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轮重减载率

轮重减载率

轮重减载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81252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固体力学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2007年度全国铁路机车车辆动态仿真学术会议、中国铁道学会第十八届站场与枢纽年会 等;轮重减载率的相关文献由180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勇、邢宗义、关庆华等。

轮重减载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1252 占比:99.96%

总计:181330篇

轮重减载率—发文趋势图

轮重减载率

-研究学者

  • 秦勇
  • 邢宗义
  • 关庆华
  • 孙丽霞
  • 曾京
  • 罗世辉
  • 赵鑫
  • 马卫华
  • Yu HIBINO
  • 丁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贺; 牛岩; 邹小春; 李超
    • 摘要: 为研究过岔方式及过岔速度对机车通过固定辙叉时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固定辙叉伤损原因,基于铁路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采用75 kg/m钢轨12号道岔固定辙叉和JM3标准车轮型面,应用SIMPACK软件建立机车-固定辙叉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机车在不同速度、从不同方向通过固定辙叉时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机车通过固定辙叉时,垂向力、磨耗数的速度敏感区主要在70~80 km/h。脱轨系数的速度敏感区主要在90~100 km/h。提高速度会降低机车运行稳定性,增大脱轨风险,加重轮轨磨耗。在相同速度下,机车逆向过叉时的运行平稳性较差,脱轨风险较大,轮轨磨耗较严重。
    • 曾志平; 肖燕财; 王卫东; 闫斌; 王俊东; 刘兰利
    • 摘要: 为探究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在重载铁路中的适用性,以蒙华铁路隧道应用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为例,开展重载列车作用下轨下支承刚度对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轨道行车安全性影响研究,以期为大轴重下无砟轨道结构选型及设计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建立重载列车—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学精细化耦合模型,设置不同轨下竖向刚度与轨下横向刚度工况,分析重载列车轮轨竖向力、轮轨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以及磨耗指数等行车安全性指标变化,并提出合理的轨下支承刚度取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轨下支承刚度变化主要影响车轮与钢轨间的接触状态,从而影响轮轨接触斑区域及该区域内局部应力状态。随着通行总重量增加,轨下竖向刚度会逐渐增加,因此轨下支承刚度应确保在较低范围内变化。对轨下支承刚度进行合理设置可以改善轮轨接触界面状态,还能够改善轮轨作用力分布,降低钢轨磨耗指数,增加重载铁路钢轨使用寿命。根据列车运行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考虑,轨下竖向支承刚度取120~160 kN/mm较为适宜,轨下横向支承刚度取160~200 kN/mm较为适宜,以保证重载铁路钢轨的合理使用寿命及降低换轨周期。
    • 周洋; 袁伟祥; 王伟; 陶福君
    • 摘要: 本文对研究列车在通过小半径曲线的动力学安全性能,选取福州南动车所联络线(灯泡线),采用安装测力轮对的方式对轮轨间作用力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列车导向轮的脱轨系数和轮轴横向力均大于从动轮,外轨的车轮横向力大于内轨,但是所有限值均在标准范围内。在曲线外侧涂抹钢轨润滑,减少摩擦系数,降低车轮爬轨脱轨风险。建议开展综合型试验研究,以改善列车的曲线通过性能,保证列车小半径曲线安全通过。
    • 王军平
    • 摘要: 为了研究钢轨廓形打磨对小半径曲线轮轨关系和作用力的影响,对成渝铁路钢轨打磨前后的轮轨接触关系开展分析,对车辆轮轨作用力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钢轨廓形打磨后,货运列车和客运列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的轮轨垂向力均值降低幅度分别达到13.8%和8.4%,轮轨横向力均值降低幅度分别达到19.7%和33.5%,脱轨系数均值降低幅度最大分别达到16.0%和7.4%,轮重减载率均值降低幅度最大分别达到23.1%和27.3%;钢轨打磨后的轨面状态得到有效改善,轮轨接触分布更为合理。钢轨廓形打磨可有效提升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对于轮轨关系和钢轨受力状态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田葆栓
    • 摘要: 轮重减载率限值影响铁路长大货物车运用需求和技术发展,其评定一直是特种货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铁路长大货物车通过小半径曲线产生侧移时,轮重减载率有时会超过限值.综述带侧移的铁路长大货物车车辆动力学试验情况,溯源侧移铁路长大货车轮重减载率限值,分析国内外车辆动力学相关标准,提出我国铁路长大货物车轮重减载率限值建议.
    • Yu HIBINO; 刘志荣
    • 摘要: RTRI详细方程式是对侧风下铁道车辆倾覆进行静态分析的一种方法,它用静力替代车体的惯性振动力.然而,由于车体的横向振动是一种动态现象,横向振动对倾覆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振动振幅和振动频率.为此,用数值模拟检测了横向振动与轮载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其与线路运行试验所得数据相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有效性.
    • 日Yu HIBINO; 刘志荣(译); 于伟业(校)
    • 摘要: RTRI详细方程式是对侧风下铁道车辆倾覆进行静态分析的一种方法,它用静力替代车体的惯性振动力。然而,由于车体的横向振动是一种动态现象,横向振动对倾覆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振动振幅和振动频率。为此,用数值模拟检测了横向振动与轮载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其与线路运行试验所得数据相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有效性。
    • 雷虎军; 黄江泽
    • 摘要: 弄清桩土相互作用对车桥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对于研究地震引起的高速铁路桥上列车行车安全问题十分必要.基于列车-轨道-桥梁耦合振动理论,采用Winkler地基梁模拟群桩基础并通过m法计算弹簧参数,建立了地震作用下的列车-轨道-桥梁-群桩耦合振动模型,并编制了仿真分析程序.以某(88+168+8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例,分别建立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群桩基础模型以及作为对比的刚性基础模型和弹性基础模型,通过输入3条典型地震波,计算对比了3种模型的耦合振动响应,研究了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轨道和列车子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横向大于竖向,且对桥梁、轨道子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大于列车子系统;对于本文的计算条件,不考虑桩土相互作用会使桥梁、轨道和列车子系统的动力响应偏小,其中列车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平均值分别偏小5.8%、8.6%和9.0%;桩土相互作用对列车行车安全性指标的影响不会随车速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震区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 江万红; 王显; 韦凯; 王平
    • 摘要: 为明确曲线波磨地段地铁列车的降速原则与钢轨打磨限值,利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分析不同运行速度及波磨状态下的轮轨系统动力响应,从而明确波磨情况下的安全车速与不同波长下的钢轨打磨标准.研究结果显示:钢轨短波波磨会导致轮轨动力响应发生较大变化,致使车辆脱轨风险增大,运行安全性降低;波磨线路应降速至80 km/h以下;以轮重减载率与轮轨力为主要依据,提出了钢轨波磨波深打磨标准,建议波长为20~80、80~160、160~320 mm时的钢轨打磨限值分别为0.02、0.05、0.10 mm.
    • 吴春鹏
    • 摘要: 对轨道交通车辆轮重检测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提出一种能够自动实现模拟轨道扭曲的车辆轮重检测试验平台总体设计方案,包括功能设计、关键技术、各子系统设计等,最后提出测试方法和调整方案,并对未来发展和需要完善的技术路线提出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