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11879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提高旅客舒适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2007年度全国铁路机车车辆动态仿真学术会议等;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翟婉明、王开云、蔡成标等。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1879 占比:99.97%

总计:612052篇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研究学者

  • 翟婉明
  • 王开云
  • 蔡成标
  • 肖新标
  • 金学松
  • 朱胜阳
  • 温泽峰
  • 王平
  • 高建敏
  • 凌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尚福; 李秋义; 韩志刚
    • 摘要: 国内外对市域铁路时速160 km、17 t轴重条件下特殊减振措施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工程实践经验更是匮乏。为研究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对市域铁路的适应性,通过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得到不同轨道结构参数下的车辆、轨道动力学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道床板长度和厚度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动力影响较大,道床板宽度对其影响较小;不同道床板尺寸下钢轨垂向位移接近4 mm限值,板厚0.31 m和0.41 m情况下,钢轨垂向位移超过4 mm,但车辆运行安全性、舒适性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且轨道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各工况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整体减振效果均可达15 dB以上。综合分析计算结果及工程实际,建议市域铁路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采用长25 m、宽2.8 m、厚0.51 m道床板。
    • 张鹏飞; 姚典; 冯青松; 雷晓燕; 刘庆杰
    • 摘要: 现场测试某地铁线路普通道床地段钢轨波磨和钢轨振动加速度,建立了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特征钢轨波磨对轮轨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指导钢轨打磨控制波磨的波深安全阈值。结果表明:钢轨波磨主要发生在小半径曲线地段圆曲线内轨,主波长200~250 mm,最大波深约0.8 mm,直线地段出现短波波磨,主波长40 mm,最大波深约0.1 mm;波磨主要波长与轨道结构振动主频对应;钢轨波磨激励导致轨道结构振动较大,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剧烈,尤其是70 mm以下的短波波磨;轮轨垂向力呈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波磨波长相同,周期内1/4波长处轮轨冲击振动达到峰值;钢轨波磨对轮轨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随着波长减小、波深增大而加剧;现有规程中指导钢轨打磨的波磨安全限值适用于长波波磨,对于波长30、40、50、60 mm的短波波磨,运营速度80 km/h情况下,建议波深安全阈值为0.08、0.11、0.12、0.21 mm,波深超出安全阈值后应及时打磨。
    • 靳伟江; 张思莹; 汶晓强; 石焕文
    • 摘要: 对地铁钢轨振动特性和支座反力的探究是研究地铁引起环境振动的关键。为研究整体道床式轨道的振动特性,基于二维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法和三维有限元法对不同车速、不同轨道不平顺激励工况下的钢轨垂向振动加速度、振动速度、钢轨位移、支座反力和时域轮轨力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车速一定时,由同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不同轨道不平顺激励下钢轨最大的垂向位移、支座反力在数值上的差异在5%以内;同种轨道不平顺谱激励下,钢轨最大的垂向振动加速度、振动速度、垂向位移、支座反力以及时域轮轨力波动范围随车速增大而增大;在钢轨最大垂向振动速度、垂向位移和支座反力方面,基于二维数值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大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根据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最大支座反力分别占单个车轮静载的40.46%和37.44%;同一车速工况下,钢轨最大的垂向振动加速度、垂向速度、垂向位移、最大支座反力以及时域轮轨力的最大变化范围均在美国五级谱激励条件下取得。
    • 林凤涛; 庞华飞; 邓卓鑫; 吴涛; 邹亮; 朱韶光
    • 摘要: 为探究货运线路中曲线区段磨耗钢轨的打磨方法对钢轨的服役寿命及列车运行安全的直接影响,针对曲线区段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方法开展研究。设计多段圆弧和半径等多参变量的平滑设计方法,构建钢轨廓形描述模型,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轮轨接触分析,设计不同权重系数,建立缓和曲线及恒定半径曲线段的磨耗钢轨打磨廓形的多目标函数,采用优化算法求解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一打磨廓形相比,设计廓形对缓和曲线段和恒定半径曲线段,钢轨材料去除量分别降低了39.02%和20.47%;动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在缓和曲线段和恒定半径曲线段的交接处,轮对横移量最高降低了89.45%,过渡更加平缓。轮轨接触几何分布均匀,改善了车辆入弯前后的运行性能和曲线通过性能。轮轨接触斑面积增加,且随轮对横移量变化平缓,最大Mises应力和最大法向接触应力相对于优化前均有明显改善。采用双打磨廓形设计能够有效延长曲线区段钢轨使用寿命。
    • 张庆铼; 薛临风
