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轮轨关系

轮轨关系

轮轨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20190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内燃机车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年会、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等;轮轨关系的相关文献由627位作者贡献,包括肖乾、王平、王成国等。

轮轨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1.53%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0190 占比:98.23%

总计:20554篇

轮轨关系—发文趋势图

轮轨关系

-研究学者

  • 肖乾
  • 王平
  • 王成国
  • 常崇义
  • 胡晓依
  • 金学松
  • 侯茂锐
  • 刘启跃
  • 周清跃
  • 张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成刚; 邹港; 宋智博; 叶榕伟; 刘吉华
    • 摘要: 列车向着高速与重载方向迅速发展,显著加剧了轮轨接触界面间的损伤。通过在轮轨接触界面进行摩擦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轮轨之间的磨损、显著提高列车的运行安全性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对轮轨接触界面摩擦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轮轨界面摩擦控制对轮轨作用力、黏着、磨耗、滚动接触疲劳以及振动与噪声影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轮轨接触界面摩擦管理未来研究方向,即应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和接触部位,研发合理的摩擦控制材料,以克服摩擦管理过程中对轮轨损伤及使用局限性等问题;应探究车轮踏面/轨顶面和轮缘/轨距面摩擦控制方式,严格控制摩擦材料喷涂量使两接触面不相互干扰,优化改进轮轨接触界面摩擦管理的最佳应用参数;应研发环境友好型的轮缘/轨距面润滑剂与车轮踏面/轨顶面摩擦控制剂,稳定调控轮轨接触界面的黏着特性。
    • 李雪飞; 吴月菊; 孙艳红; 王宇超
    • 摘要: 为维持高铁稳定运行,提升资源运输安全,在离线监督性学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轮轨关系在线检测技术。通过高速摄像机获取待检测图像,并进行拼接处理;计算加速度、轮轨力和轮轨间关系,依据关键部分的振动值得到列车的加速度值,以此判断列车是否处于平稳运行状态;通过间接测量法计算列车的横向力平衡方程和侧滚力矩平衡方程,得到轮轨力具体值;通过k均值算法聚类处理以明确各个样本的类中心,找出样本数量最少的类,设为异常类,完成高铁轮轨关系的在线检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稳定性、数据可靠性和实际应用方面,各项参数曲线变化幅度极为相同,曲线走向几乎一致,且使用后的轮轨接触状态较好,满足高铁轮轨关系在线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
    • 杨逸航; 肖乾
    • 摘要: 对打磨前后的高速铁路道岔打磨受限区特征断面钢轨廓形进行测量,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列车通过打磨前后道岔打磨受限区的动力学特性,并对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廓形打磨后,道岔打磨受限区内侧工作边明显低于打磨前,且降低值得到明显优化,全新车轮及磨耗车轮与打磨后的道岔受限区特征断面接触时的等效锥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均在理想范围内;在不同运行速度下,全新车轮及磨耗车轮与打磨后的道岔受限区特征断面接触时,构架及车体横向加速度均减小,列车轮轨接触关系得到优化,列车运行横向稳定性得以提升。现场实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廓形打磨对列车运行横向稳定性的改善作用。
    • 王平; 周佳仪; 王攀杰; 陈爽; 安博洋
    • 摘要: 在轮轨损伤计算中,为了提高轮轨滚动接触解的求解效率与精度,常采用简化的非赫兹滚动接触模型。然而,此类模型的精度及适用性仍未得到充分的验证。以我国高速铁路常见的两种标准车轮型面(LMA和S1002CN)与标准CHN60钢轨的匹配状态为例,采用三种典型的非赫兹滚动接触简化模型(KP、STRIPES和ANALYN)进行模拟,以CONTACT的结果作为参照,对比简化模型在预测具体轮轨接触斑形状、接触应力和黏滑分布等详细接触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统计的方法,使用UM动力学软件进行仿真输出接触参数,评估不同接触模型在实际车辆运行工况下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简化模型的计算精度在处理LMA-CHN60接触工况时最优。而S1002CN廓形存在明显的局部曲率突变,简化模型的计算精度在处理该种工况时较差。在三种模型中计算详细接触解时ANALYN模型精度最高;只计算接触参数时KP模型与ANALYN模型的结果差异不大,但KP模型的计算不依赖于局部曲率且效率更高。
    • 张海; 冉祥瑞; 蔡家祺; 林凤涛; 王秀刚
