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
视障儿童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4517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残疾人、现代特殊教育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2012年“消除障碍·促进融合”国际论坛、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等;视障儿童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新明、张悦歆、徐白仑等。
视障儿童—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4517篇
占比:99.78%
总计:74681篇
视障儿童
-研究学者
- 胡新明
- 张悦歆
- 徐白仑
- 林芸
- 欧阳新梅
- 邓湘宇
- 邵云
- 钱志亮
- 付洁
- 刁春好
- 刘君
- 刘岩华
- 刘成敏
- 刘郅青
- 孙国军
- 徐伶俐
- 曹帅
- 李娟
- 沈光银
- 程荣华
- 胡晓涛
- 袁东
- 陈玉赟
- 韩竞
- 韩竟
- 高文军
- 黄万玲
- 黄汝倩
- Lord Colin Low
- Ouyang xinmei
- Wenfeng Bu
- 习敏慎1
- 于书召
- 任晓伟
- 何辉
- 何键
- 余寿祥
- 余潇洋
- 佛图
- 侯玉妹
- 冯帆
- 刘娟
- 刘春玲
- 刘晓景
- 刘毅
- 刘海燕
- 刘禹彤
- 刘芹英
- 刘金辉
- 史小禾
-
-
白鑫
-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也因此出现大量的儿童留在老家跟随祖父母生活。而视障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很高,这就造成了视障学生同时也是留守儿童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孩子的教育上,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而留守儿童常年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宿于亲友家,其心理势必受到一定影响。我们通过了解视障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家庭情况发现,留守视障儿童的家庭环境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
-
董晶
-
-
摘要:
本文阐述了视障儿童无障碍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中国盲文图书馆盲童阅览室的服务建设现状,探究盲童阅览室无障碍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与广大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览室、盲校图书馆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同行探讨共同推动视障儿童无障碍文化服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良策。
-
-
张昭
-
-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视障儿童的感知觉与心理特征,梳理视障儿童玩具设计的存在问题,剖析并总结出视障儿童触听能力训练的玩具设计意义。从触觉、听觉在感知世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出发,强化玩具对视障儿童的触觉和听觉训练,以触觉和听觉为主导,以玩具的感知性、教育性、互动性、易用性为主线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视障儿童的触觉和听觉训练提供新方法,为视障儿童玩具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
-
姜雪
-
-
摘要:
0-6岁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视障儿童来说,早期教育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残余视力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家庭一直是重要的实践场所。基于此,本文以视障儿童早期家庭教育这一层面为落脚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家庭教育提供可实践性操作的建议,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
-
-
史小禾
-
-
摘要:
从关爱视障儿童健康、关注视障儿童生理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视障儿童生理、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运用通用设计与包容性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从安全、情感、娱乐三个维度着手,对视障儿童共享娱乐空间的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实践尝试。
-
-
张扬
-
-
摘要:
视障儿童阅读的推广是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目前视障儿童绘本资源、公共服务和法律法规3个维度的分析,探讨视障儿童绘本阅读生态重建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感官信息获取逻辑”和“绘本语义解码与建构”两个方面诠释了视障儿童多感官绘本阅读的行为。研究认为,绘本设计要综合考量视障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其阅读感知特性推动绘本美学风格的转向,并通过“图+文+音”等多模态信息协同来构建认知的语境,丰富推理线索,解码绘本语义,并从法律与政策层面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推动视障儿童绘本创作、传播和阅读的健康发展。
-
-
邓湘宇
-
-
摘要:
在视障儿童前盲文技能训练中,教师可以从前盲文的不同准备技能出发,充分尊重视障儿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改制或创制凸点、凹点、图形追踪等教具,从而满足视障儿童前盲文学习的需求,帮助视障儿童更好地掌握前盲文技能,为其进入小学正式学习盲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
-
方丽琨
-
-
摘要:
恐惧是儿童正常的情绪体验.视力障碍儿童视力受限,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不足,当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时,更容易产生恐惧退缩心理.该个案为轻微恐惧症伴随泛化,在全面分析了个案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和社会影响因素后,将心理辅导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渗透于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通过家校合作和活动参与等多种方式,个案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
-
钱志亮;
李珍;
贺吉平
-
-
摘要:
从全国幼儿园大班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标准化测量数据库的四万多名样本中随机抽取100名普通儿童,再选取小样本30名同龄的视障儿童,对比二者入学成熟水平的状况.结果显示:视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总体得分存在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差异;在视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三个分项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数学准备、语言沟通两个方面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听知觉、社会适应、学习品质三个分项没有显著差异,视障儿童到普校随班就读在能力准备方面尚需更大努力.