    • 摘要: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可有效缓解地铁带来的环境振动问题,但目前针对钢弹簧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尚十分匮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的钢弹簧损伤检测方法,利用轨道板垂向加速度构建数据集,通过1D-CNN对经简单预处理的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对损伤情形下的数据和正常情形下的数据进行分类。为评估该方法的性能,基于车辆-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生成了数据集,分析了不同运行工况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数据分类准确性。
    • 高建敏; 金忠凯
    • 摘要: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和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考虑离缝损伤的高速车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以轮轨系统动力响应为输入,以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离缝上拱损伤为例,开展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离缝损伤识别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状态的砂浆层离缝损伤动力影响下,钢轨垂向振动加速度指标较为敏感;以参数化处理的钢轨垂向振动加速度响应作为BP神经识别网络的输入,来判断砂浆层是否存在离缝损伤、离缝损伤的位置以及判断离缝程度的识别方法是可行的;BP神经网络对单损伤状态和双损伤状态均能进行有效识别,但相较单损伤状态而言,双损伤状态时识别网络训练过程更复杂,迭代至误差允许范围时所需的训练次数更多;双损伤状态需要判断的可能性增加,系统更加复杂,因此实际输出相比于单损伤状态的实际输出误差要大,但是二者输出均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层间离缝损伤智能化诊断和分析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 李帅; 许国平
    • 摘要: 为探讨时速400 km高速铁路的轨道几何不平顺敏感波长问题,提供铁路工程设计与管理的关键理论支持,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进行长波轨道几何不平顺(30~200 m)敏感波长研究。综合不同波长和幅值不平顺对各动力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得出各类不平顺的敏感波长及临界幅值。结合规范中各类校核方式的有效波长控制范围,采用8a/48a矢距法进行不平顺偏差校核(a为扣件间距),并与容许值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时速400 km下,轨距不平顺波长变化对系统动力学性能影响不明显,轨道高低、方向、水平和扭曲不平顺敏感波长范围分别为:100~150,40~120,50~160,50~160 m;对于方向、水平不平顺,既有规范2 mm限值具有足够的安全余量,而对于高低和扭曲不平顺,建议容许校核偏差由2 mm分别调整为1.2 mm和1.8 mm。
    • 王嘉诚; 凌亮; 李伟; 高建敏; 王开云; 宋洪锐
    • 摘要: 川藏铁路的建设面临着极端的地质灾害与极差的工程环境两大挑战,列车运行线路的空间复杂性势必会对轮轨磨耗性能造成影响。为探究列车在复杂的空间线型环境下的磨耗规律,根据川藏铁路的线路设计参数设置长大坡道与平面曲线的叠加线路,建立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模型与车轮磨耗预测模型,仿真分析牵引制动条件下动车组在长大坡道上运行时的车轮磨耗特征。结果表明:LMA型车轮踏面的CR400-AF高速动车在坡道-曲线叠加路况上运行时,前位转向架的轮轨接触状态为两点接触,后位转向架的轮轨接触状态为单点接触;平面曲线与坡道的相对位置对动车组车轮磨耗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加,车轮的磨耗深度逐渐降低,且降低的趋势越来越小。动车组在坡道-曲线路况上的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临界里程和临界速度,为防止车轮的剧烈磨耗,建议在动车组长期运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以临界速度或更低的速度运行,在运营里程超过临界里程时应及时对车轮进行镟修。
    • 李斌强; 石广田; 和振兴; 李鹏浩; 贠剑峰; 王玉魁
    • 摘要: 为了探讨城市快轨交通列车通过钢弹簧浮置板轨道过渡段时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以钢轨挠度变化率,车体垂向加速度和轮轨垂向力作为评价指标,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车辆-普通轨道-过渡段-钢弹簧浮置板系统轨道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获得钢轨动挠度曲线,钢轨挠度变化率,车体垂向加速度和轮轨垂向力等技术指标.分析不同长度过渡段、不同钢弹簧隔振器加密程度和隔振器刚度级数工况下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确定过渡段的长度和钢弹簧浮置板隔振器的布置方式.结果表明:过渡段最少铺设长度为18 m;线性加密和钢弹簧变刚度隔振器过渡方式是最优的解决方法.从80 km/h到160 km/h不同速度条件的列车,通过过渡段的时速越大,钢轨挠度变化率越小,车体垂向加速度越大.
    • 钱彦行; 蔡成标; 杨昀; 何庆烈; 朱胜阳
    • 摘要: 为研究某地铁直线地段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出现的波长为160~250 mm的钢轨波磨现象,基于有限元理论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车辆-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从轨道系统振动特性和轮轨接触特性角度出发,以钢轨磨耗功率为评判指标,研究了钢轨波磨产生原因及缓解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波磨的产生与8~15阶左右两侧钢轨横向同向/反向弯曲振动模态、8~9阶轨道板垂向弯曲模态和6~8阶轨道板扭转振动模态有关;在不影响行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可通过扣件垂向刚度取值10~30 MN/m、扣件垂向阻尼取值20 kN·s/m以上或扣件横向阻尼取值30 kN·s/m以上来降低钢轨波磨通过频率处的磨耗功率,达到减缓钢轨波磨发展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