    • 摘要: 为探究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关系,提出一种新的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参数,即复合等效锥度,讨论伴随车轮磨耗增加,复合等效锥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线性等效锥度为基础,通过不同轮对横移量对应的接触宽度差值占比对线性等效锥度进行加权,得到复合等效锥度。实测磨耗车轮型面,对比随运营里程增加不同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UM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讨论轨道不平顺激励下复合等效锥度与车轮磨耗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等效锥度考虑了轮轨接触几何状态变化,计算时不受轮对大位移时局部磨耗的影响,可以更真实地反映轮轨接触的非线性状态。与等效锥度相比,中低不平顺激励下复合等效锥度对轨道不平顺的大小更敏感。复合等效锥度与车辆动力学性能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随着复合等效锥度增加,车辆稳定性下降。当复合等效锥度超过0.29后,车辆动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趋于稳定。通过复合等效锥度,可对线路不平顺等级和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评估,对轨道车辆设计与维护有一定指导意义。
    • 李文涛; 王俊伟; 杨航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多感知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列车脱轨检测功能是无人驾驶城轨列车必备的功能。非接触式脱轨检测系统以电涡流接近传感器为感知元件,针对转向架轮对与铁轨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检测,以此判知转向架是否脱轨。系统采用单架双传感器双探测磁芯的措施以应对列车运行状态及线路的复杂性,从而保证能稳定地实现列车脱轨检测功能。该系统具有精准探测、反应灵敏等特点。
    • 赵勤坤; 李雪飞; 王雁飞; 高登科
    • 摘要: 在高噪声环境下,高铁轮轨关系分析准确率较低,难以达到用户要求,对此,基于DCAE-CNN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铁轮轨关系自动化检测方法,同时检测轮轨高频振动数据、弹条共振数据、轮重满载率、直尖轨受力数据,来确定高铁轮轨关系,分析高铁轮轨之间的作用力。基于DACE-CNN结构建立神经网络,在高速条件下进行轨道数据采集、轮轨关系检测、轨道几何尺寸测量、轨道线路质量评估、受电弓数据集成、信号源处理等,实现高速列车轮轨关系的匹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CAE-CNN的高铁轮轨关系自动化检测方法的数据集检测准确率超过98%,检测能力较强,保证高铁轮轨关系符合要求。
    • 赵旭峰; 蒋杰; 张征方; 吴业庆
    • 摘要: 轮轨粘着是制约轨道车辆牵引性能的核心因素之一,提升车辆粘着性能是各轨道交通强国研制更高速度、更大载重车辆时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提升轨道车辆在全天候工况下的粘着利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指标的自适应粘着利用控制算法,算法通过牵引数据的统计学指标对当前车辆运行的轮轨条件进行辨识,并结合干、湿轨不同工况下的粘着特性差异,利用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不同工况下的精细粘着利用。现场验证试验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粘着利用性能良好,不仅提高了轮轨间粘着力的利用效率,更减小了低粘着工况下的速度波动,进而改善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 杨逸航; 胡伟豪; 肖乾
    • 摘要: 针对现如今铁路道岔直尖轨主要组合断面打磨廓形较为单一问题,对1180组道岔尖轨主要组合断面开展调查分析,将现场测试的组合断面廓形进行离散化处理,处理后的廓形竖向分成6个大区域,随后对各区域的垂向偏差值进行归一化分析,由正态分布理论得到道岔关键断面偏差范围.然后对6个大区域中每个区域横向进一步均分成10个小区域,基于算术平均法对每个区域进行代表点选取,通过多段多项式拟合算法对多个曲线进行拟合,最终设计得到10组道岔尖轨打磨优选廓形.通过动力学仿真及现场试验验证优选廓形实际效果.结果表明:列车通过尖轨打磨组合断面优化廓形磨耗特性及列车横向运行稳定性优于列车通过尖轨全新组合廓形,打磨前横向及垂向加速度均值分别为1.59 g、0.56 g,打磨后横向及垂向加速度均值分别为1.52 g、0.53 g,轨检车平稳性得到提升.
    • 王平; 徐井芒; 郝超江; 陈嵘; 姚力
    • 摘要: 高速道岔因其自身固有的结构不平顺,在轮载过渡时存在剧烈的轮轨动力冲击作用。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动态轮轨冲击效应进一步加剧。目前,最高时速350 km的高速道岔结构体系已形成,随着时速400 km以上高速铁路的建设,亟需开展既有高速道岔的适应性研究。在评估18号道岔对时速400 km高速列车的适应性基础上,从轮轨关系、无缝化设计等方面,对时速400 km高速道岔的结构设计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提出在设计时速400 km高速道岔时,可通过合理设置心轨降低值、抬高翼轨、优化基本轨廓形等技术,改善轮轨相互作用;通过转辙器跟端限位器优化、采用新型钩型锁闭机构,进一步实现高速道岔无缝化,满足跨区间无缝线路要求,优化了行车条件,保障了线路平顺性,可为相关高速道岔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