振甫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必锟
    • 摘要: 点拨,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这往往跟教师是否善于点拨有密切关系:善于点拨,一言而惑解;不善于点拨,也可能“越说越糊涂”。点,就是点破要害。文章之有要害,如人体之有心脏、兵家之有必争之地。“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对作文而说的。意思是说,抓住“警策”就可以提挈全篇。讲文章,读文章,也要抓住主要的东西。一位教师讲贾谊的《过秦论》,给文章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出三种解释,让学生熟读全文后进行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另一位教师讲老舍的《小麻雀》,抓住故事的不定结局来启发学生,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唤起了学生对受损害者的同情,最后才分析作者的用心。这便是善于“点”。不管文章内容和写作的特色,一律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说起,就不大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 王巧飞
    • 摘要: 【专题解释】本专题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以导图或表格的形式为屈原、苏武或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或根据《过秦论》的叙述整理一份秦的兴亡简史。通过以上活动,梳理课文中的史实,把握传主的生平经历和史评中引述的历史事件,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成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训练学生概括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俞宁
    • 摘要: 【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在把握作者观点、梳理文章论证过程的基础上,思考其论证中的瑕疵之处,尝试写作《再论兴亡--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短文,达到对经典史论的思辨性阅读。
    • 叶德义
    • 摘要: 【专题解释】精读《过秦论》,联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梳理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探究作品蕴含的作者历史观,感受他们的济世情怀。【预习任务】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梳理两篇文言文,解决字词疑问,疏通文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 王红元
    • 摘要: 【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过秦论》,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政论文赋体重感染力、散体强化逻辑性的艺术特点,并思考政论文不同语体与作者命意寄托之间的关系。【预习任务】根据以下议题,由学生个人对照注释落实字词含义,以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两篇文章,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张晓勋
    • 摘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阐述选择性必修的学习要求时指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在某些疑点、难点、盲点等问题上,如果引入跨学科的视角和资源,往往能另开洞天,取得囿于语文学科视野所不能及的效果。经典课文《过秦论》的解读即为一例。《过秦论》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心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脱胎于陆贾“逆取而以顺守之”的观点,意为秦朝不施行仁政,而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秦朝速亡的原因。
    • 金登峰
    • 摘要: 由于分科教学,各学科之间存在隔阂。语文学科具有综合特点,在知识体系上与各学科保持着深刻的关联。文言文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增进人物认识、历史理解,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然而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内容限定于学科范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本文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以《过秦论》为例,致力于在教学环节加强历史观念与文言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 郭晔旻
    • 摘要: 窍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有卒数千人,虏数大众攻之而不能害。一《汉书·赵充国传》汉匈之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但秦始皇去世不久,中原便陷入战乱,边卒逃散,北疆空虚。
    • 孙庆
    • 摘要: 现代汉语中,除一些成语及固定词组之外,名词不作状语使用,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很普遍。这种现象不仅在《过秦论》一文中出现频率较多,而且类型不同。因此,归纳和分析《过秦论》中的名词作状语现象,很有代表性,能够在相类似的文言文语法教学中提供教学范式。
    • 刘明
    • 摘要: 贾谊创作的《过秦论》名篇包括上和下两篇,经文本的细读,上篇中的部分文句存在模拟李斯《谏逐客书》之处,只是略经改写.此例是贾谊曾阅读李斯作品的明证,也是创作风格受到李斯影响的印证.另外上篇和下篇对赢政的称谓有不同,上篇称"始皇",下篇则称"秦王",经考察,这符合贾谊创作的原貌.此称谓不同之例,表明上下篇并非创作在同时,上篇创作于文帝初年,下篇则应创作于贾谊任梁怀王太傅期间,属对上篇的补写.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录《过秦论》,则统一改写为"秦王",以弥合上下篇称谓不同之间的矛盾,而褚少孙《陈涉世家》所录的上篇则保留称"始皇"的旧貌.这样便出现同是录在《史记》里的上篇,却存在不同文字面貌的现象,改写是造成这种异貌的主要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