-
-
-
陈玉赟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本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97名视障的学生和83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和比较,试图探讨视障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在自我意识水平上,视障女生比男生有较好的表现,特别是智力与学校情况、行为两方面,先天全盲组优于其他两组,而后天全盲组人际交往方面要比低视组好.母亲的教育程度对视障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影响,其中初中学历为最好. 视障儿童除智力与学校情况外其他自我意识维度均差于普通儿童,其中低视生极显著低于普通儿童. 视障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父母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和否认.先天全盲生感受最多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同时也受到最多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学历越低的给孩子的情感温暖越小,惩罚越少,干涉越少.母亲学历越低,对孩子的过度干涉越严重.生意组和待业组的父亲对孩子最缺乏沟通关注,给予孩子最少的温情,而职业农民或工人组则做的最好.待业的父亲不偏爱被试,而专职的母亲则更关爱孩子.视障儿童比普通儿童得到父母情感温暖关爱理解少,受到父亲惩罚、严厉的话语或批评、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多.由于母亲的专职喂养,他们受母亲拒绝否认更少.幸福与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呈负相关;焦虑、躯体属性均与父亲过度保护呈负相关;智力与学校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均呈负相关;行为、自我意识总分均与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
-
-
-
陈玉赞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本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97名视障的学生和83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和比较,试图探讨视障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1)在自我意识水平上,视障女生比男生有较好的表现,特别是智力与学校情况、行为两方面,先天全盲组优于其他两组,而后天全盲组人际交往方面要比低视组好.(2)母亲的教育程度对视障儿童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影响,其中初中学历为最好.(3)视障儿童除智力与学校情况外其他自我意识维度均差于普通儿童,其中低视生极显著低于普通儿童.(4)视障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父母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和否认.先天全盲生感受最多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同时也受到最多父亲过分干涉.(5)父亲学历越低的给孩子的情感温暖越小,惩罚越少,干涉越少.母亲学历越低,对孩子的过度干涉越严重.生意组和待业组的父亲对孩子最缺乏沟通关注,给予孩子最少的温情,而职业农民或工人组则做得最好.待业的父亲不偏爱被试,而专职的母亲则更关爱孩子.(6)视障儿童比普通儿童得到父母情感温暖关爱理解少,受到父亲惩罚、严厉的话语或批评、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多.由于母亲的专职喂养,他们受母亲拒绝否认更少o(7)幸福与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呈负相关;焦虑、躯体属性均与父亲过度保护呈负相关;智力与学校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均呈负相关;行为、自我意识总分均与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呈负相关.
-
-
钟敏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探讨视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用CBCL和EMBU量表对92名视障儿童和43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发现有行为问题的视障男童占23%,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体诉、社会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有行为问题的视障女童占22.2%,主要表现在抑郁、强迫、社会退缩、多动、违纪、性问题、残忍方面.视障儿童的社交退缩问题与父亲的拒绝否定、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三个维度相关显著.父母的严厉惩罚和缺少温情的关怀理解会导致视障儿童的社交退缩等问题,过分的保护或干涉也易于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所以在视障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要努力帮助家长正视自己的残疾儿童并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
-
-
Wenfeng Bu;
布文锋
- 《第九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三十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融合教育(即随班就读)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缺乏理论的指导,教育质量并不高,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滞后,影响了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视障儿童的融合教育更是如此.为此,本文在ICF理念的指导下,从残疾观的重新解读、ICF理念对融合教育的启示、融合教育的实践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对视障融合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的探索,以求为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